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
发布时间:2021-05-2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本周四,我在本班开了一节音乐活动《小猫》,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跟着我积极模仿小花猫,并且快乐的学唱歌曲。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表演内容,这样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心需要,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歌词内容。尽管我在一些细节上把握的还不够,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着我,让我很感动。
在进行歌曲表演时,我和幼儿一起模仿小花猫的叫声“喵呜……喵呜”突然,叶可鉴小朋友很大声的问我----“应该是啊呜呀”。当时,我为了整节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便没有回答她的问题,继续着我们的歌表演,其它的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注意到“小叶子”的这一疑问,他们仍然快乐地跟着我“喵呜……喵呜”地模仿着小花猫。我想,大家都跟着我说“喵呜”,叶可鉴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跟着学的。其实不然,当我们再度表演时,叶可鉴依然很大声的问我“应该是啊呜呀”。这次她的语气更加果断了,近乎是一种质问的口气。刚才我对她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现在的她要讨回一番公道似的。面对孩子的再次提问,我不能只顾及我原先的活动设计了,此时,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回答叶可鉴这个问题。我首先表扬了叶可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小朋友,其次建议大家一起听听她的提议,我们一起来学学她说的“啊呜”,用“啊呜”声来学小花猫叫。果不其然,孩子们学得兴致高昂,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啊呜……啊呜……”一张张快乐的小脸仿佛花儿一般在我眼前绽放!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仅仅是两个区别不太大的字,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魔力,仅仅是两个字,居然可以带给孩子们如此之大的快乐!
案例分析:
本次的青年教师分层公开教研活动是本学期我在园内部唯一的一次开课机会,也是我在这届小班新生第一次开课,面对那么多客人老师,孩子们没有任何拘束感,很放松,也很投入,让我万分庆幸自己拥有着这群无邪地小精灵。
《小猫》这节小班音乐活动我参考了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做了许多修改。周三上午在小(4)班试上后,发现很多环节不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有些环节不紧凑,孩子们兴趣索然。讨教多位资深老教师之后,我对自己的
教案做了部分修改与调整。在修改调整的同时,我也想当然的对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做了改动。在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上,歌曲学小猫叫声的部分本就是叶可鉴小朋友所提议的“啊呜……啊呜”,可我觉得这样的叫声不像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倒像是一头凶猛的大狮子,这和我的活动设计大相径庭,于是我便改为我们耳熟能详“喵呜”。没有想到我的这一小小修改竟被叶可鉴“一语道破”。
“为什么当时我在参考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时没有考虑“啊呜”的用意呢?”【F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网】
“为什么没有考虑明明“啊呜”声像大狮子,为什么陈淑琴这样的资深学者没有修改呢?”
我在修改歌词的时候太大意了,根本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夸张的动作,他们喜欢夸张的表情。正如我们早操中小猴子学做操的动作,老师领操时总是觉得蹦跳的动作太多,跳起来很吃力。但是我们发现,孩子们乐于那样快乐的蹦跳动作,每做到这个动作,我们都能在孩子的脸上找到他们抑制不住的快乐与兴奋。这样的快乐既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
幼儿园《纲要》早已提出要尊重幼儿,一切为了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贯彻深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运用这样的原理,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一些细节的把握上,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设计活动,或许孩子会很听话的配合我们继续着我们的设计方案,可那不是他们的天性,一想到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扭曲了孩子的纯真和无邪,一种无比的罪恶感油然而升,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叶可鉴虽然打断了我的活动进行,但是她给了我一种启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大胆地指出老师的错误或不妥之处的,可以说,在我给孩子上课的同时,孩子也给我上了一课!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发现孩子的兴趣
