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宝宝性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02 海口公办幼儿园入园常见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问题1:我能和妈妈结婚吗?
参考答案:恐怕不行,因为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一个人只能和一个人结婚。你长大了,可以和一个你最最喜欢的女孩子结婚,当然,她也得最最喜欢你才行。
■问题2:你的“奶奶”为什么那么鼓?
参考答案:那是因为妈妈是大人呀,就像你会长高一样。那是因为你小的时候还没长出牙齿,只能吃奶呀,“奶奶”也叫乳房,它就像你的‘饭盒’,里面盛着你的饭,等你吃完了,妈妈就赶快再生产新的奶,把你的‘饭盒’装得满满的,一点也不让你挨饿。
■问题3:你为什么要戴“布兜兜儿”?
参考答案: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个神秘的重要地方,我得把它藏起来,保护起来呀,不让别人看见。而且,如果胸口的肉肉往下掉会很难受,妈妈穿了“布兜兜”就舒服了。讨论胸罩的时候,可以和讨论鞋子、手袋、裙子一样自然。
■问题4:为什么男孩子可以站着尿尿,女孩子不可以?
参考答案:可以让女孩尝试站着尿一次,她会感觉到容易尿湿裤子,可能她还会提出为什么男孩不尿湿裤子。家长可以用茶壶嘴来比喻,男孩子和女孩子长得不一样,他们有个“茶壶嘴儿”,所以站着小便不会尿湿裤子。(工作总结之家 Www.dG15.cOm)
■问题5:妈妈你用尿布了?
参考答案:有的妈妈在例假期间更换卫生巾被孩子看到,孩子可能提出类似问题,甚至问妈妈流血痛不痛,要不要看病之类的话。妈妈可以回答,妈妈不需要这些血了,就把它们排掉,就像大小便一样都是很正常的,女孩子长大了都会这样。
■问题6:我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答案:你是爸爸妈妈相爱后组成家庭,然后慢慢地妈妈怀孕有了你,你的出生是我们家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妈妈把你生下来,喂奶给你吃,爸爸妈妈很爱你,不仅养育你,而且要培养你,送你去幼儿园学习,你一年一年地长大,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很大的心思。
(可以配合给孩子看婴儿时期的照片,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关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部分,看孩子是否有认知需求顺势而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宝宝常见七大坏习惯
导读:吮拇指、拉头发、挖鼻孔……几乎所有孩子在焦躁、无聊或疲惫时都会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家长对此深恶痛绝,总希望能把它们“扳”过来。但有时,过分的关注不仅收效不大,还会适得其反。
吮拇指、拉头发、挖鼻孔……几乎所有孩子在焦躁、无聊或疲惫时都会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家长对此深恶痛绝,总希望能把它们“扳”过来。但有时,过分的关注不仅收效不大,还会适得其反。美国丹佛的儿科医生玛丽安妮·内佛特博士在《育儿》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些儿时的小毛病通常都是无害的,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父母与其指责孩子的小毛病,不如去了解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压力,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紧张。
1、挖鼻孔
几乎每个孩子都挖鼻孔,有的还会把鼻屎抹得到处都是。这不仅是社交上不能容忍的行为,还可能造成鼻孔出血,增加感冒风险。如果孩子挖了鼻孔再揉眼睛,还可能引起结膜炎。
该怎么做:看到孩子挖鼻孔不要说他们“恶心”,因为这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喜欢他,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有过度反应,变本加厉。家长应用就事论事的态度让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做出这种动作。给他们块手绢;注意及时为他们剪指甲;在房间里可以用加湿器,避免鼻子出现不适。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他的手指贴个橡皮膏,让他挖鼻孔时感到不顺手,就会停下来。
2、拉头发
孩子在5岁以前往往喜欢用手去拽头发,一旦停下来,就吸吮手指。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的发生在较大的孩子身上,叫拔毛发症,他们会不能克制地长时间扯头发,这有可能造成明显的秃顶。
该怎么做:不要为此惩罚他们,也不要给他剪短发,更不要企图用买玩具的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这会让孩子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对学龄前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只要忽视就可以了,当他们不再吸吮手指时,这个动作也会消失。但大些的孩子如果总拔头发就要看医生了。
3、吮手指
大约有一半4岁以下的小孩都有吸吮手指的毛病。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婴儿觉得孤独时,吸吮手指还能帮他舒缓情绪。通常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四岁就不再吮手指了,1/5的孩子会晚一点,到5岁才结束。但如果孩子到了6岁左右换牙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对牙齿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该怎么做:在孩子4岁以前,不必刻意去制止他们,即使孩子年龄稍大还没有改,也不要为此责骂他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做些有益的运动,避免枯燥的生活,比如玩一些需要双手都动起来的游戏。孩子懂事后,耐心地叫他们不这样做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因此牙齿受损要尽快去看医生,同时也可以考虑去看看心理医生。
