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想尝试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园我想说课稿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记录:
今天,是孩子们“才艺秀”展示活动,王佳琦小朋友很紧张。因为前几天幼儿商量和选择自己才艺的时候,他选择了溜冰表演。这一项目对他来说是一次挑战,他不会溜冰,而且从来都没有溜过冰,他之所以选择这一项目,是因为他喜欢溜冰,想尝试一下溜冰的乐趣。
当他脚穿溜冰鞋的时候,吓得动也不敢动。怎么办?是让他放弃尝试,还是让他继续尝试呢?我决定让他继续。于是,我将他轻轻扶到围墙边,建议他扶着围墙练习,然后请溜冰溜得好的小朋友在旁边适当地加以指点。
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王佳琦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不害怕了,我有一点会了。”
分析:(检讨书大全 jt56w.Com)
在这次活动中,很庆幸自己能支持幼儿。首先,当得知王佳琦小朋友从来都没有溜过冰的时候,教师十分支持和尊重他的想法,并没有因为他不会而拒绝。其次,在他吓得不敢动的时候,教师并没有使之放弃,而是让他在同伴的帮助下继续尝试,满足他的愿望。
二期课改告诉我们: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活动与探索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因此,在王佳琦小朋友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急于地去教他,而是放手让他尝试,使之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挑战欲,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给孩子尝试的勇气和机会
在主题活动《青草地》里面,要求孩子动的比较多,有学青蛙跳、跳伞舞等,多数孩子爱动并能积极参与,可欣盟却显得孤单了许多,她总是站在一边拒绝参加活动。
昨天上了一节学青蛙跳的活动,我点名让孩子跳并数数,我看到欣盟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以前每次到需要运动的时候,叫她一声,她不肯参与也就算了,因为不能耽误其他孩子的活动啊,当时我看还有空闲时间,就决定把她叫上来,可是我叫了五六遍,她还是“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再叫,竟然哭了,我知道她不爱运动,但不是一般的不喜欢,而是从不参与。
今天上了一节活动《小蜗牛》,下午户外活动了,我组织孩子学蜗牛爬,孩子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学得都很像,欣盟左看右看没有人站着,只好犹豫着趴下了,因为“小蜗牛”爬得很慢,她居然能和大家“融为一体”了。活动结束后,我趁机表扬了她并说她学得小蜗牛最像了。
回到活动室,她就围着我叽叽喳喳地和同伴在打闹,我心里特别高兴,我只不过说了一句表扬的话,孩子竟然能立刻开朗起来。我想,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尝试的勇气和机会。
案例:对一个不善交往幼儿转化的尝试
送走一批学前幼儿,又迎来一批新的幼儿,在这批新生中,张钰姣小朋友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个案基本情况:
张钰姣:女,六岁,学前班幼儿,独生子女,父母均是中学教师,由于工作较忙,由爷爷、奶奶带。
该幼儿聪明,文静,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不善表达,交往,特别是在人多时无论怎样引导,什么活动她也不参加。其表现为:不与同伴一起玩,下课总是一个人呆坐在位置上,上课时集体回答问题有时很积极,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再也不说话,任凭你怎样引导也没有什么用,她只是用害怕地目光盯着你看。早上入园时从来不问“老师早”。游戏时张钰姣总是自己单独地玩,只要有人邀请她她就用害怕的目光看你,总也不参加你的游戏。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帮助她改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记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如何让孩子爱交往、会交往,我向家长了解情况,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张钰姣又缺少同龄的玩伴,使其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经验,这更加加重了她的心理上的紧张。家长也很头疼这件事,于是我经常与家长沟通,提出与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实施的办法:
对幼儿:
1、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关心帮助她,课外经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聊几句,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鼓励表扬她,让她愿意接受的同伴与她同桌,多牵牵她的小手,多抚摸抚摸她,给她有母亲在身边的感觉,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她对老师的心理紧张。让幼儿感到温暖,形成安全感、依赖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2、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利用讲故事、表扬、鼓励的手段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她的自信心,并带她与其他班的幼儿及教师多接触.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帮助他们正确认
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采用“手牵手”的方法,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在活动中多与她接触,多与她一起游戏,使她逐步适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适当安排一些“大带小”的活动,使幼儿有机会与年龄较大或较小的孩子交往,体验不同的交往乐趣,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4、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主动与老师配合,互通家园信息,时时了解她的想法和需求,力求家园教育一致性。
2、正常情况下坚持天天来园,不无故缺席。
3、为了锻炼幼儿多说话,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幼儿共同游戏或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从中创造交谈的机会。谈话的主题可以联系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如:“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举手回答问题没有”等等。
4、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信的知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自己订阅一些有关杂志,多学习一些别人教育孩子的先进经验。
实施效果:
平时在园里,老师小朋友主动去接近她,为她排除在园遇到的种种障碍,送她小红旗,对她进行鼓励和表扬。看到贴在自己头上的小红旗,她开心的笑了,愿意与小朋友接触,有时也能回答几个问题。来园时能愉快的跟老师、小朋友打招呼。
在“手牵手”活动中,小朋友都会跟她一起玩,还将自己的好玩具给她玩,好图片给她看,让她体验到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有时也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给她看,这样她明白了什么叫交换玩具,也更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张钰姣小朋友有了变化,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她,让小朋友向她学习。从此以后,她就更加主动地跟老师、小朋友们打招呼了。渐渐地,她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和别人交往了。今年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艺术节,每个班都有文艺节目,我开始选张钰姣小朋友去跳舞,她总是摇头,课余我几次找她聊天,不断的鼓励她,她答应我参加跳舞,可是还是有点放不开,于是我主动打电话与她父母联系,通过家园共同努力,张钰姣小朋友很乐意地参加跳舞了,而且还跳得不错,我趁机不断的鼓励她,她跳得更带劲了,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通过这些事,特别是对我,她更加信赖,课余总是主动找我说话,还时常来拉拉我的手,我感觉我们就象母女俩。看着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欣慰的笑了。
案例: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
午睡醒过来后,大家都开始吃点心,在这过程中,幼儿的速度当然有快有慢,有些幼儿早已吃好,洗好,擦好嘴在教室中活动,而有些幼儿正在洗手、擦嘴。就在这时,我看到我们班的远远坐在鸿儿的座位上,远远在班中相对其他幼儿来说纪律较差,经常要随意离开椅子,强占其他幼儿座位。鸿儿当时正在卫生间洗手,他是我们班具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孩子,当他洗好手回教室时看到远远坐在自己位置上,我打算喊远远坐到自己座位上,但转念一想,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呢?于是我便假装专心地为小女孩梳头发,而用余光看着他们。首先,我听到鸿儿的叫声:“朱老师,远远坐在我的座位上。”“那你想办法请他让一让。”我有开始为另一女孩梳头。只见鸿儿先边摇椅子边说:“让我一下,让我一下。”只见远远坐着没动静,于是他把头凑到远远耳边开始摇远远的身体:“让我一下,让我一下。”这时语气比先前要更坚硬,但远远还是没动静。鸿儿开始推远远,当推不动时两脚爬到椅子上想把远远挤下椅子,但远远还是旁若无人,稳坐泰山。鸿儿见挤不下于是爬下椅子又开始推,推了一会,就朝着对面的小女孩冯文欢说:“远远坐我的椅子对不对啊?远远坐我的椅子是不对的,对吗?”开始向同伴求助,接着又推了一会儿,可能自己感觉很好笑,于是边跳边笑着说:“哈哈,远远像个木头人一动也不动。”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七八分钟。
评析:
以上案例虽然指示一件小小的事情,短短的七八分钟时间,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完全掌握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不给予幼儿任何直接干预,对该幼儿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提高了孩子独立思考及灵活应变能力。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时势必会促使其独立
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想出各种应对措施,而当一措施实施后无效果时,幼儿又会采取其他措施,在不断地实施、面对、改变中提高应变能力。如以上案例中,鸿儿就采用了多种手段想解决问题,每种手段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开始,他利用动作“摇”及语言“让我一下”提醒远远让开,在提醒中用了不同办法,先是摇椅子,语气较委婉,然后转变为摇身体,凑到耳边,语气变坚硬。在提醒没用的情况下,他又想出了更为有力的手段,利用“推”和“挤”想迫使远远走开。但在采取硬办法的手段下远远还是无动于衷。这时鸿儿又开始用软办法,通过询问同伴,争得同伴帮助与肯定和笑远远是个木头人来解决问题。我们不难看出,询问同伴和笑这两个办法充分体现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宽度和广度。
二、促进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孩子在自己解决问题时,不仅提高思维等智力,还促使非智力的发展。因为问题解决必然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长,有可能短,在这一过程中会不知不觉使孩子意志力、坚持性、不怕苦难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以上案例中鸿儿从开始到结束足足用了七八分钟,这对一位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促使社会性发
展,幼儿园教育是为幼儿走入社会打造基础,社会性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是不足为奇的,应该说比比皆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件事都由教师包办解决,教师根本无时间,而且也剥夺了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如鸿儿与远远这一案例中,通过让孩子自己解决使得他待人处事、社会交往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建议与思考:
首先,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孩子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巨大潜能,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相信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多提供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在面对孩子争吵、抢东西时往往立即前去给予解决,心理还暗自庆幸幸亏及时没,不然又要处乱子了。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内在隐患,遏制了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失去了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泯灭了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在生活起居、学习活动、社会交往中多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育者可通过间接帮助,让幼儿成功解决好问题,建立自信心,通过亲自尝试解决问题,可切身体验成功的快感,树立自信心。但是孩子毕竟还小,这就决定教育者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如果完全撒手不管,势必会更多的孩子在力不能及的范围内因遇到困难而放弃,退缩。形成自卑感及在以后问题中不敢面对,而如果教育者简单点拨,就可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幼儿继续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