我们班的KERRY小朋友经过3个星期的磨砺,终于初见成效,开始慢慢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同伴和游戏活动中来了。在白天的活动中,KERRY的表现一直很稳定,也可以看得出来,宝贝开始懂得感受游戏的乐趣并流露出开心、快乐的神情,可是每到下午4点钟左右,(也许KERRY估计到这个时候妈妈大概要来了,)总是喜欢一个人站到门口,要不就一不留神跑出门外去找妈妈,嘴里说着:“蕾蕾的妈妈要来接蕾蕾了”;叫她进来或抱她进来都不愿意,非要站在门口,让老师们感到很无奈也很担心……。
这天下午,要开始组织孩子们进行生活活动了,老师发现把常规音乐《我有小手我拍拍拍》一打开,本来要跑出去的KERRY居然像小老师一样地很有兴趣地把一张小椅子放在小朋友们的前面,可爱地拍起了自己的小手,看到有个小朋友没坐好,还像老师一样地走上前去在这个小朋友面前带领她拍一拍手呢,这个动作逗笑了我,但同时也让我想到:既然KERRY这么爱模仿老师带领小朋们做律动,为何不让她更好地表现一下呢。于是我告诉小朋友们:今天KERRY很棒,老师请KERRY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做律动,要是谁做得好,小老师KERRY也会请她来当一次小老师呢。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个个都跟着KERRY很有兴趣地做起了律动,而KERRY的神情呢,也是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抓住了KERRY的这个兴趣点,每到下午吃完下午茶的时候,只要看到KERRY有往外跑的趋向,马上就告诉她:等会KERRY还要带领大家做律动,KERRY可是个能干的小老师哦。这个时候把常规音乐一打开,小家伙就会像摸像样地地搬张小椅子坐在小朋友们面前做起律动来,连要去找妈妈的事情都忘记了……。
现在可爱的小KERRY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还会经常流连在幼儿园不肯跟妈妈回家呢。看到孩子和妈妈脸上的微笑,我的心里也像喝了蜜糖一样!
这件事情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要抓住了孩子的兴趣,以孩子的兴趣点做为突破口,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听话、那么的可爱,那么的优秀!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去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兴趣点。
案例分析:尊重孩子的想法
案例:
阿铭年龄虽小,却是班上的“捣蛋鬼”。这不,大家都在画可爱的樟树,阿铭却把画面弄得乱糟糟。旁边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他在画鬼,乱七八糟!”我看了一眼,确实很乱,不过阿铭很投入,一边画还一边自言自语呢。我想:这不正是《纲要》提倡的“自由表达表现”吗?只是画面实在太乱了,不过他心里肯定有他的想法。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问:“阿铭,你肯定在画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阿铭脱口而出:“迷宫。”我继续问他:“哦!你这个迷宫好复杂哦,颜色挺漂亮的,怎么走啊?”阿铭摇摇头:“不知道。”我提示他说:“一定要有出口才能玩哦。”阿铭说:“我不会写起点、终点”原来他是不会写字!看来他的确是玩过迷宫,说明他不是在乱画画,只是没按老师的内容画。于是我说:“我教你写吧!”按照他的意思,我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写了“起点”、“终点”,然后对小朋友说:“阿铭不是乱画画,他画的是迷宫。阿铭会教你们玩的。”阿铭神气极了,认真地把作品装在作业袋中。
分析:
虽说画画是孩子们的挚爱,可阿铭画的画却不敢“恭维”,他的绘画水平达不到五岁小朋友的要求,处于涂鸦期的绘画水平,喜欢在自言自语的乱涂乱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带有纯粹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但他的语能力和思维水平又达到了五岁孩子的发展要求。因此,当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时,他表现出了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伙伴交流思想的意图,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迅速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在老师的支持、引导、帮助下,由“乱七八糟”的图画变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智力游戏图,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和对绘画的兴趣。
反思:
对这类幼儿,老师要在尊重幼儿的想法以及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按照活动要求完成作品。相信有了老师的激励和引导,阿铭一定会在绘画活动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
案例:尊重
在一个半月的辅助保育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孩子的权利得到尊重。
过去,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要说给孩子的权利了,就连大人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尊重啊!
