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绘画源于生活
发布时间:2021-06-02 教育随笔 绘画教育笔记 小班教育随笔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了“我的小商店”设计属于自己的商店。在开始的时候让幼儿构思自己的商店是买什么东西的。大部分的幼儿女孩子就是要买漂亮的裙子,男孩子就是汽车。这时候提出更多的想法还有什么店铺。
我们的优优小朋友就说自己要卖鱼。并且说卖鱼的地方会有大大的鱼缸,小鱼在里面自由自在的游泳。在画面上上可以看出鱼儿有各种各样的并且鱼缸的样子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是优优小朋友抓住了买卖商品的特点,要有售货员,售货员面带笑容的在招揽顾客。还设置了柜台。房子的上面设计有招牌。另外的于子豪小朋友他在和其他男孩子设计的汽车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交通工具的整个集合,将车辆店改变改装车的车店于子豪介绍说:“这里的汽车都可以经过改编变成新的车辆,给他加上滑板。”教师询问:“那你的店铺是做什么”“就是改装车的地方”。这就使幼儿在同样的美术设计之中的不同之处。大班的幼儿愿意和他人分想自己的和交流自己的艺术作品和美术的体感。并且在和老师和小朋友的交流之中得到认同。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美术干就逐步增强。
美术活动就是源于生活,我们在引导幼儿美术的时候应该要根据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的多少来丰富他们的见识,激发他们的灵感加入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之中。在平时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里特点以及审美的发展水平组织幼儿的艺术与欣赏活动,在活动的时候还应该关注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教育。大班如果在进行买卖的教育,可以选择欣赏海报、有特点装修的店铺等,让幼儿欣赏观察,这样有利于幼儿创造作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每一次中午起床,我们班上的三位老师都会反复检查孩子的鞋子,每一次检查都会发现有小朋友将鞋子穿反,而且你让他换过来,再次去检查的时候,她的鞋子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个老师都很无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抖音上学到了一个关于《鞋宝宝》的小律动,觉得特别的好玩,于是我就想将他运用到孩子起床创鞋子这一环节中来。每一次小朋友起床穿鞋子这一环节中来。每次小朋友起床穿鞋子的时候,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说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还让他们穿完鞋子以后认真检查,有的小朋友嘴里还嘟囔着“高兴了……,生气了……”。对那些经常穿反鞋子的小朋友,我就单独给他们讲解,虽然刚开始还会有孩子穿反鞋子的小朋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那几个经常穿反鞋子的小朋友不再穿反鞋子了。
从这件之情中,我领悟到班上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让老师念着儿歌,伴随着老师的儿歌做事情,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多搜集一些和生活相关联的儿歌,并将他运用到小朋友的生活中,此外,我还搜集了教宝宝叠衣服的儿歌等等,班上的小朋友在这些生动形象的儿歌带动下表现的越来越棒了,同时,我也深切的体会到教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育随笔:绘画活动结束后
绘画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开始三三两两的把画塞进作品袋里,并开始相互欣赏起作品来。忽然,一位小朋友大声的叫起来:“老师快来看,天天画的不是小鸭子…”经他这么一叫,很多小朋友都围了过去,“哈哈,小鸭子怎么没有长长的嘴巴?”“小鸭子怎么是这样的呀?真是个小笨蛋……”孩子们在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我走过去一看,呀,原来是这样!
今天我们画的是小鸭子,相信大家肯定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了小鸭子侧面的轮廓:圆圆的脑袋,扁扁的嘴巴,还有一个圆圆的眼睛,脑袋斜下方是半圆形的身体。为了让幼儿观察的更仔细,我特意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塑料的小鸭子,在讲解时我重点引导幼儿进行侧面观察,让孩子们看清楚了鸭子的轮廓,因此在画画时他们也都是这样画的。然而却忽略了正面观察,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画正面的小鸭子。可天天呢?他画的正是正面的小鸭子:圆圆的脑袋,脑袋上长了一对大大的眼睛,眼睛下面是一个宽宽的嘴巴,在脑袋下方再画了一个大圆那是它胖胖的身体。天天经小朋友这么一喊,顿时羞红了脸。这时我拉着他的手,他非常紧张,我给了他一个甜甜的微笑,用眼神告诉他“你很棒!别紧张!”等小朋友安静下来,我拿出那张画,问他:“天天,你画的是小鸭子吗?”天天紧张的点点头。然后我接着问大家:“请小朋友看看天天画的小鸭子和你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我们画的鸭子的嘴巴在边上的,可天天的在圆里的。”有的说:“我们画的鸭子身体是半圆形的,他画的是圆形。”还有的说:“我们画的鸭子没有手的,可天天还画了两只手。”“咦,为什么天天画的小鸭子和我们的不一样呢?”我带着疑惑的表情拿出塑料小鸭子,“有没有小朋友发现答案了?”“我发现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天天画的是正面的小鸭子,那两只手正是小鸭子的翅膀。大家向天天竖起了大拇指,天天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我庆幸没有扼杀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孩子能在以后的活动中能更自信,更大胆的表现自我。
