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情商培养的3个工具箱
发布时间:2021-05-25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宝宝的智商教育而忽视了对宝宝的情商教育,其实宝宝情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味注重智商,也许你的宝宝是很聪明,但同时可能会造成宝宝以后的人格或者心理缺陷。
工具NO.2:摆脱沮丧情绪
令人不快的经历一旦在孩子的情感记忆库里沉积下来,当他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这些记忆碎片就会被激活,产生更激烈的反应。这不仅让孩子自己难过,还会影响同伴对他的态度。
于是,孩子越来越会在意旁人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焦虑和自闭,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一天结束之前教孩子将当天的痛苦情绪过滤掉,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试着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两项下面的活动,想像着把不良情绪排放出去。
方式:
让他发泄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试图去压抑他的情绪
作吐气运动,将“坏情绪”呼出来。
想像着自己站在明媚阳光下的一条凉爽新鲜的溪水中,沮丧的情绪被溪水冲洗殆尽。
自己对自己说:“让它去吧”、“没事儿”、“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工具NO.3:积淀愉快经历
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积极正面的体验,如果这些愉快的瞬间能够积淀下来,将会成为孩子宝贵的精神资源。等到下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更会成为他自我安慰和鼓励的力量源泉。
家长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在帮助孩子排遣掉不快的情绪时,教孩子学会如何将美好的时刻变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方式:
回顾一天的生活
跟孩子谈谈那些美好的情景,比如与你共处时的甜美,完成某件事、学到新知识时的喜悦等等。尤其要引导孩子去找找那些与自己平时感受不一样的场景。
情景再现
首先,由孩子想像困难场景,让他通过有效的正确方法去面对,引导他想像正确行为所带来的良好情绪。
然后,在孩子所想像的困难场景之下,让他用不正确的方法处理,引导他想像因此在他的内心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最后,让孩子有意识地在以上两种处理方法中做出选择,并由他将这种方法“情景再现”地表现出来。
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把正面的情感体验渗入自己的身体,就像水被吸入海绵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处事过于谨小慎微,就鼓励他想像自己被意外撞倒的情景,看他如何想办法保持放松和冷静,从而不再担心自己是否摔疼了。如果你的孩子争强好胜,就鼓励他想像在一场棋类游戏中输了,看他如何摆脱这种让自己沮丧的情绪。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培养宝宝情商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他游离于任何组织之外,当他在逆境中需要帮助,甚至处于生死关头时,总有人向他伸出援手,救他于水火,帮助他渡过难关。
还有一种人,明明很聪明、家境不错、长相俊朗、也有些学时,可就总是人生不顺。一份工作干不了几天,就因为紧张的人际关系,被挤兑出来;一份感情,总是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问题,被伴侣out掉。冥冥中,总觉得自己霉运连连,与“幸福”这个词绝缘。
其实,对人生是不是幸福、顺遂起重要影响作用的不是出类拔萃的智商,也不是殷实的家庭背景,更不是迷倒众生的俊朗外表,而是情商。
20%智商+80%情商=100%成功
据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提出成功方程式来看:20%IQ(智商)+80%EQ(情商)=100%成功,即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只起20%的作用,而80%取决于情商。情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未来是否会幸福!
中国的李开复教授也曾说过:“在任何领域,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
IQ,只是人类巨大潜能的冰山一角而已
反观情商高的那些人,都有一个聪明、睿智很会说话的父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妈妈怎么说才能让孩子情商2米8!
这4个口头禅,越多越好
3岁内,宝宝对情绪的认识、了解和控制,都来源于父母。宝宝最初的人际关系,大部分是在家庭范围内,学着:
怎么和别人相处
怎么和自己的多种情绪“和平共处”
怎么做个被人喜欢的人
……
鼓励的口头禅
“你可以的,试试吧”
“嗨,宝贝,加油”
“虽然没成功,但你的努力值得称赞”
……
用鼓励的方式,给孩子尝试的勇气,削减因挫败感带来的沮丧、难过、愤怒等情绪。
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会提升自信,克服困难,去体验更多种可能性。若是成功,会更有成就感;若是失败,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是件双赢的事儿。
尊重的口头禅
“我尊重你的选择”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也没关系”
“宝贝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
……
父母和孩子,虽不能做到朋友般的平起平坐,但也绝对不能“我是老子,你是我儿子,就得听我的”这种霸道、专制的对待孩子。孩子再小,也是有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会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想要掌控自己,而不是被人掌控。
被尊重对待的孩子,也必会尊重对待家人和朋友,这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做法,就是高情商的表现。
商量的口头禅
“你觉得怎么做更好呢?”