4、咬指甲
10—18岁的青少年不少都爱咬指甲,这表明他们感到紧张、无聊或正在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干燥的、有裂痕的指甲也会吸引人去咬,而且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习惯。这很容易伤害指甲周边的皮肤,引起流血或感染,同时,也会对牙齿,特别是门牙造成损伤。
该怎么做:不要指责孩子的指甲难看,这只会加重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要让他们用指甲去做挖土这样的动作,因为这会使指甲边缘变得粗糙,刺激他们去咬。家长应该每天对孩子的指甲做护理,涂些滋润乳,修理指甲的边缘,用指甲锉把不平整的地方弄好。
5、舔嘴唇
舔嘴唇或咬嘴唇是孩子想要滋润干燥开裂嘴唇的表现。当他们感到紧张、焦虑、疲劳时,舔唇动作会明显增加。这种行为易使嘴部皮肤出现感染,令嘴唇周围一圈的皮肤呈现红色。
该怎么做:不要对此过分留意,但要给孩子一些护唇膏,让他随意使用,晚上也可以敷上凡士林促进皮肤愈合。
6、磨牙
15%的孩子有睡觉磨牙的习惯,对此,专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原因。但有种理论认为,这是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长期用超出平时的力量运动下颌,会使下巴酸痛,牙齿也会变得松动,还可能引起头疼。
该怎么做: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在磨牙时把他叫醒。坚持带孩子做牙科检查,可以预防磨牙。尽量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比如睡觉前聊聊天,帮他放松心情。
7、男孩爱抓自己的“小鸡鸡”
小男孩总爱玩自己的“小鸡鸡”,对此,多数父母认定是个坏毛病。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在熟悉自己的身体,对幼儿是完全无害的。所以家长不应该做出过分的反应,这会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精神上受到伤害。其实,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在公共场合不能被接受时,他就会不这么做了。
该怎么做:把身体每个部分的正确名称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其他人面前露出生殖器,要不动声色地用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到了四五岁,可以告诉他,生殖器是不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的。如果孩子在规劝后仍经常这样做,还总想触碰其他人的,那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关于爱动宝宝的问题
导读: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很爱动?爱动宝宝成为很多家庭的烦恼,关于孩子爱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的关注。
你会为孩子活泼好动而欣喜,也会为孩子没“长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烦恼。对于专家们常说的“ADHD”,妈妈们更是有一大堆疑问。我们总结了妈妈们最关心的35个问题,到里面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关于“ADHD”
Q:“ADHD”是什么意思?
A:“ADHD”是英语单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的缩写,意思是“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指跟普通孩子相比,注意力欠缺、多动、行为冲动等症状尤为明显,出现不能适应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障碍。
Q:所有孩子似乎都有过一些多动现象,多动就是ADHD吗?
A:不是。多动只是ADHD的一项代表症状,并不等于注意力缺乏,自闭症、重听以及精神迟滞的孩子也有多动的症状显现。
Q:如何区分普通孩子的不安分与ADHD?
A: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主要看孩子的多动症状是否在多个场所出现,而且到了令你不能容忍的地步。如果只是比普通孩子稍微不安分一点的话,应该不必担心。
Q:有多少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都是儿童吗?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患有此症,一般开始于4至7岁,大概在8至10岁达到高峰,多数人没有得到治疗,成年后仍会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并且容易冲动。
Q:注意力缺乏的孩子通常智力迟钝吗?
A: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因为注意力缺乏而产生智力迟钝的现象。相反,没有智力迟钝是判断ADHD的标准之一。
症状表现
Q:注意力缺乏的孩子有什么特定症状?
A:三大特征:(1)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2)多动(坐不定,手脚不停);(3)冲动(易发火)。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精神疾患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对此有具体说明(参见知识链接)。
Q:我家宝宝在幼儿园里常丢三落四,对周围的事物也好像漠不关心,这属于注意力缺乏吗?
