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要会“听”孩子的话
发布时间:2021-09-10 听幼儿故事 幼儿听故事 怎样教育孩子“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 “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
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用心听一听孩子的话(父母学校)
在幼儿园里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聪明”做为父母他们大多都从心里认为自己生了一个天才,从自己的孩子会说话起就觉得他(她)与众不同,比别人家的孩子多了一点什么,将来一准儿会比谁家的孩子都出色。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比对自身的期望更强烈,也更有信心。但这期望往往只是海市蜃楼,经常会有落空的时候。因为父母总是戴着放大镜在看自己的孩子,那被无数的爱所放大了的优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日渐平庸的孩子让父母的失望越来越多,于是也就恨铁不成钢了,也就痛心了,但这只是父母的感觉,父母从不用心听听孩子的声音。父母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都多,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比孩子多得多,自己完全有理由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是有时候事情并不如我们想的一样,经验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孩子时,不要总是对孩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该是平等的。作为父母,应该能够平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才不会好心办错事。
当自己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一定会痛心疾首,对孩子满心失望。愤怒的父母这时往往只想到拳头,认为再不管教这孩子将来就会成为监狱的客。即使孩子想解释自己的行为,父母既不相信,也没有耐心去听,我们只相信看到的,不相信你编的理由。父母的心可以理解,但这往往会让孩子受委曲,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等孩子长大后,他可能还会对这些事耿耿于怀,当他能够平等地与你对话时,他可能会故事重提,从而让你深深地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
多年前,有一位母亲,在她儿子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她发现他总是犯一个让她不能容忍的错误,那就是偷拿别人家的东西。她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这让她很恼火,家境并不困难的她,当然不能纵容儿子这样做。于是打孩子就成了她经常的节目,或者她也问过孩子为什么去拿别人的东西,但在她那怒气的阴影下,孩子早已什么也不敢说,只有瑟瑟发抖了。一次次打下来,疼在孩子身上,疼在她心上,但为了孩子将来不走上邪路,她还是不肯停手。
后来因此事多次失去工作的儿子告诉她,那时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因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向她要她又不肯给他买,他看到别人的东西,就忍不住去拿,想和你说说你又听不进去,到后来就有点难以自控了。是啊,一个孩子又有多大的自制力呢?当他看到那么有诱惑力的玩具时,早已把妈妈平时的教导抛到了耳后,只想自己拥有它,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如果她那时能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强硬的打骂,也就不会有孩子身上的疼与自己心上的痛!教育孩子时,听听孩子的声音是多么必要!我们不要总是觉得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了好的出发点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不要盲目地把书上的理论或别人的经验当成教育自己孩子的法宝。现实是复杂的,孩子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孩子或许多孩子都适用的方法可能对你的孩子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走向成功的原因。当父母都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时,如何让孩子走向成功?
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必须是在对自己孩子的充分了解中摸索出来。作为父母,你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父母可能都会犹豫。是啊,人了解自己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是了解自身外的人了。孩子虽说与自己朝夕相处
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哭泣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会过去。
在孩子开始哭的时候,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起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孩子的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的时候,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泣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这样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孩子不听话责任在父母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的困惑:
我家宝宝最近经常会不在意我们对她说的话,警告几次也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对她讲道理她就会回答“知道了”,但常常是口是心非,大声批评,她就会面对你掉眼泪,唉!强忍不发脾气也较难,怎么办呢?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应该说,孩子出生之后是不会有这样的习气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为父母,应该仔细拷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有些家长说了,我一向对孩子很好,他有什么要求我都满足,家里的玩具好吃的零食都是我买的,有求必应的妈妈,已经够好啦!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幼儿沾染的一些坏习惯都是来自于他周遭的环境,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中,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就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家长们可以想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仔细倾听孩子说话,敷衍了事的习惯?因为自己要喝茶看报,就把前来邀请一同玩耍的孩子打发走;因为自己有事要忙,没耐心听孩子咿咿呀呀的小故事而随便敷衍两句?因为承诺了孩子晚上会带他出去玩,而事后又临时爽约了?幼儿的模仿力是相当惊人的,他们最先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当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做多了这样的事情,孩子自然就习惯了这样的一种互动方式。身为家长,是否应该为现在孩子的不听话承担一部分责任?
