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班案例:探索活动
发布时间:2021-05-31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活动内容:编织区“编织蜘蛛网”
观察对象:大班
提供材料:各种颜色的毛线,蛛网示意图,结网的流程图,经线纬线等
案例记录:
孩子们最喜欢的全园性视觉探索活动开始了,冰冰来到了编织区。在编织区的一个角落里,拉着放射状的绳子(表示蜘蛛网的中轴线)。墙上挂着一些不同颜色的毛线和细包装带,贴着一张:蜘蛛网的示意图。冰冰问老师:“这是干什么的?”老师告诉他可以编蜘蛛网。他答了一声表示很新奇并马上走到角落,随手抽出一根绿色的毛线,开始在原先拉好的绳子上缠绕起来。刚开始手中的毛线始终在一根线上做反复的缠绕。老师在一旁轻轻的提醒他:“想一想蜘蛛是怎样结网的?”他似乎受到了一些启发。开始将缠绕后余下的冒险向另一根中轴线拉去,拉到后又开始反复缠绕。老师又轻轻拍了拍墙上的蜘蛛网示意图,并用手指在示意图上画蜘蛛网的走向,从一根中轴线拉向旁边一根,再拉到旁边一根依次画三个圆。冰冰看后大受启发,手中的毛线拉向旁边一根中轴线,第一根毛线用完了,他又取了一根同样颜色的在下面重新开始拉网编织起来,但是没有规律。老师告诉他:“蜘蛛网很有规律的很有次序,一圈结完再结一圈,可是你刚才那圈还没结完。”冰冰连忙抽回毛线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结起网来。就这样一连用绿色的毛线结了三圈。师问他:“这里有这么多颜色的毛线,能不能让你的蜘蛛网变得更漂亮呢?”这回冰冰用黄色的毛线结了两圈,又改成绿色的毛线编了两圈。就这样两种颜色交替编织,终于完工了。老师和同伴看见说:“你编的蜘蛛网真象,而且颜色一层一层真漂亮。冰冰高兴极了,拉着旁边的同伴来欣赏他编织的蜘蛛网。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冰冰对结蜘蛛网这样一个活动产生了新奇感并因此选择了尝试编织蜘蛛网。但是对于蜘蛛网是什么样子的,蜘蛛是如何结网的这些科学知识,冰冰显然还不了解,而导致他刚开始在一根中轴线上反复的缠绕,但经过老师言语、动作及墙上贴着的蜘蛛网示意图的暗示,冰冰终于能用毛线在几根中轴线上依次拉网了。这也说明了原先不了解有关蜘蛛网的问题解决了。在学会结网的同时老师还注意艺术审美的开发,通过语言的暗示使冰冰产生了采用两种颜色的毛线交替织网的行为,使蜘蛛网更具艺术的美感。此案例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思考和老师知道的层次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关键在于活动的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并且有较强的表现性。
案例:我来做机关枪(大班)
活动内容:操作间“动手区”
观察对象:大班幼儿
提供材料:各种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绳线等。
案例记录:
老师带孩子们来到操作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绳线等物,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一些兵器。
智彦说“我想做一把很厉害的机关枪。”接着在材料区走走看看,走到瓶灌区,他停下想了想,然后拿起了两只细长的可乐瓶,将它们口对口用胶带绑在一起,绑完后,智彦看了看自言自语说在:“好像太短了。”接着又取来了一只可乐瓶将它用胶布接在原来的两只后面。随后他又从筐中取出两只酸奶瓶,并用双面胶把它们粘在机身下面做把手,可是不知怎么总要掉下来,师在旁边轻轻提醒:“可以试试厚的双面胶。”于是智彦取来厚的双面胶,果然将两只把手一前一后的粘在机身下面,一把机关枪已初具雏形。他得意得将机关枪拿给老师看。老师说:“真不错,不过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智彦摸摸脑袋似乎不太明白,老师又说:“你去看看机关枪的模型,要发射子弹,必须要些什么?”他真的仔细地把玩玩具机关枪,不一会儿他恍然大悟地叫到:“我知道了,必须要有一个扳机。”说着他取来了粗细不同的吸管,从中剪了一小段用双面胶固定在两个把手中间,还剩下一些细的吸管,只见他将管子弯曲折叠后塞入了机身一头的瓶口,露出长长的一截在外面,老师不解的问:“这是什么?”智彦说:“这是正在发射的子弹。”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肯定了他的机关枪真厉害,智彦高兴地拿机枪给同伴看,一起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记录的是智彦制作机枪的整个过程。机枪的造型结构、功用是科学知识,而将机枪做出来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做机关枪这一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艺术的整合。孩子在进行表现时能对机枪的大致结构有所把握做出了机身和把手,但忘记了扳机,后经老师的暗示引导,他制作了扳机,就这样在制作的同时,孩子对某些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掌握,也正是有了科学依据,使艺术表现的东西更为形象。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促进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我们去秋游》
以《我们去秋游》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已结束,在此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原来是那么的能干,他们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其独特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更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下面请你与我一起踏入“我们去秋游”的旅程,去慢慢品味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区”、每一幅“站牌”……。每一滴希望与你分享!