A:判断的标准不在于有无上述症状,而在于这些症状的程度以及发生频度是否太过极端,以至于造成孩子在幼儿园不能正常生活。只要能正常学习生活,就不是ADHD。
Q: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多动,怎么办?
A:“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判断标准是非常主观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孩子身上“贴标签”,而是通过对他的帮助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
Q:我的孩子尽管注意力不能集中,但从没有出现过偏激行为,这也是注意力缺乏症吗?
A:注意力缺乏症分为三种:“粗心大意型”、“多动冲动型”和两种症状都很明显的“混合型”。单方面出现粗心大意或多动冲动,而另一方面完全没有症状显现的病例几乎没有。
Q:我的孩子总是不好好听大人说话,非常麻烦,怎么办才好?
A:要让孩子认认真真听清你的话,就要创造一个让他容易集中注意力、刺激和信息量少的环境,比如没有声音的安静房间。一次谈话只讲一个问题,确认他明白后再讲下一个。
Q:我的孩子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怎么办呢?
A:你的孩子很可能自尊心受到伤害,丧失了自信。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性格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你的责任”,强调这两点让他不至于陷入自我厌恶的局面,并鼓励他过集体生活。同时,向老师和同学家长进行说明,寻求他们的支持。
病因
Q:注意力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A:目前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原因。有研究认为主要是因脑内缺乏某种化学物质或新陈代谢异常,影响了集中和专注能力。幼儿脑部铅中毒或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感染,也可能引发此症。
Q:注意力缺乏会遗传吗?
A:研究显示,注意力缺乏可能有遗传因素,父母中一方有此异常,孩子有一半可能也有。
Q:营养不足会不会导致注意力缺乏?
A:不会,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注意力缺乏与饮食有关。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均衡的营养无论何时都是必须的。
Q:孩子缺乏注意力,与教育方法有关系吗?
A:没有关系。注意力缺乏的孩子单靠管教是治不好的,只能说,症状的程度会因教育方法而改变。
治疗方法
Q:孩子出现什么症状后必须去医院就诊?
A:当孩子在2个以上场合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明显不适应集体生活,被同学疏远,老师提出这个孩子很难应付,他自己也为此烦恼消沉时,就是带孩子去医院的时机了。
Q:有没有专门治疗ADHD的医院?
A:目前还没有。可带孩子到小儿科的神经、心理部门或精神科的小儿部门就诊。
Q: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A:事先多搜集孩子在家、在园的不适应表现,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描述孩子的具体症状。
Q:有什么治疗ADHD的特效药吗?长期使用有无副作用?
A:目前使用最广的药是利他林(Ritalin),可以安全有效地减轻ADHD的症状,但长期服用易引起失眠和食欲不振,还有极少的易刺激性和头痛。
Q:有没有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
A:行为治疗,即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教育,训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能力。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Q:是不是越早接受治疗越好?
A:不是。只有当孩子出现社会性不适应现象后,才有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必要。一般上小学是诊断时机的一个大致基准。
Q:注意力缺乏是否长大后会自然痊愈?
A:不会。随着孩子身心发育以及社会经验的累积,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一般会减轻,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人阶段。
家庭对策
Q:要不要告诉孩子他得了ADHD呢?
A:孩子被贴上“调皮鬼”的标签,自己也会闷闷不乐。父母就必须用他容易接受的说法让他了解,“你的性格就是比别人易动、坐立不安”,同时鼓励他为了弥补“性格上的差异”,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
Q:孩子在家根本不做作业,怎么办才好?
A:如果是孩子忘了有作业,可以做一本家园联系册提醒他记下作业内容;如果是作业太难做不了,则需要为孩子联系老师进行补习;如果孩子集中不了注意力,就有必要找一间刺激少、安静的房间,父母坐在旁边督阵了。
Q:孩子实在不听话,我常常忍不住动手打他,怎么办呢?
A:深呼吸,告诉自己“冷静”,努力理解孩子不受控制的所作所为。别对孩子期望太多,纠正他错误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限制太多只会让大家都痛苦不堪。
Q: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些什么?
A:表扬不能光靠语言,而要给孩子看得见的奖励,如贴五角星、买糖果等;批评没有用处,但孩子会随着训练逐渐学会自控,因此,说“加油,试试看”对孩子很重要。
Q:有什么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吗?
