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儿童精神打结
发布时间:2021-08-25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儿童励志故事导读:婴儿孤独症多见于男孩,比女孩多2~4倍。单卵双胞胎发病的同一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提示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该综合征通过其行为表现被确认。智能水平和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用多轴诊断系统分别记录。
精神异常是所有精神功能领域:行为,认知和情感中的病理的表现。精神异常相对罕见(4~10例/10000儿童)但引起严重的医疗问题。精神异常可分为四个大类:婴儿孤独症,儿童期发生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儿童分裂性精神障碍,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每一类的发病年龄,病程,预后各不相同。
婴儿孤独症(Kanner综合征)
一种儿童早期的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社会关系异常,语言障碍伴有理解能力低下,代词颠倒(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仪式和强迫现象(坚决的保持一致性),以及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其中大多数病例精神发育迟缓。
婴儿孤独症多见于男孩,比女孩多2~4倍。单卵双胞胎发病的同一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提示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该综合征通过其行为表现被确认。智能水平和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用多轴诊断系统分别记录。
CT扫描可以分离出一组伴有脑室扩大的婴儿孤独症患者,而MRI最近鉴别出一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成人孤独症患者。少数婴儿孤独症病例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巨细胞包涵体病,苯丙酮尿症以及脆性X染色体有关。
症状,体征,诊断和预后
婴儿孤独症通常在生后第一年表现出来,不会晚于3岁发病。该综合征的特征表现为极端的孤独(缺乏依恋,不会拥抱,躲避凝视,不能形成交互的相关关系),坚持同一(抵抗改变,仪式性,对家中物品的病态依恋,重复动作),言语和语言障碍(范围从全哑到言语出现延迟到明显独特的语言使用),以及显著的智力发育不平衡。婴儿孤独症患儿智能测试困难,在标准的智商测试中通常操作项目优于语言项目,而且尽管大多数的项目发育迟缓但少数项目与年龄相符。虽然如此,由经验丰富的测试者所做的智商测试可以对判断预后提供有用的指标。IQ<50的儿童,几乎无一例外地预后不良;智商较高者大约有一半可以达到中等水平。患儿7岁时所使用语言的总量可以明显地决定预后。症状可以在整个发育期都持续存在,有些患者到青春期或成人早期伴发精神分裂综合征(妄想,幻觉)。
神经学检查常常出现非局灶性表现(例如,步态不协调,肌阵挛性反射,动作刻板),但有大约20%~40%的患儿在青春期前出现癫痫。脑电图检查通常是无意义的。
治疗
对大多数有严重损伤的儿童,系统地应用行为治疗有助于在家中和学校里管理患儿,这一技术也可传授给父母。在慈爱的父母和许多富有献身精神的教师的耐心尝试下,这种治疗方法对孤独症患儿是大有益处的。丁酰苯类药物的效果有限,主要用于控制最严重的攻击和自伤性行为,不能解决精神异常。芬氟拉明,一种血清素激活的拮抗剂,已不允许使用。其他几种有精神作用的药物也已经使用,但有关它们的疗效的证据很少。言语治疗应该早期开始。对不说话的儿童,学习手语的价值还不确定。心理疗法和特殊教育对智商接近正常或较高的患儿有益处。
儿童期发生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
一种与婴儿孤独症相似的综合征,但发病时间晚(36个月~12岁)
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社会关系异常(例如,孤独,不适当的情感,缺乏交际技巧)以及奇形怪异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包括奇特的动作,奇怪的手势以及不寻常的言语方式。虽然这种疾病在36月龄后才充分表现,但一些表现可能较早出现。像婴儿孤独症一样,缺乏妄想和幻觉是它的特征。
除了发病年龄晚以外,这种疾病的表现似乎是婴儿孤独症的变异型。它常常与Tourette综合征,强迫障碍,注意力缺失障碍同时存在,并且症状易于混淆。治疗和预后与以上的婴儿孤独症相同。
儿童分裂性精神障碍
是几种不同种类的,3岁以后发生,但早期发育正常的综合征的总称。
一些儿童分裂性精神障碍的病例以后被确诊为特异的神经退行性综合征(例如,慢病毒感染,幼年性大脑点状变性);另一些则没有可以确定的病因。典型地,儿童在3~4岁以前发育正常(包括言语,认知,大小便训练以及相适应的社会行为)。然后,一段时间的不明的疾病和继发的情绪改变,此时儿童易激惹和抱怨,随之发育明显倒退,以前获得的发育水平消失。儿童各个方面的发育倒退到很低的程度。病程是相当严酷的,患儿需要终身的照料。病因不明病例的寿命不受影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状态通常在7岁后出现,同时行为表现类似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证据提示环境压力会促使有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病。假设可能存在多巴胺代谢异常,但还没有被证实。
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婴儿孤独症和全面精神发育异常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不同,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是青春期和成人期精神分裂症的延续。特征性表现有退缩,淡漠,情绪平淡,思维障碍(封闭和顽固),牵涉观念,幻觉和妄想,主诉思维受控制。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的描述。
治疗
