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狼和鹿的故事孩子出生起就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吸收着养料。他们的周围处处都是新鲜的事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虫子也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认真的看个老半天。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案例
一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带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滑梯。刚玩了一会儿,就听见洋洋在那里大喊:“老师,有影子!”“有影子!?”我很纳闷,其他孩子听见洋洋的叫声,赶紧从滑梯上下来,围着洋洋观察起来。孩子们尖叫着,“这里有影子!”“咦?我这里也有影子!”孩子们都兴奋起来。有的伸手去抓影子,有的用脚去踩影子``````
孩子们回到教室里,仍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影子。于是,我取消了原定看动画片的计划,而把话题引到了“影子”上。“刚才你们这么高兴,发现了什么?”“影子!!影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影子?你们的影子你们抓住了吗?”“抓不住!”就连平时腼腆的姗姗都兴奋地说:“我也抓不住!”“还有谁的发现跟别人不一样吗?”说着,我们一起来到了室外。我把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在有太阳光的地方玩耍,另一组则在没有太阳光的地方玩耍。通过活动,孩子们都得到了共同的结论:有太阳光的地方能照出影子。他们的兴致高极了。
(二)分析与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通过这次的“影子”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由于它是一种幼儿自主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本次活动中孩子倾听的专注程度、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胜过平时教师用各种方法促进孩子倾听他人说话的效果;还有,孩子们在“影子”活动时所运用的语言也格外生动形象,这是与他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感受体验密不可分的;另外本次活动中一些小年龄和原来胆子叫小的孩子表现不俗,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所有这些都表明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具有教师预设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2.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捕捉身边的教育素材
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尊重并接纳幼儿特有的兴趣、感受需要及表现方式等,及时地捕捉其中的教育素材,并给予指导。本次活动中,当幼儿以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影子时,我立刻意识到大多数孩子的兴趣已从玩滑梯转移到了探究影子上。教育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时时刻刻把幼儿的主体性“装”在心里,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将预设的教育内容和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真正把幼儿的主体性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当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幼儿积极投入、大胆尝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发挥活动最优效益
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若教师按原计划让幼儿玩滑梯,然后回教室按计划看动画片,则很有可能因幼儿的兴趣与思维还集中在“影子”上而影响视听效果。本次活动,教师两次调整教育计划,及时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及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达到了最佳效果。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好奇好问,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对我的感触很大。好奇好问是幼儿最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到你对他们的提问永远保持重视、赞赏和鼓励。同时要给予孩子适宜的引导、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得体验。这也是《纲要》中所强调和倡导的:教师要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体现发现的乐趣。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幼儿园案例分析: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的占有欲
刚刚开学,有很多宝宝是第一次来到早教课堂,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等我都不是很了解,但是两周下来,我对一个宝宝有了很深的记忆,并仔细的观察了一周。他的名字是王一诺,性格活泼开朗,爱动手,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总是一个人乐乐呵呵到处乱跑,在家人的呵护下就是个小王子,要什么给什么。来到早教班,他的好奇心十分强,什么玩具都让他爱不释手,总想拿起来,有时候总是拿起这个,放下那个,那小手不停的在摆弄这老师的玩教具。
这天课堂中的精细动作时,老师的玩教具,是要让宝宝们互相分享玩具,懂得等待,能够到了王一诺宝宝这,无论拿什么玩教具,怎样也不愿意交换,而且占有欲十分强,提到这点,家长也是十分头疼呢?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只明白自己玩不懂得分享,我们又有谁明白孩子自私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食物,他们会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灵的东西,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这种“自私”,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本性,做家长的,要时刻感受到宝宝的存在。给他鼓励和教导,给他爱和温暖,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我们多鼓励孩子去做,但不是勉强孩子,当孩子理解同伴,并愿意分享时,我们做老师和做家长的,必须要给与孩子支持和鼓励,从而让宝宝体验快乐和满足。
幼儿园案例分析:保护孩子的自尊
保护孩子的自尊
案例背景: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尊重的愿望和情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各种表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的心理状况。自尊心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发展进取的一种原动力。自尊心强的儿童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智力发展好,凡事充满自信;而丧失自尊心的儿童则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自尊心,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看来,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健康领域也指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我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平时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何前卫是我班一个长得有点特别的男孩,他的特别之处就是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那个小的眼睛是由于眼睑下垂造成的,这成为了小朋友歧视他的理由,让他感到很自卑。