然而,通过这件事,我也在反思,我们要求幼儿要创新,那老师你创新了吗?为什么说到小鸭子,脑海里反映出的就是它的侧面形象呢?这是一种思维定式。《纲要》中指出,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
小班绘画活动随笔——爱举手的小源
绘画活动时,孩子们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他们把画好的画放到展示袋里,然后看看最喜欢哪幅画,说说为什么。小源把手举得高高的,不等我叫就叫了起来:“老师,我喜欢帅帅的。”“请你说说为什么?”小源挠挠头:“我,我也不知道。”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帅帅画得一点也不好,小源是因为和帅帅是好朋友才说喜欢的。”小朋友们一点也不留情,把小源的想法全都说了出来。我阻止了小朋友们:“你们让小源再想想。”小源涨红了脸说:“帅帅的画画的人多,有妈妈、爸爸和他,我一下就能看出来他们一家人在做什么,所以我喜欢。”
小源上课时举手一直非常积极,总是不等老师说完他就要回答,有时就不能听清老师的问题,或者回答就不完善,如上述的现象就是这么来的。而且他和帅帅是好朋友,知道帅帅喜欢听到有人喜欢他的画,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也是帮助了朋友。根据他的个性特点,首先要引导他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帅帅画得好的地方,再可以从颜色、构图、和所画内容用语言进行表述。
教育随笔:绘画接龙“形状游戏”
周孟老师和我们一起深入解读了《形状游戏》这本绘本,在正式探讨绘本前,我们一起玩了一个绘画接龙小游戏“形状游戏”。从第一个老师开始,每位老师添一笔,根据自己看到的图形结合自己的想象开始进行创作,最后我们完成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的答案,像小鱼、小怪兽等等。
我感觉这个小游戏很好,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又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小游戏,开始前我和孩子们说好了规则,每一位小朋友只能添一笔,可以观看但是不能说话,也不要去给其他小朋友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游戏开始了,首先我来完成第一笔,然后我把纸传给了一组的小朋友,从徐缓小朋友开始第二笔,一开始徐缓有点迷茫,无从下笔,但是小朋友们都没有催她,而是静悄悄的等待,仔细观察在我画的弧线的下方也连接一条弧线,继续往下传可能孩子们已经有了想法,张潇逸画龙点睛的一笔,让没有主题的线条变成了一条小鱼,在线条连接的部位画上了眼睛。接下来孩子们开始进行装饰了,在小鱼的身上画线条,可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张喆旭小朋友仔细观察了一下,在线条链接的尾部画了一条小鱼的尾巴,我都没有看出来,孩子们却已经观察到了,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要比成人灵敏的多。小鱼生活在水里,这时巩紫涵小朋友拿起笔就在纸的底部画上了波浪线,这一笔添得精彩极了,像是一幅完整的画了!孩子们你一笔我一笔继续完成着,最后何政霖小朋友在水中画上了海草,修饰了整体。完成以后,我把画放在了黑板上,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小鱼,我们画成了小鱼,看还有水草,小鱼突出了泡泡。”孩子们不仅完成了一幅画,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安静,很认真的观察小朋友的每一笔。
通过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绘画接龙的小游戏,让孩子们从中找到了很多的小乐趣,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学会欣赏画作,欣赏艺术。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说还想再玩一次,我告诉孩子们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样的形状游戏也可以作为家庭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学知识,同时也拉近了亲子关系。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绘画特点
幼儿园小班幼儿一般年龄大约是3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处在一个柔弱的、不完善的未成熟的阶段,充分挖掘和发展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的绘画潜力,能使幼儿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也为幼儿能更好地接受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育迟于大肌肉群,手的精细动作发展差,因此开始画画时90%的幼儿不会拿笔,如何训练幼儿握笔方法与握笔兴趣,例如:出示一幅没有小草的花园挂图,提问幼儿没有草的花园好看吗?幼儿会回答“不好看”,那么我们就给这幅画画上小草好不好,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花的上面及周围画上许多小草。在画小草的过程中幼儿会用感觉去发现怎样握笔才舒服,怎样用力才能把小草画的很清楚一些,还可以利用给天空画上雨点等不同的内容来锻炼幼儿的握笔和运笔,以至达到好的效果。
绘画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精细度,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绘画的好处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是能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但也不要急于求成,让绘画作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项小游戏,循序渐进的进行!
