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负面榜样吗?
发布时间:2021-05-2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平时放纵自己,在家里经常聚集许多朋友打麻将、喝酒、大声嚷嚷等,让孩子感受这种不良生活的方式。父母是通过与孩子点点滴滴的言语行为交流,不知不觉中传递着各自的价值观念。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等等。
所以,父母应切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进墨者黑。”父母学习不辍,孩子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镇上有一对夫妻,日子过得不错。他们种的蔬菜在全镇有名,算得上是小康人家。特别让他们感到称心如意的是生了个双胞胎,而且是一男一女。转眼之间,孩子们快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许是因为安逸,也许是因为冬闲,也许是因为富裕,小两口逐渐有些不务正业,有了各自的嗜好:母亲迷上了跳舞,父亲迷上了喝酒。
一场大雪过后,北国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他们嘱咐儿女在家里好好地看家,好好地玩,吻别了心爱的儿女之后,各自走上了去舞厅和酒馆的道路。没走多远,母亲首先觉得有人跟在后面,当她转过身来时,发现女儿正踩着她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女儿看到母亲看着自己,便兴奋的喊到:“妈妈!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
女儿的话使母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舞厅,女儿也会迷上跳舞的。”几乎同时,父亲也转过身来,发现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儿子看到父亲看着自己,也兴奋地喊到:“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儿子的话也使父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酒馆,儿子也会迷上喝酒的。”从那时起,母亲再也没有去过舞厅,父亲再也没有去过酒馆!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命运。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你是这样做的吗?
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满地打滚?期望孩子改正错误,反而让他哭闹不止?
孩子慢慢长大,脾气也越来越大,一旦不满足的他的要求,轻了就是又哭又闹,再严重点甚至还会打人骂人,这样的宝宝,爸爸妈妈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对大发脾气,哭闹不止,情绪失控的孩子,家长请坚持两个原则:
一、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紧紧抱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有比较清楚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表达能力还不高,不能够清楚表达自己所想,因此一些孩子会变得倔强,比较难沟通。这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理解孩子。性格倔强不一定就是性格不好。性格倔强的孩子往往极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应该用引导、疏通的方式来改变他的思维方向和源头,而不是用服软或是强硬的手段直接影响他的思维结果。简而言之,孩子在犯倔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家长权威进行压制和干预,相信这样孩子也根本不会听。另外也不要反过来被孩子压制,孩子的哭闹和发脾气不应该成为家长无理由屈服的条件。理解孩子的倔,知道这是种可以通过引导发生改变的情绪,相信家长心理负担会减轻。
家长首先要意识到:
1、孩子犯倔的根源是与家长想法不合。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然而家长持不同意见,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犯倔。家长应做好预防措施,在孩子与自己观念相反的时候,引导孩子去摸索正确的观念。在告诉孩子怎么做之前先说为什么这么做,激发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让孩子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化解因不合理原因犯倔的情况。
2、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不合理要求立场坚定、但要手段柔和地拒绝。首先尝试沟通,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然后提出另一些合理的建议,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上面提到的是孩子犯倔、哭闹出现之前的应对措施。孩子开始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孩子年幼,自控能力不强,做为家长我们应该控制自己冷静,不能对孩子发火,不然该怎么引导沟通呢?和发脾气的孩子沟通也尽量做到温柔平静的进行言语的引导,如果失败了,家长请给失控中的孩子一点冷静的时间(虽然这么做会让家长心疼孩子,不过对孩子真的有益)。
4、给失控的孩子冷静的时间,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家长请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奖励,表扬他自己控制住了情绪,做得很棒。再开始引导孩子重新思考整件事情,在获得孩子理解的时候请夸张的表扬他,向他展示家长因为获得理解而感到喜悦的情绪。
5、如果孩子企图用哭闹来威胁家长达成某个意愿,家长们更应该给孩子冷静期,这里甚至可以说是给孩子一个隔离期、远离期。把孩子送回他的小床上,告诉他,“请你冷静一下,如果你觉得不那么生气了再来找妈妈说话好吗?”相信孩子在没人理会的时候会冷静的更快一点。
你会让你家孩子给你挣面子吗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感到“丢脸”的孩子吧!