需要联合采用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吩噻嗪(如氨砜噻吨每天0。10~0。40mg/kg)和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每天0。05~0。15mg/kg)对控制急性精神病症状有效,但常有复发(注意:由于儿童对这些药物的锥体束外作用敏感,必须谨慎使用)。急性病情恶化的患儿需要住院治疗;某些患儿需要长期的住院精神病治疗。
特殊的教育系统,如每天训练,对症状时好时坏明显的儿童是必要的,否则很可能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发育。由于社区医疗相对减少,家庭成员,朋友以及社会机构提供的缓解期的护理对正在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儿尤其重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儿童口吃需谨防发声性抽动症
导读: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马丙祥说,说到抽动症,许多家长会马上联想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甚至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可是,从表现症状上来讲抽动症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型,家长了解到的多为运动性抽动,而发声性抽动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
发声性抽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构音肌、胸扩肌、腹肌及口咽部肌肉发生抽动时,造成一组肌肉或一个肌群突然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的发音异常。此类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现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因此在门诊上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状而久治不愈。另外,发声性抽动症与单纯的口吃也比较容易区分。一般来讲,单纯的口吃症状相对稳定,而发声性抽动症则表现为时轻时重,有的还伴有眨眼、撅嘴等肢体症状。
马丙祥主任说,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上,目前西药多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是它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症状,如嗜睡、烦躁、头晕甚至颈项强植、眼球运动不灵等,因此最好选用中药或配合中药进行治疗,中成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静灵口服液、龙胆泻肝丸、归脾丸等。
最后应强调的是,由于处在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如果有一些小朋友模仿别人“口吃”,最后自己也受到一定影响时,家长千万不要斥责或者过度纠正,以免造成其心理负担过重,真正诱发口吃。
抽动症小验方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马丙祥说,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肝失调最为明显,风、火、痰、湿代谢失常,聚积体内而发病,故本证以风火痰湿为标,肝,脾、肾三脏为本。以下是一些具有祛风安神等作用的小验方,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一试:
1.珍珠粉:每次1克,3次/日口服,有镇惊安神作用。
2.蝉衣粉:将蝉衣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2克,每日2次口服,有祛风止惊,安神作用。
3.银花、菊花、胖大海泡茶饮:用上药各3克,开水冲泡,每日1剂,当茶饮,有消除咽部异物感的作用。
4.钩藤饮:用钩藤10克,开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5.地龙粉:将地龙干品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克,每日2次,有祛风止抽作用。
0-8周岁儿童早期阅读谨防功利化
如果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外在环境分为家庭、校园和社会,家庭无疑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环境。尤其在学龄前时期,家庭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阅读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儿童今后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儿童的阅读能力必须及早培养,作为儿童阅读教育第一场所的家庭也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培养家长自身的阅读兴趣是做好阅读指导的第一步
家长以身作则会对孩子的阅读起到正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家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的孩子,更能懂得读书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读书行为。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的调查数据(以下简称数据)就能从侧面支持这种结论。
家长对阅读的喜好程度会影响孩子的阅读量。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0-8周岁未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量为4.78本。在家长“喜欢,经常看书”的家庭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最高,达6.40本;在家长“喜欢,但不经常看书”的家庭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略低,为4.38本;而在“不喜欢,基本上不看书”的家庭,0-8周岁儿童的阅读量只有4.07本。
