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宝爸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25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几乎在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里,我总爱若有若无、有意无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二宝爸形象。似乎,还挺享受这种自带光环的角色扮演游戏:带娃上班两不误,情怀逗逼通文武。
开什么玩笑。
奥特曼都有电力不足的时候,带两个娃这种比打怪兽强度更大的工种,你充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不靠一个团队你能搞得定?你又凭什么淡化其他成员的努力和功劳?
二胎家庭,就像一台随时需要拧紧螺丝的机器
直到几天前,当一场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恶疾,张牙舞爪朝我的爸爸扑来之时,我才意识到,平日里,为了帮助我们应付两个孩子的繁重生活,身边的长辈们默默地付出了那么多,透支着他们弥足珍贵的健康我却浑然不知,甚至还理所应当面无愧色地不断索取。
我的爸爸,是我人生最大的精神支柱。我相信每个男孩心中的偶像和大英雄,都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当病魔露出狰狞面容缠上爸爸时,我的世界轰然崩塌,哭到不能自已。我不敢去想,却又止不住胡思乱想;我夜夜难眠,却又恨不得在苦痛浑沌中一睡不醒。
爸爸是为了我,为了我的家而累倒的。我心知肚明。[趣祝福 WWw.zfw152.COm]
明明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光景,爸爸却执意继续在生意场打拼,只为多挣点钱,帮我缓解面对二胎的经济压力;为了让我多睡一会,爸爸和妈妈都会一大清早赶到我家帮我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爸爸更会把每天的工作强度压缩到一个极致,只为了能保证每天三点下班赶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
这样连轴转高强度的付出,我却从来都是在文章中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好像只有我泡个奶粉换个尿片才叫超级奶爸,其他人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幼儿园接送娃那都不是事。
我的妈妈同样付出了很多。除了每天跟爸爸一起接送女儿外,还承担了买菜送菜的繁重任务。我说:“妈,没事,我来买菜吧。”妈妈却回应道:“你们年轻人哪里会挑,还是我来。”
明则贬我生活经验差,实际上还不是心疼?我倒也好,从此就心安理得翘着二郎腿在家,看着妈妈每天汗流浃背拎着几大袋重物送菜上门,心中自我安慰之,嗯,我不会买菜我不会买菜我不会买菜……
你看,我总爱写自己如何精通做辅食给娃,妈妈的买菜重担,我只字未提。
我还想感谢自己的岳父岳母。每个周末,我和二宝妈带着两娃浩浩荡荡杀到娘家,便如甩手掌柜般,等待着每周末不啻于春节年夜饭的圆桌大餐。岳父岳母在厨房忙成陀螺,我和娃们却在自拍美颜好似鲜花朵朵。
…………
谢天谢地,我爸爸的手术很成功,人生的下半场正等着他开启,我胸口堵得慌的大石头落了地,我们的美好未来就在前方。
就刚才,我拿着棉签棒蘸着水,给爸爸擦拭干涩的嘴唇,爸爸紧紧捏着我的手,眼神有些涣散却又透着不安:“儿子,你不要走开,让我一直看得到你。”
我心目中的那个爸爸,是当年那个讲堂上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大学教授,是那个下海游入生意场后如鱼得水口吐莲花的商界精英——然而,突然间,我发现爸爸真的有些老了,斑白头发爬满两鬓,对我也变得依赖起来。就像个需要连骗带哄的老小孩。
三十五年前,爸爸给我把屎喂饭,三十五年后,我开始为爸爸做同样的事情。
人生,就是这样一道轮回。
我们欠父母的,又何止一个大大的拥抱?
想和大家讲一个前不久遇到的小故事,这让我感慨万千。
我每天都会带着儿子去对面游乐场玩,故慢慢结识了数个同样携娃来玩的奶奶或外婆。时间久了,每次相遇,就成了她们倾诉我倾听的“吐槽大会”——因为拿我做参照(惭愧,我只是白天比较闲有机会带娃而已),抱怨的对象不是儿子便是女婿。
一位奶奶这么跟我说:“我每天一清早起来赶头班地铁冲到儿子家,一定要赶在他们上班前到才行;然后帮着带一天的孩子,等晚上他们下班到家,我就要被‘赶回去'了……我儿子一到家,也不问我累不累苦不苦,就光顾着抱自己的儿子去了,侬刚阿拉这种做老妈子的人作孽伐?”
这位奶奶的几句话,如电流般瞬间击中了我。
是啊,当我们回家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抱起自己的孩子,又亲又搂;可我们有多少人会想到,去给辛苦了一整天的父母们一个同样的拥抱呢?
我们欠父母的,又何止一个大大的拥抱?
