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美工活动:《拉线卡通小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9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背景描述:玩具汽车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玩具之一,孩子对于玩具车的喜爱程度不次于现在的爱车一族对名车的热情,每个孩子家里都有几辆甚至十几辆或大或小款式各异的车,而且孩子对车的了解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提到车,孩子们往往情绪会异常激动。因此,我根据这个特点并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了这节美术课。案例描述:刚开始我准备让孩子用各种蔬菜、瓜果通过雕刻来设计车,但考虑到孩子这方面经验不足、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卡纸,用各种颜色的卡纸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剪、贴、绘画、涂色设计各种卡通汽车,由于我们班孩子刚从小班升上来,年龄较小,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所以我在准备材料时将车子的大体造型做好,请孩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开始部分我向孩子提了一个问题导入,"怎样可以让这张卡纸动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尝试,他们用的方法都让纸动起来了,我又问"怎样可以让这张纸动得更久一点?"孩子都讨论起来了,结果,有一个孩子就说,把纸变成车就可以动的更久了,于是,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根据和孩子平时的交流,知道有部分孩子对车比较了解,但大部分孩子对于车的认识还不够,在认识车标志这个环节,孩子情绪很激动,因为有很多标志他们都见过,而且非常熟悉,有的小朋友甚至喊到"这是我爸爸的车"我请小朋友站起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车?"时有几个小朋友回答的非常好,没被老师叫到的小朋友非常急,不停的摇着她的小手,于是,我尽量让每个小朋友都来说,结果,有几个小朋友站起来后不会了,我鼓励了她一下,她说出来了,但不对,这时候我想我告诉其他小朋友她回答错误吗?不行,于是我转身对大家说"xx小朋友说的这个车现在还没有,但是我相信我们小朋友这么棒,将来一定能设计出这款车"在最后给自己车设计标志时,小朋友没有像我设想的那样根据图片上的汽车标志来设计,他们设计出的各种我没见过的标志。例如:豆豆小朋友在设计标志时画了一个太阳,他说他设计的是一辆太阳能环保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这节课在一场激烈的赛车中结束了。案例反思:这节活动需要的材料较多,在准备材料时费了一番功夫,车的大体模型做好了,这时候我就思考怎样做车的轮子,做车轮首先需要车轴,于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来解决。于是,下午我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我利用我们班主题墙上的内容,让孩子仔细观察各种车子的特点,然后讨论用什么做车轴和车轮,首先我请孩子观察车轴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人说"车轴像铅笔"有的说"像吸管"经过我和孩子再三推敲决定用竹签和吸管做车轴,车轴确定下来了,又不知道用什么做车轮,刚开始想着用饮料瓶的盖子做车轮,但是在打眼的时候不好打,不是打大了就是打小了,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都不太实际,这时,有一个孩子思想抛锚了,别人都在讨论用什么做车轮,他大声说道"老师,你看这辆车子车轮上有花纹呢"当时我有点生气,上课不认真听讲就算了,还影响别人上课,但是,又有一个女孩接着说"老师,我们可以在车轮上画画"我一想,这个建议挺好,于是就用泡泡泥做车轮,不但可以锻炼孩子捏、搓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图案。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你给他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演出多么精彩的节目。这节课程结束了,看似我在教孩子,其实是孩子给我上了一课,有时候过度的限制,会让孩子们放不开手脚,作为老师我们在给孩子一个方向之后,剩下的就要让孩子自己去模索,相信他们能用自己的小手创造出另一片天。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幼儿案例分析:小拖拉浩浩
幼儿案例分析:小拖拉浩浩
在幼儿园,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和老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你急他不急。究其原因,与孩子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有关。然而,行为方式决定行为能力,孩子磨磨蹭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非常困难。并且,生活上磨磨蹭蹭的坏习惯会迁延到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引起一系列后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续培养下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陶行知先生的话表明,从幼儿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根本”所在。如何改变孩子的拖拉现象呢?我对浩浩进行了个案研究,以期发现规律,积累经验。
浩浩,一位帅气可爱的小男孩,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很喜欢他,小朋友也都乐意跟他一起玩,可他的动作出奇的慢,每次都落在最后一个,是我们班上有名的“小拖拉”。
案例:
镜头一:数学活动“分种子”。小组操作时,每位小朋友按要求从盒子里拿出5颗种子,进行分合练习。大家一边在分种子,一边记录着自己的分合过程。浩浩小朋友等别人取好种子后,才慢吞吞地到盒里子取种子,他先把种子放在手心里,数了一遍,然后看看同伴,再把种子放在桌上,又点了两遍。这时,快的小朋友已经在纸上记录了两组分合式。他一点也不着急,定定心心地把种子分成了两份,一份是2颗,一份是3颗。放好后,他不急着记录,而是先看看左边的小朋友,再看看对面的小朋友。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5。写完后,他抬起头张望了一番,见大家都在埋头记录,他又低下头去,在5下面写了一个分合号。此时,他不急着写分合号下的数字,而是用手拨弄着分好的种子,数了两次后才写上数字2和3。就这样,一组小朋友都操作完成了,他才记录了两组。
刚开始,我以为浩浩不理解,他张望是想看同伴怎么分,然后自己再照着同伴的方法分。但经过观察,我发现浩浩虽然看了同伴的操作,但他每次操作都跟同伴不同,这说明孩子理解了5的分合规律,能够独立操作完成;但他不自信,他怕分错。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不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所以他不时地看同伴,想通过观察同伴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通过一次次验证,他有了绝对的把握后才开始动手操作。
