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图解夫妻和亲子关系中的十大杀手

发布时间:2021-07-15 狼和鹿的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 幼儿园说课稿的格式和写法

爱情里没有谁都谁错,婚姻里更没有。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论是非之地!

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你不想要一个叛逆或者没主见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争谁是谁非!

“我还不是为你好”,这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最大的杀手。也许对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认为的,而你却自以为是地坚持“付出”,回报你的将是对方的逃避和压力,甚至憎恨!

夫妻之间不是上下级,亲子之间更不是,先谈感情,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下问题,就没有那么多的”你应该“了。

世间没有为你量身订做的孩子和婚姻,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接纳和磨合。

婚姻里有太多没心理断奶的夫妻,更有太多自己还是孩子的父母。

无论是夫妻,还是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长!

不要拿爱人跟别人家的老公或老婆比较,那是诛心的节奏。

也不要让你的孩子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指责对方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到那个层次。

“你是不是有了别的女人””你爱妈妈还是爱奶奶?“这样的发问只会让对方很烦,甚至把他推给别人。

偶尔的善意谎言无伤大雅,但若是演变成欺骗,那你会变得很累,因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圆谎。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这是亲密关系里永恒不变的法则。【Www.676u.com 个人总结网】

老公,妻子,孩子,他们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与你相关的社会角色。

试问若他真的变成你所想象的样子,那还是曾经你喜欢的他吗?

同样,就算孩子是你生的,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你无权改变!更不要把他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根本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控制感强的人,都源于安全感太弱!

你越想攥的很紧,结果会让对方逃的越远!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唠叨的人都是因为口欲期没有过渡好。

因此,这是个毛病!千万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孙悟空的痛苦你都懂,唐僧唠叨时,他都想把师傅给杀了。

任何人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改变,任何事都不会因你的唠叨而如意!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是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温馨提醒: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

模式1.烦丈夫,爱儿子

模式2."没"丈夫,爱儿子

模式3.太愚孝,轻妻子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是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期盼了好久的小宝宝,

然而自从他加入我们的两人世界,却争吵不断。

这到底是过度时期的短暂危机?

还是我们夫妻间的感情真的出问题了呢?

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令人多么兴奋的事,宝宝红通通圆滚滚的可爱模样,人见人爱,但新生婴儿的加入也会让原本平静的小家庭生活增添许多困扰和羁绊。尤其是刚出了产房回到家中,别看宝宝身躯娇小,他在你们原本的两人世界里可是要占有一席之地的。

夫妻生活从此以他为重心,生活作息也从此大不同。这时候,有一些小家庭里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可能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争吵,备受期待而来的宝宝这时却往往变成为争议的焦点。

学习与新生婴儿共同生活

两人生活变成三人生活,除了空间变拥挤了,还有就是这个“小伙伴”还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说话,要怎么“处置”他呢?面对新生婴儿,新手父母要把生活调整得仍然和谐愉快,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第一个现实问题:照顾新生儿其实是很累人的工作。得有人随时陪在宝宝身旁,耗费精神、体力和时间,漫长的一天常让爸爸妈妈都累得喘不过气来,脾气也就变得暴躁,夫妻间很容易会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开始无谓的争吵。

原本认为共同照顾新生婴儿应是件得心应手的事,殊不知婴儿的到来完全搞乱了两人世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在最初的几个月以后,新妈妈除了负起照顾新生宝宝的主要责任外,平时的家务工作也得自己扛起来,谁说这是一个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呢?事实似乎不尽其然,难免要惹人怨声四起。

宝宝的诞生迫使夫妻两人重新调整生活作息,重新分配家务。这,看起来容易,但其实不然,照顾孩子的工作首先使家务增多,这通常会引起承担了增加的工作的一方的不满,而另一方可能也很难或不愿改掉多年的老习惯,或者不太愿意面对家务工作增多这个现实。然而,夫妻间的重新沟通协调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彼此的时间和能力范围调整作息,彼此尊重对方带小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通常母亲总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拥有母爱天性,知道如何照顾好小孩,所以对于另一半照顾小孩的能力常持质疑态度,非得在一旁监视提供意见才能安心。而当爸爸的自然也不能接受太太在一旁唠叨批评自己育婴的方式,完全对自己能力不信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终于有一天新爸爸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发飙:“我不懂我为何还要照顾小孩,既然你凡事都揽来自己做,而且总觉得做得比我好!”