生二胎,可以无悔,但定要慎之又慎
对于生二胎,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再苦再累,我心无悔。
不后悔,但愧疚,亏欠,对四位长辈——这是我以前想掩耳盗铃囫囵糊弄、而现在鼓足勇气正面直视的真心想法。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我总以为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哪会被难倒累倒,我总想当然觉得自己有力气有时间有精力能大包大揽解决所有问题,把优哉游哉陪娃嬉戏的美差留给老人即可。
可我不是三头六臂,也不是美剧里的孤胆英雄。一个最普通的上班族,哪怕白天可以在家带孩子,但我依然需要一份夜班工作维持生计,无法靠一己之力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胎的诞生给老人陡增烦冗辛劳的工作量,势不可免。
所以,我很想用我的经历给大家一个提醒:一个原先看似良性运转美好无比的二胎家庭,其实是何等脆弱和如履薄冰,哪怕一个零件的缺失,都耽误不起。
我不是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是把二胎家庭描绘成洪水猛兽,把所有家庭一棍子打死。我的现身说法,希望更多如二宝爸我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在二胎的抉择上慎之又慎。
我对二胎家庭的建议归纳起来,套个逼格略高的总结,就是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
前者很好理解,夯实你家的钱袋,只要有足够的实力,绝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问题。在自身没有足够强大之前(比如财务自由),事业和陪伴似乎总是一对悖论。奔波于事业中,势必会挤压陪伴孩子的宝贵时光;反之,事业却又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夯实足够的经济基础。我也在慢慢摸索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后者必须是夫妻双方在无论价值观、育儿理念和出力程度上,都要能做到相近甚至一致。只要有一方不情不愿消极怠工,都会是未来家庭生活的极大隐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读书
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都是爸爸妈妈帮宝宝从书上看来的,书——好神奇呀。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也就成功地为宝宝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妈咪陪读须知——亲子阅读3大误区误区1:阅读就是识字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误区2:阅读就是读懂情节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
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亲子读书小擂台——好的做法VS不好的做法DO: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4.“看图说话”是很好的方法。妈妈可以找一张漂亮图片,给宝宝讲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即兴发挥。5.“照本宣科”同样也是不能缺少的。像很多童话故事中很多非常优美的地方就一定要读出来。安徒生的《丑小鸭》描写一所破旧的房子,说:“它是那么残破,甚至连向哪一边倒都决定不了——因此它就没有倒。”这样风趣而又富有浓郁诗意的语言,一定要读给宝宝听。读书时可以用一些戏剧化富有变化的声调,让宝宝觉得其乐无穷。6.在家里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宝宝还特别爱模仿大人,见爸爸看报纸,他也拿来看,虽然他拿着报纸的字都是反的,根本不知所云,但他起码觉得看报纸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所以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营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氛围很重要。7.爸爸妈妈可以将书中的人物换成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的人名字,宝宝就会更爱听、更爱看。
8.宝宝对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图书感兴趣,如宝宝喜欢家居或者做饭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家庭都千差万别,种种情况少有雷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代表我个人以及我的家庭。希望读者姑妄观之,可借可签,勿论勿喷。
一、孩子是什么?
有人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在有儿子这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是一个有家谱的家庭,有着严肃的家风和家族传统观念。我们家重儿轻女,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家族的延续。祖上兴衰起落,加之个人某些理想的没有实现,一直希望儿子能纪承自己的理想。后来儿子出生了,看着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我就在想,他是谁,我能给予他什么,他又能给我做什么?那些天,我兴奋的用脑过度,睡不着觉,后来想明白了,他是他自己,他只是我的儿子而已,我能给他,而不能向他索取。后来我看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现一个剧情令我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员瞿恩被俘后,杨立仁劝降,拿出他儿子的照片。他的儿子已经4岁了,他从没有见到过他的儿子,照片还是第一次看到,面对自己从未谋面却也再无可能谋面的孩子,他细细端详小费明的五官,自言自语着,尽是为父者的满足与安详。他说,儿子有他生活的时代,有他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命结束了,他从没有想过儿子延续他的生命,儿子是属于儿子自己的。我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不希望儿子成龙成凤,出人头第(如果他青史留名,也是他自己的事)我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独立尊严地生活。我会象母鸡一样保护他,会象老虎一样培养他、教育他,更会把他赶走他,让他独立于世。实现我儿子出生时,我给我的朋友同事们短信写的那样:新生命诞生了,世界由此改变。
二、孩子的名字
中国人讲究名字,都想起个好名。名字不能决定命运,但确实影响着命运。许多家长都给孩子算命,这种用钱来交易的名字为不不吉。好的名字,你可用专家、教授、学者、名人、领导来送,或者家谱传,或者自己起,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易。看看现在孩子的名字吧,且不说重名重字的太多,都是那几个字,千篇一律,听起来也太俗。
