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他为什么总是欺负人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一: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严胜骏小朋友一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一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一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一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一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二:背景
新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严胜骏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严胜骏的请求。
三: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严胜俊同组的孩子这时有三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一女孩刚取到一长条积木,严胜骏见状立即去抢。女孩拽着积木不等送手,严胜竣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女孩“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
事件二
晨间谈话,老师批评了几名做操不认真的幼儿。话音刚落,严胜骏就冲到其中一名被批评的幼儿旁,挥动手臂用力打他,并严厉说道:“你怎么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一活动结束,幼儿三三两两进厕所小便。男厕的小便槽不算小,不过同时上厕的人较多,于是会有几个人在旁等候。此时小便槽边都是人,严胜骏也等在一边。一幼儿解完小便,另一幼儿跟上,这时严胜骏突然猛推了另一幼儿,把位置留给了自己。那幼儿倒在地方,严胜骏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儿排队散步,跟着老师的速度边走边看。排在严胜骏前的一女孩走路有点慢,严胜骏毫不客气地用脚踢那女孩,如同踢皮球。女孩流泪告状,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走的那么慢!”
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一次次批评,他一次次低头谦虚思过。头痛的是,不出几分钟,又有新案再发。
四:事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认真分析他的所作所为,造成他强烈的攻击行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多次看见严胜骏发脾气欧打教养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说:“告诉你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去。”脸上却是笑。可见在奶奶面前他是大王。在奶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势必影响了他面对班级幼儿的时候也同样为所欲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二,爸爸工作忙碌,极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时间可能就是奶奶报告严胜骏的行为问题,爸爸一贯坚持用棍子教育。这样长期以来在严胜骏的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攻击就是教育。三,未入园前,严胜骏与其他孩子接触甚少,全部生活几乎只与奶奶在一起。奶奶样样依着他性子,他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伴间该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学习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谦让,道德意识薄弱。(OK语录网 968Ok.Com)
由此再来看发生在幼儿园的事件,都和以上三个原因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只要处理好了以上三个原因,他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首先,我们和严胜骏的奶奶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指出教养孩子应从事情的性质看问题,不能由着孩子任性,该宽容的时候需要宽容,该严格的时候就要严格,区分宠与爱的关系。我们列举了由于严胜骏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造成许多孩子被欺负的事例,奶奶恍然大悟。
其次,我们联系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向他爸爸报告了严胜骏喜欢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棍棒下教养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倔强,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试用说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多点鼓励,哪怕物质上的,都比棍棒强。他的爸爸不好意思,说以后一定改一定改。
最后,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用故事告诉孩子学会友好相处,用故事使孩子明白同伴间相处要懂得谦让。找严胜骏个别谈话,肯定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否定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并教他放弃用攻击的行为,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同时,开展有趣的集体游戏,活动中,使其感受同伴相处的快乐。小事件一天天少起来,我们为他加油,也加重了批评的语气。
五:评论与反思
看如今的孩子,从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养育环境。是父母自带的孩子明理,动手能力强,但骄气。隔带教养的孩子乖顺但自我中心。全全都关怀的孩子知识面广不过很能变,让人不知道啥时听话啥时不听话。
