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乌龟的壳硬不硬?
发布时间:2021-06-2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咦,有小乌龟呀!我看看,给我看看!”早上,在晨间活动的走廊里,我们班新来的“小客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注意,大家都围在一起想看看这位“新客人”的面貌。于是我走过去说:小乌龟长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了,有的说:它的头在哪里呢?我怎么没看到,有的说:它是黑黑的......大家讨论的都好不热闹。
“老师,它的壳是什么样子的?”有个小朋友突然这么问,于是我说:你想自己感受一下吗?你可以用你的小手指去感受一下,摸摸看是硬的还是软的。于是,这个小朋友犹豫着把小手指伸到乌龟的背上摸了一下,然后兴奋的说:我知道啦,它是硬硬的!其他小朋友也都在说我也要摸摸看,我也摸摸看。一时间,我们的自然角好不热闹啊。
幼儿总是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他们的好奇心会被我们扼杀,觉得他们太烦,慢慢地,幼儿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童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和幼儿一起探索这个好奇的世界,而不是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692P.CoM 考试祝福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笔记:吃汤圆咬硬币
今天我们大一班小朋友包了汤圆,从洗手一些前奏开始,小朋友的兴致非常非常的高,大家可以从照片和视频中看出来,在班级博客里。
大家今天包得汤圆真是圆溜溜,雪白雪白的,小朋友都等不及要吃。为了增加小朋友吃的趣味性,我和大陈老师把一毛钱的硬币洗洗干净包进了汤圆里,看看今天谁能够中大奖。小朋友各个扯着嗓子喊我要中大奖!
汤圆终于出锅了,一直期待着有小朋友能够喊:老师我中大奖了,可是一直都是没有反映。小朋友各个在那小心翼翼咬着汤圆,想要咬到硬币,可就是没有人说。
接着终于有人说:老师左心泽吃到了,果然这个小家伙真是个幸运儿,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愿爸爸赚大钱!可爱的孩子,接着就等下一个硬币的出线了。过了许久,又有人说:老师,左心泽又有一个硬币!哦天哪!又是他!!!问他还有什么美好的心愿?他说:希望大家都赚钱!我说:看来你真的很幸运,你爸爸一定会赚大钱的!
吃到一个硬币就已经很幸运,两个硬币都吃到真的是概率非常小的,看着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我对大家说:左心泽是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他非常幸运,而我们相信,左心泽也会把这份幸运带给我们大一班每一位小朋友,让我们大家都幸运起来!你们说对吗?小朋友齐声喊道说:对!我们会很幸运。
呵呵,孩子们,祝你们都像今天一样永远这么开心永远这么幸运。
乌龟不见了
午后,暖暖的阳光射进窗台,照得整条走廊都暖洋洋的!吹散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寒意,这个时候坐在走廊上晒太阳、听故事应该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每每此时,我们就会请吃完午餐的孩子自己到走廊上或折纸、或阅读。
这天中午,最快的孩子整理完用餐工具就早早地搬小椅子去走廊上阅读!突然,他惊叫着跑来,边惊愕地叫嚷着:“老师,乌龟不见了!乌龟不见了!”(什么?乌龟不见了?这可是我们养了一个学期的宝贝啊!)“不会是被猫叼走了吧?”我边疑问边朝窗台架上的乌龟缸看去,乌龟缸上只剩下半缸沙子,乌龟的影子都没有!这时候,孩子开始着急了!他们在走廊上到处找乌龟!“老师,乌龟会不会冬眠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记了!于是,我不紧不慢地对孩子们说:“哦!你们在乌龟缸里再仔细找找吧!”说完,就继续进去管午餐了!
没过多久,有个孩子尖叫:“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它在沙子里面呢?”大家都一蜂窝地赶去,“真的!老师,真的再沙子里!”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着!“乌龟,为什么会躲到沙子里去呢?”大家都被我问得默不做声了,看样子这方面的知识点还是个盲区啊!“大家一起回家去找找资料吧!”
第二天,一到幼儿园就有孩子向我汇报他的搜索结果,“老师,我爸爸说乌龟钻进沙子是在冬眠,这样就不会冻死了!”“老师,我妈妈说乌龟冬眠的时候要把乌龟缸搬进教室里,不然也会冻死的!”“我上网查了,小乌龟是不能放在沙子里冬眠的,要放水,还要喂它吃东西呢!”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搜索答案,都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还有的孩子带来了许多乌龟冬眠的图片,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关于“乌龟冬眠”的课!
感谢孩子们让我和你们共同成长了!