提示1:不要逼孩子给你挣面子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ONE
提示2: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故事: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的面说,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对我一通批评:“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
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TWO
提示3: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
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结语
孩子不是一枚胸针或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你家孩子是敏感型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反应阈(阈和育同音),提反应阈这个词儿,家长肯定有点儿陌生,我换成敏感度,你就好理解了。孩子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器官再加上社会觉察,需要多少强度的刺激,才能被启动,并有所反应已经在出生以前就确定了,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个差异性没有好坏之分,却决定了一个孩子日后独特的学习方式。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察自己孩子的独特性,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视觉敏感度高比如孩子睡觉一开灯马上就醒了,在室外稍微被太阳晒到眼睛,就会皱起眉头,甚至睁不开眼睛,这就是敏感度高的反应。这样的孩子学习主要靠视觉,很多孩子对于pq分不清楚,视觉敏感度高的孩子来说就非常轻松。视觉敏感度低这样的孩子,就是灯光直接照在脸上,也不影响孩子继续睡觉。这就是视觉敏感度低的反应,这样的孩子以后如果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就需要选择那些字体大一些的书,否则他就没啥兴趣阅读了。听觉敏感度高大家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听风》的吗,里面的主人公的耳朵特别灵,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信号。这就属于典型的听觉敏感度高的。还有那些音乐家都属于这个类型的。听觉敏感度低的如果听觉敏感度低的话,敏感度高的人有些歌词听一遍二遍就记住了,那要是敏感度低的,听很多遍也是记不住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继续反复的听,直到孩子能够记住为止。触觉敏感度高低的反应人类视觉学习占83%,触觉学习占11%,其余的学习方式占6%。可见触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了。敏感度高的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对贴身的衣服反应非常敏感,稍微有点儿不舒服就会哭泣,有的时候大人还觉得很奇怪,为啥无缘无故的就哭了哪,其实很多原因是你不能觉察的。而敏感度低的家长就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多的做抚触,让孩子的触觉得到充分的发展。嗅觉敏感度高低那些做品酒师的人,一定是嗅觉敏感度高的人了!孩子要是对一些气味反应的比较强烈,那他可能就属于这个类型的了。同样也有一些孩子在嗅觉上就是反应的比较弱了。味觉敏感度高低这个还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敏感度高的孩子对各种味道的分辨能力就会很强,有家长说,孩子不吃葱,包在饺子里面的一点儿葱花都能被孩子吐出来。还有的孩子从小就酸甜苦辣咸的一概不排斥。社会觉察度敏感反应有一种孩子心思就会非常细密,很善于察言观色,而相反就有一种心特别宽的孩子,天都快塌下来了,他也没啥感觉。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也可以自己回顾一下,小时候自己通过那种方式学习效果最好,品品自己是哪方面敏感,哪方面不敏感。然后通过认真的观察,帮助自家的孩子找到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养才是有的放矢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各种反应,不至于总想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强!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遗传,来自于天生的气质特征的差异!所以,你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育儿即育己,从自己的学习改变开始,用爱、自由、规则、平等的方法来建立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表现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如果孩子每天面对是爱唠叨、爱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发育肯定是很糟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一位母亲这样倾诉:“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讲得好听,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一些作业。我都为他操碎了心。但是现在我们俩就像对头一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么辛苦在外赚钱,而我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难过。更让我焦心的是,孩子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
这位母亲言谈中充满了焦虑、失望、忧伤和无可奈何。她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情的母亲。
面对这样一个母亲,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她本身的情绪问题。儿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这些不良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内心的矛盾导致他们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有的则出现一些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以缓解内心更大的不安。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拮抗行为,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儿童在一起,于是越来越不被周围喜欢,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的不良行为、情绪往往互为因果,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但成人更应该自制。
你是不受孩子欢迎的妈妈吗
如果孩子总是让你不“顺心”,如果孩子经常不听妈妈的话,做妈妈的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审视一下自己属不属于孩子最不喜欢的五类妈妈。
“苛刻妈妈”束缚孩子
孩子: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
点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孩子过于严厉,且总是说“不”,这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而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
建议: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谦虚妈妈”压抑孩子
孩子:在客人面前,我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
点评: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面指责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邻居的孩子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
点评: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对比,对孩子进行责备,会使孩子不服气,甚至反感,对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也不利。
建议:妈妈应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这才是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
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妈妈这些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对我的爱好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我的提问也从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这么多。
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同时,也要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孩子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就像孩子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
“电视妈妈”冷淡孩子
孩子:妈妈一有空就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把我搁在一旁。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你是这几个类型的父母吗?
【1】电视父母——一边看电视,一边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妈妈不让我看电视,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强势父母——给孩子安排的任务比较多,要求比较严厉,亲子沟通的方式比较强势。(孩子想:妈妈不认可我,我怎么做都没有用。)
【3】无能父母——对于孩子的问题和要求经常都感到无力,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帮助。(孩子想:妈妈太笨了,什么方法都想不到。)
【4】纵容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生怕让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孩子想:那我下次还要更多更多!得不到我就哭,一哭妈妈就答应了。)
【5】虚荣父母——喜欢把孩子的优点夸大,喜欢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才艺。(孩子想:我一点也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那样耍把戏,讨厌死了!)
如果你不小心属于上述的某种类型,那么,你就要先调整你自己的行为了。你的孩子的逆反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行为引起的。
对于“电视妈妈”来说,建议在孩子做作业期间,妈妈尽量要不看电视或者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比如看书和写作。
对于“强势妈妈”,建议对孩子日常的表现,妈妈要以鼓励为主,鼓励表扬与批评的比例要至少大于3:1。
对于“无能妈妈”,建议妈妈要提前告知孩子,对于孩子问的问题,妈妈会有不懂的地方,但会帮助孩子请教他人。
对于“纵容妈妈”,建议妈妈要学会和孩子提前约定和设置做事情的规则与边界,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不鼓励做、绝对不可以做的。
对于“虚荣妈妈”,建议妈妈要尽量实事求是,如果要夸奖,夸奖部分可以提前和孩子进行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让孩子在现场感到难堪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