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孩子相处的故事及其他
发布时间:2021-05-28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A
前几天有一个机会陪朋友(以下简称妈妈)去接小孩。
在幼儿园门口,妈妈介绍,这是孟迁。坐进童车的女儿看了一眼,只是看了一眼。我问,我可以推你吗?女儿用纯正的童声说,不行。(后来知道这是自己缺乏经验,推一个孩子对孩子来讲需要很大的安全感,等于她的整个身体交付你,和让你抱差不多。)
上路。妈妈推着车。我走在一侧,安静地听母女聊天。
目的地是一个儿童游乐场所(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在商场的四楼。女儿去用塑料做成的水池里捞鱼,我和妈妈坐在一旁。我去问女儿:可以看你的绘本么?女儿继续用纯正的童声简洁作答:不行。
女儿玩了一会儿,转战另一个场所(还是不知道怎么称呼),里面有可以钻来跑去的房子,有可以买卖东西的角落,还有可以旋转能骑上去的大气球什么的。
女儿坚持要妈妈进去。我便一个人坐在四方形的圈起来的场外沙发上。没感到无聊,只是在那里,在这不熟悉的氛围里把自己熟悉的写作、咨询、追求生命真相、发博客等放在一边,小迁像一首手机里的音乐在此获得了暂停,愣愣地在那里看着大家、看着自己。
B
看到一个胖爸爸给儿子买了条裤子试来试去觉得不好看,孩子只是停止了玩配合毫无意见;看到身边那位美女妈妈长得像《父母世界》的主编,和漂亮女儿在那“哼哼”地撒娇;看到一个白领状的小姨找姐夫要一个电话,姐夫不愿意给;看到操着口音的爷爷捂着胃在身边走来走去……远处有一个文雅的中年男子很安静。
这时候,一个大学生状的年轻人像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一样穿梭着卖蛋挞。太像群众演员了,行头不突出,台词也很少,默默的走来走去,偶尔说一句:您买蛋挞么,我们自己做的。
C
第一次碰到他的时候,我说,不,谢谢。因为我没有这种习惯。第二次遇到的时候,我请他过来打开盒子看了看,说,不,但我不知道下次你过来的时候我会不会买。第三次遇到他的时候,我说,好,来一盒。
一盒六个,二十块。自己吃了一个,给已做回身边的妈妈一个,问她还要么,听到“不了”之后,突发奇想,要实行一下自己刚接受的“无条件地自然给出和接受”,一方面:如果我被帮助了,我会感谢但不觉欠情,我给出时接受感谢但不觉得付出;一方面:无条件,我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是我的谁或者你为我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我遇到了你,你需要就是我给我的理由;同样我需要就是我要求的理由,像我的给出没有条件一样,我的要求也不需要资格(当然我会尊重你满足我)。现在这样公共场合,大家都是陌生人,太符合实行的条件了,于是,我决定把剩余的四个送给一同在场外陪看孩子的父母们。
身边的美女妈妈是第一个,很顺利,笑了一下就接了。
我对身边的妈妈说,我送了一个美女,你旁边有三个男士,你去送给他们好不好?妈妈身子后仰了一下说,哦,我没准备好。我说,好吧,我来。
我站起来,心里也颤颤的。我发现从自己过去习惯的模式中,原来给和要都不那么自由,不仅是“要”需要理由,“给”也需要理由。我假想人家会猜测我想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给人家送蛋挞,不认不识的。
然而,既然站起来了,就不愿再坐下去。
给孩子买裤子的爸爸拒绝了,说不想吃;
操口音的爷爷站起来走到另一边去了;
安静的中年男士带着小诧异说:我可一分钱都没带。我说:不要钱,您收下我就高兴。他说,那好,谢谢啊。
回来时,妈妈问:成功了么?我说,送出了一块。
然后去追操口音的爷爷,爷爷说,不,不,谢谢,我牙疼。我有点受挫了,因为场边的人并不多,而我只送出了一块蛋挞。忽然爷爷说:你可以送给看场子的两个小姑娘,她们很辛苦,可能还没吃饭。我闻之大喜,说,谢谢。
两个小姑娘不好意思要,我说:我不想带回家,自己也不需要吃了,如果你收下,我会很开心。小姑娘很开心的收下了。
哇,成功!