站台:
在国庆假期谈话时,好多孩子都谈到了去旅游的感受,看到孩子们谈论时的那种投入和愉快,我和孩子们决定生成《我们去秋游》的主题活动。
路线编制:
第一站:上海有哪些旅游景点?
上海有哪些旅游景点呢?孩子们凭着自己去旅游的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想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更多关于上海旅游景点的讯息呢?”“怎么样来选择旅游地点呢?”老师预设的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促使了孩子们彼此的讨论,激起了孩子们对更多讯息的需求。他们对如何来收集信息进行了讨论:有的说可以问爸爸妈妈,有的说看新闻频道,有的说从书上找,还有的说从网上查。当然,对于这个话题,我感到我们更多的是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幼儿能更具体的了解有关旅游景点的信息,于是,我在家园联系栏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要和我们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秋游啦!在这里我们非常想得到您的指点,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些我们上海的旅游景点,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请您和我们共同来记录下来”。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的上海旅游景点的资料渐渐充实起来,有图片、也有文字介绍。这些资料的展示又诱发了孩子们进一步的想法,他们更关心的是老师要带我们去秋游到底到哪里去呢?我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站:到哪里去秋游?
那么多好玩的地方,这次只能选择一个地方去,这可为难了我们的孩子们。我告诉大家:“这次秋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择去游玩的地点,你们觉得到哪里去最好玩?”没等我说完,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开了:“中华恐龙园最好玩”、“老城隍庙很好玩”、“动物园最好玩”……孩子们的情绪兴奋而热烈,但是接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不能解决问题啊,那怎么办呢?”孩子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举手表决,看哪个地方同意去的人数最多就到哪里去。”于是我建议:“我们要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有哪些好玩的的?要想办法说服别人,如何?”“好!”对于这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们斗志昂扬了。我记录下了每个幼儿的精彩介绍:
沈晨月和爸爸:我们觉得好玩的地方是上海老城隍庙,那里有九曲桥、有公园,还有好多好看的地方,特别是我们觉得鱼池的鱼特别好看,那天我们买了一些鱼食,在喂给它们吃的时候,那些鱼都非常兴奋的前来抢食吃,看到它们吃食的样子非常有趣,在老城隍庙玩真开心,所以我们的沈晨月向大家推荐老城隍庙是个好玩的地方。
孙彤瑶:我觉得中华恐龙园很好玩的,那里戴副眼镜能看到那些电视里的恐龙,脱下就没有了,可神奇啦!我建议这次我们秋游就到中华恐龙园去。
马浩宇:我觉得东方明珠塔那里有个昆虫馆很不错,在那里可以看到昆虫表演,有蛇,还有好多好多昆虫,可开心啦!
施赛峰:我觉得上海的长风公园很好玩,里面可以看到大鲨鱼和海龟,还有一些小丑鱼、鳐鱼,海葵,你们不信去看看。
汪徐恬子:我觉得上海动物园很好玩,那里有长颈鹿、大象、老虎、金丝猴、熊猫,还可以喂它们吃东西,可开心了。
赵苏北:我介绍的是上海有一个海洋水族馆,那里是一个海底世界,可以看骑马表演、海龟表演、还有水里游的恐龙,好看极了!
