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异常家长莫忽视

发布时间:2021-09-21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导读:孩子恋物、暴露、易装、偷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不良行为,对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也不能过于追究,毕竟孩子还小,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阶段。

很多儿童会有恋物,易装等行为,父母往往觉得这些只是儿童爱玩的表现,其实,这些行为可能预示着孩子的性“异常”。

请注意,我在标题中的异常是带有引号的。这个“异常”是指在成年人社会中出现这样的性表现我们便会称为异常,而在儿童的世界,这些性表现却是不能够冠以“异常”的,但目前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所以只好以加引号的异常来说了。

那么,这样的一些性表现有哪些呢?

一、恋物

儿童的恋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人身体的一个部分,比如脚、头发;另一类是与他人身体有关系的物品,比如丝袜、内衣等。这里的“他人”一般是指儿童爱恋的一个人。这里讲的恋物是伴有性的活动和性反应的。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5岁男孩,近来发现他常常拿妈妈的尼龙丝袜玩,发现妈妈穿尼龙丝袜就会抚摩妈妈的腿,玩妈妈的丝袜时伴有面红、气粗、勃起等性高潮的表现。要求要穿妈妈的丝袜,妈妈不给,孩子就偷偷的玩,将妈妈的丝袜藏在枕头里,每天睡觉也用手捻着玩。妈妈越是阻止孩子玩丝袜,孩子对丝袜的兴趣就越强烈。这个案例中孩子恋物的对象就是与他人身体有关系的物品。

案例二,3岁男孩,有手淫,手淫时知道关上门,但在手淫时喜欢一手摸弄别人的脚,一手摸自己的生殖器,平时摸别人脚的时候有阴茎勃起等性反应。这个案例中孩子恋物的对象就是他人身体的一个部分。

案例显示,有的儿童的恋物行为在6岁以后就逐渐减少或消失了,但不是每个孩子这样的行为都会消失的,有多少比例,目前我不知道,我期待有更多的人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二、暴露身体

一些儿童喜欢脱光衣服,或脱光自己的裤子,一丝不挂,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在我的案例中有一个3岁男孩,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将裤子脱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配合,他一脱下,马上就给他穿上,这个持久战将近半年,最后孩子终于不再脱裤子了。还有一个案例是4岁男孩,一回家就要脱衣服,脱得一件不留,冬天也不例外,家人拿他没有办法。

儿童时期,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是他们的天性,儿童的行为中带有我们祖先生活的痕迹,随着他们对成年人社会规范的认识,他们逐渐就会懂得去遵守这些规范了,当然,这需要时间!

三、易装

女孩不愿意穿裙子,要穿男孩那样的裤子,男孩要求穿漂亮的裙子,这是许多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该怎样理解孩子这样的行为?该不该满足孩子这样的要求?儿童对异性服装的好奇,想穿一穿,我想是可以满足孩子这个要求的,在满足孩子这样的要求的同时,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他(她)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一段时期(可能半年,也可能要一年),孩子就喜欢穿符合自己性别的服装了。有的妈妈自己就喜欢穿中性的服装,但却为女儿不穿裙子焦虑,这样的妈妈应该用自己的打扮来影响孩子,如果你喜欢看女儿女性味的打扮,而你自己的打扮却是中性的,你是没有办法改变女儿的,母亲要知道,你是女儿成长中不可替代的榜样。

四、偷窥

儿童时期,特别是3~4岁的儿童喜欢看父母的裸体,但很多父母不让孩子看,特别是异性父母。这样的结果只会激起儿童对父母身体更大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这个好奇心,儿童就会采取偷看父母身体的方式,比如,乘父母换衣服的时候找很多的借口突然闯入房间,父母洗澡的时候扒门缝偷看等等,这样的行为如果我们用成年人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去评判,就会歪曲儿童,儿童这个行为的目的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当我们的孩子有以上这样的一些性表现的时候,不要用成年人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去评判儿童的行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符合儿童天然的表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儿童认识成年人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让他们的行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逐渐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这就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不要忽视肥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读: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

成年人都知道肥胖对健康有害,可奇怪的是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却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肥胖有害健康的警告,甚至有的家长从来不嫌自己孩子胖,只会嫌他们瘦。可不知你是否知道,肥胖儿童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胖的可爱”的感觉,但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却是老幼不分的。