数据还显示,家长的阅读喜好可能影响孩子的阅读喜好。例如在家长“喜欢,并经常看书”的家庭中,有九成以上(91.2%)的0-8周岁儿童的喜欢看书,其中有近七成(69.8%)的0-8周岁儿童“喜欢,并经常看书”。
由此可见,家长的阅读兴趣不仅可能影响到孩子是否阅读,也会影响到孩子是否喜欢阅读。
家长应因材施教,尽早引导儿童开始阅读
何时开始引导儿童进行阅读也是许多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0-8周岁有阅读经历的儿童平均阅读起始年龄为2.39周岁。在我国,0-1周岁开始阅读的儿童有25.7%,2周岁时开始的占32.2%,从3周岁时开始的占21.8%,3周岁之后才开始阅读的占20.3%。
儿童阅读的概念应宽泛地理解为听(声音)或看(图画或文字)。虽然国内外专家对儿童阅读的起始时间看法不同——有的认为越早越好,甚至可以在孕期进行,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儿童阅读可以在出生6-10个月前后开始。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阅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阅读可以尽早开始。而且,由于儿童个体差异较大,引导儿童阅读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
儿童阅读过程中家长不能缺席
由于幼儿缺乏阅读能力,在低幼儿童阅读方式上,国际经验是以亲子共读为主——家长与幼儿共同朗读故事。在国内,亲子共读的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反映亲子共读对于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是很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中,“家长陪孩子一起读”占32.0%,“家长读给孩子听”占35.9%,表示孩子喜欢自主阅读的比例则不足三成(26.3%)。
调查数据还显示,在我国0-8周岁有过阅读经历的儿童中,88.2%的孩子在平时阅读中会有家长陪同。然而陪读时超过七成(73.2%)的家庭是由“妈妈”充当陪护者角色,“爸爸”陪同的机会则不足三成(26.7%)。
早期阅读应注意阅读兴趣培养,功利性引导方式不可取
在童书选择方面,多数(51.0%)家长给孩子看“图画卡片,挂图”,近半数(47.2%)家长给孩子看“童话寓言故事”,近四成(36.1%)家长常给孩子看“识字数数”类。
通过分析家长引导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发现,2-3周岁儿童的家长较多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帮助认识各种事物”和“帮助识字,学数数”)的功利性目的引导孩子阅读。国外专家认为,越是在幼儿阶段,阅读越应当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为主要目的。然而国内的情况恰好相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而引导孩子阅读的家长逐渐增多。这说明,我国亲子阅读观念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两年,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许多家长也在积极学习并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法。如果这些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能够被正确应用于儿童早期阅读,孩子们一定更乐于走近阅读,并在阅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谨防孩子说脏话
导读:孩子说脏话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大人没面子,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
小郭:最近我突然发现我那个臭儿子又不学好了。
老高:又怎么了?这么点大的孩子能坏到哪儿去。
小郭:他竟然学会说脏话,还自以为是学到了什么新词儿,整天挂在嘴上。
小金:那赶快得让他改,不然就改不掉了。
小路:哎,小郭,你有时也讲脏话,你儿子是跟你学的吧。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突然变得爱说脏话,有的家长要么是狠狠地教训一顿,要么是拉过来揍几下,当时孩子可能不敢再说了,但时间一久依然如故。
其实,要解决孩子说脏话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查明孩子说脏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孩子说脏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为此,家长必须做到:
1、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观,他们往往从电视、电影中,从父母、同伴那儿学来许多脏话和一些不健康儿歌、顺口溜。为此,父母应该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并且要慎重选择影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2、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
对偶尔说脏话的孩子,成人应以文明的语言把孩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说一遍,形成正确示范。如孩子经常津津乐道重复一些脏话,家长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说脏话不好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表达气愤、激动情绪和处理矛盾的文明用语和方法。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可以说:“你住口!”“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或自己先走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