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18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注意孩子的偏差行为
导读: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当您家孩子出现难以相处的毛病以及问题行为时,他可能会在各方面以不同方式表达反抗。他们常有一些共同特质,如: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度戏剧化、对被要求的事抵死不从。然而这些偏差行为,可不只是过渡阶段,有可能会从童年期、青春期,一路蔓延到成人期。如果家长只是漫无目的地等待孩子成熟、不再不守规矩,只会让情况恶化而难以解决。身为父母的职责,就是教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为他们的失当行为找藉口。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
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常习惯性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
当你想了解孩子时,过度期待反而会把情况弄得更复杂,像是要求三岁小孩立正站好,或是要求四岁小孩把房间弄干净。我们不该指望中年级学童不会忘东忘西,或是期待高年级学生知道该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
若是孩子辜负了你的期待,你可能会以为他是在反抗你,而不是从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他的处境,而这也会影响你所认为的事情真相。偏差孩子会倾向表现出偏差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的行为举止总是如此偏差。每个小孩偶而都会表现出偏差行为,但你必须要能区分一般负面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差别。偏差孩子的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将孩子每个负面行为都视为是偏差行为了。俗话说:“你认为是怎么样,事实就是怎么样。”所以一旦你开始寻找孩子不偏差的行为,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有很多行为并不偏差。
3、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
父母很容易忘记身为小孩是怎么回事,总是期待他们会表现得像个成人,而不是符合他们年龄应有的样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毛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都是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征。然而我们的社会与社会价值对完美行为的标准却很畸形。当你假设孩子的表现是行为偏差之前,请先审视一下他的行为与他年龄的关联。
4、期待孩子符合你的需要
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总是期待,甚至是要求孩子能符合你的需要一安静、乖乖睡觉、听话等。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别的,而是要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而让你心烦、或是不让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一口,记住你必须先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我不是鼓励你让孩子用很坏的态度对你,或是爬到你的头上去。我的意思是,若是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便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求的事。如果他无法符合你的要求,请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不要急着感到沮丧或生气。
5、视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
你的孩子缺乏人生经验,所以无可避免会犯错。人不论在什么年龄都会犯错。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容易因为孩子犯错而责怪自己,而不是试图帮助他或了解他。请不要掉入视孩子的错误为自己负面反映的陷阱。请你帮你自己跟孩子一个忙,就是不要把孩子的错视为是自己的错。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千万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时都不会犯错。
案例:浅析孩子犯规行为
观察记录:
在体育“小小飞行员”中,晨晨的小飞机是开得最快的一架,而且特别喜欢和其他幼儿相撞,为了避免相撞后出事故,考试开始“三申五令”的叫晨晨停下来,可不管用。晨晨只是停了下来做了个鬼脸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老师换了个方法,说道:“要小心啊,小飞机飞得太快不小心撞在一起会爆炸的,这样以来你的小飞机可就坏掉了,要进维修站休息不能出来开飞机的。”可是,晨晨仍玩得很疯。不一会儿,晨晨的“飞机”就与其他幼儿相撞了,结果摔倒在地上。于是,晨晨的“飞机”就让老师以摔坏了为由带到一旁休息了。可党其他幼儿接着玩时,晨晨又“呜呜”得飞了起来,老师提醒到:“晨晨,你的飞机因为飞得太快已经撞坏了,怎么还能飞呢!快去维修站吧。”晨晨听到后又开回了‘维修站’,晨晨一屁股蹲下来,但晨晨眼睛总瞟向其他幼儿。就在这时,其他幼儿也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的乱跑起来,随着这几个幼儿的大声叫嚷、捣乱,被老师请到“维修站”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游戏。就在活动无法进行时,教师又说道:“啊呀,让我来看看,还有多少架小飞机没有坏,看来这些小飞行员是最棒的,他们开的小飞机真安全,所以老师要为他们拍几张照,还要为他们发一枚小奖章才行。”刚说完,原本再“维修站”的几位小朋友(包括晨晨)马上又飞了出来,一个个飞得又稳又安全,还嚷着:“来势你看我飞得安全吗!”
