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谨防孩子的暴力行为

发布时间:2021-09-2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导读: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自从看了奥特曼之后,经常在家中双手交叉胸前或高举拳头,大喊大叫,性格也粗暴了许多。而每当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摆脱奥特曼的影响,也成了热门话题。

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来临,电视荧屏里小朋友的节目也日益丰富起来。一位家长近日致电本报,表达了他的担心:“这些年少儿节目尺度越来越大,有些镜头连大人看了都触目惊心,怎么能让小孩子看?”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现状,各少儿频道决定“动刀”,于本周日登陆哈哈少儿频道的日本经典动画片《奥特曼》就成为首个遭遇镜头删减的例子。

暴力镜头让家长不安

作为《奥特曼》系列的最新成员,此次播出的《迪迦奥特曼》同样讲述了一位“正义英雄”打败怪兽的故事,由于讲的是英雄故事,奥特曼成了许多男孩子的心中偶像。然而自从奥特曼系列引进中国以来,关于其中的暴力镜头对孩子性格造成负面影响的讨论就未停止过。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自从看了奥特曼之后,经常在家中双手交叉胸前或高举拳头,大喊大叫,性格也粗暴了许多。而每当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摆脱奥特曼的影响,也成了热门话题。

《奥特曼》也引发了专家和公众的不安情绪。故意渲染动作场面,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都成了奥特曼为人诟病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动画片对少儿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不良镜头无疑可能扭曲正常的价值观念。有人则提出,少儿必须在家长陪同之下才能观看此片。

不是不能播而是如何播

《奥特曼》系列该不该播,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观点。哈哈少儿频道的总监杨文艳就表示,该片不是不能播,而是看怎么播。杨文艳说,新版的《迪迦奥特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正,不仅删减了暴力镜头,甚至还控制了每场打斗情节的时间长短,控制正反人物出现的画面比例,以符合未成年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准确传达“英雄主义”和“善恶观”。

对于《奥特曼》该不该播,教育专家也出现了意见分歧。除了“喊停”声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奥特曼并非家长们所想像的那么可怕。仔细观看,会发现奥特曼与怪兽搏斗时那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保护地球的强烈意识,可以让孩子获得有益的教育。另外,现在的孩子接受的几乎是“女性化”教育,显得“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奥特曼高大、勇敢、坚强,富有阳刚之美,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不足为怪。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

表现“死亡”需含蓄简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奥特曼》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的原因,和该片每次播出都能取得良好收视率有着直接关系。不过随着海外动画片退出黄金档,这一股收视热潮正在消退。而动画片以及相关少儿节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广电总局为此专门出台了“未成年人节目监管细则”,明文规定了少儿节目的诸多要求。除了防止渲染血腥外,还必须含蓄、简短地表现“死亡”等相关内容,以及尽可能减少描写抑郁、悲伤等不愉快的画面、声音和文字;打架斗殴等动作暴力、谩骂诋毁等言语暴力,以及过于怪异恐怖的反面形象更是被禁止出现。记者获悉,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各地方少儿频道的节目安排正在面临又一次的大调整,哈哈少儿频道更是提出了“内容准入原则”,要对荧屏来一次彻底的净化。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谨记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成长,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切莫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伤心。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

“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

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谨防孩子说脏话


导读:孩子说脏话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大人没面子,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

小郭:最近我突然发现我那个臭儿子又不学好了。

老高:又怎么了?这么点大的孩子能坏到哪儿去。

小郭:他竟然学会说脏话,还自以为是学到了什么新词儿,整天挂在嘴上。

小金:那赶快得让他改,不然就改不掉了。

小路:哎,小郭,你有时也讲脏话,你儿子是跟你学的吧。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突然变得爱说脏话,有的家长要么是狠狠地教训一顿,要么是拉过来揍几下,当时孩子可能不敢再说了,但时间一久依然如故。

其实,要解决孩子说脏话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查明孩子说脏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孩子说脏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为此,家长必须做到:

1、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观,他们往往从电视、电影中,从父母、同伴那儿学来许多脏话和一些不健康儿歌、顺口溜。为此,父母应该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并且要慎重选择影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2、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

