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装可怜的父母是摧毁孩子的毒药

发布时间:2021-08-2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孩子的教育问题

前日有位事业有成、忧心忡忡的爸爸找到我说:“刘老师,有件事您一定要帮帮我!”我很纳闷这位爸爸沉重的语气。问:“什么事让你这么沮丧?”这位爸爸便向我滔滔不绝地描述了发生在他的家庭和孩子身上的事情。

这位爸爸是某集团公司老板(不是土豪,有高学历,素质好),正值壮年,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与妻子离婚,然后又迅速再婚。一方面是生意太忙,另一方面又有了自己的新家庭,从此以后就很少与前妻往来,母子俩的生活费都是通过银行转的,从不见面交付,这样孩子也几乎见不到爸爸的面儿。两年后,也就是孩子4岁半的时候,这位爸爸再婚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便想起自己的这个儿子,便打算在休假期间单独带儿子到国外去旅游,让孩子见见世面,加深与孩子的感情。

父子俩上路了,烦恼也跟着上路了。两周的相处,爸爸发现孩子一路上乖巧、懂事的吓人,完全没有小孩子的那种调皮、任性、活泼,一路上与爸爸形影不离,爸爸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爸爸不喜欢的事情,他就很懂事地远离。一开始爸爸很开心,感觉自己的这个儿子怎么这么懂事,后来就开心不起来了。

因为这位爸爸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没有快乐的能力,任何有趣的现象、任何玩具、任何食物。。。都引不起儿子的兴趣,仿佛孩子的兴趣就是让爸爸高兴。看到孩子的这种心态,爸爸的心就开始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害怕,替孩子的未来深深地担忧,于是就有了开始的一幕,这位爸爸心情沉重地来找我了。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还得从父母离婚开始说起。父母离婚后,这个孩子才2岁半,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都是妈妈单独陪伴,妈妈整天一副自哀自怜的可怜相,深深刺痛了幼小的孩子,孩子感觉妈妈不高兴是因为自己不乖,因此心存内疚。如果自己每天高高兴兴地要这要那会伤害妈妈,渐渐地孩子便把自己的快乐压抑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讨好妈妈,哄妈妈开心,母子俩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动态平衡。

从孩子妈妈那儿听到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一天母子二人去超市买东西,儿子看见一个深绿色的大坦克玩具,很想要,就嚷着要妈妈买,赖在玩具摊不走,妈妈说:“家里有那么多的玩具,不能再买了,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多钱给你买。。。”妈妈话没有说完,就想起自己离婚的处境,就突然当着孩子的面哭了,妈妈这一哭,吓住了孩子,孩子赶紧爬起来擦干眼泪,安慰妈妈说:“妈妈,我不要那个坦克了,我乖,你不哭了”孩子很内疚,在他幼小的心理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妈妈伤心,所以孩子愿意压抑自己的欲望来满足妈妈,让妈妈开心。

事实上,这位妈妈哭泣是因为这位妈妈自离婚后,就再也没有去工作,母子俩的生活全靠孩子爸爸每月给的生活费来维持,一遇到孩子要买这买那的时候,这位妈妈就会联想起自己没有离婚时的生活状态,想买啥就买啥,可是现在不能过这样的生活了,于是就哭了。可是妈妈这种可怜相,被孩子看见,以为是自己想要获得快乐的欲望太多,让妈妈伤心,心存内疚,于是孩子反而变成了大人来照顾妈妈的情绪。装可怜的妈妈,利用孩子的内疚感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让孩子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

无独有偶,一位幼儿园老师对我说她班上的一个5岁男孩,对女性特别痛恨,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说:“爸爸太可怜了,妈妈不要我们了,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幼小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位爸爸与孩子妈妈一起毕业于名校,但是生性懒散,性格脆弱,不求上进,缺乏自律,逐渐被生活所淘汰,而孩子的妈妈在外企做到了高管,并且被派到了国外工作,自然他们也就离了婚。本来孩子的奶奶与他们父子一起住,但是受不了儿子的这些自暴自弃的恶习,奶奶也被气会乡下老家了。爸爸喝醉酒后经常在孩子面前哭泣,身边的女人(妈妈、奶奶)都离开了爸爸,幼小的孩子便开始同期爸爸,讨好爸爸,想方设法让爸爸开心,因而孩子的人生观就开始扭曲,最后会导致孩子放弃捕捉幸福的能力。

