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心理问题足够重视了吗?
发布时间:2021-09-2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导读:作为孩子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幼儿期要了解佢身心发展的特征,还要知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避免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有人曾对5~6岁学龄前儿童做过抽样调查,发现脾气不好的近16%,性格古怪的占5%,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有行为问题的占9%,社会交往不良的近3%,有情绪障碍的近2%,注意力障碍的占10%,智力低下的占0.6%,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同时也调查了这些幼儿的躯体疾患,其总和仅占1.5%。相比之下,幼儿心理偏离问题较为普遍。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人说:“树大自然直。”这种放任自流的思想,不符合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幼儿期身心发展的特征
幼儿的身体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除了身高体重的增加外,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机能也有所发展。由于大肌肉的发展,幼儿会不知疲倦地从事各种活动;小肌肉的开始发展,使幼儿已能从事绘画、写字等活动。脑的结构到幼儿期末已经成熟,孩子可以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6岁能掌握3000~4000个词汇,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这个时期的孩子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一般是由于情绪紧张、神经过敏等原因,因此,成人在与孩子交谈时,应尽量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幼儿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的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的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也日益增强。
从幼儿记忆的发展看,主要是不随意记忆,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幼儿记忆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现象,与此相联系的是幼儿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自己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误认为是孩子在撒谎。
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引起的动因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压抑,影响身心发展。
幼儿已萌芽了道德感,孩子已能根据成人的教育,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规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幼儿理智感产生的突出表现是好奇和好问,故幼儿期有“疑问期”之称。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特点是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但由于环境条件,一些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感较重,这常常与周围人消极评价儿童有关。
幼儿期末儿童已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幼儿一般都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
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除非环境、经历出现极为严重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动力型是很难破坏的。正因为如此,家长应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
容易使幼儿心理偏离的因素
忽视围产期保健。许多资料已经证实,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撞伤,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均会影响幼儿的精神及神经发育。有人做过统计,母亲孕期伴有并发症或难产的儿童,出现神经质倾向者占16.7%,有行为问题的占18.4%。可见,从怀孕期起,就应重视胎儿发育和围产期保健。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素质、彼此的关系、教养方法,均能对幼儿心理发育产生影响。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或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幼儿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对幼儿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防止心理偏移的方法
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精神卫生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对有明显的心理卫生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平日要注意形象化的教育。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习谦让、懂礼貌、为别人着想等优良品质。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还可以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的行为问题,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并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及时到幼儿园生活。幼儿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通过各种游戏、体力和智力活动,不仅有利于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对于良好的个性形成是很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公办或民办幼儿园的儿童,显得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对比之下,家居的孩子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
要重视孩子的学前文化教育。学前文化教育有利于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也是对孩子萌芽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学前文化教育中,不要单纯让孩子死记、硬背,要善于帮助孩子理解,并注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式问题。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同时,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以及各种文化课,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德智体的全面提高。
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情况。人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孩子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可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解释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包括了身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对于儿童健康的完整概念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你会处理孩子的嫉妒心理吗?
导读: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虽然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嫉妒的火苗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熄灭它。
别人受表扬。别的孩子受了表扬,有的孩子就会暗中不服气,甚至会公开挑别人的缺点。“我儿子小学5年级,年龄不大,嫉妒心理却挺强。前几天,我带他到同事家做客。同事有一个女孩儿叫小雪,钢琴弹得特别好,当众给我们表演,几个大人就多夸了小雪几句。没想到,我儿子突然说了句,‘你弹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张家口的陈先生说,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十分尴尬,也表现出了孩子的嫉妒心。
同学受到老师重视。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好而嫉妒受到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我儿子最近老是在家里说他班某个同学和班主任的坏话,后来我一打听,原来是这个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好。”邯郸夏女士对儿子的嫉妒有点莫名其妙。
本该天真单纯、心理充满阳光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刘毅玮教授分析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其次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某,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人而不喜欢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此外,有的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经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种‘惯性’,如果有一次没受到重视和关注,就容易产生嫉妒。”
其实,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而帮孩子克服嫉妒心,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建立良好的环境。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因此,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的环境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正确评价孩子。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培养孩子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也有助于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家长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你了解全托孩子的内心吗?