对偶尔说脏话的孩子,成人应以文明的语言把孩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说一遍,形成正确示范。如孩子经常津津乐道重复一些脏话,家长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说脏话不好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表达气愤、激动情绪和处理矛盾的文明用语和方法。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可以说:“你住口!”“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或自己先走开等等。

如何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很多父母也非常担心。从普遍的情况看,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1.孩子因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当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使用下去。

3.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为。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抢了自己风头的时候发生打人的行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另一方面慢慢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别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表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做,可能孩子会哭,但家长一定要坚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过“打人”来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远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动作,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通过其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的。在他们大脑里的信息处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长要有选择地给孩子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电视节目。

让孩子常年处在别人家会对她有不良影响吗?

女儿从3岁起就一直不在我身边,现在5岁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为我在乡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觉得她在那儿上幼儿园、上学要比乡下条件好.但我总担心女儿长年住别人家里,不在父母身边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我是否应该把她接回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育者。孩子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长大,和父母一定是最亲的。从父母角度来说,当然把孩子送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是给了孩子更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机会,在他的心中会翻译成一种语言,就是“爸爸妈妈离我很远,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样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

就目前情况来说,孩子在亲戚家,所以家长应该尽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沟通,并且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把对孩子的爱传递过去。同时,也需要及时和亲戚保持联络,关注孩子成长过程。在放假期间,一定要和孩子相处一段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农村环境有一些自己的评价,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反应,需要注意但不要过于敏感。孩子的评价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长需要进行引导而不是由于敏感引发的强迫孩子认同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论身在何种环境,我相信孩子都会爱你敬你。

我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你的女儿只有1岁7个月,所以她会直接从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她第一次惩罚自己的时候得到了满足,她就会继续下去。

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

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

注意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导读: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很多父母也非常担心。从普遍的情况看,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1.孩子因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当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使用下去。

3.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为。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抢了自己风头的时候发生打人的行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另一方面慢慢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别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表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做,可能孩子会哭,但家长一定要坚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过“打人”来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远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动作,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通过其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的。在他们大脑里的信息处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长要有选择地给孩子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电视节目。

让孩子常年处在别人家会对她有不良影响吗?

女儿从3岁起就一直不在我身边,现在5岁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为我在乡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觉得她在那儿上幼儿园、上学要比乡下条件好.但我总担心女儿长年住别人家里,不在父母身边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我是否应该把她接回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育者。孩子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长大,和父母一定是最亲的。从父母角度来说,当然把孩子送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是给了孩子更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机会,在他的心中会翻译成一种语言,就是“爸爸妈妈离我很远,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样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

就目前情况来说,孩子在亲戚家,所以家长应该尽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沟通,并且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把对孩子的爱传递过去。同时,也需要及时和亲戚保持联络,关注孩子成长过程。在放假期间,一定要和孩子相处一段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农村环境有一些自己的评价,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反应,需要注意但不要过于敏感。孩子的评价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长需要进行引导而不是由于敏感引发的强迫孩子认同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论身在何种环境,我相信孩子都会爱你敬你。

我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你的女儿只有1岁7个月,所以她会直接从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她第一次惩罚自己的时候得到了满足,她就会继续下去。

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

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

谨防孩子的交往误区


导读:孩子虽小,但也同样需要交往。孩子正处在成长的时期,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交往误区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小区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现意外,这不,牛牛在荡秋千的时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后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礼貌:“对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准备走开,可是洋洋却不依不饶:“你干吗撞我?”牛牛委屈极了:“我不是道过歉了嘛?”……

这样的争吵真要爸爸妈妈来评判,说谁对谁错,可是个超级大难题。这里牛牛很认真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里洋洋偏不答应,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在解释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会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里,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礼貌很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时A先生是微笑的,同时他双眼正视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发现在成人世界中,如果发生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在交涉之后等待对方的回应。很难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后,就埋头看报纸,根本不理会B先生的回应。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发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对方回应——交往需要得到满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为积极主动的环节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导宝宝时,更趋向于强调交涉的语言:

