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由幼儿争抢玩具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1-08-13 幼儿园玩具的教案 玩具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玩具游戏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宝宝们又开始了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他们摆弄着娃娃家里的一切,时而抱抱娃娃,时而摆弄起餐具,各自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看到智豪和雨航两个小朋友在互相的争抢一个电话机。我在旁边看见了就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啊?”看见我来了,他们马上向我告状说,“他抢我的电话机。”“不是,是他抢我的。那电话机是我的,是我先看见的。”“那你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电话机吗?”“好吧。但我要做爸爸。”“好的。”说着,他们就开心的玩起来了。可是,没一会智豪又和别的小朋友争抢其它玩具了。
爱模仿是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像小明那样,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在幼儿园的小班里,同样的玩具会有很多,这就是为了能尽量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这一心理需要。尽管如此,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经看到的那样:一位教师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老师想通过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指玩具架)拿一个。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对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鸡对小猴说:”你的小汽车让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由孩子拿幼儿园玩具想到的
前几天班里刚转来一个小朋友羽斐,我害怕小孩不适应,再加上家长的各种嘱托,平日里就多关注了她一下。
一天,我发现她站在玩具柜哪儿东瞧瞧西看看,自始至终紧紧地抓着她的书包,我走上前把她的书包打开看了看,说:“羽斐,你怎么拿幼儿园的玩具?”她看了我一下,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也没有说话,我看着她继续说:“快拿出来放到玩具柜里,幼儿园里的玩具属于所有的小朋友,只能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是不可以带回家的,你知道么?”她看着说,木然的点了点头,极不情愿的把玩具从书包拿了出来。
针对这件事,我和她妈妈进行了沟通,她妈妈说:“说好听的你这是拿幼儿园的玩具,说难听点,你这就是偷呐!”她妈妈说完,狠狠的推了她一下,可以看出,她妈妈很生气,我对她妈妈说:“羽斐她才四岁,有时候分不清好坏是非也是正常的,毕竟她还是个小孩子。”她妈妈几乎要掉下眼泪了,握着我的手,跟我说:“刘老师,你说这可怎么办才好?她有时拿小朋友的东西,橡皮铅笔什么的,你说她小小年纪,怎么能这样啊?为了这,我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她……哎,我是一点辙都没了啊!”看着快要哭了的羽斐妈妈,我也难受的很:“把这件事交给我处理吧,我想想办法,你也别使劲说她了,更不能打她。”
我每天户外活动的时候都去找羽斐说话,有时候给她讲故事,有时候和她聊聊天,慢慢的跟她说一些做人的道理,慢慢的她开始信任我,常常主动走到我身边跟我说一些悄悄话,她也没让我失望,再也没有拿过幼儿园或者其她小朋友的东西。
小孩子不懂事是很常见的,都识大体的话,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耐心,更要做到细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为他们明媚的未来奠定基础。
争抢玩具的后果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争抢玩具的后果”!
开始选择角色了,阳阳今天选择了“医院”,挂上了医生的牌子,还有缘缘、月月、晨晨也一起参与了医院的游戏,医生护士都到位了,医院里的娃娃正躺在小床上输着液。
突然,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来了,说他们家的娃娃在医院要接回家。
但是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说娃娃生病还没好不能接回家。
就这样开始争抢起了娃娃,你一拉我一扯,娃娃的一只胳膊扯掉了。
“老师,他们把娃娃抢坏了!”月月叫了起来。
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娃娃的一只胳膊在缘缘手里。
这时,阳阳抱起娃娃说:快点!给娃娃抢救。
大家都跟着阳阳说:快点抢救,给他动手术,给他包扎......在阳阳的带领下大家都忙着帮娃娃抢救。
本来是一场争执,却变成了一个偶然,大家没有再为争抢娃娃而吵闹,而是变成了给娃娃抢救,我也加入了他们的抢救队伍,帮他们找来了透明胶做绑带,还有小剪刀。
阳阳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正投入的为娃娃抢救。
很快的,在大家的努力下娃娃的胳膊装上去了,帮着绑带。
阳阳在这次的“意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已成风波很自然的过去了,大家都从这次的抢救娃娃中知道了争抢玩具的后果,相信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关于“争抢玩具的后果”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爱抢玩具的孩子
活动时,他总是一个人跑来跑去,小椅子一刻也坐不住,为此,我对他做了一天的活动跟踪记录,希望以此我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这些事情的原因所在。早上来园时,王**带来了一个玩具,马上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只见李**走过去,一把夺过王**的玩具,就自己玩起来,王**见了要立刻抢回来,于是,两人你争我夺,都不肯松手,我走过去蹲下来说:李**,你想玩这个玩具是吗?李**点点头,那么,玩具是王**带来的,你应该怎么跟他说呢,李**看看我,又看看玩具,对王**说,让我玩一会好吗,王**听了松开了手,一起玩吧。我鼓励道。两个人听了都跳起来,开心的玩起了玩具。
分析:
1.李**自我为中心的的倾向很明显,自己的玩具只会自己玩,而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李**从王**手里一把夺过玩具,是因为他喜欢玩这个玩具,自己也想玩,便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从别人的手里抢来了自己玩。