"养不教,父之过";"教法"嘛,打是疼,骂是爱。结果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想想,这些真是封建的余孽,害人不浅。那时候,我们听到美国子女起诉父母虐待罪的时候,简直像在听天书一样,大惑不解。后来出来留学,听到儿童权利保护条约,听到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十几个签约国,而中国是第一百多个签约国时,才开始了认真的反省。
我打工所在的松江保育院小班,共有22个孩子,四个专职的老师,加上我,共五个大人。在日本,只有东京地区,一个大人平均负责五个孩子,其他地区条件要差很多。这四个老师中,两个是幼儿园师范毕业的,相当于我们的大专水平,两个是大学毕业的。她们对自己的学历并不以为然,对自己的工作倒是蛮自豪的,她们认为坐办公室工作的那些女事务员很"可怜"。
从第一天起,我就发现有个叫金子的小朋友有点儿怪。他对周围的反应很奇特,动作也不协调,不过和其他小朋友倒还玩得来。一问才知道,小金子得过脑炎,医生说要像对待普通孩子那样对他,这样可以尽快帮他恢复正常。看似漫不经心的保育活动中,充满教师的苦心。吃饭时,他的身旁一定有个"奶妈"。他自己吃饭喝汤时,如果没有洒出来,就会得到鼓励;玩累了,一定有个"侍卫"背着,免得摔跤。他很容易摔跤,其他小朋友习惯性地给他当"拐杖"。在那厚厚的保育记录里,记下的是生命的搏斗以及友谊和尊严。
还有一个叫铃木的小男孩,超胖超高。130公分高,30公斤重。他的心理年龄却只有三岁。当他躺在地上乱哭乱喊时,我真想走开,但是我的四个同伴无论是谁,总有办法使他安静下来。直到现在,身材瘦小的虎野老师背着人高马大的铃木君的样子,还不时地在我的眼前晃动。
像金子、铃木这样的小孩的情况,我们或叫"弱智",或叫"畸形",而日本语中的汉字我认为这起码体现了一种市民社会里人与人的互相尊重。,叫作"身体障害者"。我们叫"瞎子"、"盲人",日本以前也这样叫过,现在他们叫"眼睛不自由的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我们叫"老头儿"、"老太",他们叫"高龄者",也有的叫"银发族"。这种称谓的细微差异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难道你不认为语言的变迁反映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升华吗?!我认为这起码体现了一种市民社会里人与人的互相尊重。
案例:孩子对幼儿园主题没有兴趣?
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这时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正忙碌着烧菜、做饭,扮演“姐姐”的雯雯则抱着娃娃。可能是娃娃哭了,雯雯哄着他说:“宝宝乖,不哭,姐姐带你到幼儿园去玩。”这时扮演妈妈的园园听见了转过身来说:“我们这里又没有幼儿园的。”雯雯解释到:“我是假假说说的。”我观察到这一情况,便问雯雯“你想带宝宝到幼儿园去,我们下一次办个幼儿园好吗?”雯雯高兴地点着头。于是在游戏讲评时,我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在讨论中决定下次游戏中增加“幼儿园”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新主题的产生必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第二次游戏时并没有多少孩子对“幼儿园”感兴趣,有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上了一会儿“课”,没多久就跑开了,最后做“老师”的雯雯也按耐不住寂寞溜之大吉。“幼儿园”顿时无人问津、冷冷清清,仿佛失去了主题深化的意义。
反思:
之后我仔细反思,发现许多问题。首先在前一次游戏结束时,我仅仅让孩子们讨论了“幼儿园”这个主题所要投放的材料,并没有为丰富游戏经验而进行专门的讨论,如:幼儿园里可以玩些什么?怎么玩?其次在“幼儿园”这一主题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注意自己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这样游戏时便会有内容可玩。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菜摊前的讨价还价;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所以说在一个新主题的讨论中,在儿童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不能忽略为孩子准备一个游戏的框架,使他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创造出更美妙的东西。正如《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当教育为儿童提供环境的同时,引导儿童进入游戏状态,这种引导不为儿童认识,但为成人所意识到时,两者就融为一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