“宝宝,你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知道吗?”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说‘我能用你的橡皮吗’,不然妹妹不会借给你的。”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因为忽略了“对方回应”的环节,宝宝根本没有“要等别人同意”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在道歉后或在借东西后,必须等到对方有回应,才表示真正解决问题。不然,人际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这个环节,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发生冲突之后,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并没有等到洋洋的回应,就自认为已经解决了冲突。然而洋洋却认为,面对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没有关系”的回答后,才能算是解决了问题。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脱节了。

因此,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让宝宝在礼貌规范的语言之外,再多等那么一会儿。

●安静等待让孩子耐心地等上几秒,等到对方有所回应之后才能走。因为这样才能让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决冲突。

●观察对方如果对方能爽快地答应交往请求,那么这个交往需要就能满足。如果对方不太愿意,那就表明问题没有解决,需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让宝宝一走了之。

●表明谢意虽然在交往模式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在最后说上一声诚挚的“谢谢”,可以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层的补偿,解决问题就更圆满啦。

新能力影响孩子行为?


导读:孩子有了新能力,说明各方面进步了。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记住过去经历的细节,为更高水平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你孩子想像力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所引发的许多变化往往导致她的个性出现新的特征。这是给你的孩子扩大机遇的好时光,因此你们俩个都需作出调整,以适应她新的能力。

注意力长短因为2岁的孩子可以较长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父母亲也许觉得要改变他们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件更具挑战的事。例如,几个月前,如果你的孩子在杂货店的付款处要买糖果,你所需要做的是指给她看挂在天花板上的五彩气球,这样她就会忘了糖果。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她会死皮赖脸,保持原来的注意力。要记住,这是你孩子智力发育的重要一步。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记住过去经历的细节为更高水平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要点:具有挑战意味的行为可以是一个好的征兆。

记忆力因为记忆能力增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记住你的吩咐。这使得你可以警告你的孩子,在排队付款时她不至于把糖果拿回家。你也可以让你的孩子知道,你要从一项活动转到另活动——如离开你朋友的家。在她结束一项她喜欢的活动之前,提前10分钟提醒她,然后提前5分钟,这是给她过渡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如果你说:“这是最后一次玩球了”。那么她能理解“最后”的意思。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要事先通知,并且始终按照你的计划办事,这样可以较容易地让他终止一个有趣的活动。

头脑中的图画24个月的孩子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框架内可以在大脑中处理好几幅画。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有2—3个选择,那么他们能够做出决定。36个月的小孩能够在3-4个选择中做出决定。这一能力意味着你可以给你的孩子提供选择玩乐、穿衣和食物的机会。给她选择就等于给了她力量,但要确保你提供的选择是你都可以接受的。

因果关系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的孩子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明显增强。他们对于自己能引发什么特别感兴趣。如果我做这个,那么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发现这一点让孩子们兴奋无比。他们喜欢玩带/纽扣,小杆子的玩具,喜欢一会开灯,一会关灯,喜欢一会锁门,一会开门。虽然他看到你的反映时仍然公然进行反抗,使你恼心,但这种方式的学习对未来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她孩第时代进行更高水平的社会情感和科学推理的基础。

相关推荐

  • 谨记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成长,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切莫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伤心。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
    2021-09-15 阅读全文
  •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
    2020-11-12 阅读全文
  • 谨防孩子说脏话 导读:孩子说脏话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大人没面子,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 小郭:最近我突然发现我那个臭儿子又不学好了。 老高:又怎么了?这么点大的孩子能坏到哪儿去。 小郭:他竟然学会说脏话,还自以为...
    2021-10-09 阅读全文
  • 如何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
    2021-11-29 阅读全文
  • 注意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导读: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
    2021-08-05 阅读全文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成长,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切莫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伤心。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

2021-09-15 阅读全文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

2020-11-12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说脏话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大人没面子,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不利。 小郭:最近我突然发现我那个臭儿子又不学好了。 老高:又怎么了?这么点大的孩子能坏到哪儿去。 小郭:他竟然学会说脏话,还自以为...

2021-10-09 阅读全文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

2021-11-29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

2021-08-0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