作为新妈妈的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报持这种态度呢?今后要想想了,尿布包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是吗?

重新寻求不同标竿

随着新生婴儿的加入小家庭,另一个浮现的问题则是夫妻间的感情关系。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夫妻二人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双方之间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宝宝诞生后,因为作为妻子的可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婴儿的工作,以致于忙碌得精疲力尽,再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两人本身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似乎降低了一级,丈夫容易觉得似乎被排挤,忌妒心也因此产生。

其实孩子的诞生对夫妻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之间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方面是没有特效药的,夫妻彼此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精神沟通,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试着找出自己的平衡点,重新寻求生活重心,别忘了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护家庭的基础。尤其做妻子的,别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小宝宝的世界里,偶而小两口也要相约到外头透透气,上个馆子,像初恋时一样约个会,暂时把娃娃交给可信赖的人照顾。

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最后会引发夫妻争执的一个问题,则是对婴儿不同的教养方式。当小婴儿哇哇哭时,妈妈可能就很自然地就塞个奶嘴到孩子嘴里,有些爸爸则无法忍受,觉得吃奶嘴是一件很不当不雅的事。还有一些爸爸认为新生宝宝也应该在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而妈妈却不能苟同,觉得晚上应该把宝宝放在自己身边睡觉,比较有安全感,半夜起来喂奶也方便……诸如此类对宝宝教养的不同看法,有源可追寻,其实跟自己本身受到的教育大有关联。

若对某件事彼此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无法沟通讨论,那一触即发的争吵就难以避免了。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从小所受的家教是最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难轻易容许对自己双亲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

那要如何破解夫妻教养问题矛盾的窘境呢?

1.要明确: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就像一个小团队,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是要透过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协调,不断的整合……

所以一旦夫妻之间的争执有沟通的空间,夫妻彼此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共同经营双亲的角色,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随着小孩成长伴随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一一迎刃而解。

2.面对矛盾,正确的应对态度

选择安静的时段,比如说小孩睡觉后,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

选一段恰当的开场白:“昨天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争吵,我想我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说出自己的感受,也邀请你的另一半做一样的表白:“我自己是这样的感受,你呢”。

用点幽默感平息纷争。

接受对方差异,把它视为是夫妇关系和对小孩教育的互补。

找出满足每个人的折衷点。比方说:“我完全能够理解你不赞成和宝宝一起合睡,然而在我哺乳的这段期间我大概不得不将宝宝留在身旁,所以你看看是否可以把宝宝的小床摆在我们的床边。”

3.面对矛盾,错误的应对态度

以挫折感的心态来开启话题(“好,那我就先让步”):开口先强调自己的委屈本身就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

用责备的口吻揭开话题(“你没做到,让我很生气,你说你要……”):此种开场白只会引发另一场口角。

摆出竞争的态度:(“没什么了不起,你做的那点事,我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回”):夫妇就像个小团队,彼此应该提供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互相竞赛。

使他陷入无法胜任的窘境:(“那你就自己一个人给宝宝洗个澡,给我看看……”):存心刁难的态度绝对不是缓和矛盾,建立相互谅解的良好关系的开端。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真正的夫妻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

“不要征服对方”这是夫妻最重要的问题。征服,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谈论谁是对的,追究谁是错的,讨论谁伤害了谁,谁过分了,这些,都是大忌。

好夫妻,永远都在相互装傻,装瞎子,就是护短的。能够护短的,才是真爱!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地方是法庭。

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关键


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关键

改善亲子关系四句话:

1、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话:“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爱你!”

2、最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的话:“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做你自己!”

3、最让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话:“也许你是对的。”

4、最让孩子增长信心的话:“我相信你行。”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更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又对孩子影响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五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亲子关系的本质解读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主人与客人的关系。

当我们作为主人把孩子邀请到这个世界,面对这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会很关心他,照顾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更漂亮?还有什么需要?等等,我们会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与他温暖的感受,还支持他达成自己的梦想。

当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能够独立行走,从吃饭穿衣到开始了有独立的思考,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此时的孩子就成了自己的主人,开始想要自己探索世界。玩耍时,学习时,运动时,甚至发呆时,都是主人与世界互动生命成长的过程。

那我们来想一下,当我们作为客人去主人家做客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学会聆听,听主人讲他的故事,听他讲述背后想要传达的情感。进入主人的空间,我们还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小心翼翼,不要碰坏主人的东西,那对他来说是特别宝贵的东西。

我们还会去赞美他,哇,你们家收拾的多整齐啊!哇,你的菜做的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必要时,我们还会问主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我可以帮您做点什么呢?