刚开始接这个班,我并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之间有什么言论也不清楚,只是觉得这个男孩子不太活泼,怕生害羞,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跟小伙伴玩,有时尿裤了也不敢跟老师说。由于平时都是他的奶奶接送,从没见过他父母,我以为是老人包办、溺爱,不善教养,或者是孩子缺少父母之爱造成的。一天我趁他奶奶来接他的时候了解情况。他奶奶告诉我何前卫在家是个做事认真,爱劳动,讲卫生的好孩子。只是班里有些孩子欺负他、歧视他,不跟他玩,就是因为他的眼睛有一个是残疾的,所以他很自卑,孤独,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
为了让小朋友不再欺负和歧视何前卫,让他重新自信和快乐起来,我和班里的其他老师平时都比较关心他、多鼓励他,尽量找机会让他表现自己,并在孩子面前表扬他,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我跟几位老师商量对策,又找有关幼儿心理的资料看看,我觉得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想改变他,就要改变孩子对他的看法,归根究底就是老师如何用一个完美的说法把他的缺陷变成优点。让他拥有自尊,从而获得自信。
又到了一个可以让孩子拿自己心爱玩具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的日子,有个男孩子今天拿了心爱的玩具枪来,很多男孩子都可以玩他的枪,但何前卫却不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何前卫有个眼睛小很难看,我不喜欢他,所以不给他玩。”其他孩子也同意这个看法。这时我看到一个男孩用枪瞄准某样东西要闭一只眼睛,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的恶意也不批评,就让这个男孩子表演开枪瞄准的动作。当他闭一只眼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都说是为了开枪更准些。这时候我就说了:“其实我们班的何前卫天生就是一个神枪手,因为他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不用刻意闭一只眼,随便用眼睛一看,就可以瞄准目标。以后他长大了,要当解放军或警察,先选中他然后才轮到你们。”这时我看到何前卫眼睛放光,脸上露出意想不到的笑容,而其他孩子表现得对他很羡慕。然后我问何前卫:“你想当解放军和警察吗?”他开心地点点头。我又对他说:“你要当解放军和警察还有一个条件:要勇敢大胆,敢讲,敢说,敢做”他使劲地点点头。“另外,解放军和警察爱帮助人,会用眼睛观察不好的现象并及时报告。你做得到吗?”我继续问。“做得到!”他大声地回答。
从此,何前卫变了,变得自信快乐了,而且孩子们推选他当班里的小警察,有事就找他帮忙,他也乐此不彼。所以我相信孩子拥有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才能快乐起来。
案例分析:
自尊、自信是孪生兄弟,没有自尊,就没有自信。自信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是不会快乐的,要与同伴和睦相处也会有困难。本文中的何前卫由于五官的缺陷,被小朋友瞧不起,伤了自尊,没有自信心,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不敢言语,难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表现的很孤独,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我在本事例中,用一个美丽的谎言,帮他建立了自尊,从新获得了自信。
案例反思:
自信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起点,是儿童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尊与自信是每个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1、建设民主式的班级气氛
健康、温馨、和谐的班级气氛是儿童身心发育的最佳环境,是给孩子以勇气力量和自信的源泉。班级中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尽量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当孩子的想法说法不对,要求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帮助。杜绝孩子当中有歧视别人弱点和缺陷的行为。
2、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儿童自我形象是指儿童对于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儿童的自尊心紧密相关。教师应注意不要用静止的眼光对孩子作不恰当的评价和判断,对孩子的能力和行为的负反应不要过多,要充分信任孩子,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点,克服缺点。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并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当孩子遇到问题和挫折时,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激励他们从失败中奋起,让他们相信最后一定会成功
3、注意批评的艺术
批评时应注意:我们应该批评的是孩子的言行而不是孩子本身,即对事不对人,这样就不致于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每个健全人最基本的需要,自尊是上进的基础和动力,自信是成功的钥匙,老师只有给幼儿以最大的信任,最必要的指导,最实际的帮助,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
案例:好动的孩子
初次见瀚兴是在开学初的家访工作中,那时的他被阿姨带着到小区门口来接我们,看起来是个很腼腆、不爱说话的孩子。当时我还在想这么大个儿的孩子还挺害羞,但经过开学几周的观察与了解,我才发现我对瀚兴最初的判断只是一个肤浅的认识。因为瀚兴在班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爱动的孩子,与我最初见他的印象简直判若两人。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认真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而他则会在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发出“呵”或“呀”地一声,同时做出电影“蜘蛛侠”的经典动作,让老师和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他身上,而且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以为瀚兴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但一节纸工课改变了我对瀚兴的看法。
那天,我教小朋友们折“东西南北”的纸偶,从头至尾瀚兴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是很认真地跟着我折“东西南北”,看着他那认真又带有憨态的表情,真的很可爱。
瀚兴前后动静的表现让我内心有些许的震撼,在他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好动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那么我们的活动就算是失败的。仔细回想,瀚兴以往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在给老师提醒:“你上的课不好玩,我没有兴趣”,而我却认为他是在捣乱。是啊,根据孩子现在的年龄阶段来说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好动”可以说是孩子的通病,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好动就一味地否定孩子,而是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从表面来看孩子可以说是我们老师理解孩子的一个误区,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行为来推测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活动内容的起点,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