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还小鸟自由
发布时间:2021-05-2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笔记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周二中午,我一进教室,孩子们就围上来,叽叽喳喳地对我说:“陆老师送给小美一只小鸟。”小美也跑过来,拿着那只装在马夹袋里的小麻雀给我看。“是陆老师抓来送给我的。”看着旁边孩子羡慕的眼神和小美得意的表情,我说:“小美,把小鸟放了吧。”“不好,我要带回去养。”“那小鸟呆在马夹袋里多不舒服呀!”“嗯,不好吗。”小美开始撒娇流泪了。“我喜欢的,我要带回去养。”这时,旁边的悦悦插嘴到:“小鸟喜欢自由的。”“是呀,小鸟喜欢飞,你把它关在这里,它看不到妈妈,多难过呀。”“不好吗。”小美仍固执地不同意。“那我把你也象小鸟一样关起来好吗?”“不好。”“小美是个好孩子,很懂道理的。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不给小鸟自由,这样小鸟会不开心,死掉的。来,小美自己把小鸟放出去。”在大家的簇拥下,小美尽管有点不情愿,但还是把小鸟放了。
分析:
我这样做的原因一个当然是从爱护鸟类的教育出发。4—5岁的孩子分辨能力较差。尽管他们会说许多诸如“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等等一类的话,但当自己喜欢的,仍有很强的占有欲。我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幼儿表达喜欢的方式有许多。后来我在午睡前,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小美。我是这么说的:“小美是非常喜欢小鸟的很想把它带回家,但小鸟不开心,所以小美就把它送回了天空,让它去找自己的妈妈。小美是因为喜欢小鸟才让小鸟自由的。……”当我说到这里,小美笑了。
我让小美把小鸟放掉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让她特殊化。小美长得白白的,是个非常可爱、天真的小女孩。许多老师、阿姨都很喜欢她。而班上有一部分幼儿已非常“关注”小美的言行,“争宠”、“攀比”、“嫉妒”之风已悄悄在这些孩子心中滋长。因此,我想尽量不让小美搞特殊,目的是努力维护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一次自由活动
一、观察过程:
自由活动时,朱天承和几个要好的同伴在活动室的一角玩。玩着玩着,有一个同伴不想玩了,走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一看急了,赶过去想把他拖回来。那个孩子朱天承见追来,急忙快速躲闪。一来一去,结果变成了你追我逃。他们在孩子中窜来窜去,好几个孩子差点让他们撞倒。见此情景,我忙阻止了他们,要他们注意安全。听了我的话,他俩又到一边玩去了。也许是觉得一逃一追好玩,也许朱天承觉得刚才玩得没有尽兴,总之,一会儿,朱天承又建议玩追逃的游戏,看来他今天对捉人的游戏发生了兴趣。我想光提醒或阻止、批评都不是好办法,孩子可能会口服心不服,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于是,我就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各方面能力较强,我就请她送一样教具给隔壁大(3)班的王老师。她很高兴地接受“任务”到隔壁送东西去了。追人游戏就此结束。自由活动结束时,我在表扬朱天承能干,是老师的小帮手的同时,向他指出刚才奔跑的不足,并请大家讨论:室内为什么不要奔跑?室内奔跑会有什么后果?他听了连连点头。
二、存在问题:
1.孩子在活动中好动无序。
2.孩子在活动中自我控制能力差。
3.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差,缺乏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原因分析:
首先,上述事例在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反应是比较普遍的。它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1.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2.由于孩子经验少,对事件的后果往往无法预料,缺乏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孩子自控
能力不强,易兴奋,很容易失控,常常出现我们俗称的“人来疯”现象。
其次,家庭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该孩子的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欠关注。
2.该孩子的主要教养人是奶奶,而奶奶对早期幼儿教育的意义及有关育儿知识一无所知,教养以放任为主并伴溺爱。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这种现象,一味的堵和呵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孩子在愉快接受的同时,不露痕迹地投入与另一个活动中去。
1.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我们可以运用《幼儿心理学》中的“注意转移”的策略。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虽然表面上看来都是改变注意对象,但前者是主动的、有目的地改变注意对象,后者则是被动的、有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活动离开应该注意的对象。当然,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运用某种策略来指导孩子改正某种不良习惯,而应多种方法交互、灵活运用,以达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自我保护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成为自觉的行动。
2.该幼儿是入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引领幼儿多做好事,少做和不做不好的事情。
3.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本案例中幼儿的父母亲都属于低学力层次,家庭环境较差,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不重视,放任自流。对于幼儿园中组织的活动也不重视,对幼儿园的家园联系也不关心。对于这样的父母亲,作为教师更应重视家教辅导。我想:首先,必须提高家长对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视,让他们懂得孩子的将来要超过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从小抓起。其次,由于孩子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设立家教预案,共同担负教育责任。最后,定期进行家园联系,反馈家庭教育的情况,总结育儿经验。
案例:把“自主”还给孩子
在我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娃娃家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娃娃家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娃娃家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归根结底,幼儿缺少自主折射出的是我们教师在观念上的问题。我们教师多从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考虑。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给予孩子的这些自主只不过是老师的控制下无法实现的“自主”罢了,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自主”。