孩子们介绍着、聆听着,最后施赛峰的介绍得到了更多同伴的呼应,于是,这次秋游的地点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上海长风公园。
第三站:制定我们的秋游计划书
孩子们怀着去长风公园的一份期待,带着强烈想要去秋游的心情来问我:“徐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长风公园呀?看来,什么时候去秋游成了大家热切关注的问题,我把决定权留给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来讨论什么时候去秋游,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那我们什么时候去呢?”“我们乘什么车去?”接连不断的问题产生了。时机成熟,我适时提了一个任务:“我们来制定一份秋游计划书吧!”
一幅幅精心设计的计划书产生了,“什么时候去?”“几点钟出发?”“带些什么东西去?”等等等等的问题都列入了孩子们的计划书中。我及时地把孩子们的设计在版面上布置和呈现了出来,孩子们看到后都非常的高兴和有成就感,一有空就围在一起看着、议论着,虽然有些文字孩子们还看不懂,但上面的图案是他们语言的真实再现。
第四站:设计旅游包
随着主题的产生,孩子们的兴趣一天比一天高涨,在讨论“带些什么东西去?”的话题中,孩子们产生了自己来设计旅游包的想法,我就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作了如下导向设计:“你想设计怎样的旅游包?”“为什么你要设计这样的旅游包?”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了起来,孩子们设计的热情很高,并积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沈晨月:我设计的是半圆形的包,上面有拉链,下面也有拉链的。
胡诗苑:我这个包拉链上有只小熊猫,可以拎的。
江思学:我设计的是神奇宝贝的包,它的身体里可以放东西呢!
姚辰怡:我在包的边上设计了一个放茶壶的,很漂亮。
马浩宇:我这个包有好几个口袋,还可以变大变小,可以背也可以拎。
赵苏北:我的包是有音乐的,它能唱歌,有五颜六色的口袋,是小熊包。
钱宏宇:我的包里面、外面都有拉链,有密码,别人是拉不开的。
高馨怡:我的包有两个背带,是双肩包。
龚倍宇:我设计的是皮卡丘包。
……
孩子们设计的旅游包各式各样,别出心裁,他们的想象力是成人无法比拟的。
第五站:创编儿歌:《我们去秋游》
在期待去秋游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心情是迫切的、激动的,他们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把它以儿歌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孩子们创编的儿歌是这样的:
秋天是个好季节,我们快快去秋游。
秋游秋游真快乐,我们一起去秋游。
长风公园真好玩,我们一块去玩耍。
有鲨鱼,有海龟,还有那美丽的摇摇鱼……
孩子们的儿歌还没有编完,不难看出,他们的情不自禁、以及创作的欲望正是他们主动性的具体体现,我深信:孩子们去长风公园游玩了以后,他们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编到儿歌中的,我和孩子们共同期待着……
第六站:我们去秋游啦
终于盼到了去秋游的日子,这天孩子们特别的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家共同创编的歌曲:“今天我们真高兴,真呀真高兴,要和伙伴去秋游,去呀去秋游,你们到哪里去?我们到长风公园去,你们怎么去?嘟嘟,嘟嘟,我们乘大巴士去……”歌声荡漾在车厢里、长风公园内,不时有游客向我们的孩子投以关注的目光。
终点站:秋游归来
孩子们从长风公园一回来,他们就津津乐道地讲述着自己在长风公园的所见所闻;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画出了他们眼中的长风公园的海底世界;又饶有兴趣地编起了上次没有编完的儿歌,儿歌的内容有血有肉,是孩子们的真实回顾:
朱辰怡编了一句:鲨鱼鲨鱼真大呀,胡诗苑:鳐鱼鳐鱼多漂亮,赵苏北:毒鱼毒鱼真可怕,徐婷逸:海龟海龟肚子大,马浩宇:珊瑚珊瑚象棵树,彭宜伟:海星海星象星星,陈天宇:海蛇海蛇长又长,汪徐恬子:寄居蟹寄居蟹能伸又能缩,吴海倩:还有许多小海马,海马海马多奇怪,我们快来瞧一瞧,最后我编了一句:长风公园真有趣,下次你也去看看。
有感而发:
本次活动完全是在幼儿的一次活动中引发出来的,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对这个活动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应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主题教学活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活动中我注重了跟随孩子,跟随他们的兴趣、跟随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活动。我始终记住每次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老师,逐渐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活动中作出积极、有益的调整,使整个活动能顺利地开展和发展。
其次,在活动中,我注意了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进行价值筛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同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环境,使幼儿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再则,我深相信孩子的思想看的见。孩子的思想有其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方式,在活动中,我不断地肯定幼儿的进步,并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评价孩子和他们的作品。
另外,在每次活动开展后,我都及时地把孩子们的作品和孩子们的表达展示出来。我感到:把孩子们的活动过程,特别是他们的作品及时布置出来,不仅能提高、延长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而且会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让家
