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18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一个不爱午睡的孩子
观察时光:每次午睡时光
观察记录:第一次与丙小朋友接触,你肯定会觉得她是个特文静的小女孩,可从平时的观察与了解中发现她十分的活泼、调皮,精神劲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来说吧,她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这种状况,我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先还丙小朋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之后就听到带着哭腔的告状声:"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时候惹事了。
观察分析:
丙小朋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光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光睡不着。和她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不午睡,家长也忙,懒得哄她睡午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构成良好睡眠习惯。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丙小朋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我就让她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书、做手工等。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等过了一段时光我发现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时光也长了。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构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会憋尿的孩子
一个会憋尿的孩子
观察原因:
这天,小雅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经常一出了幼儿园的大门就要尿尿,而且还是个性着急的那种。在与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孩子在家就有憋尿的习惯,不到已经快憋不住时不会去尿尿的。看的出妈妈也是很无助,期望老师能给与帮忙。为了纠正孩子这个不良的习惯,我决定对小雅进行个别观察及教育。
观察实录:
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时候,我看到小雅的神情看似紧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要尿尿,我赶紧问她:“小雅,你是不是要尿尿?”可她一脸严肃的告诉我:“没有。”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小雅的双腿夹紧,我就对她说:“没关系,老师陪着你,跟你一块上厕所好吗?”小雅没有拒绝,我拉着她的小手一块上了厕所。
观察分析:
要想改变小雅的憋尿习惯,我觉得首先要老师细心地观察,在她出现憋尿现象时要及时的给予帮忙。其次要让她觉得这不是一件严重的事,以此来解除她的紧张情绪。第一次帮忙小雅不憋尿得到了成功,正式因为有了这次的成功,让我对她纠正这一不良习惯增强了信心。
观察实录:
在餐前准备时,我组织幼儿如厕、洗手,当我喊道小雅那一组时,小朋友都大步流星的走进厕所,只有小雅没有动静,依然坐在座位上,我来到她的身边蹲了下来,拉着她的小手告诉她:“立刻就要吃饭了,要去解小便洗手吃饭啦!”她一个劲的摇头说:“我没有小便”。我怕强迫她去会引起她紧张,她说没有,我就没有再要求了。吃完饭带着孩子们散步回来以后,我又再次组织小朋友如厕,来到小雅的身边对她说:“立刻就要睡觉了,要是不尿尿,憋着会肚子痛,到时还会尿床,好羞羞”。小雅听我这么一说,伸出小手示意要和我拉手并对我说:“老师你陪我一齐尿尿。”小雅再一次进步了,离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又前进了一步。
观察分析:
小雅的憋尿现象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得了,作为老师不能着急,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她的每一次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同时,老师应利用幼儿的心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取得实效。
取得的效果:经过这几天的时间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家长的配合支持,尽管小雅还不能自己主动的去入厕,但是已经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陪同着去入厕了。孩子取得的进步和家长的配合,老师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是离不开的。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调皮"孩子的转变
一、案例现象
泉泉是我班这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身黝黑的健康肤色,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小运动选手,都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有些失望:
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见到门关着,他会“咚咚咚”的边踢门边喊“开门,开门!”;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泉泉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泉泉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二、案例分析:
1、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2、父母对孩子管束较严,并且缺少沟通。由于泉泉的父母都是个体经营者,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就将他暴打一顿,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孩子,太需要有人去关爱他、宽容他,需要有人去真诚地对待他了。
三、措施与效果:
针对泉泉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画画的时候,孩子绘画能力差,我就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泉泉对小汽车、手枪等等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根据他的特点,在区角活动时我为他准备了许多有关这样的图画,让他也学着画,他十分感兴趣。每次我都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表扬他画得越来越好了。另外,自由活动时,与他多交流,多讲道理,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
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泉泉在集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次,他回老家一星期没来,入园时他还将自己回老家的情景讲给我们听。
半年来,泉泉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幼儿园案例分析:我是个“脏孩子”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帅帅!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帅帅老是这样弄饭菜,帅帅这么脏的!”帅帅听到大家都开始说他,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我都会皱着眉说:“帅帅,不要这样弄!”“帅帅,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帅帅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我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我特意和帅帅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帅帅家长交流时,我告诉了家长帅帅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帅帅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帅帅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他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他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我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我也马上想到了帅帅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
