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发布时间:2021-06-19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过完3岁生日的凯凯9月1号准时到幼儿园报到了。从他家长的言谈举止和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这孩子在家中一定保护的太好,恐怕受不得半点委屈。果不其然,开学两个星期了,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有固定的座位,上课、睡觉时不能随便讲话等规则。只有他,今天坐这儿,明天坐那儿,高兴的时候,就来两嗓子。
这天上课,一开始时凯凯坐的好好的,在听完一个故事后,他唱起了我们刚刚教的《拍拍小手》,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楚,孩子们却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有几个还跟着他一起唱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讲课整顿纪律,好不容易,孩子们都静下来了,凯凯又开始了他的“教室大游荡”。看着他小小的身影,我轻轻地说“凯凯,坐到座位上去。”“不坐”凯凯头也不回的回答。“快去坐,别的宝宝要坐你的椅子啦。”“不坐,不坐”。我只得强行把他摁到椅子上,可我还没转身,他又离开了椅子。没办法,我把椅子端到前面说“凯凯不想坐椅子了,老师把椅子收回来。”没想到,小小人一下子被激怒了,一边哭,一边追在我后面“啪啪”的打着我屁股,嘴里还一个劲得说“不坐,不坐”。凯凯萌萌的样子把孩子们逗笑了,而我,在那一刹间几乎要放下绷着的脸,抱起他说“咱不坐就不坐”可是想想班级常规的建立,想想孩子的未来,我还是硬下心来说“不坐,椅子就不好拿走”
在和我纠缠一阵后,凯凯把目光转向班里另一位老师——韩老师身上,他快速跑过去:“抱抱”韩老师平时最见不得孩子哭,看到凯凯这模样,韩老师不假思索的丢下手中活就准备抱他,我连忙假装咳嗽一声,在我示意下,韩老师说“老师要抱听话的宝宝,不听话的宝宝我是不会抱的”说完,韩老师装着急忙到外面干活的样子走出了教室。凯凯求助无望,只能站在那儿流泪。我心疼啊,但我知道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大约过了5分钟。凯凯走过来搬起小椅子走向自己的座位。打这以后,凯凯上课时再也没有离开过座位。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而小班新学期常规的培养又何尝不是一场戏呢?你是否感觉孩子们很聪明,当你严肃地批评一个犯错误的宝贝时,他的眼睛不会盯着你,而是班上另外的老师。因此,常规建立之初,班级老师的要求要一致。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犯错误看谁都没用,哪个老师都批评。做了错事没关系,要敢于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你是谁?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了没有,这时你又成了谁?
每天要检查谁的口袋里有危险品,摸摸额头、看看嘴巴,谁又精神不佳、肚子疼了,你是谁呀?
每天和他们相依为伴,从刚见面时教会他们离开妈妈,到三年后又要教会他们离开自己,接受这种揪心的别离,你到底是谁?
一天、一年,时光荏苒,他们来了又走了。花开花落,物是人非,而你依然在那里坚守,我想知道你是谁?
把爱全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却眼里噙着泪,这么狠心的人,你是谁?
不用说,也不需要说,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解释,她们心甘情愿的将爱扎根在这片沃土,固守着那份清贫,无怨无悔!
教育随笔:找危险
在幼儿园里,孩子在游戏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情,但是由于没有亲身的体验,危险又是不可能预知的,所以孩子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危险性。有一次,我班的一个小朋友由于坐椅子的姿势不正确摔倒在地上,头上起了个小泡。这件事情立刻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注意。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全班开展了找“危险”的活动。
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哪些地方有危险,孩子积极响应,并很快分头去找,不一会儿,有的幼儿急急忙忙跑过来告诉我:“有的小朋友搬椅子不小心,容易碰到别人”“有的小朋友会跑,容易撞到别人”“有的小朋友带的玩具太危险,容易碰伤眼睛”……原来孩子们的身边存在这么多危险!
我引导幼儿,原来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么多危险,那我们该怎样预防危险事情的发生呢?一旦遇到这些危险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以后走路时小心,不疯跑”“好好坐在椅子上,不晃来晃去”“看到别人遇到危险要及时告诉他”……看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忙着出主意,我心里很高兴。我又告诉孩子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危险,比如:不要把小东西弄到鼻子里,在幼儿园里一旦遇到危险一定不要惊慌,要尽快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通过这次找危险活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与他人的协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教育随笔《找自己》
承承小朋友是在中班上学期来到班级里的,刚来幼儿园常常对小朋友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周围的新同学抱有极大好奇心,面对同学也常常是微笑以对,即使对于其他小朋友的捉弄他也一点不在意,认为他是喜欢自己的、是在跟自己玩游戏,慢慢的这种情况便出现的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次承承与他所认为的好朋友发生了激烈的“游戏”,小衡将手握拳先是轻轻地敲承承的头,承承以笑回应,接着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重,直到承承即将笑不出来,都没有还手,这时我能感受到承承心中对他的好朋友有了怀疑,我过去问他俩,“你俩在干嘛?”他看了小衡一眼,两人相视一笑,“承承,他打你疼不疼?你为什么不还手?”小衡听见捂嘴偷笑,承承看见小衡在笑便也应和着笑了起来,此时我心里的疑惑有了一点答案,是否程程心中一直以别人(他所谓的好朋友)为中心,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失去了自我。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家长的教育偏向于引导孩子事事让着别人、不争不抢、与人为善,以让孩子不受欺负为标准,我顿时感受到了承承的处境之难,在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刻硬要孩子事事为别人考虑,出发点是善良的可是却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如果孩子幼儿时期在社会交往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下,这位妈妈所担心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这学期承承学习了跆拳道,还练到了白黄带,当他为小朋友们展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中光芒的坚定。承承你已经慢慢找到自己了!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采用“轮流制”的办法,如同本文开头大师遭遇的选择谁当“模特”之场景,显然就无法“轮流”。但毕竟面对了,那么,该如何解决才好呢?
