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爱的目光
发布时间:2021-08-03 爱的童话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总之,一个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用爱的目光去迎接孩子,才能和孩子在心灵交流、与智慧对话、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孩子们用充满渴望与探求的眼神注视着你时,作为老师,你该以怎样的目光来面对他们?是慈爱、鼓励?还是冷漠?鄙视?
做为幼儿老师,一定要把蕴藏心中的那份对孩子的关怀,化成慈爱、鼓励的目光去面对孩子。这是温柔、体贴、亲昵的目光,能让幼儿体验到最大的快乐和爱。作为幼儿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眉宇间流露出的情感中感受真爱,体验关怀。孩子沐浴在爱的目光中,感受着快乐与幸福。它能给幼儿以自信和力量,增强自尊心与上进心。孩子们从这种目光中得到鼓励,迎着这种目光,他们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张扬个性。
老师的目光给孩子安全、信任的自由空间,那是孩子能够体验到的心灵沟通。老师应该是深爱着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心胸是博大的、细腻的、温存的,能够体察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够温暖和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给予他们安全和信心。所有的这一切可以通过老师爱的目光来传递。yjS21.com
总之,一个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用爱的目光去迎接孩子,才能和孩子在心灵交流、与智慧对话、与孩子一起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目光交流打动孩子的心
萱萱是个早产儿,刚入园时家长很担心她适应不了幼儿园的新生活,每一次和孩子离别时,都再三交代老师要多多帮助萱萱,那难舍难分不放心的模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感到自己肩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
萱萱很怕小朋友靠近自己,一旦觉得有人靠近,她都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望向我,大大的眼睛好像在说:“老师,有人要侵犯我,你快来帮帮我。”绘画活动时,萱萱的小手怎么也不听使唤,画一条线都很困难,我只好握着她的小手一点点帮助她;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开心地游戏,萱萱却只跟在我身后,眼睛里无时不透露出担心与害怕,我只好充当她临时的玩伴。慢慢地,只要萱萱遇到困难或麻烦时,她总是习惯看向我,期待我去帮助她。
虽然获得孩子的信任是好事,但是过多的依赖却不利于萱萱的成长。如何让萱萱学会独立自主、合作乐群?我不禁想到,萱萱已经习惯了用目光向我求助,我何不利用目光来回应,以此促进萱萱的成长和进步呢。
温和的目光给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婴幼儿的安全感主要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充分的亲情陪伴而建立起来。但有些孩子由于家人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慢慢地养成了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缺乏自主能动性等习惯。
萱萱在家里不仅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也对她呵护至极,因此萱萱刚入园时经常哭闹,情绪很不稳定。为了安慰她,我常常牵着她的小手,帮她擦去眼泪。萱萱虽然不能立刻停止哭闹,不过也会乖乖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为了使萱萱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决定尽量让萱萱学习其他小朋友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刚开始时,萱萱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积极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落在最后,说话声音也非常小。例如大家排队准备到户外去活动,萱萱的行动明显有些缓慢,还像往常一样等待我牵着她的手,但我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并耐心说服她站到队伍里去;有小朋友邀请萱萱一起做游戏,她惊恐地望向我,我也微笑地看着她,用温和的目光鼓励她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无论萱萱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不再干涉,而是选择用目光给她鼓励。慢慢地,萱萱活动的空间在不断扩大,交际圈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了自己喜欢的玩伴。
鼓励的目光给孩子勇敢的力量
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调皮好动,常常会制造出一些小麻烦来,所以老师不得不用严厉的目光提醒;有的孩子自律性很强,老师只要用目光微微扫视,就心领神会。萱萱与两者都不同。
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大家一个一个排着队轮流挑战游戏难度。每当快轮到萱萱时,她都会从队伍里走出来站到最后,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萱萱胆小不敢玩闯关游戏,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专门到萱萱前面插队。