你可能已经发现,许多肥胖儿童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他们开始学习走路的时间往往都晚于正常体重、同年龄组的儿童。这主要是由于体重过重和生长发育过快所导致的体内钙供应量相对不足所造成的。肥胖儿童的肺功能(肺活量)也明显小于同年龄组的正常儿童,因此罹患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危险性也高于正常年龄组。长期的肥胖还容易使患儿发生高脂血症,从而导致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发病年龄也比正常人提早许多。例如以前在成年人中多见的Ⅱ型糖尿病如今也在儿童身上出现了,据美国一家医院的统计,10年前该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如今则有30%的病患是儿童。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3—4岁的超重儿童已经出现血压升高和高脂血症的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同学问有时无意间的谈论,以及个别人的恶意嘲笑,更会严重挫伤肥胖儿脆弱的心灵。

最后肥胖儿童选择增高产品要慎重。

孩子“心理异常”大盘点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最不可忽视的品格


坚强是儿童不可忽视的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

制定合理目标

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长期目标则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肯努力去实现。一个心中有目标的孩子,会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给予自由空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失败,他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孩子会在最终达到目标时,获得一份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设置必要障碍

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难中磨练出来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更要让孩子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

适时激励表扬

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通过努力而表现出点滴进步的时候,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

一般地说,胆怯的孩子意志品质都较为脆弱,父母更应该注意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天性活泼、好表现的孩子,要多给予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

孩子的创造潜能不可忽视


对于创造性这个词,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然而提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许多家长可能会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孩子成长的重点。

但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说过:“你如果仔细观察儿童,看他们的游戏、图画、手工、劳动、唱歌等,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都不是机器人,都不是只按老师讲的、家长讲的去做去说。他们所说的、所说的一切当中都有自己的创造因素。即使在你认为不聪明的孩子的言中,也都在丰富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那么,为什么有些成人以后有创造力,有些人却没有创造力呢?我看,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你培养它,它就成长;不培养它,它就萎缩。”

只要细心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孩子,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做什么游戏,就会发现:原来我些娃娃们的小脑袋中还真不简单呢!作家长的可能都看到过,自己的小宝宝拿出她的洋娃娃在做各种游戏,有时候,她把你的绒线针拿来给娃娃打针,因为她想布娃娃会生病的;有时候,她又拿来一根绳子,两头各系上一钮扣,当作听筒,给娃娃检查起身体来了;有进修,她用手帕盖在娃娃的身上,一边拍娃娃,一边还唱着儿歌在哄娃娃入睡......大家还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用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孩子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好多的小动物;那是比北京白塔还高的大楼;那些一个很好的儿童乐园,里面有飞机、飞马、飞碟等。这里面,不就包含了许多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丽的幻想吗?人类的众多的发明创造不也就是从幻想之中得到启示的吗?

你如果到幼儿园去你会看到:在沙坑边,许多天真的娃娃在那儿“堆小山”、“造房子”、“搭小桥”......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高兴地回答:“我们在造动物园。”多大的口气啊!你要是走到活动室,那就更丰富多采了,有的孩子用粘土在做各种玩具,有些孩子在玩着扮演角色的游戏:“售货员”满面笑容地接待着“客人”,“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选自己喜爱的各种玩具,有小飞机,有小汽车,有建筑模型,还有洋娃娃、小皮球等。孩子在红嬉中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思维力、制作能力,探索并“改造”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你能说,他们的慊没有创造的潜能吗?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孩子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对成人的模仿而形成的,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阶段,还只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它有待于培养和发展。

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身为家长者,不可熟视无睹。

相关推荐

  • 幼升小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常忽视的原则 “金鱼原则”就是:金鱼放在鱼缸里就是天天精心喂养,也不可能长大,放在池塘里就是不用喂也会慢慢长大。想让孩子长大,必须把他(她)及早融入社会,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狼性法...
    2020-10-21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关注孩子哪些异常信号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孩子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综观中外神童,好像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资质,或是源自内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他们对于世界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或者在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博闻强记,喜欢阅读,热衷于艺术,甚至达到废忘食的地步……然后家庭...
    2022-01-26 阅读全文
  •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回家后作业有没有及时的完成,考试有没有考好,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是很重视...
    2020-09-29 阅读全文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

2021-01-25 阅读全文

“金鱼原则”就是:金鱼放在鱼缸里就是天天精心喂养,也不可能长大,放在池塘里就是不用喂也会慢慢长大。想让孩子长大,必须把他(她)及早融入社会,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狼性法...

2020-10-21 阅读全文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综观中外神童,好像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资质,或是源自内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他们对于世界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或者在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博闻强记,喜欢阅读,热衷于艺术,甚至达到废忘食的地步……然后家庭...

2022-01-26 阅读全文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回家后作业有没有及时的完成,考试有没有考好,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是很重视...

2020-09-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