“你可以选择……或……”
“我觉得还可以……你觉得呢?”
……
聪明的父母会善用选择题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两种你都能够接受的选择,不管孩子选哪个,都可以。
孩子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是在满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在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担当,为情商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感同身受的口头禅
“我知道,你可能有点失望”
“如果你很难过,可以哭一会儿”
“你很高兴是不是,妈妈也很高兴呢”
……
无论是糟糕的情绪,还是愉悦的情绪,都可以和孩子分享、共同感受,这是母子俩最心灵相通的时刻,让孩子知道你懂TA,你接纳TA。
告诉孩子这种情绪的名字(生气、愤怒、伤心、难过、愉快、高兴等),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学着掌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合理宣泄情绪。情绪类绘本、动画片是个不错的辅助工具呢,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
除了这些话要多说,还有一些破坏宝宝情商增长的话尽量少说或不说。
这4个口头禅,最好别说
命令的口头禅
“不许哭”
“睡觉去”
“你必须……”
越是命令的口吻,越会引发孩子的抵触、逆反情绪,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破坏了亲子关系。
埋怨的口头禅
“怎么这么不听话……”
“都怪你……”
“要不是因为你……”
把责任和后果全推到一个孩子身上,有些太过残忍!这样说话,更多的是在发泄自身的坏情绪,对孩子没半点好处。孩子反而会因此自责、内疚、甚至产生罪恶感。
讥讽的口头禅
“看,我说你不行吧”
“叫你不听话,摔倒了吧”
“行了行了,还不够给我捣乱的呢”
……
这种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笨、什么都做不好、不被妈妈喜欢等。
恐吓的口头禅
“再……,妈妈不喜欢你了”
“再闹,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你是不是找揍啊”
这样说话,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破坏对妈妈的信任和依恋,孩子更容易变得胆小、怯懦、患得患失。
而安全感是后期成长发育其他所有品质(情绪控制力、自控力、交际能力)的基础,没有它,犹如房子没有地基,孩子的成长无从谈起。
除了这些口头禅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下面这3种最常见的场景,做对、做错也很重要。
3种场景中,你是哪种妈?
3种最常见的生活场景,3种截然不同的说话方式,造就了3种情商不同的宝宝。你更看好哪种妈妈的说话方式呢?或者说,你更像哪种妈妈呢?
场景一:越到该睡觉的时间,娃玩的越嗨,怎么都不肯睡
A妈妈:“别玩了,快点睡觉!别老让我催你!”
B妈妈:“妈妈都快睡着了,有没有宝贝来陪我啊?如果你早点睡觉,妈妈明天带你去公园玩”
C妈妈:“宝宝玩什么呢?我也想玩!咱们去床上玩吧,然后我再给你个歌摇篮曲”
情景二:吃饭的时候,宝宝边吃边玩,这不吃、那不吃,还打翻了碗
A妈妈生气的吼:“辛苦给你做的,还挑食,再不好好吃就饿着!”
B妈妈(打开动画片):“宝宝乖,不吃饭长不高!来,妈妈喂,张大嘴,啊~”
C妈妈:“宝贝,我觉得这个挺好吃的,你要试试吗?哇,这个面条可以卷卷卷来吃,好有趣啊,你可以试试看”
情景三:带娃出门,出门前讲好了不买玩具,但路过玩具摊娃非要买,不给买就大哭大闹
A妈妈假装转身要走:“不许哭!说好不买的,你再闹,我就走了”
B妈妈:“宝贝别哭,这东西不好,回头妈妈给你买个更好的”
C妈妈:“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不能买让你觉得很失望,对吗?但是我们出门前说好了今天不买玩具,我们一起遵守约定好吗?如果你很难过,可以哭一会儿。我们也可以去公园玩滑梯,或者回家读个绘本,你选哪个呢?”
在这些几乎是天天出现的母子俩的拉锯战中,你是哪种妈?
