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关于“教学反思”的几点想法

发布时间:2021-06-01 教学案例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一、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虚心的态度,如果自认为了不起,感觉很好,就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其次,要为改进而反思;反思固然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应是为了改进而反思,要有改进、调整、行动的能力,反思出自己的问题后,要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出一个行动计划,规定时间,在预期的期限内取得改进的实际效果。再次,要坚持每天反思,每事反思,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好写日记、周记、工作记录等,把反思的结果记录下来,会促进自己进一步反思,渐渐地就形成了反思的习惯。最后,要努力达到较高的反思水平,低层次的反思水平只关注教育的现象,只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是什么”的结论,高层次的反思水平关注的是“原因分析”,是一种“为什么”的水平,如果教师的反思行为达不到原因分析的水平,就很难找到正确改进的途径。

二、要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

1、交流探讨。向其他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的实际与体会,从中发现问题,或请别人就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发表意见,从交流中反思教学的得失。

2、对比研究。同样的课,我们可以去听优秀教师怎样上课,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倾听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与自己的教案、课堂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往往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3、信息研究。反思教学过程,想一想为什么某个问题幼儿普遍掌握得很好或者很不好,认真回想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往往会有“顿悟”的感觉。

三、要学会撰写“教学反思”文章。

“教学反思”类的文章可大可小,我阅读过几十个字的反思文章,字字切中要害,实际上越短小的文章越不好写,要有较高的文字功力,我们不妨把反思的角度选择小一点,从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进行反思,力争把某一点反思得“透”一点;然后才练习写阶段性的反思文章,力争写成个案研究文章,通过对个案的反思来检测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从而深化对教与学规律的认识,提高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反思”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实验性反思,教师以某一实验课题为依托,通过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将会使自己不再停留在简单地解释教育现象上,而是更关注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更深层原因,这时,你就会感觉你的知识已明显不够用,必将促进你更加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经过类似多次的循环往复,你必将从中学会教学和学习,你也必将会从一个“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如能做到这一点,你已经是一个骨干教师中的骨干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反思教学


背景:

十一月份我们开展了“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在这个总的课题下又延伸出了一个小主题:“好吃的蔬菜”,由于这种活动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而且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孩子特别的感兴趣,于是结合这个主题,我在预设英语教学内容时就安排了一些蔬菜类的单词,如:番茄(tomato)、黄瓜(cucumber)等等,还出示了一些实物,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吃吃看,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趁热打铁的教了一首关于吃的数来宝,在幼儿基本掌握后,我就要求孩子们根据学过的单词对数来宝进行改编,原本以为孩子们在改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很快就运用学过的单词对数来宝进行了改编,兴趣异常的高,思维似乎也活跃了许多,在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教的轻松,孩子学的开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思考:

1、在没有实物情况下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2、主题活动究竟如何更好的与英语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课程真正实现整合?

3、英语教学应该怎样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在活动中究竟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分析:

在二期课改的促动下,我们的英语教学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更何况,语言的习得是需要环境的,虽然说三至六岁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但毕竟英语对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孩子对将来学习的一种兴趣,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的知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包括智力、情感、语言、音乐等多方面的,如果为了追求一时的结果,而抹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任务强加于孩子,否则受苦的还是孩子。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孩子、孩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尽量为孩子创设好的语言环境,身体力行,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

案例:教学反思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给幼儿灌输一些成语不但能训练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教会幼儿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为幼儿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纲要》也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贯彻《纲要》的思想也发挥我的创意,使我制定了这节语言的成语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下来,让幼儿既能体验到运用成语的乐趣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我有以下几点的感悟。

一、教学新发现——创编成语操

有时候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如:“龙腾虎跃”在教学上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会做出其动作来诠释其意、记忆其词,这样会更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幼儿也非常感兴趣,喜欢边说成语边用动作来表达,并且气氛相当活跃,利用这一点,我也跟着幼儿的感觉走,给成语创编比较形象的动作,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让幼儿通过成语操掌握了一百个成语,所以活动的第一个为环节是让幼儿边说成语边做成语操来引出主体,单就这一个成语操就让幼儿如获至宝,幼儿非常喜欢边动边说,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成语的方法,用一个动作就让幼儿想到了一个成语,比如我做一个吃饭的动作,就会让幼儿联想到许多成语,如:细嚼慢咽、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津津有味,色香味美,狼吞虎咽等等。我想着这以后还能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以后每次上体育课可以让幼儿先复习一下成语操来进行准备活动,让成语成为一种表演才艺的技能,幼儿也会乐其不惫,又加深记忆这些成语了,多好!