帅帅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是个比较以“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他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帅帅,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帅帅:“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帅帅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我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帅帅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帅帅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他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我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阿姨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帅帅到了小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帅帅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我们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帅帅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帅帅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他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帅帅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帅帅身边轻轻地提醒,对他说:“帅帅,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帅帅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他“脏”,他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幼儿园案例分析:不想与亲人分开的孩子
九月开学这天,寄宿班里来了很多新生,有一个孩子的反常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总爱把头压低、藏在柜子后面;自选活动时,他不太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一人在美工区里一幅接一幅地画下去,头也不抬;户外游戏时,大家都玩得淋漓尽致,笑得前仰后合,而他却甩开老师的手,站在一旁冷漠地看着大家;穿衣服时,他坐在小椅子上发呆,不知道在思考什么,每当我走过去询问他时,他就会睁着黑亮黑亮的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这样的情况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他叫蔻蔻,一个和我有着类似成长经历的男孩,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自从妈妈要求将小哥俩分在不同的班级,蔻蔻的笑脸就消失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快乐起来。
一开始,我就小心地疼爱他,可是蔻蔻太敏感,总是排斥我的一番好意,连带对身边的同伴也总是一付拒绝的神情。小朋友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选择了疏远他。看到蔻蔻的失落,我真希望可以走近他一些,让他信赖我。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滑梯上开心地玩着,蔻蔻则是围着滑梯走了一圈又一圈,我走过去对他说:“走,李老师带你去个地方。”蔻蔻终于有反应了,回了我一句:“去哪儿?”我说:“跟着我走,就知道了。”我将蔻蔻带到另一个滑梯处,因为蔻蔻的哥哥嘉嘉正在那里玩,蔻蔻看到嘉嘉时的反应吓了我一跳。蔻蔻说:“嘉嘉,你怎么会在这里,我好想你。”蔻蔻说完便使劲地搂着哥哥的脖子,生怕哥哥从自己的面前消失。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里特别感动,好像也回到童年,和妹妹拉着手捉蝴蝶,不舍得分开。到该回去的时间了,我拉着蔻蔻的手,蔻蔻抬起头看着我,似乎要说些什么,但又咽了回去。
解读:
这是我走近蔻蔻心灵世界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可以读懂,我可以排解他的烦恼,实现他的期待。
蔻蔻妈妈将小哥俩分开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否则双胞胎总在一起的话会互相依赖,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也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关键是影响了他们与同伴的交往。但是,双胞胎的心灵是相通的,和哥哥分开让蔻蔻非常不适应。这种分离之痛在常人眼里算不了什么,可对双胞胎不一样。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和体会,当初双胞胎妹妹和我分开时,彼此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很大的痛苦,极度的不安会加深对彼此强烈的想念。
早上起床,蔻蔻一直赖床不起,老师叫了好几次,蔻蔻不情愿地坐起来,便开始发脾气,扔拖鞋,伸出小拳头要打张老师。身边的小朋友看见了都说:“蔻蔻,你这样做不对。”蔻蔻似乎听不进去大家的话,还是很生气。我走过去对他说:“来,孩子,你看那是谁?”蔻蔻马上和我一起走到窗户前,透过窗户的玻璃,看到对面的班级,哥哥嘉嘉已经站在他们班的窗户前向这里张望了,看到蔻蔻出现,嘉嘉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传递给蔻蔻一个信息:“你要加油,哥哥会陪着你。”看到嘉嘉,蔻蔻的情绪稳定了许多,轻轻走到座位上,开始平静地穿衣服。我蹲下来说:“以后我们每天早上都来窗户前看哥哥,和哥哥比一比,谁做事情快,好吗?”蔻蔻双手捧起我的脸,“嗯”了一声,这一声让我激动不已。
解读:
蔻蔻能够捧起我的脸,主动拉近我和他的距离,说明我们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蔻蔻一直都以哥哥为榜样,很信任哥哥,我相信,如果看到哥哥很适应班级生活,积极面对,一定会对他有影响。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让哥哥用积极的情绪带动弟弟,也让蔻蔻再一次感觉到,老师能够猜懂他的小心思,真心实意地帮助他,相信蔻蔻会慢慢对我产生信赖。
晚间活动时,大家都在玩猜名字的游戏,可蔻蔻躲在柜子后面,老师和小朋友再三邀请他,他还是拒绝了。我看到他看着大家玩,似乎也被游戏吸引了,几次都露出了笑容。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来吧,和大家一起玩,好吗?”蔻蔻摇头。我继续说道:“我知道你很想参加,这样吧,我和你一组,我们俩一起猜好吗?”蔻蔻犹豫了一下,答应了。玩的过程中,蔻蔻紧紧抓着我的手。游戏结束后,蔻蔻还拉着我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解读:
离开哥哥,蔻蔻要学会自己去适应,变得独立和勇敢。作为老师,我要伸出双手,用我的陪伴使蔻蔻感觉到温暖,让他不再恐惧,给他鼓励和信心,让他坚强起来。
午睡时,蔻蔻要求我坐在他的床边陪他,我答应了。这时,我的双胞胎妹妹来找我,她和我在同一所幼儿园工作。蔻蔻好奇地看着我们两个人,偷偷地乐了。妹妹走后,蔻蔻说:“你们两个和我们两个一样,都是双胞胎。”我说:“是的,我是双胞胎姐姐,你是双胞胎弟弟。我和妹妹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是我们会彼此惦记着对方,你们也这样,是吗?”蔻蔻说:“是的。”我亲了亲蔻蔻:“你就把我当作你最信任的哥哥,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情,你就说出来让我帮助你,好吗?”蔻蔻搂着我,悄悄地对我说了一句:“我喜欢你。”
解读:
能够和蔻蔻走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都是双胞胎,我比别人更能体会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但是,我相信,关键在于通过我的悉心付出,取得他的信任,并成为他新的依恋对象。
自从和蔻蔻拉近了距离,我开始发现,原来蔻蔻有着开朗的一面,他开始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不再躲到柜子后面,他开始积极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交流他的想法和见闻,现在的蔻-蔻都能够勇敢自信地在大家面前演奏小提琴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也会有烦恼和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观察孩子细微之处的变化,解开他们内心中不为人知的小烦恼和小秘密,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揣摩他们的忧伤和快乐,化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和焦虑,伸出可信赖的双手给予他们帮助,从而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