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罐长大的孩子需要锻炼心理
发布时间:2021-09-2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导读: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想过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以及丰富的内心生活,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庸和支配的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力量。
大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因为物质很丰富。在一个家里,爸爸负责外出工作赚钱,妈妈负责洗衣做饭,他们齐心协力照顾孩子的生活。正因为这样,他们认为,孩子一直以来享受着最好的照顾,住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家。然而,现实中很多孩子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
孩子是什么呢?孩子只是父母创造出来的物品,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丝毫不容他人侵犯。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意愿。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奴隶能像孩子被父母拥有那样被奴隶主完全拥有,也没有一个仆人像孩子服从大人那样必须永远服从主人的指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行动,一切都被父母给代替了。他们盲目地服从父母的命令。至少工人也有下班的时候,还可以找个地方消遣,而他们却不能!
确实如此,大人们总是用错误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说他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这所谓的“蜜罐”只不过是指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可是在这“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却是苦的。虽然他们生活好了、吃苦少,可奇怪的是自由少了、内心的幸福感少了。他们看上去似乎拥有了很多很多,事实上他们的心灵仍一无所有,他们仍十分“贫穷”。大多时候他们都不觉得自己生活在“蜜罐”里,因为他们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幸福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想过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以及丰富的内心生活,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庸和支配的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力量。YjS21.CoM
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把“真烦”、“真没劲”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变得神情冷漠,整天不愿说一句话,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拒绝与他人来往;小小年纪即有自杀念头;在压抑中成长,变得抑郁消沉、离家出走或厌学厌世……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教育的失败,不能不说是父母教育的失职。
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终生。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所受教育不当造成的。实际上,那些看似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心却是苦的。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并向他们提供适合的环境,保证他们毫无障碍地自我发展和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有怎样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锻炼孩子记忆的六个要诀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找物品
当着孩子的面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看图说话
把15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飞机降落”
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潮。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潮上。
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有些孩子需要心理咨询
导读: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都应及时带他们去儿童心理门诊,求教于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和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询的儿童很多,下面主要介绍6岁以下儿童的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吮吸手指,在婴儿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这种儿童常伴睡眠不安、抽动。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强直,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0.5-1分钟,长则2-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生。
言语发育延迟,则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发生说话时言语中断、或出现一种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易入睡,在床上不停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在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以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恶梦中惊醒,能生动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半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与小朋友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检验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和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多见。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性。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都应及时带他们去儿童心理门诊,求教于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