严胜骏的例子其实是个典型,通过他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小年龄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是什么。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关键。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大致上都和家庭有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当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很快改正时,不能姑且养息或者严厉指责。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出现,问题持续的长度和强度,就要看运用的方法是否合适。需要仔细观察孩子行为,找准问题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开展教育,以说理为主,用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正错误。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决。老师有心,家庭有心,就没有不快乐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从“五一”长假后,孩子们在早上来园的点心时间里,我们采取了让他们进行自助式喝牛奶的方法,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和好奇的事情,为此我连续观察了三天的时间,并对一些事件进行的记录和分析。
案例一: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在开始自助式喝牛奶之前,我们没有向幼儿介绍应该怎样使用小茶壶,应该怎样去喝牛奶等,而只是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他们喝牛奶可以自己倒了,然后我就在一边悄悄地观察。
孩子们洗完手后,大多数的人都不是急于去倒牛奶,而是先看看同伴是怎样倒的,然后自己再倒,而且倒的时候,都非常得小心,很多人都只倒了小半碗牛奶,喝完后再倒第二碗的,结果全班三十位幼儿没有一个人将牛奶打翻。
反思:
原以为第一次让孩子们自己倒牛奶喝,教师在没有提示和暗示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许多孩子把牛奶打翻,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所有的孩子都顺利地喝完了牛奶。
事后我仔细的分析了原因,从中不难发现:其实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较以前更独立了,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劳动都能很好的完成,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会观察、会思考,对于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也不会很冲动的去做,而是会“三思而后行”了,所以第一天的自助牛奶无人出差错。
第二天孩子们在自助牛奶之前,我依旧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提示,而是在他们都喝过牛奶之后,请小班长对今天幼儿喝牛奶的情况进行的讲评,结果只有辉辉将牛奶倒翻了,原因是他倒好牛奶后没有及时喝掉,却又去帮别人的忙,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牛奶打翻了。
第三天自助牛奶后,小班长在讲评中告诉大家:今天有两个小朋友把牛奶打翻了,一个是蕗蕗,他把牛奶倒得太满了,所以他端起来喝的时候,一晃就翻掉了;另一个是骋骋,他倒牛奶的时候没有看准,结果倒在外面了。这时骋骋站起来说:“我没有瞄准呀,我是不小心的。”
反思:
为什么在第一天之后连着两天都有孩子将牛奶倒翻,而且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是不是我该对幼儿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呢?但我转念一想,可能是孩子们在第一天的自助牛奶之后,发现这件事情不是很难做,所以有些孩子在自助牛奶时,不像第一天那样认真地去做这件事了,这也是一些孩子的特点——不会长久的、专注的去重复做好一件事,如果我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话,或许能收到一时的较好的效果,但却压制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忽略了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总结、提升经验的方法,于是我决定继续观察孩子们喝牛奶的情况,并采取下列措施:
1、鼓励幼儿用互相提醒的方法,当发现同伴的牛奶要打翻的时候及时提醒他。
2、坚持请每天的小班长对当天大家喝牛奶的情况进行讲评,总结大家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让大家帮助那些打翻牛奶的幼儿分析原因,用幼儿教育幼儿的方法。
请幼儿尝试对每天打翻牛奶的人数进行统计,争取做到“0记录”,以此来鼓励幼儿不要打翻牛奶。
案例:趣解十万个为什么
由趣解《十万个为什么》想到的……
从幼儿园资料室新领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以供我班午间活动之用。本来我是打算逐个讲解给孩子们听,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机械地接受还不如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回答,这样有可能会更能激发孩子的答题兴趣,更能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
我把孩子分成2组进行答题比赛,只要谁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所在的该组就可获得一分。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较好的发散性思维,虽然有的答案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但我同样对他大胆发言予以表扬和鼓励。
曾有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我问他们: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
彭翰森说,是因为小兔子太会哭了,所以就红了。
王昊飞说:是因为红红的胡萝卜吃多了。
梁九天说:是因为小白兔草吃得太多了。
金昶炀说:是因为小兔眼睛血管的颜色太深了,透出来了。
……
为了能使自己一组答题胜利,孩子不断开动脑筋,不断产生出一些新鲜有趣的解释。虽然有的解释不合常理,惹人笑但我同样把他们的回答记录在案。在这些记录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参与回答的幼儿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回答数量较少。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被老师看好的女孩子很少见她们积极地举手,有的甚至充当着旁观者。