妈妈的态度
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
A、B、C三位妈妈,代表了3种不同的育儿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情商高下:
A妈妈属于权威型
觉得家长就该有家长的威严,家长说的话,孩子必须听!权威型妈妈育儿中太过理性,缺乏和孩子的感性互动,更多的是用简单、粗暴、强硬的方法,逼孩子服从。
被这样对待、养育出的孩子,情商高不了。孩子也会无限模仿家长对待自己的方式,比如命令、强硬、生冷的语气,和决绝的行事作风。长大后更可能因为情商低,出现人际交往问题。未来的母子关系也堪忧。
B妈妈属于利诱型
不会和孩子硬碰硬,但也懒得和孩子迂回,更喜欢选择快捷的利诱方式解决问题。比如用去公园玩、买玩具、看动画片等方法,快速达到让孩子服从的目的。
这种做法对付小宝宝很有效,起初可能一个贴画或一根漂亮头绳就能达到目的。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增强,会越来越有主见,小恩小惠可能就满足不了孩子了,妈妈需要不断升级、加大砝码。
而这种有条件的满足和爱,副作用太大。被这样对待、养育出的孩子,将来虽然情商不会太低,但过于功利,目的性太强,容易惹人讨厌。
C妈妈属于共情型
遇到问题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情绪,提出可选择的方案,让孩子自己做主,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又充分照顾、尊重到了孩子的感受,巧妙而有效。
被这样对待、养育出的孩子,情商2米8,遇到难过、愤怒、伤心等情绪时,不是恐慌无措,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化解或转移这些情绪问题。孩子在与妈妈每一次的互动中,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包容和接纳,这也让孩子充满接纳自身情绪的勇气。
妈妈对待自己、和自己互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将是未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方式。试想,和这样的朋友相处,会是多么温暖、舒服的感受。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和家人的关系,都会很好。
培养宝宝情商这个事儿,急不来。需要妈妈们平时多注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生活细节、一言一行对宝宝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育儿,亦是一场自我修行。
最后,祝所有宝宝都能有2米8的情商!
小宝宝的情商培养方法
随着宝宝的成长,教育相关的问题升级为家庭中重要的环节,可是当妈不容易,也会犯些小错误,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培养宝宝情商问题上,宝妈常犯的8个错误。
1|吓唬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执行妈妈的指令很常见,但是有时候你为了让他顺从,可能会想出一些比较恐怖的事情,来吓唬孩子,以让他屈服。
邻居家的小朋友每次听到警车鸣笛声就会哇哇大哭,我感到很奇怪,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通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每次晚上他不睡觉的时候,妈妈都会吓唬他说“你再不睡觉,警察叔叔就把你抓到黑屋子里关起来”,孩子老老实实的躺下睡觉,曾经这位妈妈还一度为自己的这个方法感到骄傲。但后来发生的这些状况,则让她后悔不已。
这种类似恐吓的情况在现实中很常见,妈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编造谎言,还自以为是善意的谎言,实际上可能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曾经有人呼吁家长,不要再用警察来吓唬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警察是保护他们的,因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孩子遇到危险,却不敢向警察求助,让他怎么办?