他不肯认真上学
凯是一个内向、拘谨、警觉性很强的孩子。初次看到他,他神情紧张,谨慎地坐在爸爸身旁。我用关怀的眼光看了看他,向他介绍了一下我自己。他才开始有点放松下来,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爸爸说:“我儿子3周岁上幼儿园以后就全托在幼儿园,现在全托在学校。现在的问题是,他不肯上学校,每天大哭大闹,哄也哄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都没有用。老师反映,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里破坏纪律,随意走动,坐立不安,影响了老师正常教学。作业完成不了不用说,还根本不听老师的话。我想通过心理咨询能够让儿子轻松上学,上课认真。”爸爸说话时,凯在一边低着头不停地玩手指。
我们把目标定为让他轻松上学,注意更集中。于是我邀请他进入沙盘游戏,给他做一个心理评估。
凯在沙盘中摆了很多凶猛的动物和害虫,还摆了一些战士和一些卡通英雄人物来对抗那些动物和害虫,在一个角落里摆了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整个沙盘混乱,充满紧张的气息。
在整个沙盘游戏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凯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恐惧,以及对外界的防御,而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他支持他。
评估后,我告诉凯的爸爸,孩子有权利在小时享受父母的爱。如果真的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将孩子托给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抚育人代替父母来照顾他,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因为某些事物某个时间不能照顾你,这个人在学校里代替爸爸妈妈照顾你。”再让孩子和这个新抚育人先熟悉一段时间,而且这个抚育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能时刻保护孩子,体谅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在孩子回家的时候,多嘘寒问暖,多专注地倾听,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适时地倾倒在学校里堆积的情绪垃圾。而且告诉孩子,有烦恼,爸爸妈妈跟他一起分担,有困难的话,爸爸妈妈帮他一起解决。
父母们爱子心切,对孩子的将来寄予厚望,都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好上几百倍,也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更好、更多的东西。当孩子出世后,父母们一要为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不断努力,二要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心力交瘁。
父母在教育和赚钱方面有时没有办法去平衡:没钱就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好的教育,如果努力工作赚钱,就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怎样去平衡这个问题呢?父母们想了个方法,让孩子全托到幼儿园或者学校,父母们心里想:“作为老师,他们育儿的经验更丰富,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还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的品质。”
独立,建立在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下离开父母。孩子带着恐惧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他们内心,前面的路是未知的,他们小小的身躯及有限的人生经验无法抵抗外来的威胁。在未成年之前,孩子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可以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需要,而当他们被全托到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孩子心理就会感觉到害怕、恐惧。为了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下来,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用内心的另一份力量去抵抗威胁。有些孩子会变得用讨好的方式取悦别人,避免受到伤害。而有些孩子变得很有攻击性,让别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也有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无助、无望。
被全托的孩子内心感觉到:“我是不重要的,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不值得别人爱。”
在全托的过程中,孩子对爱的需求,对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了对父母的愤怒,对世界的恐惧,这些情绪被深深地压抑着。孩子带着这份压抑的情绪长大后外化为一种行为模式,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离,叛逆,离家出走,反社会,甚至有些走上犯罪的道路。而有些孩子长大后变得依赖,不自信,没有自我,没有目标。还有一些长大后变得无助,抑郁。
性格本无好坏之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永远是积极向上,自信,勇敢,喜欢冒险。而压抑的情绪会让我们带着面具生活,使我们原本的性格扭曲。
学龄前孩子的异常心理你注意到了吗?
导读:学龄前的孩子是情绪波动比较严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容易发生心理异常现象。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见的心理异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异常表现1:反抗行为。
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专家点评:
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异常表现2:发脾气。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专家点评:
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
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并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不能随意惩罚幼儿,只告诉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异常表现3:遗尿。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专家点评:
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小儿,中医主张滋阴壮阳,如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5岁以下小儿按大人量的1/4服用。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异常表现4:咬指甲和吮手指。这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
专家点评: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异常表现5:手淫。学龄前小儿常常因为外生殖器局部积污刺激、裤子太紧或骑车摩擦发痒而去抚摸外生殖器。有的孩子可能由于缺乏玩具和游戏,也有些小儿因睡眠习惯不良,醒后不肯起床。
专家点评:作为家长应仔细查明原因,给小儿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提供充足的游戏机会以矫正不良习惯。若对学龄前儿童手淫行为处理不当,会造成儿童自恋,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异常表现6:攻击破坏行为。有些小儿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有些小儿常因好奇、取乐、显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无处发泄而无意中破坏东西,有的小儿则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愤怒或无助情绪而有意地采取破坏行为。
专家点评:这些小儿或因遭受挫折,或是模仿成人的行为,或为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等。父母和教师可在制止其行为后,带他(她)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己反省,学习控制自己。还可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如运动、做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