长了解班里的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教师做好活动的基本记录,以便于以后经验的再现和借鉴。
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如何让家长积极的“动”起来,主动参与、配合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目前我们开展的探索性主题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和老师在活动,家长只是应孩子的要求无奈的收集了一些材料,几乎没有家长主动关心、询问过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情况,最多也只是驻足在我们所布置的活动版面前看看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而就我们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老师是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帮助的,包括资料的收集和答案的寻找、生活经验的建立、积累等等,我们教师也在平时做了相关的宣传,但看来现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何让家长积极的“动”起来,主动参与、配合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也是我们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
“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
评析:
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
实录2:
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
评析:
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指导要点:
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
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
案例:在一次昆虫探索活动中想到的……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带着孩子们散步。孩子们一路高歌,欢声笑语不断。突然从路旁的草丛中蹦出个小东西来,有孩子惊叫了起来,“有虫子啊,快逃呀!”又一个细声细气的嗓音传来:“是只小蚱蜢,没关系的。”我走进一看,果真是只蚱蜢,我赶紧安抚孩子们:“不要害怕,是只小蚱蜢,他看到我们这么高兴,从草丛中跳出来,也想和我们玩呢!”“老师,草丛中还有别的的小虫子吗?”小问号——涵辉插话了。“肯定还有!”小大人——凯凯忙回答。孩子们听到他俩的对话,一窝蜂的涌到了草丛边,拨开草丛,开始找小虫子了。“老师,这个我知道,是小蟋蟀。”“老师,这个黑黑的小虫子叫什么啊?”“老师,小蝴蝶小时侯是怎样的啊?”“老师,小虫子吃什么呢?”“他们住在哪呀?”“他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啊?”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脑中闪过一个绝好的主意,这是个多么可贵的时机啊,孩子们关注的事物已成为大家瞩目的对象了,探索的火花已经闪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吗!——昆虫。于是我让孩子们捕捉了许多昆虫回教室。
主题确立后,我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昆虫,让家长朋友们带着孩子一起寻找有关昆虫的资料,接着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探索活动《捉虫子》,让幼儿找找自己喜欢的昆虫;科学活动《昆虫展》,让孩子们讲讲自己捕捉、收集到的昆虫;还有科学小知识《毛毛虫的蜕变》、社会实践《饲养小昆虫》等,让幼儿了解周围小昆虫的生活习性。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一日活动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立活动的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正是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从情感入手,由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自主开发数个方案,在自我生成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活动气氛轻松,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在《捕捉昆虫》的这个活动中还提出来人文般的关怀问题:每只昆虫都有自己的家,把他们捉来,他们就失去了朋友。因而在举手表决后,孩子们决定将昆虫放回大自然。在他们的欢呼雀跃中,我看到,孩子们除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之外,更有宝贵的东西在闪耀:关爱周围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这样的一种品质和特性在孩子们今后对待周遭的人和事物时,将显得格外难得可贵。
案例:神秘自然 快乐探索
最近,仁平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小金鱼,孩子们对这些小生命可是爱不释手。这天,我要去鱼缸换水时发现,那里面居然有几颗小豆子。我刚想责问孩子们,后来又想想:想问问原因再说吧!于是,我轻声地问道:“为什么往鱼缸里放豆子呢?”……好一会儿,才听到仁平小声地嘀咕道:“我爱吃豆芽,我想,往里面放些小豆,过几天长成豆芽了,小金鱼可以吃嘛!”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想:“把豆泡在水里会发生什么事?”
怡靖:“豆会变大!”
庄缘:“会发芽,会长叶,会变成豆芽!”
豆豆:“不对,会烂的!”