我不希望萱萱和往常一样要我陪着才能玩游戏,所以当看到快要轮到她闯关时,我朝着她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目光也牢牢地定格在她的身上。也许是因为我的注视,萱萱没像以往那样再换到队伍的最后,尽管她在游戏中不时地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依然未将手伸出去。万事开头难,萱萱小心翼翼地通过了前面的障碍物,也慢慢地、第一次独立地通过了所有的游戏障碍,当她再回到队伍中排队时,眼神里明显多了一些自信。
从此后,幼儿园的每一项游戏活动,无论萱萱的完成情况是怎样的,只要她能参与,我都会给她一份鼓励的目光,不需要太多的言语鼓励,萱萱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在一次次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之后,萱萱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信任的目光让孩子学会自立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是在体验中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他们才能学会生活的技能。
萱萱很多时候都是被大家帮助的对象,午睡起来后,她常常会把鞋子穿反,同伴会帮她纠正过来;进餐时小朋友会把萱萱的饭菜移到她的面前;在一日生活中,需要孩子们协助老师完成的事情,一般老师也都不会找萱萱来帮忙。
刚开始萱萱很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助,还会对大家表示感谢,可是当萱萱学会主动参与游戏后,改变也开始了。她开始拒绝大家的帮助,宁愿自己穿错鞋子,也不让同伴帮助她重新穿。吃饭时,萱萱也会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们别动我的饭菜。”简单的几个字,让我既意外又期待。看着萱萱小心翼翼地把盘子端到自己的位置上,孩子们为萱萱伸出了大拇指,萱萱的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萱萱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她遇到困难还是习惯性地看向我。随着我一个肯定的点头或一个温暖的微笑,萱萱渐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了,不仅学会了叠衣服、穿鞋子,还学会整理自己的活动材料,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慢慢都提高了。大家眼中的那个什么都干不好的萱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自信、活泼、友善的萱萱。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语言。尤其是幼儿阶段,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与表达能力的欠缺,目光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这种非言语交流形式,发现幼儿目光中隐含的心理活动,同时把温暖、关心、鼓励等积极的情感通过目光传递给孩子,用无声的言语,打动孩子的心灵,用智慧与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幼教随笔:爱的力量
乐乐是个听话的孩子,懂礼貌、乐于助人,别的小朋友哭了,乐乐就过去牵着小朋友的手哄她。只要看到有家长或者老师来班里,乐乐就会主动搬板凳让他们坐,很是让人喜欢。但是乐乐有一个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也着实让我头痛不已。
一天下午,彤彤的奶奶来找我,说道:“贾老师,彤彤的水壶丢了,麻烦你帮忙找一下。那个水壶是昨天彤彤爸爸刚给她买的。”彤彤奶奶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彤彤的水壶是个粉色的,上面一个白色的背带。
随后,我在班里展开了调查,小朋友们有的说没见过,有的说没拿。正好乐乐的书包在我跟前,我随手一拉,里面有两个水壶,一个是彤彤的,另一个是小雨的。我对乐乐进行了说服教育,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后来又拿了辉辉的碟片、学校里的小剪刀。
我觉得这样下去,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所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家长。原来,乐乐小朋友的父母不在身边,乐乐跟着奶奶生活,乐乐跟奶奶要东西,奶奶很少给他买,时间久了,乐乐看到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会偷着拿回家。我跟乐乐奶奶进行了沟通,奶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做法,试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在老师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乐乐再也不偷东西了,又成了老师和孩子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幼教随笔:爱心贺卡
爱心贺卡
杨媛媛
在区域活动中,我问孩子们:“我们为雅安的小朋友做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帮他们盖楼房;有的说,给他们送好吃的;有的说,给他们送棉被;送他们衣服等”。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说:“雅安的小朋友,愿你们和我们一样幸福”,于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美味的食物,温暖的衣物便在孩子们稚嫩的笔下呈现了出来,每一笔都是对灾区小朋友的深深祝福。
孩子们拿着画好的爱心贺卡,高兴的跳啊、唱啊,还表演了为雅安祝福的节目。最后把爱心贺卡分类放到了各个区角里,我们祝福雅安明天更好!