如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习惯?
惩罚只能暂时平息这场风波,其实矛盾会愈加深刻。小孩因为惧怕家长的武力处罚而暂时委曲求全,不代表他们心里服气。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可能会变本加厉;而听之任之的家长做法就比较消极,基本的行为规范家长还是要对小孩进行引导的;冷处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妥善的做法。专家建议,面对不听话的小孩,家长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家长认为的不听话都是孩子的错。成人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所处的地位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成人不能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加上标签。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探寻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时候也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的问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就应该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时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彻底改变孩子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
孩子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不需要家长的火上浇油,硬碰硬,这样只能将矛盾激化。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平息矛盾,给予孩子安抚,同时,找寻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只有当孩子心平气和心情愉快的时候,家长的说教才能发挥作用。
这时候,家长应该尽量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切忌给孩子讲大道理,以孩子能听懂为宜。家长要注意不要频繁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来讲多次,这样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或者产生抵触情绪。只有家长从心底尊重孩子,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给孩子一个公正的评判。
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尝试!
妈妈对孩子的保护,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根据调查发现,有9.5%的妈妈整天抱着婴儿不放。或许我们可以说,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从哄抱婴儿开始的。 三岁的小宝,个性非常顽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小宝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好好一起玩!”、“会不会痛?”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小宝解决。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缘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困境,从小就必须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让他自己把脱下来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处都是,也要让他自己吃饭;脱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让他习以为常。一旦孩子长大,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还太小,这样子太勉强啦……”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孩子刚开始尝试时,通常笨手笨脚的,也可能犯错和失败。没关系,让孩子自己来,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给他赞美。这是教养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把好自己的度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儿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简单吃点,于是我用锅里的冷饭炒了点蛋炒饭,由于锅和铲子没放好,在我拿碗的时候,一下子翻了,锅里只剩下一点点蛋炒饭,于是我对儿子说:“儿子,刚才妈妈不小心把饭洒在地上了,就剩下一点点了,要么蛋炒饭给你吃,妈妈就吃早上的粥!”心里还巴望着小家伙会说出一句暖心的话来,让我感动一下,没想到儿子的话去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儿:“不行,妈妈,我就要吃蛋炒饭,你再给我烧!不然我会不高兴的!”没想到这家伙还先发制人,真是气得我瞠目结舌,不行非得教育一下这孩子。
我很生气地举起手,刚想打过去,看着孩子的害怕的眼神,再想想前段时间郑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打孩子是家长最无能的表现。高举的手,慢慢放了下来,我对把声音缓和下来说了句:“儿子,妈妈听了你的话很伤心。”儿子还在一个劲地说:“不行,我就要吃蛋炒饭……”我问儿子:“儿子你有没有挺清楚妈妈的话?我说的是,蛋炒饭不多了,你吃蛋炒饭,妈妈吃粥!还有,妈妈为什么给你吃蛋炒饭,自己吃粥?”儿子的声音轻了下来,说:“因为妈妈爱我,把好的留给了我,自己吃不好的”“对呀,妈妈也可以自己吃蛋炒饭,给你吃粥,但是妈妈爱你,就决定把好的、你喜欢的让给你吃。那么你应该怎样对妈妈呢?”儿子慢慢低下了头,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也吃点粥吧?下次我不这样了!”看着孩子懂事的话语,我的心头一热。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难免自私小气,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把好舵。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把好自己的度,切忌急于求成。以前当孩子犯错误时,我都会很着急,很生气,有时还会加上武力,但是幼稚、简单的儿子往往要么委屈接受,要么来几句反驳,不但伤害了母子间的感情,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真的很伤脑筋。今天这样的一段对话,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真的很不错。
在我们幼儿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当幼儿在班级里犯了错误时,我们有时还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就对孩子一顿劈头盖脑的批评,有时会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又难过,但是孩子还不一定理解。而“一碗蛋炒饭”让我知道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草率,要让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更容易接受,起到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