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不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20 孩子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导读: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

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感过强(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

这家中心的心理科主任赵希武等人分析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F236.Com 活动范文吧】

儿童心理科医生姜欣指出,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幼儿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孩子心理有问题要及时就诊


导读:家长要及时敏感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因为孩子遇到心理问题都会有所反映,只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些症状。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者孩子突然不看电视了、变得爱发脾气了等,父母常常针对这些表象去批评责备孩子,这更加造成孩子心理的封闭。

约七成前来求助的儿童青少年延误就诊,大部分延误半年左右,其中部分孩子的问题在掩盖了两三年后才显露出来。专家表示,青少年自己不愿就诊和父母怕丢面子是错过“黄金治疗期”的两大原因。

小学一直是优秀生、乖乖女的小蓓进入初中时因为一次误会被老师批评,内向的她从此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处于焦虑、害怕上学的情绪中,而且出现了强迫症状。但忙于生意的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处于心理困扰中的小蓓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也不把心事告诉父母,两年多过去,心病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她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压力变成了真实的压力。

市心理咨询中心儿少门诊类似小蓓这样的案例为数不少,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瑞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市心理咨询中心儿少门诊程文红博士表示,孩子年龄越小,有了心理问题就越容易延误。大部分青少年因为经历简单、碍于面子等,不会想到或者不愿意主动到专业机构求助,同时也不愿对父母说。有的父母觉得有心理问题很丢人,不愿正视孩子的问题。

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严重后果时才亡羊补牢?程文红博士说,家长要及时敏感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因为孩子遇到心理问题都会有所反映,只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些症状。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者孩子突然不看电视了、变得爱发脾气了等,父母常常针对这些表象去批评责备孩子,这更加造成孩子心理的封闭。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学会“倾听”孩子情绪或行为变化背后的“声音”,多聊天,在孩子心中建立对自己的信任感,同时也能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及时帮助解决。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有了心理困惑,不面对、不承认是危险的做法,一定要尽快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行为异常,注意心理问题


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所占比例较高。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咬东西说明心理有问题


导读: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欢咬东西,抓起什么就喜欢往嘴里塞,大一点的孩子甚至爱咬人。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李杰主任医师提醒家长,孩子爱咬人、咬东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绪问题,家长要注意疏导。

专家分析,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儿园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还喜欢咬东西甚至咬人,那么这可能暗示出他们有情绪上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如果孩子喜欢咬东西、咬人,家长应该首先寻找原因,看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宝宝的时候,或是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会通过咬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疏导宝宝的坏情绪外,家长还可以提醒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让宝宝知道他不开心可以告诉大人,不一定非咬东西。

专家还提醒,一旦咬人、咬东西成了孩子的一种经常性行为,就有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必要时还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如果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咬了,也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例如在宝宝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处,止血之后可用冷敷法。如果咬破了皮肤,最好带孩子看儿科医生。

相关推荐

  • 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关键词: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
    2022-01-01 阅读全文
  • 家教不当影响孩子心理 关键词:家教心理影响 导读: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及早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开学才1个多月,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便出现了一...
    2021-12-31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致 育儿心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致 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种分歧,否则,你们将犯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爸爸妈妈又吵起来了,星星的眼泪刷刷的流,可是谁也没有...
    2020-11-17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孩子的教育问题 育儿心得: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是心存敬畏的”,这是朋友曾经说过的话。没想到优秀如她,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是这么谨慎。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平凡普通的父母,需要更多的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孩...
    2020-07-22 阅读全文
  • 当今社会不能忽视孩子问题之一 7岁女童来月经,吓坏父母全家人 今年6月的一天,她女儿下身流出了鲜红的血,吓得他们夫妇不知如何是好。仔细检查发现血好像是从阴道里流出来的。王女士问孩子:“这个部位痛不痛?”什么都不知情的孩子说:“不痛...
    2021-10-08 阅读全文

关键词: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

2022-01-01 阅读全文

关键词:家教心理影响 导读: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及早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开学才1个多月,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便出现了一...

2021-12-31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致 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种分歧,否则,你们将犯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爸爸妈妈又吵起来了,星星的眼泪刷刷的流,可是谁也没有...

2020-11-17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是心存敬畏的”,这是朋友曾经说过的话。没想到优秀如她,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是这么谨慎。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平凡普通的父母,需要更多的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孩...

2020-07-22 阅读全文

7岁女童来月经,吓坏父母全家人 今年6月的一天,她女儿下身流出了鲜红的血,吓得他们夫妇不知如何是好。仔细检查发现血好像是从阴道里流出来的。王女士问孩子:“这个部位痛不痛?”什么都不知情的孩子说:“不痛...

2021-10-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