D
在妈妈身边坐下后,内心有点不平静,因为这件事是我从来没做过的,它有触动自己过去的习惯模式,那种新的体验在我内心还挺激烈,嗯,得离开一会儿平静一下。
对一个吸烟的人来讲,这通常就是吸烟的时候。但是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场所一个是没带打火机。
场所呢,洗手间和安全通道能将就用,打火机得找人要。找谁要呢?看到一个白衬衣很干净的小兄弟在饺子馆吃饺子,就走进去问,有带打火机么?小兄弟说,没有。又想去厨房问,服务员姐妹过来说,我们这没有打火机,厨房也不用打火机,而且这里不允许吸烟。听完,遂决定离开。
谁知刚转身欲走,忽然那个小兄弟过来说,你等下,我去帮你找一个。[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我注意到饺子馆左侧门口外是一家KTV,我猜小兄弟是那里的工作人员。果然,很快,小兄弟拿来了一个打火机,并说:你可以那边的等候区坐在沙发上吸,那里还有烟灰缸。
哇,真是太好了……
E
等我回到场边,意外发生了,女儿开始接纳我,她让妈妈去超市买饼干,居然让我照看她!
女儿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要纸。她刚吃完东西,想擦擦手继续去玩。她对我说:我想要纸。我说好,然后去找了纸给她。稍后,女儿看到我帮助她的小伙伴骑气球,她似乎更加信任我,虽然没有和我说更多话。
插一句,父母们通常觉得孩子需要自己,其实父母更深深需要被孩子需要。当父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的时候,自己也是很大的满足,那种连接是很享受的。这一刻我也是。
就这样又过了不知多久,时间到了,大家开始回家。我和推着女儿的妈妈一起去找电梯,发现需要上一层楼才有直梯。这时候妈妈说,不行,闺女,你得下来,我把车收起来,到了直梯那就可以了。但是女儿不愿意,我看了一下楼梯说,应该可以。妈妈试了试,确实可以,但有点吃力,说,有点危险。我说,没什么危险,我在后面。
当我们克服困难把车通过台阶推上去的时候,母女俩都很开心,妈妈甚至比女儿还开心,甚至称赞女儿的车是越野车。
来到楼下时,外面下起了雨,我义不容辞的出去勘察雨情,回来向母女报告,不大,没事儿。妈妈说,我给女儿找件衣服盖上。我说,先问孩子冷不冷吧。经确认女儿不冷。三人上路。
等走到转弯处,妈妈说:你是继续送我们,还是右转回家。我正犹豫,这时候女儿说话了:我要孟迁送我们回家,我要孟迁去我们家睡。
我听了好惊讶呀,内心瞬间闪过的黑色幽默是:你真大方,爸爸出差了,请我去你们家睡觉,当然这是小浮云,呵呵。我俯下身子对女儿说:我今天不想去你们家,但是听到你的邀请我特开心,谢谢你!
我直起身后对妈妈说,就冲这句话,得送到家呀,呵呵。
路上我们的话多起来,全不似来时那个境况。孩子的世界是诗意的,下雨很快被当做冲冷水澡,而风则是一切,既是浴帘,又是墙壁,她还给汽车一个很意外的比喻,但我的头脑太理性了,忘了是什么。
女儿开始不时叫我的名字,让我猜她把路上的东西看成什么。我们甚至开了不少的玩笑,其中有一个玩笑是关于“拜托”。
那天晚上的高潮是我们三个人穿过广场时遇到一片二三十平米的水洼。先是我们三个人中某个人扮演起火车,另外两个人用赤脚撩水当做下雨,轮流交换;后来我们就成为一辆火车,在水里转来转去,不断跳跃性的报站名,如同神游全世界。
我们三个人在水洼里玩得很嗨,不时有路人侧目或驻足,他们大概不太常见大人和孩子这么玩。我想肯定有人认为我们三个是一家人,但我心里觉得,我们大家何尝不是一家人呢?