教育随笔:绘本融于区角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及阅读与区域活动的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指导策略,进行一定的观察记录,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区中,老师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愿意在这里阅读、喜欢在这里看书。其次,阅读区里有多个书柜,摆放各种幼儿书籍,供孩子阅读。
在环境布置方面,我按照绘本内容,认真装饰阅读区的环境。
在绘本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中,我在区域中投放大量材料,供孩子们操作。如:绘本《我们去探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里和沙里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就踏上了冒险之旅。图画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而每个迷宫都有它不同的破解方法,因此,这也是一本游戏故事书。我将此绘本中的内容与多个区域活动相结合:
1.科学区。在阅读绘本前,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迷宫类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走迷宫的诀窍,能分清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并让孩子们感受到走迷宫带来的乐趣
2.语言区。我在语言区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首儿歌《走迷宫》。帮助孩子们掌握走迷宫的诀窍。
的场景,制作了宣传海报,并用彩带及图片装饰墙面。营造音乐会的氛围.
3.体育角。运用体育角中的器材,拼成迷宫,进行游戏。
4.手工区.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以上是我将绘本《我们去探险》与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
而在绘本《边界》中,我积极投入材料,使绘本与以下区域相结合:
首先,《边界》这本绘本,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比较抽象,我认为在阅读前,在体育区和户外游戏中,可以组织幼儿玩这类的游戏,如《狼来了》或《跳圈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只要回到“家”就安全了,从而在游戏中里了解到“家”其实就是个边界,门和窗就是我们家的边界。狼是不能穿越边界去抓我们的。让孩子们从游戏的快乐中,初步理解“边界”的含义,从而吸引孩子到阅读区中自由阅读《边界》。
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其次,还可以结合语言区,通过展示
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拼图及棋类游戏,通过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了解每个省的边界和中国的边界,也可以通过玩飞行棋等棋类游戏,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区分自己和同伴的领土,也就是区分彼此的“边界”。
在手工区中,可以结合橡皮泥来制作边界。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出了房子和栅栏,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边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尝试将绘本带入到更多的区域活动中。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有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绘本《边界》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边界”这一比较抽象的词汇,我让孩子们大量的在生活中寻找“边界”,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发散性的思维,可渐渐的我却觉得很难再把孩子们的思维与兴趣拉回绘本中。其实,在其他的绘本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请专家及领导给予指导。
教育随笔:让幼儿学会大胆绘画
教育随笔:让幼儿学会大胆绘画
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活动是六大领域的其中之一,它包括绘画、手工、欣赏等,它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幼儿动手创作、大胆表现、欣赏美的能力。
又如何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大胆表现呢?记得在一次美术绘画脸谱的活动中,首先让孩子认识了不同的脸谱,并知道不同的脸谱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知道脸谱的特征,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孩子们都特别的感兴趣,但是到了绘画的环节当中,有个别幼儿不敢下笔,拿着纸张转来转去,就是不知如何落笔,所以我就走到他们跟前问道:“你们怎么还不开始画呢?”其中一个孩子撅着嘴巴说:“不知道怎么画,害怕画错了?”当时我就楞了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一直在强调,在绘画过程当中,不要评价孩子画的像与不像,只要他们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可以。我想了一下告诉孩子们:“不要害怕画错,美术画除了用笔,更要用心,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大胆的展示你的潜力吧!”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慢慢的动笔绘画了,不一会他们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说,老师:“我画的是红脸的关公,蓝脸的窦尔敦,白脸的曹操......”,他们骄傲的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从而感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觉得美术课不仅仅是绘画那么简单,更主要是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绘画的积极性。
除了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还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敢大胆下笔,才会把画面表现的更完美。
教育随笔:绘画教学中的儿歌牵引
小班孩子处于涂鸦期,因此小班绘画教学应以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为主要目的。如何激发兴趣呢?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儿歌牵引法非常适合小年龄幼儿的绘画教学。既使活动形式生活泼,又能突破教学目标,而且孩子喜欢。
抓住孩子们喜欢儿歌的特点。教学时我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或绘画技能、难点编成儿歌,加强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技能教学趣味化,孩子在游戏化的情景,趣味画的儿歌中,念一念、画一画,他们乐意尝试,喜欢绘画,攻克难点。如练习画圆圈《小鱼吹泡泡》时,我会说:“小线段,弯一弯,转一圈,两头快接住,成了好朋友,变成圆泡泡。”又如棉签画《一串红》中,用“小鞭炮”、“排排队”来形容一串红的外形特征,同时为解决花连着茎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形象生动的儿歌“小小棉签开火车,从车站往外开,嘟嘟嘟,到站停下来。”为了孩子掌握正确的棉签蘸颜料的方法,“小小棉签来喝水,喝饱边上停一停”简短的儿歌一下子帮助孩子学会了使用颜料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除了儿歌,一些简短的故事、谜语等也是绘画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我们老师不妨尝试一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