镜头二:刮蜡画“秋天的树林”。第一次接触刮蜡画,小朋友看到用工具在刮蜡纸上刮去上面黑色会露出漂亮的底色时,非常惊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尝试。当老师交代完绘画主题与要求后,孩子们迅速地拿起工具兴奋地在刮蜡纸上画着各种各样的树。浩浩拿到工具后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同伴们在纸上作画。过了好久,他才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画。一开始,他用力很轻,在刮蜡纸上画了几道很轻的印子后,左看右看,觉得比较好,他就加大力气,刮出了一棵漂亮的果树。结果人家二十分钟完成的一幅作品,他花了四十多分钟才完成。
孩子动作虽慢,用时比较长,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细腻的内心:画面上有各种错落有致的树木,还有林间窜出的小动物、摘果子的小朋友、运水果的卡车等。可反观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胆子非常小,对于新鲜的事物,不敢轻易地去尝试,但又对刮蜡画充满着好奇与兴趣。他想试又怕画不好,因此会出现先轻画印子再加重轮廓的现象。孩子反映出来的还是自信心的缺失。
镜头三:建构游戏“热闹的马路”。小朋友你一组他一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准备建构的内容。浩浩站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别人怎么说,一声不吭。分组建构时,浩浩等着小朋友邀请他一起加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都争着抢着把各种材料按事先的设计拼搭起来,而浩浩取来材料后,老是围着“建筑物”转来转去,看了又看,才很小心地把材料拼搭上去。许多时候小朋友都嫌他动作慢,一把抢过他怀里的材料自己去拼搭。当时他没反抗,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同伴建构,等同伴去取材料之际,他会把刚才同伴抢去建构的材料进行调整,放在自己满意的位置。
在镜头中,我们看出浩浩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他不自信,不主动,不会自己去找同伴结对,更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但他又不甘心于被同伴左右。所以在建构过程中,他围着“建构物”转,实际上是在构思自己要把材料放在哪里最合适;当同伴剥夺他权力后,他只会无声地反抗,等同伴离开后再进行调整或重组。
从上面三组镜头,我们可以看出,浩浩其实是个有思想、力求完美的孩子,但拘谨的个性使得他内向、胆小、不自信,造成了他做事犹豫不决、拖拖拉拉。为了帮助他树立自信,改变这种拖拉的习惯,我尝试了几种方法:
预留时间,耐心等待,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内向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多做事都比较缓慢,不着急不上火,做事稳当细致。像这样的孩子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说是听之任之,表面的教育和批评很难真的打动孩子内心,可能还会起到副作用。所以让这样的孩子快起来,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慢慢培养。
因此,在每次活动中,我总是多给浩浩预留一些时间,鼓励他把任务完成。有时在活动中不能及时完成的任务,我也会摸摸孩子头或微笑着对孩子说:“浩浩,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所以,我们先把任务保留,等有空了接着完成,好吗?”孩子很开心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每次也总能及时把未完成的任务继续做完。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学习需求,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磨蹭拖拉浪费了自己游戏及休息的时间,从而在操作时,适当会减少观望等待时间,加快操作速度。
赏识信任,挖掘亮点。激励孩子建立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教师要相信孩子,尤其是那些平时内向、胆小、沉默寡言的孩子。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等都是给予幼儿的信任和支持,幼儿也会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下,在老师支持的话语中,重新树立起自信。著名的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寻找自信心较弱的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
每次活动,我都帮浩浩掐时间,发现孩子用时缩短了,及时肯定和表扬。每次表扬后,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甜蜜的笑容,看得出来他特别高兴。另外,我发现浩浩每次深思熟虑后完成的任务质量都不错:书写的数字端正整洁;绘画作品色彩鲜艳,富有想象。为此,我常展示他的作品或作业,并鼓励他讲述自己的感受,让他得到同伴的肯定。同时,我也对其提出要求,就是加快速度。经过几次的表扬和鼓励,我发现,浩浩每次操作的时间有所缩短,且慢慢变得积极了,能主动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自信这一可贵的品质正是在肯定、珍惜孩子的小小进步中培养起来的。
承担责任,体验成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其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幼儿的成就动机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能使幼儿激发出比平时更顽强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虽然短暂偶然的成就动机不能根本改变幼儿的自信心,但是多次重复的成功体验必然会影响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进入大班,孩子的集体意识增强了,他们都乐意为集体服务,值日生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浩浩也不例外。因此,我每周都让浩浩当一次值日生,在担任值日生的时候,我让孩子明白,值日生要起好带头作用,做任何事情都要给小伙伴做榜样,不能拖拖拉拉。为了当个称职的值日生,浩浩可起劲了,上课更专注了,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操作时,消极等待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现在基本能在活动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我不断地运用鼓励、肯定、挖掘等方式方法不断发现浩浩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他的自信心在训练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浩浩已渐渐远离磨蹭,动作越来越快,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也更自信大胆了。只要教师以一颗诚挚的爱心、一双敏锐的眼神对待每个幼儿,他们就一定会充满自信,为自己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美工活动:《神奇的火柴棒》案例分析
