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骂了孩子,还不许他哭!
发布时间:2021-08-09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打电话教学设计 怎样教育孩子孩子真的犯错了,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骂,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谁之过?”
某日,母亲告诉我一件事。老家隔壁邻居杨某的儿媳妇,全职在家带娃(娃才不到2周岁),一天到晚都是打骂孩子的声音,和孩子绝望的哭声,有时候半夜里都能听到孩子在大哭,而杨某的儿媳妇却还在破口大骂……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你犯错了就是找打,不许哭,听见没?!”
母亲常常对我感叹,不同的母亲,育儿的思维方式相差竟如此悬殊。
而在我眼里,也许实情是这样的:“他们知道打小孩不对,但就是打”-------因为他们不成熟,他们失望和愤怒,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用攻击行为释放自己的压力。
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委屈而流泪出声,哭出的泪水是应该包含人的主观情感。
你打了孩子,还不许他哭。这是2B行为吗?
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在爱的包围下才能健康成长,而最需要的,便是母爱。一旦爱的环境缺失,对于孩子来说,他受伤害的不仅是他的心灵,他的身体也将备受痛苦。而这个杨某的儿媳妇口中的“犯错”,却仅仅只是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不小心弄脏了地板,不小心把大人的手机、手表摔碎了……真的想当面问一下这位妈妈:当你用“打骂”作为惩罚孩子的唯一方式,你是否听到了孩子心碎的声音呢?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亲手瓦解孩子对你无条件的信任和爱。当孩子的内心对你产生了隔阂,再想弥补也许就晚了。
子不教,谁之过?
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孩子真的犯错了,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骂,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谁之过?”
言传不如身教。
某日,儿子在走进厨房时,看到消毒柜有点打开,便用脚直接把它踢进去了。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震惊。天呐,这不是翻版的我吗?我经常会在洗完碗后,懒的再俯身,便用脚随意的将消毒柜的门轻轻踢进去。可我从未意识到,儿子将我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了眼里,并不自觉地将这些视为“学习的榜样”。我随即问儿子:“宝贝,你为什么用脚去踢那个消毒柜的门呢?”儿子天真的回答道:“妈妈,因为我想帮你关关好呀,你不是一直“用脚去关”这个消毒柜的门吗?”我瞬间无语,一心想挖个地洞钻下去消失3分钟。
所以,你平时给他讲再多的大道理,还不如优化一下自身的言谈举止。作为父母,自律是育儿的前提。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没有自律原则的父母,也无法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且,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教师范文大全 jK251.cOm)
除此之外,父母的爱至关重要。评判一个家庭在育儿路上最重要的标准,并不完全是社会人脉或拥有的财富值,而是爱。暴发户的家庭,如果仅仅不差钱,却差思想,差教养,也未必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之,贫穷的家庭,家里却充满了爱的气息,同样可以培养出一个全才。
我还记得在我初中时期,我们班每次考试永远第一的那个男同学,父亲幼年便离开了,全靠母亲一个人卖蔬菜为生,供他读书。可是后来,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如今早已成功华丽转身为成功人士。他的成功秘籍是什么?我们并不能说的很清楚,也许是勤奋,也许是天资过人。但他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爱,是他那善良,上进,开朗的母亲,用身体力行告诉他:要做一个阳光、努力、自信、热爱生活的人。当一切水到渠成,成功只是顺带的事。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了。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无条件却有理智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不能打骂
教育孩子是现在很多年前父母头疼的问题,有些家长经常感到为难,因为除了打骂孩子,他们找不到什么有效办法来教育孩子。下面小编就为爸爸妈妈们整理了10条不打骂孩子的行为准则,照此教育孩子,一定能取得比打骂更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回答都是“不听管教”。其实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但是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
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
不打骂孩子教育十准则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今天,你骂孩子了吗?
今天,你骂孩子了吗?今天,给**喂过了睡前点心,我给他洗好澡,换上睡衣,他便要求喝牛奶。最近一段时间,我给他订了鲜奶,用塑料袋包装的。前阵子我都是将整袋牛奶先放到一个杯子里,然后插上吸管让**抱着杯子喝,今天想到那个杯子是瓷的,挺沉,决定给他换成塑料碗。结果是,**还没适应这只碗,因为相对杯子而言,这碗太浅了,**喝了几口牛奶后,注意到我放在床边的书本,想过去看看。挪动的时候,碗一倾,塑料袋里的牛奶倒出来大半,一下子将草席给弄湿了……
我忍了半天,还是表达了我的情绪:**!妈妈很生气!你看草席全部弄湿啦!妈妈有提醒你要小心,牛奶很容易倒出来的!
**一脸愧色。听任着我“摆布”他:我把他抱到小床上,然后连书连枕头那些东西也全部塞到小床铺,扯出草席去清洗和晾晒。他蹲在小床上自己翻书看。看了一会,觉得有些无聊,便在小床上走来走去,又过了一会,见我还没有理他,终于鼓起勇气,叫了我一声:“妈妈!”声音里含着试探和一些惧意。
我告诉**说:妈妈刚才生气,但现在不生气了!你等妈妈一会,洗完脸就出来陪你。
**说:妈妈不生气啦!妈妈不骂宝贝了!
心里不由一动。这是**首次自已用骂字。
我在想,这孩子每天要被妈妈“骂”几次呢?骂人的时候,一定是表情凶猛,声音很大,而且可能一没注意就带出了威胁和惩罚的内容。难怪**那么害怕。然后用了那么长时间来忍耐自己一个人呆在小床里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敢打扰妈妈。我相信他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担心的是妈妈还会不会爱自己,而不是考虑如何修正自己。这就是骂孩子的最大坏处:表面上是“严格教育”孩子,实际上却是在让孩子惊慌和担忧。
我要尽量地少骂孩子。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
第1招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2招 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第3招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第4招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第5招 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第6招 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
第7招 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第9招 主义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10招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第11招 善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第12招 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第13招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14招 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第15招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第16招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第17招 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
第18招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第19招 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20招 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21招 永远别说伤害孩子的话
第22招 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
第23招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4招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25招 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26招 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
第27招 用温和的建议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28招 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第29招 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
第30招 让孩子感觉到深深的爱
第31招 包容孩子的过失
第32招 宽容孩子的缺点
第33招 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第34招 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第35招 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36招 不扮演孩子的“监工”
第37招 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第38招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9招 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
第40招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41招 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
第42招 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
第43招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第44招 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
第46招 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第47招 及时夸奖孩子
第48招 对孩子进行合理奖惩
第49招 在他人面前赞扬孩子
第50招 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第51招 肯定孩子的“叛逆”
第52招 不对孩子进行威胁
第53招 适时灵活地激励孩子
第54招 肯定和欣赏孩子的闪光
第55招 不对孩子一味指责
第56招 不对孩子下否定的预言
第57招 不拿孩子和他人随便比较
第58招 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控制
第59招 用小纸条和孩子进行交流
第60招 不向孩子提苛刻条件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