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
班里有个男孩叫郭凯旋,他特别调皮好动,一会儿跳到凳子上,一会儿又钻到桌子下,还时不时“欺负”其他的小朋友,比如抢别人的玩具、拽小女孩的小辫子,抢不到小朋友的东西就用手抓对方的脸------使我又着急又头疼。
郭凯旋的调皮好动在班里出了名,老师们有时也拿他没办法,小朋友们都躲着他,不跟他做游戏,放学时不跟他拉手,为此郭凯旋还委屈的哭过好几次呢。记得那是一次建构活动,小朋友们都在搭建自己喜欢的积木,自由散漫惯了的郭凯旋不声不响走到宏坤身边蹲下来并快速拿起地下的鞋子(宏坤爱拖鞋子)。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要扔鞋子了!便快速走过去,想予以制止,可让我惊讶的是郭凯旋拿起鞋子对宏坤说:“老师说地板凉我给你穿上吧!”。那刻我观察着郭凯旋每一个笨拙的动作,心里充满了意外与感动。给宏坤穿好鞋子的郭凯旋,面对我赞许的目光和宏坤的一声“谢谢”,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这件事告诉我,只要多关注、观察每一个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闪光点,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才能凸显他们内在的价值。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
镇瀚是一个高高壮壮的大男孩,由于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爷爷抚养。在生活中老人给予的关爱很多,但在学习习惯方面关注的较少。在班里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
上课了,别的小朋友认真的听课,他一会儿趴在地上,一会儿用手扯扯女孩的小辫。课堂中随时会有告状的声音:“老师,他动我的书”、“老师,他又跑到门口了”,好好的一节活动,常常被他搅得“四分五裂”,大声的训斥,紧绷的脸都对他不起作用。
还好,他喜欢下课有事没事的凑到我面前,看着我的脸,悄悄的拉拉我的手,看我没有反应,就会得寸进尺地再摸摸我的脸,讨好地对我笑笑“嘿嘿……”,更有趣的是用双手挤着我的脸变成了“丑八怪”。看着他开心的笑容,我也不忍心责怪他。
或许是母爱的缺少,他对我有一种亲近感。
有一次我问他“想妈妈吗?”“不想”
“那我像不像妈妈?”“有点儿像妈妈”他拉着我的手。
“那你得听妈妈的话,那样妈妈会更喜欢你。”
“好”他答应的很干脆,“我听你的话,你送我一个小粘贴行不行?”他很聪明,又趁机给我提“条件”。
“行,今天听话5次,就得一个小粘贴。”他使劲点点头。
这一招很奏效,我以表扬为主,只要他有一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累计一次。一天下来,5次“听话”达到了,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奖励。
以后,他喜欢围着我,喜欢摸摸我的脸,让我拉拉他的手,体验“妈妈”的感觉。特殊的孩子用特殊的方法——“爱”去温暖他幼小的心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幼教随笔: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幼小的孩子,思想单纯,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也单纯,对老师的评价也是如此。他们并不要求老师你有多少知识,多大能耐。一般的说,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有本领的。孩子对老师的评价的关键是态度上的问题。
常听到家长这样问孩子:“你们班哪个老师好?”孩子会马上做出回答:“孙老师好。”“为什么?”“孙老师天天对我笑。”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师天天有笑脸,就是好老师,因笑而得这样高的评价,可见笑的份量。
只要对孩子投以微笑,他们就满足了,然而,要时时刻刻都面带笑容,这是很难做的。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不懂事的孩子,俗话说:“小孩子是属鸡的,记吃不记打。”刚刚承认了错误,一转眼又犯错,真气人。人生气时,脸色肯定不好看。孩子犯了错,应该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讲明道理,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做对。可千万别忘了,在孩子承认了错误,并予以改正的同时,投以微笑。这样,在孩子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很好很可爱的老师。
幼小的孩子,思想单纯,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也单纯,对老师的评价也是如此。他们并不要求老师你有多少知识,多大能耐。一般的说,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有本领的。孩子对老师的评价的关键是态度上的问题。
有的老师教学工作还可以,就是得不到孩子的好评。当老师的,成天板着个面孔,孩子们见了都觉得可怕。孩子们都不愿接近你,自然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不是个好老师。
就笑而言,孩子的这种要求并不高,也不难做到,在孩子入园离园时,热情的接待孩子,平时活动中,进入孩子的角色,并对孩子们投以真诚的微笑,你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有时心情不好,就很难做到。可是孩子并不知道你此时的心情,所以越是心情不佳,就越要克制自己,努力做一个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托班教育随笔:学习用语言和目光打招呼