为“硬笔书法比赛”做准备
这几天同事们都在为“硬笔书法比赛”做准备。平时写字总是很随意,看着同事漂亮的字迹,总是羡慕不已,可笔在手中总是飞快行走,而忽略了字的行与结构。长时间下来,发现自己的字真的是越来越难看了。这次硬书比赛,可以说也是一次反省和练字的机会。
拿出了以前买的笔,清洗一番,又从网上收集了书写内容,还特意的去欣赏了一些名家的硬书作品,受益匪浅。以前女儿学校写字比赛时,我为她在电脑中制作了表格,这次可以自己派上用场了。一遍下来,感觉还不错,就定稿了,看来把心静下来,还是可以找到以前的感觉。临摹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毕竟名家的字体结构、整体布局,会让整个作品的品味提升一步。于是,又动手临摹了一张,感觉更好了吧。
同事们也一样的都认认真真地准备着,看到她们的作品后,简直是一种享受。顿时,自己的心和手都又想动起来了。于是,再次去寻找了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字体风格的作品,又临摹了两张作品。这就前一次又有了进步,自我感觉良好吧。
这次的经历,让我对于硬书又是一次新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也感受到了硬书的魅力。比赛结果并不重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
教育随笔:“不语”的苏苏
教育随笔:“不语”的苏苏
第一次,接触苏苏的时候,是班主任老师点名的时候,传统的做法是老师在上面点名,小朋友要逐一应声“到”。在其他小朋友都高声喊“到”的时候,而苏苏只是报以微微一笑,原本以为他只是害羞,便没有多注意。
第二次,接触苏苏的时候,是在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因为他吃得比较慢,我怕菜都凉了,就忍不住过去喂了他两口,结果他却吐了出来,问他还要不要吃,他只是一味的摇头,开始只是以为他入园的不适应,就没有过多的强求,但是又怕他会饿,等他菜汤喝完的时候,我说:“再多喝一碗菜汤,好吗?”他只是点点头,他吃完了,把饭碗放好,便端着小椅子坐好了,当时对苏苏的印象是这个小孩的性格比较内向。
再后来的接触中,因为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也没过多的留意他,但在李老师的一次课堂上,又留意到他了,记得李老师当时上的是《一只小花狗》,小朋友都在很高兴的学小狗叫时,只有苏苏一个人独自的笑,细心的李老师把他叫上来,让他也来学学小狗叫,他上来之后还是笑,一句话也不说,无论问他什么,他都不回答,后来李老师急了,说:“你哪怕说一个字,来说个‘好’字。”他也不愿意说。“那你把嘴张开说‘啊’。”他就张大嘴‘啊’,结果发现他舌尖跟舌头底下多了个连接线,会不会是一种病而导致了他不想说话?难道他们的父母没有发现这一情况吗?等放学的时候我们和他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他们家里人早就知道了这种情况,也带他去看过医生,但医生说不碍事。那他为什么不愿意说话呢?难道只是在学校不愿说话吗?他妈妈说:“在家里还是愿意说,而且还说得很好,很清楚。”哦?难道是在学校怕生,还没有适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对他更加关注了,当然我们也多了更多的猜测,不免为他担心。
难道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上看到,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种消极的心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不愿与周围人的接触,更不愿意跟别人交流。而要消除这种自卑,就要对孩子多鼓励少训斥,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孩子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领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就能增强自尊心,克服和消除自卑心理。
难道苏苏是这一种情况吗?当时班里正好要举行叠毛巾的活动,看看谁叠得又快又好。为了能让苏苏参与活动中来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单独指导了他一下,比赛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积极性都很高,很踊跃,只有苏苏在那里笑,想举手却又不敢,我就主动把苏苏叫上来,带动他的积极性,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特地叫了二个平时动作比较慢的小朋友跟他一组比赛,可想而知,这一组他得了第一名,在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都夸他很棒,他也笑得合不拢嘴,趁他高兴之时,我对苏苏说:“你看小朋友都夸你真棒,你是不是该对小朋友说句‘谢谢’?”这时正笑得开心的他看看我,又不语了。只愿笑,而不愿开口,我又陷入了沉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根本不像她妈妈说得那样在家里愿意说话?是他妈妈在有意掩饰吗?带着疑问观察着他。看来经过几次的锻炼,苏苏还是有进步的,至少他愿意和小朋友融入到一起,看着他玩得不亦乐乎的样子,我突然灵机一动,悄悄地走近他身边,这时我惊讶的发现,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还是愿意说话的呀,虽然当时我没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后来我问了和他一起玩的周磊,我说:“苏苏跟你玩得这么高兴,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呢?”周磊不假思索的说:“我们在说变形金刚呢”。
突然,我脑子一闪,我怎么没想到拿他兴趣爱好作为话题呢?我又一次把苏苏叫到身边,跟他聊聊男孩子喜欢的话题,变形金刚呀奥特曼之类的,可是苏苏还是不愿开口。
苏苏,是你不喜欢老师,不愿意跟老师说话吗?还是你只愿跟爸爸妈妈和小朋友说呢?苏苏,老师该拿你怎么办呢?