当我们从水洼里结束旅行走上岸后,我弯腰粘凉鞋的带子,女儿问:孟迁,你在干嘛?我说,我在给我的凉鞋系腰带。母女俩爆发式的大笑起来,我现在还不明白怎么会这么可笑。但看到她们笑,我也很开心。
走出广场离朋友的家就很近了,我们说笑着很快就到了。当我们在小区门口挥手道别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充实很温暖,有一种《菊次郎的夏天》片尾的亲切感。
F
这样近距离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半年前有一次,今天这次更让我体会到一件事,和孩子连接,不必急,重要的是你内心准备好随时爱她和她连接,但是让她来决定,决定要不要和你连接,什么时候、什么方式和你连接,以及和你连接到什么程度。不需要努力地热情示好或创造机会,不需要去显示或者证明什么,那个内心的潜台词是:你怎样都行,我对你的爱已准备好,你来决定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长和孩子相处的三大误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但是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艺术,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值得好好探讨。
误区一:等孩子上学后再好好教育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才三四岁,年龄还小,不懂事,现在就应让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学以后,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们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孩子比较溺爱、袒护,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淘气。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以后要想改过来就比较困难。
误区二: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爱好班,如让孩子学电子琴、学舞蹈、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很多家长可能是这样想,反正我对孩子尽心了,能让他学的都给他报了,至于学得怎么样就看他自己了,将来他没有学好也别怪父母没给他提供这个条件。
误区三:孩子该做的事父母包办
很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许多事情他干不了,也干不好,有时候让他来干还不够给大人添乱的。但是做父母的可能不知道,大人的这种越俎代庖反而大大地延缓了孩子自立性的发展,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伤害,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指点:(张健全心理学专家)对于孩子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生理遗传的因素: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遗传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多大影响,但是有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先天条件好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抓紧,不能因为先天条件好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先天条件不太好的,父母更要抓紧,利用后天的不断弥补,让孩子赶上来,只要父母努力,孩子一定会成才,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二、环境因素:
环境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3个方面,其中家庭环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例如:有的父亲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而自己却从不看书看报,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学好,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现象。
三、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应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他们不同的空间。6岁前,给孩子的空间不能太大,在这一时期,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做家长的应从多方面指导教育,让他从小就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孩子6岁后,随着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些自我意识并在不断加强,家长再用以前的老办法就会受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有时甚至是极端的反抗。这时家长就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当孩子与家长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坐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应按照孩子的意见办;如果没有道理,就应耐心地说服解释,不能以大欺小、以大压人。
四、奖罚要适度:
对于孩子的奖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一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对孩子的奖励应占到80%,而惩罚最多只能占到20%。另外,奖罚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变化,8岁前可以物质奖励为主,以后应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
此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达成一致,夫妻之间有矛盾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另外,夫妻在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能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司马特说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自动具备老师的资格。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必定需要艰苦的学习。这不仅意味着学习有关的方式方法,首先是要树立与现代生活合拍的正确的教育观。因此,作为父母的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不单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
另外,做父母的也要首先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照顾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或未实现的愿望过多地压在孩子身上,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
五个故事教会孩子为人处世
1、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如何让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如何让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张莉萍
孩子的小伙伴是孩子的小老师,小伙伴的聪明、勇敢,会启发、激励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从小伙伴身上,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孩子的小伙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小太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难免有点小磨擦。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怯懦、胆小,以自我为中收的毛病。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能与家里的长辈、同辈相处融洽,能与邻里搞好关系,这就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要能与尊长、邻里、同事搞好关系,对孩子的小朋友要热情、尊重。
2、鼓励孩子多串门多让孩子串串门,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孩子在串门的过程中会逐渐学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当然,对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规范,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3、教育孩子平等待人,不可以自我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原则是平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吃饭时,不要将自己爱吃的菜端到自己旁边独占;家中有人生病时,家长要让孩子不要吵闹,为病人着想。教育孩子适当地为别人着想可以使孩子减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4、家长如果要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好的性格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要给孩子讲道理。
5、家长要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要用强制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幼年缺乏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破坏性、攻击性的性格倾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
因此,孩子怎样与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的反映。家长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尊重孩子,听孩子合理的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参与孩子的活动等)去教育孩子。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
暑假到了,本该放松身心的孩子,却又陷入了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围攻”之中。即便没报班的孩子,也大多窝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很少会走出去,特别是和家长一起出去,或旅游,或参加一些身心有益的亲子活动。
其实,利用暑假出去玩玩,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很好地改善亲子关系。曾任摇篮电子杂志主编的资深育儿编辑张京阳,帮我们细数了走出去的种种好处。
大多数学生虽然平时也会有体育课,但相对于繁重的课业,每天晒太阳的时间远远无法达到2小时的标准。家长应该利用暑假,带孩子走进公园,多接触大自然,促进补钙。但要注意避开正午,并给孩子及时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还要注意补水,避免发生中暑。
在满足孩子求知欲方面,博物馆与图书馆自然就是最佳选择。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以每日参观1—2个博物馆为宜,也可给孩子办理家附近的大型图书馆的借阅证。
最佳地点推荐:游乐场和主题公园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趁这个时间增进亲情,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好处。暑期的主题公园活动很适合亲子同游,因为在主题活动中,通常会设置很多大人孩子同乐的环节。很多主题乐园中还会设置科普、锻炼动手能力等项目,去一个地方,获得多重收益,可谓“票有所值”。
暑期会有很多夏令营,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性较强、有针对性的参加。比如喜欢动手制作的孩子,可以参加科技夏令营;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体验名校风情为主,选择国内外大学短线旅游。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不听,甚至反驳、对抗自己。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会因为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而特别愿意听你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那大人先听孩子的。
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让大人由着孩子去,岂不坏事?我发现坏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个“我按我的想法试试”的权利,另一个是孩子如果发现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会愿意听大人的(在大人不评判抱怨的情况下),而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听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办法尝试,及时地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开创性也能够慢慢培养起来。双赢。关键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对“权利”的掌控权吗?事实上只需要放掉对孩子的权利的掌控权。大人自己的权利还是照样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独立又和谐,达到互相尊重的状态。
妥协在育儿过程中其实非常有效。但我过去常觉得如果妥协了,就意味着我“输”了,我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担心的是,会乱了规矩,变成溺爱孩子。有心试的话,会发现,往往,大人刚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孩子就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们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办,大人的面子一点也不丢,小孩其实也更讲规矩了,因为这些规矩他都有参与,他会因此而知道规矩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圆满而不是来束缚他。
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和好多人相关,比如好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是这样啊,那我们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考虑,我们商量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啊?”
