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
发布时间:2021-09-20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习惯的幼儿故事导读: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yJs21.CoM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或监护人,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习惯的榜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一)
1. 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分享等,并告知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
2. 用正面的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例如表扬、奖励小礼物等,让孩子明白好行为会得到回报。
3. 建立倾听与沟通的环境。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合适的反馈和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 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要成为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自己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表现出积极的行为习惯。
5.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6.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7.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
孩子需要感受到家庭和教育者的温暖和关怀,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培养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个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选)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五个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选)"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和有益的生活方式,还能够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五个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1. 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
一些简单的习惯,比如按时起床、保持卫生和整洁、定期运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和规律的饮食等,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孩子建立这些习惯需要耐心和时间,父母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进行锻炼,让他们养成好的日常习惯。
2.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越多,就越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并获取更多的经验。扩大孩子的经验世界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作为家长,鼓励孩子不断探索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课程、交新的朋友,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意义和有目标的生活。
3. 制定家庭规则和家庭仪式
家庭规则是一种确立家族习惯和价值观的方式。一些简单的规则,比如家庭成员要相互尊重、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用冠军观念和过分依赖孩子等,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如何与他人相处,提高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同时,制定家庭仪式,比如共进晚餐,也能增进家庭成员关系的互动和矛盾的化解。
4.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纵容孩子任性行为的父母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前景。因此,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各种情境和环境,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
5. 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
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能让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增强情感沟通的能力。不过,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时不要过度强调孩子的个人贡献,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依赖感和消极情绪。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只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他们迈向一个有益有意义的未来。
巧妙培养孩子好行为
导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要懂得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都是我与儿子的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我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到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物质奖励。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的小书架。买回来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怎样培养孩子节约习惯
导读:节约教育应该是教育内容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时,成人往往是采取反复讲道理和提要求的方法。然而,孩子们在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的。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较优越。帮助她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首先是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对节约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调动起孩子们节约的内在需求。在孩子有了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再来强化幼儿的节约意识才会有效。
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既要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也要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最后是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说一说怎样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
幼儿园里,一群孩子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了,孩子们一边擦着汗、一边喊着:“渴死了!渴死了!”纷纷跑回教室,这时孩子们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让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是停水了——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都没有。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我们浪费光了?过了好一会儿,水来了,孩子们才洗了手、喝了水。
节约教育应该是教育内容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时,成人往往是采取反复讲道理和提要求的方法。然而,孩子们在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的。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较优越。帮助她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首先是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对节约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调动起孩子们节约的内在需求。在孩子有了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再来强化幼儿的节约意识才会有效。
谈一谈如何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
孩子们正围着一个大鱼缸给鱼换水,有的用杯子、有的用小桶……一次又一次从大鱼缸里往外舀水,已经舀出了满满两大盆水。李老师问孩子们“鱼缸里舀出的水还能用么?”老师这一问,孩子们积极地动起脑筋。有的说:“鱼缸里舀出来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树”,有的则说:“可以用来冲厕所”,“给小动物喝,还可以洒在地上减少灰尘”等。
有了节约的体验,也产生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并不必然出现节约行为。因为孩子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较少,出现了节约的内在需求,有时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去节约,缺乏必要的节约经验、节约手段和节约方法。所以,给孩子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引发出孩子们的节约需求,只是节约教育的开始。要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们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教给他们掌握一些节约的方法和手段。如:教育孩子尽量不用一次性的产品等,帮助孩子了解资源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反复使用可以大大节约有限资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习惯。
达到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的目的
偶尔成人在冲洗拖把时,水龙头开大了,孩子会提醒“妈妈把水龙头开小一些,别浪费水!”出门时忘记了关灯,孩子会说:“爸爸还没关灯呢?”这时节约就已经成为孩子自觉的行为了。
将孩子的节约体验、节约意识和节约经验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孩子们的节约表现在没有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时,很容易出现反复。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上网搜索、观看录像片、给他们读一些有关缺水的新闻报导等,让孩子了解到没有水,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船就无法行驶,大地就会干裂无法种庄稼等,这样孩子们对缺水的危害认识得更全面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浪费资源就会使资源枯竭,人就会丧失生存的家园。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强烈的节约愿望,达到巩固的目的,促使孩子的节约意识变为自觉的节约行为。
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把握三点:一是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成人的评价。因此,当孩子出现节约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地做出肯定和鼓励,看到孩子的节约行为就要及时表扬,支持孩子的节约行为。二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节约方面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希望孩子做到,我们大人一定要做到,保证我们的行为可供孩子模仿和学习。三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前面也谈到了习惯的养成,是要经历较长的一个过程的,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孩子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很大程度在于成人的坚持和培养。
节约教育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很有必要,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广泛重视。而对幼儿的节约教育应以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为核心策略,从创造情景入手,搭建并调动起孩子内心体验的认知平台,在幼儿有了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实施节约教育。
父母要重视孩子奇怪行为
导读: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在对儿童精神疾病的认识上,许多家长存在误区: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梁月竹说,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与自己年龄不符、与受教育程度不符、与一贯表现不符的异常行为,家长都应提高警惕。此外,儿童精神疾病的表现与成人不一样,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以抑郁症为例,成人的表现主要是情绪低落,严重的可能有自伤、自杀行为,但孩子的情绪表达突出,部分孩子表现为毁物、伤人、具有攻击性。不过,孩子究竟是有心理冲突还是已经上升到精神疾病,还是要到医院让医生来评判,不要妄下论断,更不能擅自治疗。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除了要及时送他们就医外,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首先是让孩子有正常的生活规律,按时起居,在这方面家长要做表率,保证使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其次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与大自然、小动物接触也是很好的心理治疗。最后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不要无端指责孩子,尤其不要跟孩子抬杠。
培养孩子好行为有妙法
导读:孩子成长迅速,其可塑性很强,学会运用巧妙的方法,教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
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都是我与儿子的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我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到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
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的小书架。买回来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责备和不赞成
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篮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厉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自然结果。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