A:没有什么妙招可以立竿见影。日常生活中,一般采取表扬和劝告相结合的对策,鼓励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如果症状过于明显,建议服药治疗。
Q:为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我该怎么做呢?
A:四个字:以身作则。发动家庭所有成员作好表率,严格遵守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饮食规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Q:究竟应该对孩子严厉一点还是宽松一点呢?
A: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故意丢三落四,而是障碍引起的。因此,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说“NO”很重要,对正确的行为表示赞赏更为重要。
幼儿园应对
Q:我的孩子能不能上幼儿园?
A:完全可以。ADHD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入园后产生不适应了,可以与老师沟通,麻烦她多关心一下。
Q:我的孩子被老师建议去特殊班级,怎么办?
A:如果孩子症状特别激烈,危及其他孩子的生活,有必要考虑特殊班级这一建议。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普通班学习为好。
Q:怎样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家长的理解呢?
A:客观地向老师和家长说明病症和治疗方法,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尤其注意避免说出“精神病的一种”、“有遗传性”、“服用类似兴奋剂的药物”等字眼,以免引起误解。
Q:孩子不听话,连老师也没有办法,我该怎么办呢?
A:尝试把孩子是ADHD的情况告诉老师,取得老师的理解和配合,然后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建议向老师说明,在座位的安排、分小组时的对手安排等方面予以照顾。
Q: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学习落下了很多,需要为孩子请一位家庭老师吗?
A: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一对一的教育方法有较强的管制力,对ADHD孩子最合适,赶上学习中落下的差距也能给孩子自信。
Q:被老师体罚后,孩子受了严重的打击,我怎么办呢?
A:体罚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在开导孩子,防止他出现自责之外,应以此为契机,取得老师对该病的理解与配合,切不可敌视老师。
面对宝宝“怕生”问题
您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一向笑脸相迎活泼可爱的宝宝,竟然翻脸不认人,变得怕生起来了
宝宝长到4——5个月的时候变得怕生起来。
前几个月,朋友来你家作客,抱抱你家3个月的小宝宝,宝宝会笑脸相迎、手舞足蹈。而过了2——3个月朋友再来你家,他以为孩子长大了,他曾经抱过他,和宝宝算有了“交情”,可当他热情地再去抱宝宝时,宝宝竟然翻脸不认人,大哭起来,甚至拼命躲开客人。
很多妈妈觉得有些不那么自在,“宝宝怎么越大越胆小了?”原来3个月左右的婴儿是不懂得“怕生”的,婴儿出生后能感知到人脸的模样,他特别喜爱母亲的脸,以后逐渐辨认出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认出他们脸的模样的不同,而5——6个月开始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认人”到“怕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变化,说明婴儿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在发展,对亲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区分,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对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欢,他会感到恐惧、不安全,所以产生了“怕生”现象。
这说明婴儿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恰恰是一种进步。
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造成这种“怕生“现象的原因有2个,环境是很主要的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小型化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楼独户,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天地。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时间仅面对自己的父母,长年累月无外人接触,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见到陌生人则感到不安全。
教育不当会导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这些父母都是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要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缺点,需要根据幼儿的感知与记忆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见多识广。
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如何应对“问题多”的宝宝?
导读: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激发孩子多问“为什么”
莫华4岁左右的时候,特别爱问为什么。快5岁半的时候,我发现他不像以前问得那么多了,通常是自己找来玩具玩很长时间。
这个时候,倒变成我经常提问题,莫华思考之后来回答了。他有的时候能回答上来,有的时候不会了,就反问:“你说呢?”
平时上班时,只要坐在办公桌前,我一天能喝一暖壶水;而周末时,经常忘记喝水,到了晚上感觉口干舌燥。后来,我就在提醒孩子喝水时,各举各的杯子,和孩子一起喝,不仅照顾了自己,也起到了促进孩子喝水的作用。
有一天,我嗓子干,直咳嗽。我立刻问孩子:“妈妈为什么咳嗽?”
“不知道。”
“是感冒了吗?”
“你说呢?”
“妈妈口渴了,大脑发出紧急警告,让嗓子咳嗽,让我去接水喝。”
通过成人有意识的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思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只有当孩子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找答案。这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孩子今后在学习、观察、实践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宝宝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六个误区
导读: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