三、孩子的生活
我的儿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得过什么病,非常地健康。因为我和妻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除了遗传的因素,孩子的身体是养出来的。从准备怀孕开始,我们就非常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精神与生活习惯。我们尽量食用健康的食物,我对健康的食物看法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尽量吃地产的;吃自然成熟,正季成熟的;少吃寒性食物,多吃平温的;小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少吃小食品和零食。我给孩子吃的鸡蛋基本都是纯笨蛋,就是那种农村自己家养的,从鸡窝里收的那种。包括肉和菜都是想办法从农村弄的,而且是知根知底的。菜并不是农村的就好,要看种菜的地,如果土不好,那号称什么有机都是白扯。有许多人,在城边,在小区,在各种地方开点荒,种地,说什么是绿色的,不上化肥,不打药。其实他不知道,土都污染了,水都污染了,空气污染了,你就什么也不上,污染物也渗透到果实里了。所以,这些都不要吃,连听都不要听。肉食也是,动物是在食物链的最上端,积累的污染也多,所以选择要慎重,不是不吃,是适当食用。
我的儿子上小学,我选择一所离家近的学校。主要目的就是照顾好孩子。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因为上学而早起半个小时。现在孩子上学都早,教育部规定孩子6岁可以上学,并不是说就是6岁上。我们的父辈包括我们小时候都是8岁上学,专家也认为8岁是一个成熟的年纪,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可是许多家长都认为越早越好,现在成了一年级全是6岁的。幼儿园小中大班对接的就是6岁小学生,如果你的孩子6岁不上学,那就得想办法在幼儿园大班重读,而且重点幼儿园还得找人。更有甚者,让孩子更早就上的,在妈网上我就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在问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孩子从了社会,6岁上了学,但我和他妈妈从第一天起就让他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去上学。现在的学校学生都在学校吃,不让出校门。我和他妈妈每天都把孩子接回来,中午在家里吃饭,饭后玩一会,可以躺可以坐,或者下楼在绿地玩一会,这样得到充分休息。有人说:这样孩子不遵守集体生活,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说到底,我们中国根本就不重视集体和团队,看看中国足球队就知道了。有人说:我的孩子找了个好学校,什么“某二”校、什么“某五”校、什么“某实验”。可是能骄傲到哪呢?其实许多家长连个体户学校、私营的、股份的都不清楚;对于教育界的情况都不明白,又怎么能保证孩子受好的教育呢?我最引以为光荣的就是:我的孩子前三年级自由自在,从不写作业,吃得好睡得好,但各方面只比其他孩子强,不比其他孩子差。
四、孩子的学习
我们的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孩子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校学习,一方面是从家庭学习,一方面从社会学习。我主要说家庭的教育,可以这么讲,世界上人这么多,为什么有成功的,有的过得好的,除了机遇,除了自己的努力,除了先天八字,命里注定,除了遗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我没有说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给我们知识,但家庭给我们做人。家里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正所谓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处处以家长的身份压孩子。我们家庭里长幼有序,规矩众多(因为我们是满族传统家庭),但与儿子在思想上是平等的,多的时候,会跟他讲道理,让孩子从小就有好的情商。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讲,要让他知道他是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勇敢,承担责任;要心怀宽广,懂得感恩,知道敬畏;要无论什么时候,做一个善良的人;要遵从人类已有的法律道德。至今我的儿子非常地大气,我很知足。
五、孩子的玩。
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让他快快乐乐去玩吧。从小到现在,我每天都陪儿子玩。小时候不会走路,我就跟儿子一起爬,孩子走路以后就再也不爬了,有许多家长急着让孩子站起来走路,可我就让孩子多爬,这样做大大开发了儿子的智力。我孩子到现在没有上过任何学前班,没学过音乐,没学过美术,没学过书法,没学过英语。我们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知道得不少,根本没有想过让他学什么。他上幼儿园时,我每天接他,出来后一天青年公园,一天去彩电塔(那时里同没有装修,一楼随便进去),一天去鲁园,一天去超市,一天去绿地。在幼儿园呆一天了,多难受,孩子应当怎么快乐怎么来。孩子不是学奴,家长也不是孩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玩中度过,而不是在学习中度过!孩子累,家长累,我可不干。
我儿子到现在没有写过作业。我也没问过他分数,没问过他考第几名。小学的知识我很清楚,为什幺小学要学6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是全方面的成长,长身体长智慧长语言长见识,何必让他天天写作业,尤其是在低幼年级时。我儿子喜欢电子产品,我没有给他买,家里电脑也没有。但我也没有限制他,现在不用这个就落后了,我们必须跟得上时代,但又要有所控制,要掌握,又不能依赖,毕竟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怎么办,我带他去商场电子产品柜台,体验去吧,不许超过半小时。自己玩,自己琢磨,也不怕弄坏。不明白就问营业员,说点好话,锻炼胆量,锻炼口才。我的儿子现在常用电子产品、一些游戏什么的都会,玩的非常明白,而且眼睛很好,如果儿子戴着厚瓶底似的眼镜,我会郁闷死的。
我经常带着儿子去郊游,去农村,去室外公园绿地玩,充分接触、亲近大自然,学习各种知识,对于常见动植物,现在他基本上什么见识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肯定不是我的儿子。我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玩的童年,我又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低年级,这是基础。到了高年级以及高一级的学校,我不否认,也会走应试的道路,也会紧张的学习,但我也会松驰有度,也相信儿子
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我给了他一个坚实的金字塔底。
