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让快乐与孩子相伴
发布时间:2021-05-26 幼儿园案例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快乐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深处,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孕育热爱生活的情意
●实录与分析
1.间桌面游戏时,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大概是玩,多数孩子喜欢拿着“作品”到处走,或与同伴分享,或与同伴玩起“角色游戏”,欢笑声洋溢着每个角落。看者孩子们那样放松的玩,诸多的“不可以”,“不允许”,“刻意安排”,会抹杀孩子的想象,阻碍孩子的探索之路。
2.学习进退步,女孩子的动作自然会男孩子优美,望着孩子们笨拙的动作,我们的微笑具体的夸奖“我喜欢你的动作”,会给孩子信心,男孩子们更认真的投入活动了。“凡事追求完美”会吓跑所有的快乐。自信心没了,快乐当然跑得更远。
3.在组织“美丽的刮画”时我示范时,采用了先用各色涂底时,最后用黑色盖上,可有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不用黑色,我要用红色。于是我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结果在评价时,孩子们认为用黑色的画,刮出来的画最美,专心的听孩子讲话,会了解孩子更多的想法,孩子会自己很重要,被别人重视就是快乐的。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不要在听的时候三心二意,也不要打断或补充他的话,或替他说出他想讲的话,或替他做决定。
4.大班“快乐天使模特秀
”活动,孩子们穿着自己和爸爸妈妈利用废材料制作的服装,在T型台上,所有的孩子脸上写满笑意,写满自信和自豪。
良好的自我感觉来自于对自己的能力的确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才华或技能,提供机会让他表现,真正快乐来自内心深处,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孕育热爱生活的情意。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让孩子快乐入园?
“我要妈妈,呜呜呜……”刚上幼儿园时,很多宝宝经常闹着“要妈妈”,搞得老师和家长都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哭,别扭着走不掉;有些家长扭不过孩子,干脆就此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了。对此,专家建议家长:要理解宝宝的“入园焦虑”,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宝宝的“入园不适应症”。
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
宝宝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专家表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哭。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面临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据专家介绍,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因此入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小的时候,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在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孩子们来说,初入园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我?”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焦虑心情,家长首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三步骤助宝宝快乐入园
熟悉新环境:专家建议,在入院前,家长要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幼儿园教室、卧室和活动室等各种场地,在幼儿园停留一两个小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各种新环境,让宝宝有熟悉和亲切感。
做好交往准备:入园前还要做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地给孩子独处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此外,家长还要加强与老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很多时候,只要成人对孩子稍微“预告”一下下一步要做什么,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专家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对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做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完成“仪式教育”。
他山之石:德国的父母在孩子入园的当天除了为孩子买一只各种文具配套齐全的书包外,还会准备一个惊喜——入园彩袋:圆锥形的纸袋,里面装有各种糖果甜点,以及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赠送的小礼物,像巨大的蛋筒冰淇淋,每个孩子都会抱着它第一次去幼儿园,兴奋地期待着打开彩袋的那一刻。
让孩子有个快乐性格
导读:好环境培养好性格,这个道理用到教育孩子上十分地贴切。要让孩子有快乐性格,家长培养是重点。
对父母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下面有9种快乐秘方,你可以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
1、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助照看比自己年纪小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就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体育活动
和孩子一起滑雪、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并且在活动中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好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笑出声来