所以不快乐的父母们,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装可怜,不要低估了幼小的孩子,他们能极其敏锐的感受到这种气场,因而开始自责、内疚,认为都是自己不够好惹妈妈或爸爸不开心,孩子自然会放弃自己的喜欢来讨好父母。随着孩子的长大,就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失去了享受幸福的能力,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认为快乐就是让别人高兴,为别人而活。甚至在选择工作、结婚生子方面都要以父母高兴为基准。

家长朋友们,想让您的孩子有这样的人生吗?如果不想,那么现在就别在孩子面前装可怜了,把乐观、积极、自律、勤奋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您的孩子自然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

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参见《当你遇到喜爱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很可怜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他们家长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都不是母亲一手带大的,要么父母忙,要么就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带孩子,把孩子从小扔给老人管,致使这些孩子行为比较特殊,从小父母管得孩子越少,行为越明显。

小班的雨雨,长得白白净净,很可爱的样子。是妈妈在32岁时无意间要上的这个孩子,所以生下来就由奶奶带着,妈妈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才自己带。妈妈说自己不喜欢孩子,不愿意自己带孩子,带孩子太累了。我跟他聊到孩子的表现,她说已经很满足了,孩子回家能朗诵儿歌了。原来连话都说不清,外出带他参加聚会,只是躲在妈妈背后,连面都不敢露。是啊,孩子刚入园时,只会单字往外蹦,还撇着外地口音,闹不清他说的什么,更别说参加活动了。现在孩子在班里经常会大声尖叫,老师说要求,他故意重复接话。因为他,还把班里其他孩子也带的比较浮躁,常规明显不如其他班。你和他聊时,他也不是不明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老师为了他付出了许多许多……

中班的瑞瑞,非常可爱聪明的一个孩子,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攻击性行为特别多,观察发现,他也不是故意的,是出于喜欢别人,但不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有时生气了会大声喊叫,达不到目的就大哭大闹。他也是一个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孩子,妈妈做生意,忙的没时间照顾他,只管给孩子掏钱买东西,其他很少关注。刚上幼儿园不久时,我也跟她聊过,她说孩子上我们幼儿园被她的朋友笑话“你穷不起了吗?上这么便宜的幼儿园,我们给你钱,上那些贵族幼儿园去。”我被她的观点闹得哭笑不得:“幼儿园质量的好坏是用缴费多少来衡量的吗?你既然选择了这个幼儿园,说明你还有点自己的观点,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孩子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只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你能多陪陪孩子,共同促进孩子的转变发展。”我不知道我的话能对他起多大的作用,反正孩子的行为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是因为他从小太缺乏母爱造成的。现在跟孩子聊天,他对妈妈爸爸晚回来也很反感,对妈妈少陪自己很伤心。

大班的明明,从上小班时一句话不说,到上中班时能与同伴交流,现在到大班能回答问题,进步令老师们感到欣喜。但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老师一眼,从没有和他班以外的老师说过话。他也是比较缺乏母爱的孩子。

人们经常称颂伟大的母亲,不单纯是因为母亲对子女有生育之恩,同时还由于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5岁以前,母亲对子女哺育、培养和切身的影响,往往对子女的智力发育、性格养成及精神面貌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是追溯到母亲早期的培养和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母爱是智力发育的基本点,如果5岁以前缺乏母爱,智力的发育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孩子在母亲身边可以比较放松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无比的幸福和享受。目前,青年夫妇中双职工比例增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许多人把出生后不久的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从工作方面讲,这样当然有利于工作,但是,如果从育儿、开发智力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缺乏应有的母爱,使孩子的智力不能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要知道生和育都是父、母亲的责任,别人可以代替你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代替不了母爱,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所在。因此,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头,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一味的溺爱,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一般来说,在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最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待遇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独生子等原因,男孩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轻易满足

有的父母对儿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甚至不顾给自己造成沉重的负担,满足儿子过分的需求。这种男孩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而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剥夺独立

作为男孩,应该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可是有的父母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儿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让儿子变成了“小尾巴”,父母或老人时刻不离开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男孩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4)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顽皮淘气是男孩的天性,他们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是,有的父母却忽略了这些,儿子稍微有点闪失,就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从此,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5)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儿子还小呢。”有的父母管教孩子,奶奶爷爷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男孩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的五种溺爱方式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给他以充分的爱,但是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迁就儿子,这爱就成了溺爱,而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儿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缺少远大理想、缺少是非观念、缺少良好习惯、缺少挫折教育,等等,而更为严重的是让儿子的人格不健全,直接影响儿子的将来。