二、知识要巩固——现学要现用

教师在不断的教幼儿成语后,要让所学的成语在生活中发生作用,那就需要做到及时的巩固运用,这也叫成语活用。在教学中我出示大灰狼,他们会想到:穷凶极恶、狼吞虎咽,看到猴子他们会想到:上窜下跳、精灵古怪,甚至看到漂亮的女孩他们会形容为: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出水芙蓉、小巧玲珑等等。教学活动完后,发现孩子们也会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中我不放过每一个教孩子的机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发出一个成语,如我做一个讲悄悄话的动作,可以让幼儿用“窃窃私语”来形容。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过生日,我让每位幼儿都说一个成语作为祝福送给小寿星,幼儿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如:万事如意,茁壮成长,岁岁平安,年年有余,一帆风顺······

三、渗透在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

通过这次成语教学,幼儿对成语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幼儿在运用成语中也会出现一些因成语运用不当而出现的笑话,需要老师和家长朋友及时帮助纠正。有一次家长对我说他的孩子现在可以认识好多的成语了,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做黄花菜,她的女儿看到说道:“妈妈!你在做‘黄花晚节’是不是啊?”。还会经常听到小朋友之间要是闹得不愉快,就会听到某某小朋友很气愤的说:“我不跟你玩了,我要跟你一刀两断!”随着幼儿成语量的日积月累,幼儿都有一种像把成语表达出来的欲望,出现用词不当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的,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不要滥用成语。

总之,通过成语的教学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堂《游成语王国》真的似乎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成语的王国,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纲要》所说的要本着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的语言教学从这点出发或许能更好的让幼儿全面掌握语言。

案例:6的加法 反思活动


在第二次的课例中,冯巍老师注重了第一次老师在个别化活动中所欠缺的内容,如:1、在材料的投放上注重了层次性和丰富性,让幼儿能够从多个侧面来寻找数字宝宝“6”的秘密。2、在活动中老师更加注重观察,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和图形无处不在,对于成人来说要发现它们的存在这不足为奇,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数和图形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数和图形的结合

旧的教学模式是把数和图形两者分开教的,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单纯地教幼儿学数或是认识图形,孩子们都表现出并不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当我在组织开展“找朋友”“图形游戏”“有趣的房子”等活动时,利用了数和图形结合的方法,从形象的几何图形入手,把抽象、理性、枯燥的数学启蒙变为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模式,这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起幼儿自己从生活中挖掘数和图形的求知欲。

2、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由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图形组合的多变性的关系,孩子们对图形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有碍于我的教学,如:在超市购物,大部分孩子会说卖了多少钱,但是和自己的记录不相符。

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

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三次反思

在第三次的课例中,陈晖老师注重了在个别化活动中,老师怎样的介入是适时的,适宜的?老师应该怎样介入?材料的投放怎样能够体现出数的概念?如:排序、分类、集合等?

1、活动材料来自幼儿生活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只有选择合适的、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孩子有所得。因此,我们从孩子的身边选择材料,如:幼儿学习排序时,我们设计了各种树木,花朵,看看谁找的又多又好。这样一来,既给了孩子参与活动材料准备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孩子在寻找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2、数学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及其他活动中

我们将动物的种类,如:在陆地生活的、在水里生活的,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里生活的,让幼儿通过集合的方法进行分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也在其他的活动中渗透了数学内容,如在超市购物活动中让孩子说说你是怎么买东西的?怎么记录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我们还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操作结果,促进孩子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例如:要求幼儿记录:看谁排序方法多?要求孩子操作一次记录一次。记录的方法可由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记录方法。

二、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1、导入活动,抓住幼儿兴趣

教学活动伊始,幼儿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能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境界。

2、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指导

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常等不及孩子说出答案,便替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孩子对老师充满了依赖,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日益减淡。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给孩子宽裕的时间,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任务,实在有困难的小朋友,就稍做提醒,以鼓励孩子多尝试为主。

现代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开展数学生活课程效果明显,我们发现幼儿得到很大的进步。我们要努力探索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行为策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4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保证,您有在备课前写教案的习惯吗?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在教学这一内容的前几天,我们一年级进行了口算达标测试比赛,在试卷中出现了十几减9的题目,而这一内容之前还没学过。有部分学生在家中已接触过这类题目,所以能正确计算。而有些学生是瞎写一个答案,更有几个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干脆空在那里。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解时,我提醒大家今后计算此类题目时,可以想加法来算……