六、家长的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世界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落后。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们不学习,不与时俱进,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与世界,那就会被淘汰。家长学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了解一些大百科。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求知欲强,问题特别多,什么方面的都有,家长百科知识越多,对孩子的帮助越大。
家长要带头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国人普通缺乏阅读,“君不见人人低头玩手机”,这正是和外国人的差别。我带孩子去北京旅游,在地铁上一个外国小姑娘给儿子让座,然后就靠在车厢边看书。我就让孩子看着她,这样孩子就知道,人家是如何读书的。我又给他看我们地铁上那些玩手机的人,教育他应该怎么样做。我打孩子小时就经常带他去书店,孩子小不一定能看什么,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对书有一种认识。他可以在书店玩来玩去,翻这翻那,尤其是书店里的电子产品。如果他感兴趣,能投入其中,我就很满意。孩子玩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察那些看书的人,有许多孩子看书,有的坐在书上,有的靠着书架,有的站在过道里,我心里说:这些孩子挺爱看书的,可是这样的不懂得文明,又有什么用呢?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进步。
家长怎么选书?去过书店的家长都知道,现在书店的书足可以让人眼睛累花,太多了。究竟哪些适合孩子?哪些对孩子有所帮助呢?举个例子:我曾看过许多家长给孩子选字典,直接问有没有商务出版社的?这样的家长一看就不懂。商务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是两回事,还有个商务出版有限公司呢?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如果家长们不自己学习,没有人会告诉你的。我不明白那些家长为什么选择商务版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幼儿,应该选择“人教版”的,也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是严格按小学教育标准选编的。我不是说商务版的不好,因为对小孩子来讲,并不适合。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出色那无所谓了,你也可以直接买《辞海》。选书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不要以**的眼光看待童书,选择童书要注意故事性。要知道,莫言小时候就是从听故事学起的,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七、教育的方法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师的,我们看起来孩子有许多知识很简单,认为自己能教或者孩子应该学得很好,其实并不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孩子虽然聪明,但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要一点一点来,有些东西要反复灌输,要讲究方法还要抓细节。看电视《射雕英雄传》对郭靖小时候学武功印象非常深刻。邱处机就说过:江南七侠教郭靖武功,是“教不得其道”郭靖学武功是“学不得其法”,所以一直不能进步。只有在邱处机教了他内功心法后,才大有提高。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根据他的特点进行教育。我的孩子从小特别喜欢坐公车,喜欢看这个世界。家里有一本《沈阳公交出行路线》,他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翻看,一看就是很长的时间。我们看在眼里,没有管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已深入其中了。后来,他可以把沈阳所有的公交车路线的起止点全说出来,经常给同学们和其他人做表演。从这里面,他认识了沈阳市区基本上所有的地方,熟悉了地理。孩子1岁时,给他看图册,看各种水果、物品、交通工具等,后来我就想,这样看只能是表象,接触不到实物,怎么办,带他去超市吧。于是就选择了一个较大的,而且人特别少的一个。水果,各种物品让他摸、让他看,他很快就认识了。后来上幼儿园,每天放学后,隔几天我就带他去超市,看这儿弄那儿,有一段时间甚至当起了“理货员”将商品摆来摆去,归类、整理。而且在看商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字。比方他在整理方便面时,认识了各种字:香辣、麻辣、酸辣、红烧、海鲜等等,我们并没有特意的教他,从没有给他买什么识字卡,就在他整理商品的过程中,给他读几次,他就认识了。2008年,我有幸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全家都很高兴。我儿子也用红纸卷个纸筒,举着跑来跑去。我就借此机会给他讲奥运的知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5个福娃,5种颜色,5个名字,代表着五行,五种意义。我就分别告诉他,然后串连起来,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还学习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五行的知识。到现在我的儿子在各种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略强,而且没有累着,我感到很欣慰。
在教育孩子时切忌拨苗助长,一定顺应着生长的规律,慢慢的引导,慢慢地加强。切忌用**心理来判断儿童的心理。我们现在的孩子**化太明显了,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参加选秀,许多家长还以为美,殊不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伤了,副作用很快就会显现出来,长大了也会失去竞争力。我尤其反对孩子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也不让看一些选秀类的节目,我认为这与我们现实的生活太远了,孩子太小,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三观”教育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乱象,就和这一代从小缺乏“三观”教育有一定有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是对孩子负责的话,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什么重要的意义之类的话我就不说了,反正我不希望儿子有“猪”一样的队友。
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说:这只是个人的一种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有许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希望大家都做好,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希望大家快乐!
