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长性的原因所在
发布时间:2021-08-03 孩子厌学原因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随着宝宝的长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宝宝已经2岁多了。我非常清楚游戏是孩子的需要,因此给孩子买了很多的玩具,亲戚也给孩子送了很多遥控玩具,可是我的孩子没有长性,每种玩具玩一会就去拿另一个,最后结果是整个屋子都摆放了他的玩具。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长性”呢?
答:你说的长性可能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耐性”。孩子没有耐性,可能是因为不感兴趣的缘故,因为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不可能集中。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虽然在逐渐发展,但是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有意注意由大脑的高级部位控制,另外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2岁多的孩子有意注意10~20分钟。因此不可能要求孩子有长时间的耐性。另外你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容易转移注意力的环境,首先你给孩子那么多的玩具,孩子的本性是好奇,喜欢新异的玩具,由于玩具多,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来不及思索,而去关注另一个玩具。而且你的玩具又有很多遥控的玩具,孩子不能够动手、动脑筋去研究,自然兴趣很快地又转移了。过多的玩具得来全不费工夫,孩子自然也不懂得珍惜,这样也就容易养成孩子大手大脚浪费的坏习惯。根据孩子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我建议你这样做:
你所买的玩具必须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玩具,感兴趣的玩具才能容易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这种玩具必须让孩子能够亲手操作,而且还需要动一番脑筋。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去选购。例如,一些拼图、插画、镶嵌的玩具。这些玩具很容易让孩子集中精力,好好玩一段时间。如果爸爸和妈妈与他一起玩,给予一些启发和诱导,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更长。当孩子玩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鼓励孩子,和孩子共同研究,当孩子成功时,一定要好好表扬孩子,这样孩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更乐意再去尝试。
好好利用原来的玩具,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孩子一起共同开发新的玩法,这样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如果有的玩具已经损坏,和宝宝一起修理,这样做,既可以废物利用,让孩子明白得来一个玩具不容易,应该爱惜,孩子还学习到了一些维修知识。相似的玩具不妨让宝宝亲手送给经济困难的孩子,这样可让孩子在别人的感激声中感受到分享和移情的快乐。
不要轻易答应给孩子买玩具,要将买玩具作为孩子表现好(这种表现是孩子能够做得到的)的一种奖励。当着孩子面做个记录。这样就能很好地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一个喜欢的玩具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这样孩子也就懂得爱惜了。(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给孩子一个存放玩具的空间,最好帮助孩子分类放好。第一次你可以按木制的、金属的、塑料的分类,下一次鼓励宝宝将玩具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按机械和非机械分类。这样孩子学会了分类,同时也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的培养。
我想,通过你的努力,孩子逐渐会有长性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孩子出门蔫的原因
导读:孩子在家和在外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出门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不少父母会疑惑平时在家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何一遇到陌生人就不愿说话,有时还躲躲闪闪。在此,育儿专家分析其中原因,并为你支招。
常受到指责与呵斥
分析:这类孩子通常有过说错话或做错事而受到指责与呵斥的经历,他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会不知所措,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聪明,与其说错,还不如沉默。
支招:父母对孩子应多加鼓励,即使他做错事或说错话时,也应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同时,可以先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树立足够的信心进入社交圈。
过多得到妈妈保护
分析: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活蹦乱跳,而与外人沉默寡言,那么多半妈妈是他生活中的代言人。妈妈的行为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孤僻性格,挫败了他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
支招:妈妈首先要调整与孩子的关系。不仅语言上要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而且听了大人们说了什么,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譬如他想吃巧克力,妈妈可以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如果他不想去,就吃不到。直到他愿意去做,并且从中发现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对陌生群体表现胆怯
分析:面对热闹的环境和陌生的群体,他们多半表现得胆怯、羞涩和小心翼翼,他不知道怎样融合到集体之中,但是如果有热烈的邀请,他就会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起来。
支招:妈妈应该找机会让孩子表现其擅长的东西,譬如让他率领小朋友做他已驾轻就熟的游戏,帮他获得权威感;或者孩子画画很好,就为他在家组织一个展览,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画画。很快,其他小朋友就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也会因此而获得自信。
孩子撒谎有原因
导读:孩子犯错了,我们的确会生气,但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在孩子说谎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表现得歇斯底里,不要充满说教,而是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
孩子撒谎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在父母的意愿里,希望孩子犯错了能主动承认,即使没有主动认错,当父母发现并询问时,孩子也应该承认,而不是说谎。
其实用谎言蒙混过关,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即使一个成年人,有时也试图用谎言掩盖偶然犯下的错误,希望事情悄悄地过去,不被人发现。孩子存在同样的侥幸心理,希望自己犯的错不被父母发现,从而免受责备。
因此,向孩子询问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只会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
当学校通知我们孩子考试不及格时,孩子回家后我们不应该问:“你考得怎么样?……你确定?……又说谎!……我们已经和你的老师谈过了,考这么糟糕,还撒谎,真是不可救药。”接下来的自然是不愉快的争执。
我们应该直接跟孩子说:“老师告诉我们你没有通过考试,我们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这样孩子自然就知道自己没考好让父母担心了,他会反思自己在学校的表现。
孩子犯错了,我们的确会生气,但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在孩子说谎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表现得歇斯底里,不要充满说教,而是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为,让孩子知道没有必要对我们撒谎。
简而言之,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