有不少时候,我们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难以延迟满足。我碰到这些情况时非常为难,常常就采取强制措施:“我说了这个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许拆!”结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就是先充分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饱”,他就会一直很饥饿,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饱的,或者有过很多饱的经验,他就有余力承受偶尔的饥饿,并慢慢知道饱和饥饿都是要学习和体验的。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让人担心会变成溺爱,我划分重视和溺爱的一个模糊标准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围。
这样的时候也是设置界限的好时机。我的体会是,想要关系和谐,必须要设好界限。当然,如何设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课,以前我倒是说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样子,其实关系也损坏了。我想好的界限是双方都接受,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爱,即一个方案是对两边都有益有照顾的,如果是有一边有损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边充分认可的。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合作。“**,我们说好要去公园玩,你想玩一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零十分钟?”
和好。我和**内讧后常说的话是:“**,我们和好吧?”多说几句的话是:“刚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错了,你打我的头我也很不高兴,但现在开始我们做好朋友,行不行?”这话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释前嫌。
由于我常会压制**,他就会大怒,发脾气,踢、打、捏、掐轮番上阵,用严厉的话来制止效果差,不过,如果我说:“妈妈错了,你很生气,妈妈抱抱你!”反而能够有效制怒。
我越来越想“接地气”,希望早晨晒太阳,假日去爬山,最好每天带**进行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但现实是早晨赶上班,假日想睡觉,天天只能将**往幼儿园赶。同样,回到家后,我们都显得懒散,同样没劲陪**玩。孩子无聊,注意力就会盯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IPAD上。我为此很是忧心,现在想尝试的是,换一个方式来休息,回到家后想想能做些什么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来休息。比如一起做菜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毕竟现在我不能指望**这么个年龄会完全独立去“找乐子”不要大人陪。所以,我想大人可以常常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事一起玩。
有人打过孩子,然后说孩子,其实我心里是爱你的。昨天我忽然想,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心里爱,但是行动上展现的却是非爱。如果一时做不到行和想一致,那分步走,先把心里爱面上打换成面上爱,心里打可能还好一些。
教养孩子常会讲到习惯问题。习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习惯会形成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一直通过某个固定的模式来满足。所以要改了习惯,就要先看清习惯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取代原来的做法。按这个思路,我在想,我为什么训斥**成习惯?因为我需要孩子迅速合作。知道了我这个需要,我就打算用商量取代训斥。
我总结的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关键词包括:尊重、重视、满足、自由、转换、取代、商量、邀请、选择、妥协、界限、陪伴、合作、和解、拥抱(亲吻)……这些“道”,其实通用于每一种关系。我慢慢练习一番。:)
家长与孩子和谐相处的三大法则
昨天,在南京拉萨路小学举行的“百步讲坛”上,著名心理专家、“陶老师”热线的创始人陶勑恒教授向前来求教的家长们传授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法则和技巧。
陶老师向家长们传授了3个与孩子相处的方法:第一,别跟孩子讲太多道理。有的家长很欣慰地告诉别人,自己从来不打小孩,都跟他讲道理。可是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一味的讲道理让家庭缺乏温暖,生活就没有了乐趣。这样的家长经常用显微镜找错误,然后放大错误。其实小孩子最怕的也是家长找他谈心,小孩要是没有做好,会让他们感觉很对不起父母,思想包袱就一天天加大,所以对于犯错误的小孩做家长最好的做法是先打后揉。
第二,别动不动就让孩子保证。孩子的保证是没有用的,孩子说明天一定完成作业或者说上课一定认真听讲,这些话家长当时听了是很高兴,但是孩子到了明天还是原样,又来保证后天的事。家长和老师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让孩子保证上,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孩子的保证很容易会泡汤。所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这样效果比较好,千万别让孩子厌学、厌校、厌师。
第三,别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很多家长一讨论就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不如人家,这其实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明确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