可怜的孩子与可悲的家长


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题目,刚跟远在陕西的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告诉他后天要上课了,希望他尽早把孩子带回来。上星期天一早到校,收到门卫送过来的一张纸条,是小洲父亲的留言,说是外公病了,带孩子去陕西看望,请假一礼拜。这不是请假,只是告知而已。小洲同学入学才两个多星期,座位已从最后一排调到了讲台下,那几个拼音读得是疙疙瘩瘩需要课后再加工,这一走,就更跟不上了。连保安同志都在抱怨:这家长,自己去就去了,把孩子带去干什么?是啊,亲情是要顾及的,可孩子的学业也重要啊!所以我打电话希望他们尽早回来,当被告知还需要三五天时,无奈的我就写下了这个题目。

学生小辉的家长也让我很无语,这个小辉,脑袋瓜很聪明,但行为很幼稚,属于上课想干啥就干啥的主儿,除了趴在桌上睡着了,其他时候一刻不停。开学一段时间了,就他户口本没拿来,母亲说“放在老家”,所以做学籍管理,只能按照家长提供的信息填,谁知有一天,小辉一声不吭把户口本塞给了我,我以为是从老家带过来了,一对照,发现出生日期对不上号,户口本和身份证号码上的出生日期跟家长提供的不一致,家长提供的是9月之前的,户口本上是9月之后的,我就问来接孩子的小辉爸爸,到底是哪一个出生日期?小辉爸爸搔搔头皮,冒出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这个……这个……这个还是要问他妈妈……”我说,也是你的孩子,你总不至于不记得自己孩子什么时候生的吧?他才扭扭捏捏承认:“是户口本上那一个吧……”我算是明白了,他们为了能让孩子早入学,就把出生日期报大了。小辉爸爸忙解释说:“老师,我们不是现在才报大的,我们进幼儿园的时候就报大了!”还挺理直气壮呢!想想,用这种手段达到早入学的目的,无视孩子年龄上存在的弱势,孩子跟不上,这真是害了孩子啊!再则,做父母的没有诚实可言,以后拿什么来教孩子诚信呢?

还有一个孩子,也是一年级在我的班级,他有一对经常吵架的父母,父亲经常喝得醉醺醺,母亲一生气就带着孩子离家出走,那时我真是吃力不讨好,如今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经没有必要再记录下来了。那时候我有一种想法:好好的一个孩子,算是毁在他父母的手里了。在那天听到那个消息我就恨我曾有过这种想法,那天要不是他坐在父亲的电瓶车后头,他本该是读四年级了。

在刚入学不久带着孩子出远门,用欺瞒的办法让孩子提早入学,无视孩子学业动不动就带着孩子“离家出走”,这是家长的行为,他们的孩子没法选择,既无辜又可怜!孩子之所以可怜,在于他家长的可悲!

十八种做法摧毁孩子“自尊”


儿童早教上,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致使孩子受到打击。而以下的一些做法通常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希望父母们能够借鉴。具体如下: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10.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12.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何如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15.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6.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7.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18.当众出孩子的丑。

前17条都是在中级阶段前,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一条才是杀手锏。

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1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相关阅读】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

相关推荐

  • 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
    2021-02-18 阅读全文
  • 老师偶尔装装可怜 进入大班下学期,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活跃了,稍微一点点小动静就能让他们兴奋好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我觉得孩子难免的,不要太约束他们,就没有刻意地去压制他们,淡然略过了,可是,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孩子们越发地...
    2021-04-07 阅读全文
  • 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很可怜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他们家长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都不是母亲一手带大的,要么父母忙,要么就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带孩子,把孩子从...
    2020-07-17 阅读全文
  •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
    2022-02-05 阅读全文
  • 可怜的孩子与可悲的家长 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题目,刚跟远在陕西的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告诉他后天要上课了,希望他尽早把孩子带回来。上星期天一早到校,收到门卫送过来的一张纸条,是小洲父亲的留言,说是外公病了,带孩子去陕西看望,请...
    2020-08-26 阅读全文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

2021-02-18 阅读全文

进入大班下学期,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活跃了,稍微一点点小动静就能让他们兴奋好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我觉得孩子难免的,不要太约束他们,就没有刻意地去压制他们,淡然略过了,可是,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孩子们越发地...

2021-04-07 阅读全文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他们家长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都不是母亲一手带大的,要么父母忙,要么就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带孩子,把孩子从...

2020-07-17 阅读全文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

2022-02-05 阅读全文

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题目,刚跟远在陕西的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告诉他后天要上课了,希望他尽早把孩子带回来。上星期天一早到校,收到门卫送过来的一张纸条,是小洲父亲的留言,说是外公病了,带孩子去陕西看望,请...

2020-08-2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