由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男孩子个性随意、胆大,由此产生出的思维想象也极富有创造,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而平时一直被老师表扬的乖乖女在思维上则表现得拘谨,有点墨守成规。其实男、女孩子的这种区别不仅是表现在回答《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还有在绘画、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次趣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幼儿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案例:他是“小偷”吗
案件之一:
集体晨会时,幼儿都静静的站着,表情严肃的注视那冉冉升起的国旗。礼毕后是惯常的国旗下讲话和宣布好孩子名单,宣布名单的一刻是最令幼儿激动的,他们个个都是那样的神气,期待听到自己的名字。在这一刻,我的眼睛却无意间扫到了低着头的烨烨小朋友,他的怪异举动驱使我上前仔细查看一翻。走至他身旁,轻拍了一下他的头,他竟莫名的下了一跳,再看他手里,居然拿着两支蜡笔,带着纳闷我收走了他的蜡笔。
案件调查及处理:
回到教室,我就对烨烨的两支蜡笔的来历进行了盘问,得知蜡笔是从美工区拿的,经过核对确实没错。问其拿蜡笔的原因,竟出奇的简单:家里没有。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保护其自尊心,便在其他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烨烨小朋友进行了“幕后”教育。
放学时,带着疑虑与烨烨的妈妈谈了话,他妈妈听后很是气愤,表示回家要好好教训他,而且还分析出了新的原因:烨烨家中的蜡笔盒里缺了黄和绿两支蜡笔,而烨烨拿的也正是这两种颜色。调查到此事件已经很明朗了,既然已对他进行了教育,想必烨烨小朋友定会吸取教训再不犯了。
案件之二:
午睡时,幼儿都安静快速的脱衣睡下了,我便挨个床的去帮他们盖好被子。盖至烨烨床上时,见他快速的将手放入被窝,敏感的我觉得他手中肯定有什么东西,掀开被子严肃的示意他摊开手掌,果不其然,他的手中竟握着一小块橡皮泥。我预猜这橡皮泥定是上午幼儿手工活动时,烨烨偷藏的。想到此,我又猛的联想到前一天两支蜡笔的事,顿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安抚他快速入睡。
案件调查:
事后我和配班老师商讨了一下,此事有必要与他家长郑重的谈一次,共同商讨教育良方。事不宜迟,当天放晚学时,我俩便与他妈妈深谈了一次,谈话中得知,他妈妈由于面子上过不去,在上次谈话中隐瞒了很多情况。原来烨烨小朋友近一个月以来有一坏毛病,不管在谁家玩,总喜欢将别人家的小东西偷藏在口袋中带回家,如硬币、小玩具、糖果等等,见什么拿什么。为此事,烨烨的父母也对他教育了多次,他爸爸甚至还用皮带抽打过他,可也无济于事。听到这些我和配班老师都感到很吃惊,在理解烨烨的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之余,我们也婉转的指出了其父母教育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他妈妈也欣然接受了,并再三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想一个教育良策。
制定并实施教育方案:
首先,我们对烨烨的所有行为进行了分析,断定他的行为不是常人所指的“小偷”行为。因为从幼儿心理特征来分析的话,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很好的判变是非的能力,对于自己行为上错与对的界限还很模糊,对于他物与我物的区别还不到位,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东西我都可以拿来玩甚至带回家,而不去管这样物品属谁所有。所以烨烨小朋友会将自己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也不会有改正的想法。
接着,我们又对烨烨父母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不容置疑的是,烨烨父母是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的,但他们过于迫切的希望导致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一、第一次发现孩子有随便拿人东西这一行为时,没有很好的重视及教育,而是草草处理了事,导致了第二次、第三次不好行为的发生。二、
烨烨父母奉行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这一错误思想及顾及自己颜面的行为,不但没使烨烨小朋友“痛改前非”,反而将“明战”改为“暗战”——将所有从别人那拿来的东西藏在隐蔽的地方,在无形中更促使了烨烨坏毛病的滋长。
对此,我们仔细商讨出了一方案:第一步,烨烨的父母必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抛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极错误思想,变“打骂”为“慈言善语”,变“说教”为“谈心”,让烨烨在一次次宽松的朋友似的谈话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的不良而严重的后果,从而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第二步,父母、老师身份的转变,要变“长辈、老师”为“朋友”,与之平等相处,并时时提醒、督促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有拿人东西的行为,在以理教育的同时应鼓励其主动承认错误,将东西还与他人,再不能因面子而错过教育良机。第三步,耐心的实施教育方案而不急于一时,家园共同协作、时时沟通,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烨烨在家在园的表现。
方案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家园两方的“监督”教育,烨烨的改变令我们很欣慰,他不但改掉了拿人东西的坏毛病,而且,在幼儿园我们还几次发现烨烨在教育其他幼儿不要随便拿人东西,俨然一名“小老师”。另外据家长反映,烨烨还将从别人那拿来的东西全部找出,在父母的陪同下一一还掉了,可见,烨烨和他父母付出了极大的勇气。
自身所得教育:
从烨烨这一事件中,我深刻领会到家长、老师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领会到了教师的职业敏感度是何等的重要;更领会到了带领家长共同使用正确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我不敢想象,如若我们当初对烨烨的行为不闻不问或者是“一棍子打死”,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所有的责任我们能承担得起吗?由此,我又悟出一点:在教育工作中,对待任何幼儿、任何问题都应有冷静的头脑,要多细心、多观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教育好我们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