一个父亲的反思
英文世界里育儿手册汗牛充栋,中文世界也多如牛毛。有人认同积极引导,有人希望顺其自然,很多观点相互矛盾,部分分歧来源于人类心理探索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更多分歧来源于隐含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什么是对孩子好?十个人能有二十种观点。
我无意介入这一问题的辩论,因为教育目标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即 “什么对他是重要的”?比如财富、名声、自由、亲情、爱情、权力等等… …人与人的区别在目标选择的优先次序,如民间传说,老婆和老妈落水先救哪个,有钱不帅帅却没钱的男友该选谁,本质是价值观优先次序的问题,几十年潜移默化早已定型,试图改变成年人价值观是徒劳的。
我所谈及的理念和方法,是基于以下目标,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乐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剩下的,得靠他自己。这几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其它的是衍生问题或者对我不重要。
如果你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哈佛耶鲁,长大要当大官大款名人,要找欧洲贵族联姻,麻烦你出门右拐上机场高速去找朗朗的爸爸。我绝无指你目标有错的意思,只是说,那不是我的目标,这篇文章会浪费你的时间。
铺垫半天,进入正题。
我们同孩子亲密接触的时间,从他们出生算,到十五六岁,这是为人父母影响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时间窗口。再以后,孩子们会对外部世界和他们的恋人更感兴趣。我碰到过不少父母,同他们青春期或成年孩子无法交流,甚至有年老的父母突然试图同其子女建立亲昵的关系,让其成年子女毛骨悚然。大多因为,机会窗口错过,修复起来格外困难。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这个时间窗口,有助于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一、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性格
我一直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技能、智商、知识都排在后面。
我们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把桔子改造成苹果,但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培养自信、乐观、和面对挫折的坚韧。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有安全感,是自信的起点。我非常喜欢一本书,叫Unconditional Parenting,推荐给愿意深究的朋友。性格包括他的品行和内在价值,重要的是,孩子长大之后,无需在他人眼中才能找自己存在价值。
乐观很重要,可以在别人看不到机会之处看到希望,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轻言放弃。对这一结论的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Martin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和另外一位作者《How Children Succeed》,他认为孩子的意志、好奇心和品行,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远高于其他因素。
性格的影响常在无声之中。曾经见过一个德国母亲带二三岁的孩子,小朋友走路啪嗒摔倒,趴在地上要哭,母亲站着没动,微笑鼓励她自己站起来,孩子费力爬起来又笑嘻嘻往前晃。我见过在相似情形下,很多其他父母惊惶失措跑过去,又搂又抱又哄,孩子反而开始嚎啕大哭。性格,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形成的。
鼓励孩子,是影响性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表扬孩子努力,他会认为,能否做好一件事,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聪明孩子为保持看起来聪明,躲避风险避免出丑,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而且,不要轻易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攀比,激励孩子比过他人,貌似增加动力,但有后果。攀比式表扬,孩子可能只在乎相对地位,而非把掌握某种能力作为目标,只要做得比别人好,他即失去对工作的内在乐趣,不愿持续学习和寻找挑战。
这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奖励的作用。教育孩子有时变成对父母的极限测试,奖励成为东西方学校和家庭的通用办法,似乎是个捷径,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奖励,常把孩子对学习、工作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奖品上,比如为了得到一个iPad而考满分。寻求短期甚至即刻的满足会得不偿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设置目标,体会到战胜挑战内在的快乐,比设奖励更重要。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参考《Punishment By Reward》。