背景描述:时代发展的迅速飞快,新事物在一步一步前进,替换下来的物品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在孩子的眼里对于新事物已经见怪不怪了,往往对于那些古老的事物很感兴趣。孩子们的好奇心非常的强。在一次给班上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用火柴点了蜡烛,突然我听到这样一段对话"老师用什么点的蜡烛"其中一个小孩说是"火柴,这都不知道"。听见这样的对话,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情理解,是不理会孩子的疑问,还是嘲笑他怎么连这都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不是一名幼儿教师该有的,突然想到何不借这个机会来给孩子们讲一讲火柴。再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很受吸引,《纲要》中提到,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既然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这可以借这个机会多开展一些活动,美工区一直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一来,火柴画就成了我的一个教学延伸目标。案例描述:1、火柴长什么样?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一番激烈的讨论。"它的上端是红色的,杆是用木头做的。"2、火柴可以干什么?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们所说出的东西很奇怪,例如:"可以做饭、可以生火、可以画画……"有时所说出的想法也就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想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我相信他们,因为他们敢想也愿意去证实自己的想法。3、火柴的神奇作用?"火柴"听起来就知道它有火,可以点然东西,那除了这项作用呢?再没有了吗?教师引导孩子们向美工方面想象。通过引导更期待孩子们出色的表现。4、怎样让火柴听话,让它站队?教师给孩子们展示了自制火柴画的范画,还为孩子们观看了一些精美的火柴画。孩子们的兴趣马上被燃烧起来,迫不及待的想创作,相信孩子们通过创意的想法和一双双小小的巧手,会制作出各异的作品。刘奕辰小朋友的想法很好,要用火柴拼出一条小蛇来,在制作的过程中火柴太长无法表现出小蛇扭动的身体,他摆来摆去的尝试着,说了一句话,为什么火柴这么长的,怎么不做短一点呢?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孩子可以将火柴进行修剪,掰出你想要的长短进行创作,不一会儿,在孩子们的小巧手下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展示到了大家的眼前,不无让教师们感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5、怎样使火柴画看起来不单一呢?孩子们想象的世界是丰富的,千奇百怪的,自己创作的作品也有自己的见解,如:王歆宁粘贴了一架梯子,在作品评价环节中她还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小鸟一直想去云朵看看,可是就是飞不到云朵上就想起来架起了一架梯子找到云朵……看到孩子的作品和美好的想法,真为她们骄傲。可是,粘贴出的作品颜色过于单一,于是,在美工区时候引导孩子进行添画和涂色,这样一来对于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案例反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自信心。他们用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而手工活动更锻炼了孩子们,实现了他们制作的愿望。手工课程原本就是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与材料,让他们自己发现最深处的想法,用自己的双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荣誉感。然而我们老师往往为了省事,就会直接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们或为孩子准备极少的材料,使他们的作品没有创新、没有新意、想法的局限,使他们的想法破灭在萌芽中,所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将是一张白纸。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进行充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材料方面应从各方面来为幼儿准备,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想法、创新、新意可以更好地发展。
案例: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美工区里婧诗与婧羚一起选择了新的画种材料:锡箔纸画。一开始,她们看着材料的质量容易破损,都小心翼翼的把锡箔纸铺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画棒开始作画。婧羚画的动作幅度较大,不小心把锡箔纸弄破了几处,婧诗在一旁笑着说:“你看我的纸还好好的,谁叫你那么用力!”但婧羚却说:“我不用力的涂色,颜色都看不清楚,不够鲜艳,你看你的画,那么模糊!”婧诗指了指流程图说:“老师不是要我们画完再用深色的笔钩线吗?这样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颜色太不均匀了,我还是用水彩上色看看。”婧羚说着,便拿出水彩颜料,原本的那张破损的锡箔纸上涂上底色,这时,婧诗看到后直说:“用水彩画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纸破掉,而且颜色漂亮多了!”她们便决定要更换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锡箔纸上作画。
分析与反思:
1、自己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下,能先观察流程图后再操作锡箔纸画。从中养成看流程图学习独立操作的习惯。在活动中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锡箔纸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寻找更适当的作画材料、方式,不会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流程图的指向太过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