建议:当孩子不想按照你的指令做事情的时候,比如不想上床睡觉,首先给予共情,“宝贝,你现在正玩儿的高兴,还不想上床睡觉,对吗?”他会点点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挖掘机、罐车都去睡觉了呀,这样第二天起来干活才有劲儿那”,“我们上床去看看《晚安,工地上的车》吧”,给予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
2|只说不做
上周朋友带女儿到家里玩,只要儿子拿一样玩具,她就抢走,儿子换另外一件,她立刻扔下手里的,过来抢这件。朋友对她说“把玩具还给哥哥,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没收了”,之后就回过头来继续和我聊天,我一般对于孩子的这些事情都不会去管,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家里,也不好说什么。接下来孩子仍然抢儿子手里的玩具。
像朋友这样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只说不做”,只是一遍遍的威胁孩子不要做某事,却迟迟不采取行动。这时孩子的想法是“我要尝试一下这样做多少次,妈妈才会让我停下来”,也就会一遍又一遍的挑战你。
建议:先给予警告“如果你再抢哥哥的玩具,我就把你的没收”如果他真的又做一次,那么直接把玩具拿走,如果她哭闹,那么抱着她离开,并告诉她,什么时候停止哭闹,并且不再抢哥哥玩具后再回去,也就是保持说和做的一致性。只有说到做到,你的话在孩子眼里才具有权威性。
3|和爸爸唱反调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爸爸表现的过于严厉,而妈妈又过于溺爱。
孩子早饭没有好好吃,爸爸说“不好好吃饭,上午就饿着吧,什么都不要给他吃!”可是妈妈却担心孩子挨饿,过了吃饭时间没多久,妈妈就拿零食给他吃,爸爸不让吃,却硬要给,摆明了和爸爸唱反调。
这种双方不一致的现象,可能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如果爸爸再强硬一些,双方可能发生争吵,从而引来家庭的不和谐。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更加不利,让他失去安全感,可能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建议:和爸爸统一战线,即便有不同的看法,此刻也要和爸爸站在一起,然后私下里和爸爸讨论,得出最后大家一致的做法。
4|自己前后矛盾
有些时候是父母双方对待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可是也有的时候,妈妈自己一天内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却也有不同,这样造成孩子的混乱,搞不懂到底是对还是错。
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说“嗯,宝贝,看会儿电视没事儿的”,可是一会儿由于某些事儿,变得心情很糟糕,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又说“怎么又看电视啊,眼睛还要不要啦”,妈妈自己前后的矛盾,让孩子觉得很困惑,到底能不能看电视?原来是要看看妈妈的心情啊。这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
建议:任何时候,你的态度和观点都应该保持一致性,而不是由心情左右。可以提前制定好规则,以后按照规则执行。比如看电视,提前制定一份看电视的规则表,每天什么时间可以看,每次看多久,都提前约定好,当孩子想看的时候,统统按照时间表来执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要比我们自己更守规则。
5|诱惑作为奖励
孩子不吃饭也是让很多妈妈头疼的问题,你有没有这样做过:
“宝贝,如果你把这碗饭吃完,我就奖励你一块巧克力。”通过这种诱惑,来让孩子吃饭,让他觉得只要吃饭,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以后每到吃饭的时候,他都可能会说“那你给我拿巧克力来”,或者“今天我不想吃巧克力,你给我买棒棒糖,没有棒棒糖我就不吃饭”。
这种诱惑不利于吃饭习惯的养成。
建议:适当的奖励可以让行为得到强化,这是对的,但不是作为诱惑。当孩子坐在餐桌旁乖乖的吃饭,表现很好的时候,你可以说“今天宝贝吃饭表现很好哦,没有乱跑,而且把一碗饭全都吃光了,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这种鼓励的话,能够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上吃饭,而不是为了得到零食。当然,物质奖励并不是不能采用,但次数和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以免得不偿失。
6|犯错误必须受到体罚
很多妈妈觉得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受到体罚,这样才能记住教训,下次才不会再犯。
隔壁家的小男孩有个打人抓人的坏习惯,只要有不顺心,就会出手,小区里的孩子经常被他打哭抓哭,每次妈妈都会狠狠打他的手掌,同时让他向被抓的小朋友道歉,每次道歉都很顺利,可是没过多久,就又能听到另一个小朋友被抓哭的声音。
可见,这种体罚只能暂时的起效,之后又会再次发生。所以,体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用。
建议: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非体罚。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及时的制止,并跟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他打人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小朋友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当他做到的时候,并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改正不良行为。所以,犯错误并不一定要受到体罚,只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
7|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妈妈总爱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儿:
“你看看人家明明,这么乖,都不会抢玩具,不会打架,你看看你,你什么时候也能像他那样啊!”