……
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请他们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东西。第二天,孩子们陆续马上带来了一些绿豆,小瓶子、小盒子。我又准备了些箩筐、纱巾、罐头瓶以及放大镜,作好了一切实验的准备。
我以故事《豆豆旅行记》引入,让孩子们思考,绿豆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长,孩子们分成了两派:1、觉得该在箩筐里,盖着小棉被,不冷。2、觉得应该在装着水的玻璃瓶里,晒着太阳。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从而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我根据孩子的意愿分成了5个小框,3框是装在箩筐的,2框是在玻璃瓶里的。让这几组比一比谁的豆芽长得好。
我们还利用区域时间,在“自然观察馆”里设计了5份“豆芽成长记录”。
这时候,子晗说道:“老师,我不会写字。”
孩子们都嚷了起来:“我也不会写字。”
瑞琪说:“老师教我们写字嘛!”
加加:“等我们学会写字的时候豆芽已经死掉啦!”
小卉:“我会画画,我觉得画画更简单!”
世缘:“我也会嘛!”
孩子们一致通过,同意用画画这个办法来做豆芽成长记录。
这几天,来自然观察馆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使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小金鱼了,瞧!种植在箩筐里的幼儿为了不落后,每天的值日生都早早地来幼儿园给豆芽浇水。豆芽一有变化,孩子们就奔走相告。
几天过去了,答案出来了:装在箩筐里的绿豆发出了白白的小芽儿,装在瓶子里的绿豆冒出了泡泡,发出了酸臭味儿。
这次活动中不仅是我们的小豆芽成长了,老师和孩子也成长了。看!我们的收获这么多:
1、让幼儿自己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收集材料,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孩子更贴近自然,更乐于探索答案。
2、以分组种植观察的形式,让孩子们初步具有竞争意识,对自己种植的东西倍加关心、呵护。
3、从不会做观察记录,到自己想出画画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把问题抛给孩子,使他们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4、孩子通过直接的观察经验与亲手操作获得了疑惑的答案。
案例: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主动探索
一、《纲要》理念
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案例描述
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万物开始萌动。教室前的一排杏树也不例外,根根枝条已坠满了刚刚生长的细芽。这种现象被孩子们发现了。“老师,树上的小芽是花还是叶?”有个孩子问我。全班的孩子都围拢过来好奇地问这问那。“你们说是花还是叶呀?”我反问道。对于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带着问题给他们布置了一次观察任务。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了这样的观察记录:
第一天:阴气温12°C枝条无变化
第二天:小雨气温12°C枝条无变化
第三天:阴气温13°C芽孢稍微变化
第四天:晴气温15°C芽孢继续变大
第五天:晴气温16°C芽孢裂开
第六天:晴气温16°C芽孢开放
一周后,树上开满了簇簇杏花,没用我讲,孩子们都兴奋地告诉我:“老师,那些芽原来是花呀!”“老师,杏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吧?”“我知道,天气暖和了,花就开了。”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活动,孩子们明白了许多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观察活动收获很大。
三、分析
这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我感触很深,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答案及时的告诉他们,当他们提出一些我也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用一些无关的话语搪塞他们。而今,学习新《纲要》后认识到,以前的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他们有很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事情,需要教师解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要给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不管我们是忙、是闲,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当我们对一些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轻松地说:“我也不知道”外,还应该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四、反思
1、变“教师讲,幼儿听”为“幼儿做,教师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做到“幼儿能做的事情就让他做,幼儿能想的事就让他想”。当幼儿自发产生兴趣和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找到答案。这样,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切忌横加干涉、扼杀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当幼儿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答案。
案例: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美工区里婧诗与婧羚一起选择了新的画种材料:锡箔纸画。一开始,她们看着材料的质量容易破损,都小心翼翼的把锡箔纸铺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画棒开始作画。婧羚画的动作幅度较大,不小心把锡箔纸弄破了几处,婧诗在一旁笑着说:“你看我的纸还好好的,谁叫你那么用力!”但婧羚却说:“我不用力的涂色,颜色都看不清楚,不够鲜艳,你看你的画,那么模糊!”婧诗指了指流程图说:“老师不是要我们画完再用深色的笔钩线吗?这样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颜色太不均匀了,我还是用水彩上色看看。”婧羚说着,便拿出水彩颜料,原本的那张破损的锡箔纸上涂上底色,这时,婧诗看到后直说:“用水彩画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纸破掉,而且颜色漂亮多了!”她们便决定要更换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锡箔纸上作画。
分析与反思:
1、自己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下,能先观察流程图后再操作锡箔纸画。从中养成看流程图学习独立操作的习惯。在活动中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锡箔纸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寻找更适当的作画材料、方式,不会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流程图的指向太过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