为什么幼儿会缺少“自主”呢?首先,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我国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关。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在这种思想文化影响下,作为幼儿教师,要一下子彻底转变观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没有把幼儿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了维护班级常规,活动效果等,老师制定了许多“规则”:如绘画时不准说话、不准随便动活动区材料等。对幼儿有太多的“不允许”。当幼儿有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出现时,老师会采取种种措施将幼儿引到“规则”中来,可这样一来,幼儿哪里还会有什么“自主”可言呢?如镜头中的孩子,他要到人数已满的娃娃家去,违反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于是教师出面软硬兼施,不顾幼儿的意愿将其塞到了其他区,以维护区域活动的规则,至于幼儿对这个区是否感兴趣、喜不喜欢玩这个区,则不在老师的“规则”范围内。
现代幼儿教育急需我们把“自主”还给我们的孩子。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确保其选择能够实现。我们平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真当幼儿有了兴趣时,我们却无视于这种兴趣的存在,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忽视、干扰甚至扼杀、破坏幼儿“兴趣”的现象(尽管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吗?就好比镜头中的孩子,他想到娃娃家去玩,就让他去嘛,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扼杀他的愿望呢?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个区的人数已经满了,就不能去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两个娃娃家呢?限制每区人数,目的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在游戏过程中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想想,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
二、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有自主活动的权利。在提出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不必要的规则去约束、限制幼儿的行为呢?我们老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在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教师需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孩子,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每一个孩子犹如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摆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以儿童发展为本,把“自主”还给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
案例:一只小鸟
一只小鸟误入阳台,被我轻轻地抓了起来。本想马上把它放了,可转眼一想,何不趁此生成一个课题呢?我把鸟捧在手上给小朋友们看,孩子们果然对小鸟十分地感兴趣。他们都争着过来摸小鸟的身体,不住地发出“小鸟多可爱哟!”的赞叹声。只见小鸟的身体很小,身上有黑一块、白一块的毛,头上还有一块白色的毛,嘴巴又细又长,眼睛又圆又小。它的尾巴很长,两只脚又细又长,身上的毛亮光光的。我们谁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经过查询才知道它的名字叫“白头翁”。
我请小朋友到小鸟经常出现的地方,去找小鸟的家。恒恒指着地上的泥坑说:“老师,小鸟住在这里。”杰杰指着棕榈树毛绒绒的根部说:“老师,小鸟住在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指着棕榈树高高的树叉说:“小鸟住在那里。”后来,他们在草地上的一棵梧桐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洲洲小朋友在摇树,立即有小朋友制止他:“快别摇树,会把鸟窝摇掉下来的。”大家都小心地、静静地在旁边看着树上的鸟窝。
为了多让孩子们观察小鸟,以便生成出更多的活动,我找来了一个竹篓子,把小鸟关在里面。小鸟总是在篓子里扑棱扑棱地乱飞,还把头从篓子的洞眼里伸出来。浩浩问我:“为什么要把小鸟关起来呢?”我说:“让你们多看看。”浩浩听我这样说,就对小鸟说:“你好好地住在里面,我们不会伤害你的。”可是,小鸟哪里听得懂他的话,依然如故。我想,就两天,小鸟不会有事的。为了不让小鸟饿着,我们在篓子里放了一些苹果核、面包、馒头,可是,小鸟不吃。这天,正好是周末,我怕小鸟在教室里冻死,就把小鸟带回去了。尽管我把小鸟放在温暖的地方,也没忘了给他喂东西吃,可小鸟还是死了。它的两只翅膀都被竹蔑擦破了,血淋淋的,我的心禁不住地一酸:这只小鸟为了飞向自由的蓝天,不停地挣扎,终于死了。我很懊悔,要是早点把小鸟放了那该多好。
星期一,我把这消息告诉了小朋友,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了难过的表情,只见恒恒站起来,大声地对我说:“姚老师,你太残忍了。”其他小朋友也都大声附和。尽管我心里很难过,也很委屈,但我还是诚心诚意地跟孩子们说:“对不起,我不该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这时,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朗诵起诗歌《好朋友》里的最后一句:鸟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和绿草地,爱鸟的孩子也是鸟的好朋友。这件事情,给了我这样的一些启示:
1、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能积极引导,但过于牵强附会
我无意中捉到了一只鸟,并发现幼儿对鸟很感兴趣,随即调整活动计划,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并带孩子到户外去寻找鸟窝。孩子们在找鸟窝的过程中非常投入,非常开心。我虽然能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为了生成更多的活动,而强关小鸟,忽视了幼儿的内心需要,也违背了小鸟生长的自然规律。《纲要》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而将野外的小鸟关在笼子里,这恰恰不是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而且,我采取的这一行为,是为了自己的预定目标,过于勉强,没有了解到幼儿真正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完全是我的个人行为。如果在此之前,和幼儿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这只小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了。
2、活动的结果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幼儿成了真正的教育者
小鸟虽然死了,但关于小鸟的话题并没有结束。孩子们认为我太残忍,尽管我也是出于活动的需要,我还是跟幼儿道了歉,幼儿成了真正的教育者。小鸟的死,更让孩子们懂得:要保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