这种比较会导致孩子的仇恨,不仅学习不到和小朋友和平共处,甚至会变本加厉,让结果更糟糕。
建议: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引起你的孩子的重视,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会受到表扬的,这样才会愿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是主动去学习好的行为,而不是被你压制着去学习。
8|带情绪管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会让你很恼火,甚至暴跳如雷,当你的情绪不能受到控制的时候,大脑的反应也只能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攻击,你很可能在盛怒下体罚孩子,而不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上面我们说到,体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另外,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也会将孩子对不良行为的关注转移到你的愤怒上,让他觉得害怕,而不是感觉到自己做错了。我们也常常在说,孩子为什么总是爱发脾气?其实这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他会学习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当他遇不高兴的问题时,也会发脾气,可见,在带有情绪的时候来管教孩子是很不明智的。
建议: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你愤怒的时候,暂时离开一会儿,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只有冷静后,大脑才能正常的工作,才能想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同样可以影响到孩子,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孩子会犯错,我们做父母的也一样,不用为自己的过错感到过于内疚,也不用为孩子一时的错误感到失望,把犯错看做学习的机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从而改正不良行为。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就ok了。
教你培养高情商宝宝
学习过各国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育儿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中国的家长很重视发展孩子的智力,往往忽视孩子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EQ)比智商更为重要。EQ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人的EQ萌发很早,婴儿时期开始感受和学习,童年时期逐渐形成。
在EQ的早期培养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自知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每天抽点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坦白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同感受。
自信
父母多多赏识孩子。当孩子表现良好或者有点滴进步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适度的赞美,鼓励孩子。
自尊
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满的行为或表现,父母也不宜对他做出无情的指责,而应该耐心地引导,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许多父母无意间在亲戚朋友面前责骂甚至体罚孩子,会令孩子尽失自尊,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自控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总是处于一种狂躁不安的状态,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父母可以通过规律性的亲子阅读、书法练习、游戏等活动,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引导孩子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自理
爱劳动是孩子应该养成的一种好的品质。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孩子能够经常获得成就感,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并从成功的独立行动中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因此,父母应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我负责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和承担后果,是父母们在培养孩子高EQ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孩子理性、成熟的表现。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必大声斥责,大伤他的自尊,也不要帮他推卸责任,而应该跟他分析错误,指出改正的地方,以免他重蹈覆辙。
自我赏识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天分,如运动、语言、音乐等,父母要注意观察并指导孩子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成功,使他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自我激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但是切忌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人际交往
孩子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亲子关系、幼儿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无论哪一种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所以,父母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等人际规则,让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尽量以一种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出现在孩子面前,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控制和调节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父母首先应学会控制自我情感,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面对生活,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决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
总之,孩子EQ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抓住教育时机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进步,孩子才能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具备良好的情绪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宝宝情商有妙招
授予知识是有价之物,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提高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我们忽视对幼儿情商和智力的开发,那么他们仅仅是比别人早学了点知识而已,虽然这些知识也是有些用处的,但比起提高情商、开发智力来说就差远了。甚至有些填鸭式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商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知识、智力、情商呢?
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克服困难的勇气,把握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技能,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这些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我们要懂得提高情商的重要,就要大大增强教育幼儿的耐心,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一点一滴地去塑造幼儿的素质和灵魂,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基础,注重提高他们的情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3~7岁幼儿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幼儿教育执行者的我们,应该为提高幼儿情商,培养良好性格做些什么呢?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游戏活动
着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工作。”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爱游戏、乐于游戏,进而在游戏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游戏成长。同时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积极愉快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的情感呢?首先游戏活动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为幼儿喜爱的。再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幼儿来说应该是“我要玩游戏,而不是你要我玩。”特别是幼儿在一个他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成人的干预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由此幼儿获得了巨大的自由感,幼儿的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没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幼儿充分体验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沉浸在一种真正的快乐之中,培养了幼儿快乐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情商。
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合作交往是幼儿快乐的重要源泉,幼儿在合作交往中既享受了快乐,又制造了快乐。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相互关爱,使他们懂得了被人爱和爱他人都是快乐的。同情和关爱他人,也是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幼儿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于独生子女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来说,幼儿在这个方面的情商如何,更是关系重大。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是三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六个成年人的精神寄托!如果培养出一个性格开朗的好孩子,那幸福是没法形容的,但如果家里出了一个逆子,那精神痛苦则不堪言状。所以我们应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交流,给幼儿关心别人的机会,和他们一起进入快乐的交往游戏之中。这些光靠“说”是绝对不行的,还必须要让幼儿有亲身经历。因为人的大脑分为思维和情感两个部分,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智力技能,只有通过亲身交往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快乐的性格基础是在幼儿早期生活奠定的,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生活习惯,哪怕是一些高兴的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情商的一部分,甚至家长的一些言行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自身的思想、性格修养和情感倾向时时都会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我们不论心里快乐与否,都不要将负面的影响带给幼儿,在幼儿的面前应该永远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早教专家冯德全认为:“优良性格有四个基础,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我认为这些性格品质其实都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幼儿具备以上的快乐性格,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长期培养,注重加强幼儿情商的提高,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