2.李**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特征可能与成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一旦别人不注意他,他就会感觉不被重视,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包括侵犯行为),以引人注意。同时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常常出于害怕而不敢接近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新的攻击性行为来吸引起同伴的注意,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措施:
1、幼儿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幼儿只是想和别人表示一下友好,可是他们的动作给人家的感觉就像是想侵犯别人,幼儿年龄小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动作,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2、转移关注点:放大和鼓励进步,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失控的行为,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我认为过分的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是绝不会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当他稍微的有些进步的时候,我便马上加以表扬,鼓励,让他逐步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
3、如果发现李**出现攻击性行为就果断的制止,并边示范抚摸对方的手臂或其他部位说;如果你喜欢小朋友你可以抚摸他的手臂:或者轻轻的拍拍肩膀:示范后,请李**像老师一样做。并肯定的说;对;要轻轻的抚摸,才表示你喜欢他。
教育随笔:老师,她抢我玩具
教育随笔:老师,她抢我玩具
“老师,她抢我玩具!老师,她抢我玩具!”循声望去,只见李荣凌又在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每次到了区域活动时间,教室总会时不时传来李荣凌和别人争抢玩具的声音。
李荣凌的爸爸、妈妈结婚比较晚,而且爸爸经常出差,所以家里人对李荣凌特别宠溺,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无不一一满足。因此,养成了孩子任性、倔强、以自我为中心,控制欲强的性格。但是到了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玩具数量是有限的,任何玩具都需要轮流分享。可她缺少规则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如何让她学习并领悟分享,从而减少这种争抢现象的发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对故事很感兴趣,每次当我宣布要讲故事的时候,她总会很安静的用小眼睛看着我,于是我就想到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她从故事中领悟分享、谦让带来的愉悦心情,从而学着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
其次,对于孩子们,最有效的方法就应是游戏了。因此我就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以“合作游戏”为主,投放足量的材料,从环境与材料提供上避免在游戏中发生争抢行为,培养幼儿合作潜质和体会分享的愉悦。
最后,我通过创设“玩具生病”的情境游戏,激发李荣凌做个“爱护玩具的好宝宝”,引导她学习礼貌用语,学着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李荣凌有了不小的变化,争抢玩具的次数明显少了,也能学着静下心慢慢等待了。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到“以情动情”“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随笔:由争吵到互让
课外活动时,皓皓和童童为玩跷跷板而争吵着,正吵的不可开交时,我看到平时最爱玩跷跷板的宇宇则站在一边耐心等待。发现这情景我便走近宇宇,抚摸着宇宇的头对小朋友们说;“宇宇真好,看到皓皓和童童要坐跷跷板,他不去争抢,而是耐心等待。”那两个小朋友听了我说的话,也不争不抢了。我转身对他俩说:“宇宇不跟你们争,你们让他玩玩,好吗?”皓皓和童童同时点点头,宇宇只玩了一会儿,就下来,我又对其他小朋友说:“宇宇只玩了一会儿,就让其他小朋友玩,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时我又问皓皓和童童:你俩谁玩?他俩谁也不肯先玩,互相推让,我只好指定一人玩。
皓皓和童童因玩玩具,由争吵到互让,是什么使他俩的言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榜样的力量。抓住时机利用小朋友中的正面教育典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我学会了倾听
学期课程的结束,使我回想起这一学年的教学,不仅孩子们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我也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许多、学会了许多。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学会了倾听。
记得初时,我把老师与幼儿的交往局限于课堂、游戏中,上课时,我总是把眼睛瞪的大大的,孩子们的一切动作都在我眼里,所以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孩子来告诉我之前,我就清楚了。孩子告完状,,我总说:知道了。直到有一天,角色互换,我才领悟到我的不恰当。有一节课,导入部分是猜谜,谜语还没说完,已有幼儿得意洋洋的说:“我早知道了”。虽然他表现了自己的聪明,但因他的不礼貌、不尊重,却让我心里不好受,由此及彼,我检讨了自己,试着改变,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后,不论孩子们的话多么简单,我都以目光、手势、语言传递听到的感受,表达我内心的兴奋。
我的运动我做主
户外运动时间到了。像往常一样。在做好准备活动后我带着我们班的孩子们来操场上。只见其他班的孩子在玩球的玩球跳绳的跳绳,我们来晚了,我们玩什么呢?我的脑子飞快的转着,那些适合我们班呢?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已经各自行动起来:有几个孩子马上搬来了几个轮胎,在地上滚着玩起来了,这时皓皓又滚来一个大球和几个小伙伴滚着玩,那边几个孩子搬来几个呼啦圈间隔距离摆放在地上,双脚跳、单脚跳着玩。孩子们的设计丝毫不比老师的设计逊色。
原以为今天我们班的户外运动做不成了,没想到孩子们比以往做得更投入、更快乐。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们自己创设的系列运动。看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事事为孩子安排,处处替孩子设计。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效果可能会更好。
不一样的答案