笑出来,对你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它们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人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亲子间感情不要放在心里,爱她就要表达出来。
5、更具体的表扬
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那个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真让妈妈高兴。““我喜欢你画的这些树。”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度。从小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表扬来自于他们战胜了挑战之后。
6、艺术的魅力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7、不要苛求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
8、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9、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地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案例: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和成功。这样,会真正了解他人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能体验到快乐的情感。在幼儿时期,孩子缺乏交往、缺乏分享,只在意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他人的情感。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呢?我想结合三个案例来说明自己的做法。
案例一《小气鬼》
午餐时,静悄悄的。突然,一个男孩大声嚷到:“老师,xx屁股下藏了一本书”,小朋友一听全笑了。我走过去,果然在xx的座位上找到了书,便好奇地问:“怎么把书放在这儿呢?”xx答:“这是我的,小朋友看了会弄坏的。”xx的话引起了男孩的不满:“小气鬼,书是拿给大家看的。”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好小气呀!”xx胀红了小脸回敬到:“你们才是小气鬼”。看来,对于如何分享喜欢的物品,幼儿们已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得帮助他们:“xx,现在咱们在吃饭,也该让书休息了,送它回家好吗?”xx点头照做了。我对全班说:“xx把刚才藏起来的书送回家了,他有错就改,真棒!”(鼓掌)
评析:xx出现的错误有两点:一没有及时将图书放回原处。二独占图书。而这两个错误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教师没有片面地对幼儿进行过多指责、说教,而是先帮助他改正第一个错误,接下来,教师会同小朋友们共同解决第二个错误。
午餐过后,在我的引导下,一位女孩将自己带来的好几本书分给了大家。当然,xx也得了一本。女孩在大家的谢意中高兴极了。这时,很多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也愿意将自己的书拿给大家看,xx也是其中一个。我问:“如果小朋友弄坏了你的书,怎么办呢?”xx大声答:没关系的。“刚才,还有人说他是小气鬼呢?现在他还是不是?”“不是……”在大家的鼓掌声中,xx笑得多快乐呀!
评析:老师的批评角度很巧妙,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但也明确指出这种做法的不足。老师让孩子体验到了“不分享”与“分享”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最终,“分享”的快乐战胜了“不分享”的不良后果,这个做法的目的是让部分小朋友的正确想法真正地让xx接受,让其他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孩子接受。
案例二:《祝贺你》
经过“穿衣服”比赛,有十位小朋友得了奖。他们站在台上接受大家地祝贺。有的高兴地鼓掌祝贺,有的上前同他们勾手指,可一向声音最大的鹏鹏因为没有奖,闷闷不乐地。不愿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可不行,我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我对全班说:“鹏鹏因为穿不好衣服,不高兴了,谁来帮助他呢?”举手的孩子很多。在一位女孩的帮助下,鹏鹏穿衣服比以前进步了。“鹏鹏,你很认真,瞧你的衣服穿得很好呀!小朋友都在祝贺你呢!高兴吗?”(鹏鹏高兴地跳起来)“可是,刚才其他小朋友穿好了衣服,你为什么不祝贺他们呢?这可不行”(鹏鹏有些不好意思)“那去祝贺一下他们,好吗?”鹏鹏同得奖的小朋友都勾了手指,还说:祝贺你。“鹏鹏没有得奖,但是,他还
高兴地同大家握手,他真棒。”(热烈鼓掌)
评析:孩子学会了分享食物、玩具后,更进一步则要学会分享快乐、分享荣誉,即:分享情感。有了分享,也就降低了嫉妒地产生。幼儿学会分享情感,也就学会做人应豁达,应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步,让别人也为自己喝彩。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还教育孩子学会相互分享、共同承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学会关爱别人,也增强他们独立自信地面对不幸,战胜困难和调节情感的能力。
案例三:《在自我欣赏中体验快乐》
为了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让孩子独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儿歌念给大家听。怎样让孩子有表演的欲望呢?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告诉孩子们:谁愿意上来念儿歌,而且声音要大,要有动作,老师就把他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大家听。
评析:小朋友们听后个个都很兴奋,都愿意上来表演儿歌,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到自己的录音。当孩子听到自己念儿歌的声音时,表现得很激动。有的高兴地跳来跳去、有的高兴地挠耳朵、有的不好意思,假装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别人偷偷地笑,孩子们真正地在自我欣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后来的一日生活中,我都和孩子们时刻分享彼此的快乐。当然,有时也时也会分享彼此的不悦。但,很快的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又获得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