怕硬欺软的犟脾气
最近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我像百搭,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我也觉得自己像游击队员,声东击西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都带过了,而每次刚和孩子们打好交道,就又要换阵地了。这不,我刚来到小二班,就有一个小男生来向我挑战了!
第一天带小二班是一个下午班,刚进班不久就要带孩子们午睡了。进入午睡室,跟往常一样,帮助孩子们脱衣,提醒他们把脱下来的衣服鞋子放整齐。也许是我第一次进班,他们对我还不认识,为了让他们尽快入睡,我就准备讲一个睡前故事,谁知,我刚坐到一张空的小床上,就传来了抗议的声音:“老师,你走开!”原来是旁边床的小男生,他很讨厌地看着我,非要我离开他的床。可我并没有坐他的床啊!我心里想可真冤,我明明坐的是人家的床,他却不依不饶地跟我对上了
,“你走开,不要坐我的床上!”,“你不要坐这里嘛!”这个小家伙可真倔啊!“你把小手伸出来,我们比一比!”我把他的小手抓在手心里,告诉他:“我的大手把你包围了,你应该听我的哦!”看他好象还是不肯屈服,我也不跟他耗了,依旧坐在他旁边,开始了我的“睡前故事”。等我的广播结束后,转过头发现他已经甜甜地睡着了!我心里暗暗想:真是个倔强的小家伙啊!
午睡起床后,我带他们做了个小游戏,发现倔强的他很积极,趁他玩得开心,我就问:“下次能让我坐你的小床吗?”他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好的。”就是这句“好的”,让我反思:孩子,你的犟脾气,也是怕硬欺软的吗?如果当时我退步了,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地不湿了”》
每次喝完水,地板一片狼藉,又湿又脏。加上孩子们在湿的地方踩来踩去的,活动室都被“感染”了。
事件一:刚开学,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请起立,解小便,喝水。”孩子们便蜂拥而至。瞬间,吵闹声、冲水声、杯掉声、告状声一哄传入我耳内。盥洗室里面,可想而知了,地又湿又脏又滑……事件二:随着常规的改善,孩子们学会了排队,总免不了几个不守规则孩子的插队、莽撞孩子的碰撞、淘气孩子的玩水,各种声音稍轻了,可地板还是一塌糊涂……事件三:“男孩子起立先解小便,女孩子起立先喝水”,孩子们各走各路。而男孩子小便速度快,很快,喝水的地方又似菜市场,回到了前面的状态……事件四:“女孩子请起立,解小便喝水”……“男孩子请起立,解小便喝水”孩子们似乎规矩了许多,地也不太湿了……事件五:健康课《跳跳糖》,回活动室。因为活动需要在孩子们脑袋上贴了或星星、或苹果、或红花。“大星星的孩子们起立,解小便喝水”……“大苹果的孩子们起立,解小便喝水”……“大红花的孩子们的起立,解小便喝水”……结束后,我进盥洗室一看,会心的笑了:“我们的地终于不湿了。”
教育随笔:我不要吃
在给孩子分点心、水果时,总会听到孩子们会为了一块面包、水果而发生争执。一天,这样的事情又一次上演,我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的拉着半块苹果,说个不停。我轻轻地走到两个孩子的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不是还有一块多吗,为什么你们两个都喜欢拿这块苹果。”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这块苹果看上去光滑,可是哪一块苹果皮上一点一点,我不喜欢。听了孩子们的说法,我也开始仔细打量了这两块苹果。确实是和孩子们说的那样。
还有一次,老师的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点心津津有味地吃着——豆沙包,唯独轩轩一个人认真地看着这个豆沙包,不敢张嘴。我走了过去,“轩轩,今天下午的豆沙包很好吃,你怎么不吃啊?”“因为那只包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包子,有点纳闷。“那它哪里不好看,你能告诉我吗?”“它的上面有痕迹。”有了轩轩的提醒,确实豆沙包的表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点心夹的痕迹。
从这两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孩子对任何物体都有审美的标准,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待。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主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也把这几个事例在班级交流日中和其他的老师共同协商这件事情。班级的老师通过共同沟通后决定让每个孩子自由挑选水果和点心。在一次次的实施中也发现他们并不会应为可以自由选择而将有苹果皮、包子等外观而影响食欲。其实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就像有的孩子觉得有痕迹的包子不好看,有些觉得这是包子衣服上的花纹。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随孩子的意愿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