不要轻易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热情友情的背后,还要有空间。

所以,在亲子互动中,我们应有的态度是F﹒A﹒C﹒T (FOCUS 专注 ,APPRECIATION 欣赏, CURIOSITY好奇,TRUST 信任),而不是溺爱,命令,责备,甚至惩罚,这只会引起孩子的抵抗、反感、愤怒,叛逆。最终造成亲子关系的破裂。

在我们与孩子相处中,彼此互为主人客人,这就是界限,这就是生命发展的路径。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我们时,去支持他,去照顾他,在日常生活点滴中,把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当他呈现独立的意志时,在一旁欣赏他,鼓励他,用我们柔柔的关注的目光,让那个小小的独立的种子一点点茁壮,最终,带着力量,与我们分离。

亲子关系的十大秘诀


(一)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二)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

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十)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大亲子关系要诀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1、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2、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3、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4、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5、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6、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2、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3、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4、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5、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1、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2、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3、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4、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5、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学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指令

1、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2、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3、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4、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1、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3、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4、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5、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1、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2、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3、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4、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1、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2、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3、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4、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5、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1、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2、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3、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4、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5、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2、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4、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5、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6、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1、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2、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3、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4、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5、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相关推荐

  • 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
    2021-07-31 阅读全文
  • 祝福夫妻关系和睦的句子12句 1、两情相悦的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2、你们两个的婚姻,让我重新相信了婚姻。新婚快乐!3、礼炮齐鸣喜庆来,雪花梅花并蒂开。知心郎君洞房外,百媚千娇红头盖。祝:新婚愉快!4、单身的终点,浪漫的节点,幸福的起点,在这个特别喜庆的日子里,祝喜结良缘的你们牵手共享...
    2024-11-13 阅读全文
  • 夫妻和好的句子 向您的父母,两位老人表示祝福,愿他们身体健康!你宛如娇嫩的“苗”,“苗”又如同翠绿的“玉”,必将茁壮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这种句子的信息传递,常常能让我们对世界和周围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也频繁地分享类似这样的语句内容。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夫妻和好的句子的见解,希望通过这些言辞能够解答你们...
    2023-10-13 阅读全文
  • 如何维持夫妻关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如何维持夫妻关系"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夫妻关系是一种...
    2023-05-17 阅读全文
  • 夫妻和睦的句子130句 出现以上五种情形之外,在一般的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情形的。探索新事物和分享它们可以成为一种创新的过程,我们会躺在沙发上看一些句子。我们的心情可以借助句子来充分表达,我想你应该对以下内容感兴趣?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夫妻和睦的句子,感谢您抽空阅读我写的这些句子我真的非常感激您的支持!...
    2024-06-06 阅读全文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

2021-07-31 阅读全文

1、两情相悦的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2、你们两个的婚姻,让我重新相信了婚姻。新婚快乐!3、礼炮齐鸣喜庆来,雪花梅花并蒂开。知心郎君洞房外,百媚千娇红头盖。祝:新婚愉快!4、单身的终点,浪漫的节点,幸福的起点,在这个特别喜庆的日子里,祝喜结良缘的你们牵手共享...

2024-11-13 阅读全文

向您的父母,两位老人表示祝福,愿他们身体健康!你宛如娇嫩的“苗”,“苗”又如同翠绿的“玉”,必将茁壮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这种句子的信息传递,常常能让我们对世界和周围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也频繁地分享类似这样的语句内容。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夫妻和好的句子的见解,希望通过这些言辞能够解答你们...

2023-10-13 阅读全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如何维持夫妻关系"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夫妻关系是一种...

2023-05-17 阅读全文

出现以上五种情形之外,在一般的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情形的。探索新事物和分享它们可以成为一种创新的过程,我们会躺在沙发上看一些句子。我们的心情可以借助句子来充分表达,我想你应该对以下内容感兴趣?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夫妻和睦的句子,感谢您抽空阅读我写的这些句子我真的非常感激您的支持!...

2024-06-0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