今天逐渐富足舒适的社会,通过营造艰苦环境磨练性格,对中产阶级独生子女而言已无可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遥远的传说。但体育是一项绝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增强健康,而且可以磨砺性格,学习如何同他人合作、如何解决冲突。我每每看到小朋友,在球场上赢球后的欢喜,输球后的悲伤,和人冲突后的委屈,欢笑和泪水如此强烈。此时的体育,对我而言,是人生最好的隐喻。全力以赴,输了,爬起来继续;赢了很开心,但也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喜欢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体育用精巧的方式把生活缩短到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其实给了孩子一个对人生体验和洞察的机会。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挑战和困惑时,我发现用体育来打比方,往往让他容易理解豁然开朗。George Lakeoff写过一本书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曾经下过一个断言,人类是通过比喻/隐喻理解世界和他人,我深以为然。美国作为一个最强盛的国家,其国民对体育的崇尚,也非偶然。
二、不要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
性格健康是最重要的,对我而言,下一个就是技能,远比知识重要。所有技能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可持续的竞争力。
富兰克林说:tell me, I may forget; teach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 意思是你光说给我听,我会忘,让我自己参与尝试才是真的学习。东方父母多急于把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结论强加给孩子,似乎是捷径。其实这剥夺了孩子通过试错学习的机会。经验,无法被结论替代,何况很多父母的「结论」未必是对的。或者在过去是对的,但现在外部约束条件变化了。有时候,需要让孩子犯自己的错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常识和判断力。
我家孩子小时在伦敦同英国孩子玩,小朋友争相把沙子往嘴里塞。英国妈妈说,让他们往嘴里吃一次,下回就知道不好吃,会改掉。孩子不到两岁即上蒙台梭利幼儿园,那里所有餐具是瓷器而非塑料。老师说打碎一次,就能从后果中学习小心。还有一个例子,孩子小时对厨房的烫手东西充满好奇心总要伸手去抓,大人怎么也拦不住。于是有一天,我决定邀请他,伸手摸了一下餐桌中间的热汤碗,他此后即提高了警惕,总是绕道走。有些经验,不能被父母的结论替代。
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两句,“富不过三代”是个高度相关的话题。它绝非只是中国问题,美国人有一模一样的谚语,Rags to riches, back in three generations. 按理说富家子弟占尽优势,有钱、有关系、上最好的学校,不应该出现这种几代而衰的情形,应该子子孙孙无穷尽才合逻辑,但现实并非如此。我的观察,恰恰是处处有人提供便捷径,他们中大多人,被剥夺了试错的过程,缺乏对常识的理解,从而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基本的判断力。
三、阅读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是个很大的话题,我的经验中,阅读非常重要。英语世界人口每四人有一个是功能性文盲,虽然识字,但阅读困难,被认为是贫富分化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孩子考试成绩基本不是中国孩子的对手,但在阅读的质量和数量上,平均水平远远领先中国孩子。
阅读重要的道理不难理解,个人的经验至关重要,但个体接触的人和事范围有限。阅读,为我们同人类心智史上最聪明的头脑,提供了对话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是凡夫俗子,胸襟、眼界、和价值观基本是被周围的环境塑造,而环境不理想时,读好书,是少有的逃生通道之一。
关于如何教孩子阅读这个问题,美国教育界过去二十年爆发旷日持久的辩论,被称为阅读战争。一派主张整体语言法,在听说读写上下文让孩子猜;一派主张自然拼读法,让孩子通过拼读音节识字。美国国会由此委托国家儿童健康发展研究所,检视历年来科研成果,提供阅读教育报告。在高度政治化氛围中,专家开了一份谁也不得罪的建议,大多也是常识。比如: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每天一起读书,大声朗读故事,多读有节奏押韵的书,系统介绍字母和声音之间的关联,不断介绍并熟悉新词汇,并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用在词组、句子和故事里,教孩子思考阅读内容,一起去图书馆。感兴趣详细研究的同学,可以参考他们的报告:《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在某个年龄,孩子会问一百万个为什么,一个问题会用一串为什么追问到底。此时他好奇心的窗户打开。每个问题都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我以为父母应耐心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回答,如果回答不了,去查维基百科回来再答。若在孩子想学习时无耐心教;而孩子不想学又灌,事倍功半。孩子越大,可以慢慢鼓励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四、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的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而非把父母一厢情愿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那些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功成名就的例子,有,但凤毛麟角,他们的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伤痕累累被毁掉的孩子。拿孩子去做一个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恐怕非明智选择。