每天我提前上班,开窗通风,做好上班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更好地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一声声的“老师早”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教室里变得非常热闹,孩子们一个个像快活的小鸟飞进了教室。
但我发现有的孩子在喊老师早时小脸却朝着其他方向看,我想这种打招呼的行为习惯不好,应加以重视。于是,我就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让幼儿学习用语言和目光打招呼。接着,我对小朋友说:“我们一起学习不仅用语言问早,还用目光问早,行吗?”小朋友听到学新的东西,高兴地说:“好。”有的小朋友好奇地问:“老师,什么是目光问早呀?”我就微笑的对他们说:“就是在和别人打招呼时,眼睛要看好对方,不能看别的地方。”随后,我采用情境表演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孩子互相练习,互相模仿,当他们学会了我就及时加以肯定。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基本学会了用语言和目光打招呼,有的幼儿已形成习惯。在这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我也提醒自己要做到,要知道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永远是榜样。因此,我随时用目光追随着每一位孩子,让每位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现在小朋友走进教室,基本都能看到老师迎接他们的是和蔼的语言和目光、甜美的微笑,孩子们也像老师一样能用语言和目光问早,快乐的一天从一声问候、一个目光开始了!
幼教随笔:爱不要太近
经历了一些世事,孩子们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
新学期开始了,我依旧能看到许多的助孩子脱衣服、换鞋等,而我们未来的幼苗表现出一幅无所谓的态度,每一件事做下来好像跟他没有关系似的,随意的摆动着身体,好象随风摆动的柳枝一样。而我们的家长却乐此不疲,有说有笑的做着这件事,好像是他们应该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说:“有一位父亲在自己的屋后的地里栽种了20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这个孩子很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在果树之间弄上个土坑,那样有什么用处。”“小树正在长身体呢,不补充营养不行。”他的父亲满眼怜爱的看着树苗说。这个孩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挖了两三下,父亲看见了说:“这样不对,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你应该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才可以。”他的孩子反驳说:“太远了,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子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经历了一些世事,孩子们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得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爱孩子,凡事都给他们准备好,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幼教随笔:“藏起一半爱”的教育
真心希望家长们尝试“藏起一半爱”的教育,大胆放手,不要让我们过多的爱代替了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去锻炼的机会。
琪琪是班上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每次见到老师都会甜甜地一笑。但我和他妈妈交流时,妈妈总是说他胆子小,让老师多多锻炼他的胆量,因此我特别留心。
这一周,我园开展了家长开放活动,家长们都来幼儿园参观,琪琪妈妈也来了。看到妈妈来了,琪琪非常高兴,活动中表现得很活跃,还不时回头看看妈妈,表情非常自豪。
做早操时,琪琪踏着音乐的节拍精神抖擞地走着。突然,他的鞋子掉了。琪琪妈妈急忙跑过去,抱起琪琪并帮他穿上鞋子,不时安慰:“儿子,没事,没事。”可是妈妈一安慰,琪琪却耍起赖来,偎在妈妈怀里,非要妈妈抱着。一直到吃饭的时候,还赖在妈妈怀里。
我不禁想到:孩子真的是胆子小吗?还是家长没有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他的鞋子掉了,妈妈没有把他抱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穿上鞋子,琪琪还会这样粘着妈妈、还会“胆小”吗?
正是由于家长过度的保护,才让孩子显得“胆小”。小鸟长大了,就会飞,孩子和小鸟一样,为了让我们的孩子飞得更高更远,父母不能一味地把孩子往身边拉,而是要学会助推。真心希望家长们尝试“藏起一半爱”的教育,大胆放手,不要让我们过多的爱代替了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去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