于是乎,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都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只有一个学生根据情境,指出可以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算法的多样化已无从谈起……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局面,回想起来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是不是教师急于奖励学生的算法引起的呢? 还有,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最后,在练习设计上,一味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过于花俏,没有达到真正巩固的目的.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时间过得很快,开学已经两周了,第三节课是我的公开课,虽然在上课之前细细准备了,可课堂上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是变化的,申老师对我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都很重要能让课堂内容前后衔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自然,下课后申老师耐心的和我分析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这个重点要怎样才能讲透彻,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几减9》,在主题图部分从孩子们在公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引出十几减9的三个算式,从而引出课题。书中例题介绍了两种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减法”、二是“破十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孩子们都很聪明,有几个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站在讲台上的我没有认真的聆听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表扬鼓励那些爱思考问题的孩子。就象申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多说,不管他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说明他在思考了,这节课其实很好拓展,你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这节课就有孩子想到计算十几减9可以用连减的方法,在计算12—9时,他首先计算12—2=10,再来计算10—7=3;还有个孩子他想到了这种方法在计算12—9时先计算12—10=2,比9多减去了1所以还要再加上一个1,2+1=3所以12—9=3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老师在感叹孩子们聪明的同时更要及时的鼓励,还可以让他把这种方法介绍和全班的孩子分享,这样就很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新知识有话要说时,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有限可能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让身边的人明白,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锻炼和老师的鼓励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会更好。倾听不是只对学生来说的也是对老师说的,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今天申老师还给我说了一下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室里的广播坏了,孩子们听到隔壁班的声音就以为下课了在那里说“李老师,下课了”,一下让我慌了神,因为我让学生做的练习题还没有讲解,所以前面的练习题就讲的快些,而后面的练习讲的明显的慢些,感谢学校领导的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感谢申老师和戴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对我提出那么多宝贵的建议,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这么多帮助我的家人,当我疑惑时是他们帮助我走出疑惑,给我力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①将剩下的桃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②想加算减:9+4=13,13-9=4;③破十法:10-9=1,1+3=4,13-9=4;④连续减:13-3-6=4,13-9=4;⑤简便计算:13-10+1=4,13-9=4。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课堂提问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后还得加强算法的指导。

十几减9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由小丑卖气球引出问题15—9=?接着教材中出现了两种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15减9就等于几。

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5—9=6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有的说是根据9+6=15来想的。有的学生说15—9,先用10—9=1,1+5=6。但是这样说的学生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说。课堂气氛很沉闷。

首先,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对于这两种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认识的不够。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其中这两种方法的强化。导致了只有少数孩子甚至连一种方法都说不清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点强调哪种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还是要重点强化的。

其次,我给学生补充了另外一种方法,减9去10尾加1,这个方法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课堂上给孩子探究的时间不够,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出示15—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摆一摆学具,看看如何计算15—9。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数,但是不知道怎么摆小棒。而我也没有给孩子一些指导,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说说。看了部分孩子说不出来,也就急着请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样就导致一些基础差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给予帮助,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效果甚微。

最后,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和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只是这个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听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学生似乎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请了两三个孩子发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学习情趣,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案例:关于圣诞联欢会后的反思


前两天,我们班开始布置教室,迎接圣诞节那天的亲子联欢会。孩子们为这次联欢会做了漂亮拉花,还有的孩子把自己家的圣诞老人和小灯笼拿来布置教室,他们都觉得自己布置的教室最漂亮。

圣诞节那天,孩子们非常高兴的和自己的家长做游戏,表演节目,取自己的圣诞礼物,教室里到处都是欢乐的景象。

我们送走了孩子和家长后,开始收拾屋子。这时,班上三个老师几乎同时发现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几个老师做的小礼物都不见了。我们决定问问孩子。

第二天,我上早班。我问孩子们:“昨天开联欢会,你们高兴吗?”“高兴!”“可是,老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联欢会后咱们班的圣诞老人和圣诞树都不见了!”孩子们都不说话了。我接着说:“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是王柄辰从家带来得,是小朋友自己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你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可别的小朋友不经你允许就把玩具带回家了,你高兴吗?”我顿了一下,问到:“现在,谁能告诉老师圣诞老人和圣诞树在哪?”教室里安静极了,几分钟后,陈佳旭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圣诞老人:“老师,给!”接着,几个孩子也对我说:“老师,圣诞老人在我家,明天一定带来!”我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于松林对我说:“老师,圣诞树被我妈妈扔了。”“扔了?”“恩,我妈妈把礼物和圣诞树都拆开了,看见里面都是泡沫和塑料就把它扔了。”

听了孩子的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老师和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人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为了孩子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文明的言行为孩子做一个好的帮样!!!

相关推荐

  • 教师经验:关于教学随笔的几点思考 当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每月写一篇随笔的时候,我是很知道突然宣布每周一篇的后果的。但说一句老实话,我是宁可自己写10篇,也不太愿意天天盯着别人“交作业”的,当然前提是大家都把随笔仅仅当做作业的话。...
    2021-04-07 阅读全文
  • 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几点想法 鉴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教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究竟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我们...
    2020-05-14 阅读全文
  •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
    2021-09-20 阅读全文
  • 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 由于正规的阅读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布兰?维尔,1994) (2)婴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
    2020-11-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教案《几点钟》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主要结构。 2、学习分辨分针和时针,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3、学习记录整点。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时钟钟面1...
    2020-11-27 阅读全文

当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每月写一篇随笔的时候,我是很知道突然宣布每周一篇的后果的。但说一句老实话,我是宁可自己写10篇,也不太愿意天天盯着别人“交作业”的,当然前提是大家都把随笔仅仅当做作业的话。...

2021-04-07 阅读全文

鉴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教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究竟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我们...

2020-05-14 阅读全文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

2021-09-20 阅读全文

由于正规的阅读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布兰?维尔,1994) (2)婴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

2020-11-16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主要结构。 2、学习分辨分针和时针,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3、学习记录整点。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时钟钟面1...

2020-11-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