同情和理解对小朋友很重要。小孩子因不能准确表达感受而常有挫折感,他们的小小内心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世界。父母应先试图理解孩子,再寻求被孩子理解,然后讲道理。第一步总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已经了解他的挫折、悲伤、郁闷,确认这一步是避免鸡对鸭讲的基础。然后确认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最后一步才开始讲道理。
父母有责任去发现哪些适合一对一教,哪些适合一群孩子一起学,做对四两拨千斤,选错了千斤拨四两,这些因人因事而异。因材施教,有一个很好的英文翻译,虽然罗嗦一点,我觉得把意思讲得更明白:if your child can not learn the way you teach, you must teach the way he can learn. 即: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用你教的方式学,你则需要用他能学的方式教。
让小朋友敞开心扉,需从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慢慢谈到大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方向相反。比如:谈论他喜欢或者强烈不喜欢的孩子,小朋友往往滔滔不绝;把他喜欢和不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编入他最爱的故事里,让他捧腹大笑,则开启了谈话的大门。
自信心和独立判断能力,来源于每天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我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他,十八岁后他自己单独做决定,十八岁前父母做最后决定,他可以参与讨论,讲道理,提要求,不用畏惧挑战父母的观点。我小心不用“听话”要求我家小朋友。
孩子未来,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父母帮助思考。最佳选择是三个圆交汇重叠处,第一个圆让他写满「我最喜欢的」,第二个圆写满「我最擅长的」,第三个圆写满「社会的机会」。这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需长期思考,且随时间在变化。孩子在一生中,有很多次选择,遗憾的是,今天这个社会,多数人既不知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自己擅长什么,但都在追逐社会热门。所以,满大街都是不快乐的人。
五、我们可能无力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但可以改变我们同学校交往的方式
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产物,以生产线批量培养标准产品为特征。主要目标是消除文盲,提高literacy,为生产线提供熟练工作人员。而literacy是识别、理解、交流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如数学、科学)的能力。并不总是有利于解决问题或者培养创造性等非批量问题。东西方面临同样的挑战。单个家长若与整个体系对抗,要求学校和老师改变他们的传统做法,胜算不高,除非你是郑渊洁,让孩子回家上学自己教,但那样的代价是剥夺了他同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在家长无力选择与体制对抗的假设条件下,最优策略是把精力集中于学校不擅长的领域:性格塑造,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校的归学校,家长的归家长,绕着学校的指挥棒转,把所有课外的时间都花在如何让孩子课内胜出,我认为是投资回报最低的做法。我希望孩子能用20%的时间把学校80%的功课解决了,剩下80%的课余时间,他可以去踢球、游泳、下棋、发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做法,对家长的考验是顶住老师的压力,不传导叠加到孩子心灵上,孩子可能非常敏感地感觉到这种压力。当老师因孩子成绩不够好而给家长施加压力时,父母回家接着训孩子非明智之举。其实,顶不住压力的时候,想一想,多年以后,还有谁在乎你小学初中的成绩呢?家长也无需贬低学校教育,在孩子心中制造困惑;当老师在学校让孩子反复练习数学题,父母可以在家想出更有趣的活动,帮助他解决生活或游戏中的困难。
在适当的年龄,带孩子旅行不仅增加他的乐趣,我意外发现,孩子性格在旅行中变得更为从容。在自然博物馆、科学馆、技术馆,孩子总是流连忘返。对年龄小的孩子,远比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
一有机会,我则每晚和小朋友耳鬓厮磨,躺在床上读书讲故事,其乐无穷。我们一起读唐诗, 读到王昌龄,他很喜欢,说口感很好。一起读李煜的诗,讲到李煜从皇帝到囚徒,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故事。小朋友泪如雨下嚎啕大哭,说他很同情这个诗人… … 关灯后,他则把脚蹬在我肚子上,再呱唧呱唧把他的同学和老师编进故事。
纪伯伦在诗歌《先知》中有一个比喻,他说,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左右他未来飞行的方向,“我们只能给他爱,而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我想,七零后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代需要尽孝,陪着父母老去,却是第一代不能期望我们老时,儿女还在身边的人。这些每日快乐的厮磨,或许是未来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新爸爸的“九个一”工程