有一天在音乐活动时,我让幼儿边听乐曲边辩别乐曲的噪音。当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道认为这是好听的乐曲,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耳朵,边摆手边露出难受的面容。我便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都说不好听。只有童童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质问这个孩子:“这么吵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听到我不高兴的声音,童童一脸的委屈。本想批评他的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呢?童童轻轻的说:老师你不是说过跟别人的想法不一样、答案不一样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吗?我哑口无言,无以答对。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孩子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不一样答案”的意义。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饭后,孩子们都在玩喜欢的玩具。突然听到轩轩在喊:“你干嘛,给我呀,给我呀……”我回过头一看,原来南南走到了轩轩的位置上正抢着轩轩的玩具。我说:“南南,你别抢,玩具筐里还有许多的玩具,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去拿一个玩。”南南听了以后走到玩具筐边翻捡了起来。没过一会儿,轩轩又喊了起来:“把我的玩具给我呀!”我一看,又是南南……
玩具整理好以后,我和大家说了这件事,并把南南叫到了身边,告诉他玩具要到玩具框里拿,如果喜欢别人的玩具要等别人玩好了再拿,或者可以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请问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我对南南说:“假如你想玩我的玩具,你怎么问我拿?”南南马上接着说:“你要玩我玩具。”我马上纠正说:“你要问我:‘我能玩你的玩具吗?’”南南也跟着说:“我能玩玩具吗?”
南南喜欢玩玩具,而且特别喜欢玩那辆小火车,因此他看见轩轩在玩时候就直接过去拿了。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想玩就拿,因此与轩轩之间发生了争抢。其实,争抢玩具在小班的年龄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家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并不懂得到了集体里该如何玩玩具。通过今天的事件,我也正好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让越越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说。
接着我还改编了一个故事《怕痛的玩具》,讲述了玩具宝宝两种不同的遭遇:争抢和谦让,让孩子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了解玩具宝宝喜欢谦让的孩子,并学说:请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在故事的情境中孩子们都非常乐意接受。
一次争抢玩具后的思考
今天游戏的观察点我重点放在了休闲吧,休闲吧的幼儿今天选择了玩木质积木,进行建构活动。刚开始进行游戏时,孩子们玩的时候都很注意常规,都知道玩积木应该保持安静,正当我想表扬这帮孩子时,突然听见了一阵争吵声:“这是我的积木,你不能拿。”闻声一看,原来是时伟博,他正在抢旁边袁哲浩手里的玩具,硬说他手里拿的是他的,袁哲浩也不甘示弱,不肯给他,所以就上演了一幕抢积木场景。从今天争抢的现象可以看出:时伟博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由于在家里,一旦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所以就让他以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会属于自己。现在的孩子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正因为宠爱有加,致使现在的孩子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更不会与人进行交往、协商,才发生了今天的争抢积木的现象,其实这类现象的发生以不再是小部分人,而是班里越大部分都这样,一旦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采用争抢的手段去解决,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因素,让幼儿觉得只要自己想要,都能得到。另一方面由于是小班幼儿,它们还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遇到问题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面对今天的争抢积木现象,我觉得还是应该放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指导争抢东西是不好的,应该学会谦让,同时也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不要因为溺爱,而导致幼儿的一些攻击性行为,这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有了家园共同的努力,相信孩子的这种自私、自利的习惯一定会得到改观的。
教育随笔:我们的教室里再也听不见争抢玩具的喧闹声
龙龙从小由于爸爸、妈妈都比较忙。因此,孩子的饮食起居都由爷爷奶奶包办代替,教育方式也是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因此,导致了龙龙霸道行为的出现。但是,幼儿园作为还是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要帮助他改正这一坏习惯。
欣慰的成果:对于龙龙,在日常中,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个案在有意的跟踪。不论是日常,还是游戏以及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看到了龙龙一天天的进步。记得刚开学时的龙龙,在班中太过霸道,常常独占自己爱玩的、想玩的玩具,有时还会在未经他人同意,拿取别人的玩具。而且从奶奶那得知,孩子在家比较喜欢看一些如《奥特曼》等相对比较暴力的动画片,而且爱模仿里面的行为。因此,在园表现出对同伴时不时地又打、又抓、又拉等不文明行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为龙龙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创设了尽量与同伴避免冲突的空间。因为儿童独霸等暴力行为都是发生在争抢玩具等问题方面,在这个空间里,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减少孩子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此外,我们还努力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孩子能形成积极绪和经验,善待他人。另外,我们还重点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龙龙学习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龙龙在其他的情境中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现在的龙龙,逐渐开始能和同伴一起开心地玩耍、现在的他能好同伴一起友好地相处,我们的教室里再也听不见争抢玩具的喧闹声和打闹的哭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