观察分析:
我们时常责怪孩子不遵守纪律。其实,只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老师或者是活动内容的改善可以得到控制和调节的。
一、研究孩子不守规则的背后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一般情况下,孩子表现自我往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由于在家都为独生子女,所以家中人的目光始终离不开孩子,在家长密切关注下长大的孩子始终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自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投以家长同样的关注于自己,此时幼儿的角色正是以多敌一,全包围式的。可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角色忽然发生了转变,幼儿的自我优越感受到了威胁,不再是许多人围绕你了,因此为缓解这种情况,为了使老师能多给予些关注的幼儿就得想办法了。所以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对遵守规则的良好表现没有给予注视、鼓励,而被请入“维修站”的孩子则有了被关注的机会,因此为获得同等的机会,孩子便不断的以违规来引起老师的关注。从那些因犯规而被“请走”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被“请走”,即被发现感到快乐。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妥善的处理成了难题,既让幼儿对体育活动仍持有兴趣,又不影响游戏的继续开展。在这游戏中,老师的评价作了适当的调整,以欣赏孩子、称赞孩子的形式,即以“拍照”、“奖勋章”的形式给予守纪律的孩子加以肯定。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有了转移,更多投放在了守纪上来获得老师的关注。这样一来孩子为了得到关注表现出了良好的秩序,不仅保证了孩子能愉悦有序地体验游戏的快乐,也使幼儿养成了对纪律意识的建立。
二、孩子自觉守纪的妙招
孩子是任情任性的,当一个孩子发生违规事件时,是紧盯一个放弃一大批,或是面向大多数幼儿对他置之不理,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由于受其年龄特点与家庭、社区的影响,当幼儿在利他、利我的秤杆上有所选择时,指针就偏向利我靠拢,那么怎样让孩子的这种思想得到淡化。在这种游戏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为了使之和其他幼儿一样自觉守纪,有一种集体意识在其中,不在以自我为中心,老师运用了各种方法。
晨晨是个好动爱玩的孩子,但他缺乏一定的纪律、游戏规则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这与其独生子女的背景、家庭的娇纵、不断的满足其各种需要相关。在这个游戏中,晨晨一开始便横冲直撞,不顾及他人和自己的安全,缺乏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当老师认为晨晨的行为已有危及他人安全,需要阻止时,老师遍开始想方法提醒他了。起先老师用了命令式的方法,可是对晨晨而言不管用。因为在晨晨的意识中他并不服气,他不明白别人能够飞来飞去为什么他就不能“飞”,此阶段的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已有了自我意识,有主见不再是一味的承受别人的给予,他们有了一种刨根问底,好问“为什么”的潜质在里面。因此当晨晨没有得到原因后,他仍我行我素的继续游戏。接着,老师又使用了地二中方法“哄骗”,可是,此时的晨晨已进入了游戏中,并达到了高潮,因此晨晨心态仍处于高峰还没得到满足,这说明孩子的自控力还没有完善,无法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或行为调节过来,因此晨晨仍没理会老师的话。为了让晨晨不再危及自己和他人安全,也为了让晨晨得到一定的惩罚,老师又采用了第三种方法,转移视线。通过让晨晨进入另一个游戏情节中,使晨晨在老师的参与下,让他的心态进行了自我调节。可是,毕竟像这样年龄阶段的孩子仍是好动、好玩的,他怎么会甘于寂寞呢,因此,他想要继续飞行。于是,为了让晨晨明白自己进入“维修站”的原因,老师又提醒了他一次,这回,晨晨总算明白了,但孩子的天性仍是好玩的,而且,孩子开飞机进行跑步的游戏是最让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晨晨在“维修站”总是不时的看着别人。而最后的方法呢,显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大班的孩子已有了荣誉感,有了竞争意识,因此当他听到飞机开得安全,即守纪可以得到小奖章时,晨晨便又有了新目标,注意力也就随着转移,以奖章为目标了,因此在后面的游戏中能表现出好的纪律观念。
因此,在我们探究跃然为什么不遵守纪律时,就要善于发现、洞察其背后孩子门的需要与动机,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在组织游戏时,规则一定要适合孩子发展的需要。只有从不同孩子发展水平出发,适应不同孩子需要的规则,才是幼儿能去自觉遵守的规则。
案例:教育案例分析教师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描述:在故事教学《我,喜欢我自己》的结束部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自我,大胆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你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吗?你有哪些优点?孩子们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说:我会唱很多歌曲,妈妈说我象小黄莺;有的说:我会讲故事,还有的说:我会跳舞,上台表演许多人给我鼓掌呢!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明明把手举得很高,示意老师叫他。李老师迟疑了一会儿,说:““明明,你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我想说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你也有”。说着,他瞥着眼睛,调皮地用手指着老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李老师顿时收起了笑容,说:“我们今天就说优点,缺点以后再说。”“可我爸爸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老师,你有什么缺点啊?爸爸说把缺点改正了还是好孩子。”明明得意地说。“我说了,今天就谈优点,你没听到吗?坐下去!”李老师厉声说道。明明撅着小嘴,低着头,坐下不再说话。
分析:明明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出格”现象。这不,今天他又出格了。因此,当他举手发言时,老师迟疑了一会儿。明明认为老师不应该只让小朋友说优点,也应该说说自己的缺点,并且露出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指出老师也有缺点,由此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议论和课堂躁动。尽管李老师对明明的说法也并非觉得不无道理,然而,老师更觉得明明的这一举动,使自己身陷尴尬,所提问题和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背道而驰,担心会破坏课堂气氛,使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严厉而坚决地阻止了明明继续往下说,明明很难过,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
反思:教师在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对孩子的所想所为教师应持尊重的态度予以接纳。案例中,李老师面对明明提出的问题,不仅不予正面解答,而且严加阻止,这样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更扑灭了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仅影响明明一个孩子,而且全班孩子都会以此为戒,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这样的想法:一切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其实,李老师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如:李老师可以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比如老师下班时经常忘记锁门,做事情丢三落四的,我现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这个缺点,也请你们经常帮助我噢!”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可以就明明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在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改正了,变成优点,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更强。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举办一次“我的小秘密”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的缺点,然后再集体讨论并说说你将如何决心改正这些缺点。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