当下,诸如“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师熟稔于心,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出现了许多如“保护”“接纳”“允许”等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教育随笔:受到表扬可以做得比谁都好
在上学期的一个星期一早上,我一早就来到教室,看着一个个孩子高兴地入园,心情特别好,他们的笑容就能给我带来好心情。但有一个小魔王却能把我的心情从高山带到低谷去,那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张**,平时他总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满地,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发出尖叫声,就是他所谓的动听歌声。我对着他可是苦恼极了,不知该如何让他乖乖地坐着上课。所以,每一天的好心情一遇到他的捣蛋就会变成坏心情啦。张**来到幼儿园,他像往日一样,跟我说声老师好后,还拉着我讲他星期天的开心事,说到高兴时还要亲着我来说。我边听心里期盼着他今天能乖一点,别惹什么麻烦。张**讲完后,走回位置坐了下来。
小朋友们都在玩玩具了,张**却坐在我的身边,一会问我渴吗?一会问我累吗?渴了给我斟水,累了给我捶捶背。我心里想:今天张**真好!上课了,我发现张**的脸蛋红红的,但眼睛却认真地看着老师,还积极地举手,没有唱他的动听歌曲,也没有捣乱,我一连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两次,他非常高兴。我心里特纳闷的。下课后,我走到王**身边,摸摸他的头,老天啊,好烫啊,我明白了,原来张**发烧了,难怪今天这么安静,他是没啥力气动来动去了。
当张**妈妈来接他去看病时,他积极地喝了水,当*妈看到时.告诉我们在家非常不愿意喝水。喝完水后他不愿走,他对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了我两次哦,我不走,我还要表扬!”我鼻子一酸,抱着王路平说:“张**乖,你回来后老师还要表扬你!”他这才听话地走了。
教育随笔:打人可一点都不酷
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他们会大胆的发挥想象,运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出自己眼中的世界。但是,如果把翠绿的树叶画成黑色,把人的脸涂成紫色,这可能就说明了孩子心中隐藏着一些秘密。这个现象表示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也能体现出孩子的深层个性。所以最经常问孩子的就是“你喜欢什么颜色呀”。
小彭是我们班的冷酷担当,脸上的表情只有两种:严肃和微笑。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接触到的东西就更多一点,所以知识面也相对而言的广,上课认真,反应迅速,观察仔细。一次做麦斯作业,我将放有蜡笔的篮子放到他们组,小彭站起来看了一眼篮子就坐下来了,嘴里嘟哝着:“怎么没有黑色,我喜欢黑色”。说实话,喜欢黑色的孩子很少,我接触到的这是第一个,特别还是小班的孩子。很多老师可能会想黑色会不会在性格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其实喜欢黑色的人通常是很积极,是比较理性的,意志坚定,有行动力,给人非常有权力和威慑力的感觉,但是容易情绪化,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会有暴力倾向,喜欢动手打人。
之后我又在班上讲了一本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让孩子们知道如何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运用一些简单的颜色疗法:给他们组的蜡笔篮子里也都是黄色、绿色这种积极平静的颜色,最主要是小彭本身也很自律,没花多长时间,就已经没有挥拳的行为了。小彭的改变让我意识到从来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你没用对方法。这是我为期虽然不长的教育生涯中,最为轻松的一次矫正有打人倾向的孩子问题了。
孩子和成人一样,越是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色彩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也能体现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了色彩心理,我们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准确,也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颜色疗法,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教育随笔:寻找快乐
春天赋予大自然一种生机盎然的美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踏青。孩子们一路走着、看着、笑着,那尽头,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说我们看到了春天,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不信,看看五颜六色的花朵;闻着小草和泥土的芬芳;听到枝头上喜鹊叽喳的叫声,它们会告诉你这一切的。
走累了,我们坐在草地上开始了午餐休息活动,可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与这春天不和谐的音符。孩子们自顾自的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
,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有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的玩的、吃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草地上的和谐音符又回来了。
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的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易懂的文字形式明白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育随笔:看谁滚的远
看到我准备的小圆柱、瓶子、长条木质积木等,孩子们的兴致来了。郑瑞问:“老师,你拿来这些东西干什么?”明博说:“我看是要做游戏吧。”杨浩成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啊,我想做。”我说:“今天这些圆柱宝宝和瓶子宝宝要出门去玩,他们要比赛,看谁滚的远,我们来试一试。”
孩子们分组选好材料,开始操作。第一次操作,区一根表面光滑的的长条木制积木、一根表面粗糙的的长条积木,用小积木搭成两个高度一样的斜坡,将两个相同的空瓶放到坡道上,从上面滚下,观察哪个瓶子滚的远。第二次操作,选择相同表面的坡道,搭建两个高低不同的斜坡,将两个装有相同水量的瓶子放在坡道上,同时从上面滚下,观察看哪个滚的远。孩子们非常认真的操作着,一边操作一边讨论,观察后得出的结果是: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度的斜坡上滚动,光滑的坡道滚的远,粗糙的坡道上滚的近。同样重量的瓶子在高度不同的坡道上,高的坡道滚的远,坡道平的滚的近。第三次的操作活动开始了。将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沙子的瓶子,放在坡度相同、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的坡道上,看哪个瓶子滚的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动,平子重的滚的远,瓶子轻的滚的近。
我又让孩子们利用班里的比如圆柱形彩笔筒、小圆柱积木等会滚动的物体,继续探索滚动的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及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意欲未尽,还在谈论着观察中的发现。
简单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观察中了解了科学现象,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