1、一间适宜温馨的小屋
为你那亲爱的母子准备一间舒适的小屋是你的责任。
这间小屋应该:
――温湿度适宜:最好温度在22℃左右,湿度在60%--66%。电扇、空调、暖气、火炉可以帮你达到这个目标,向地上洒水和使用加湿器等是保持空气湿润的好方法。
――空气新鲜:为保持空气新鲜,无论冬夏,打开窗户,呼吸自然气息,注意母子避开窗口。
――光线柔和:加装薄纱窗帘,使居室光线柔和,利用母子休息,又有利于观察婴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柔软舒适的寝具:准备柔软舒适的被褥会令母子感到安然自在。
健康提示:无论是电扇、空调或自然风都不要直接对着母子吹。
2、一间超级厨房
产后的饮食调养非常重要,要知道新妈妈要吃婴儿和自己两个人的饭哦。
食品一定要是新鲜、卫生、可口、美味的,最重要的是营养丰富均衡;轮流烹制鸡、鸭、鱼、虾、排骨、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品,多煲鱼汤、排骨汤、猪蹄汤、鸡汤等营养美味促进乳汁分泌的汤类;
多准备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选购含水分、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瓜、橘子、橙子、葡萄、西红柿等。
健康提示:
●烹饪时要注意少放盐,因婴儿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会引起体内钠潴留;
●不要加味精,因为它会影响婴儿锌的吸收;
●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饮食,有的婴儿会因此拒绝吃母奶;
●一日三餐外,可适当为新妈妈增加2-3次点心,如汤类、水果等。
3、一份坚持的信念――母乳喂养
产后哺喂初期,乳汁往往不足,婴儿时常哭闹,使许多妻子心生疑而放弃母乳喂养。你要安慰鼓励妻子,告诉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专家提示:
●一般下奶时间为产后3-4天,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在此之前,婴儿有足够的储备以供消耗,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坚持哺喂婴儿是增加乳汁分泌的最有效方法。
●鼓励妻子多喝汤水及西瓜等富含水分的水果促进乳汁分泌。
●多陪伴妻子,使其心情愉悦,有利于增加乳汁分泌。
4、做一个卫生协理员
月子里产妇的卫生对恢复体质很重要。
丈夫要协助妻子做好以下这些事:
●每天洗脸、勤梳头。
●勤刷牙,因产妇进食次数多,应增加刷牙次数,做到每次进食后都仔细刷牙,保护牙齿。
●产妇汗多,应勤洗澡。
夏天应每天洗1-2次,冬天有条件的可每天洗澡,否则2-3天洗一次,但要天天擦身,做好洗浴的准备工作,可是丈夫的责任哦!
健康提示:
●无伤口,产后3日可洗澡,有伤口,待拆线后再洗澡。
●洗澡以淋浴为宜,忌盆浴。
●勤换衣尤其内衣必须天天换洗。
●提醒妻子经常变换休息姿势,不要久卧或久坐,适当下地活动。
●因为妇汗多,恶露不断,勤换卫生巾。
5、一名作息管理员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新爸爸要主动承担家务,担负起照料婴儿的任务;也可请爸爸、姐姐、姥姥、姥爷或保姆照料母子,使妻子得到良好的休息。
丈夫要安排好亲属和朋友来访。
健康提示:
●月子里最好谢绝访视。
●满月后要注意:一次来访人数不宜过多,2-3人即可,时间尽量缩短,10-20分钟为好,有人来访时,更应开窗通风。
6、一个耐心的教练和陪练
你要鼓励新妈妈尽早下地活动,正常分娩后6-8小时,剖腹产24小时后产妇可扶床轻微活动。
健康提示:
新妈妈初次下地,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的现象,你应陪伴身边,搀扶照顾她,避免跌倒。
产后10天左右产妇可开始做产后保健操,你要鼓励妻子天天坚持锻炼。
产后2个月,待身体复原后,应鼓励和支持妻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游泳、打球、跳健美操、参加舞蹈形体班等。
7、一个好爸爸
你可以亲自动手哺喂婴儿,和婴儿游戏,为婴儿布置多彩空间,给婴儿洗澡和清洗衣物,这不但可满足妻子的希望,又可增加你和婴儿亲近和交流的机会。
8、一份温馨的爱意
真正的爱,表现为体贴和理解。妻子因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家务、照料婴儿的负担,可能性欲降低,丈夫应体贴、理解和尊重妻子,克制自己性交的个欲望。
但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甜蜜的话语,亲切的拥抱、抚摸和接吻也会增进你们之间的爱情。
如果性交时,丈夫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以免造成阴道裂伤,同时应注意采取避孕措施。
健康提示:
●产后早期(6-8周),妻子身体尚未复原,不应进行性生活。
●产后晚期(8周后),最好经医生检查确认恢复健康后,再同房。
9、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产后的女性可能变得感情脆弱,动辄哭泣、发脾气,这主要由于分娩对产妇的强烈刺激和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此外家务和照料婴儿的负担,与外界接触少也与之有关。
丈夫要加倍关心、体贴妻子,理解、安慰妻子,给妻子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
●主动承担部分家务、积极参与照料婴儿。
●倾听妻子的感受,陪妻子听听音乐。
●鼓励妻子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
●尽量争取休假帮助照顾妻子,陪她共度难关。
●如发现妻子有抑郁的现象,立即请医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