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应对“爱问宝宝”
发布时间:2021-09-24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新手爸妈们经常被小朋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难倒,不知道如何应对:“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照相机会照相?”“世界上有多少个星球?”……专家提醒家长:不恰当地回答孩子的提问,不仅让孩子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可能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记者观察:
孩子爱发问,家长常犯难
每个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爱问宝宝”,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常常揪住每一个他能想到的问题问个不停。孩子的提问是张口就来的,但提供适合的答案就没那么容易了。近日出版的《小豆丁大问题》一书提出这样一个现象,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提问给“难”倒了,而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的反应则不一而足:
回避:一时不知如何面对——“妈妈,为什么你的‘奶袋袋’那么大,而我的是平的呢?”“妈妈,为什么你的屁股出血了?”被女儿问到这些问题,阿清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生怕女儿“变早熟”,赶紧转移话题:“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要不就是“这些问题小孩不用管”。阿清私下里赶紧把自己的一干卫生用品藏好,生怕又被女儿“逮到”。
担心:“你的情人是谁呀?”——“我家小孙女才两岁,整天围着电视看个不停,而且连国家主席、总理是谁都知道了。可她也在电视里知道了‘情人节’,问我说,‘奶奶,今天是情人节,你的情人是谁呀?’搞得人哭笑不得。”谈到小孙女的“火爆提问”,陈奶奶感到很担心。“孩子这么小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是早熟啊?”
抓狂:马不停蹄找答案——“我快让孩子给累坏了。”Rock说,现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应付孩子的提问。“儿子虽然刚满四周岁,可是几乎所有他看见的东西他都要问个子丑寅卯出来,比如‘为什么我不能去女厕所?’‘为什么汽车能跑?’‘我能不能去太空’等等。”
“每次儿子一问问题,我就恨不得立刻变成他的google,给他最及时周到的资讯。所以真是累啊,每次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我都赶紧去帮儿子找答案,然后绘声绘色地转述给他。我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爸爸。只是有时候觉得被那些应接不暇的新知识搞得有点抓狂了。”
不耐烦:“孩子真罗嗦”——面对女儿“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黄先生觉得难以回答,可女儿又偏偏一再追问,黄先生只好说:“女孩子不能问这个问题。没有就是没有,有什么好问的,真罗嗦。”
不经心:不假思索给答案——很多女孩子都喜欢“打听”生孩子的问题,尤其喜欢打听生孩子是否很痛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至今还“心有余悸”的程蓝不假思索地对孩子讲出了当时的感受:“那滋味,真是别提了。等到那时候你就知道了。简直疼死了。”
专家意见:
艺术化应对“爱问宝宝”
面对一直问个不停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郑福明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一知半解,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不同的生活,关心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并且有问必答,满足孩子的智力需求。”专家认为,“只要你是一位谦虚好学、头脑灵活、充满童真、愿意用心与孩子沟通的好爸爸好妈妈,自然能成为百问不倒的醒目父母。”专家建议家长艺术化地应对孩子的提问:
接纳孩子的问题
孩子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烦躁和训斥孩子。如果以不耐烦的态度去打发孩子的问题,只会更加刺激他的“求知欲”,让孩子陷入另一种不恰当的求解方式。
“如果父母正忙于做事,可以告诉孩子‘过一会儿告诉你’;或暂时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给孩子解答。”
回答问题不需“包办”
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儿童文学作家刘小玲认为,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地以“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为荣。“我儿子现在上初中了,他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那时候我就觉得,‘当家长的一定要帮助孩子解答问题’,所以不停地、细致地帮儿子找答案。可是现在我儿子发现他自己的自学能力明显不如班里的很多同学,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觉得这跟我一直帮他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一定要警惕好心办了坏事。帮孩子细心找答案就是这样的情况。”刘小玲认为,非常细致的知识,父母也不一定知道,家长可以间接引导孩子到书本里寻找知识,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这样将来遇到疑难问题就知道如何自己去找答案了。
变晦涩为生动
回答孩子的提问,要有“把晦涩变生动”的艺术。父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而非根据孩子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往往听不懂。因此,父母应尽量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以拟人、比喻、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及列举生活中实例的方式加以回答。
比如回答“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时,家长可以把女孩子的特有身体器官称作“小平平”,告诉孩子“小鸡鸡”和“小平平”都是身体里很隐私的部分,不可以露出来让别人看到,也不可以偷看别人的。
给孩子思考空间
面对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父母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太复杂的答案小朋友未必明白,还不如给孩子点想象空间,允许他们做一次天马行空的回答。有时则可鼓励孩子在自己的不断操作中寻求答案。
“小朋友最喜欢帮家长解决问题了。”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适当地反问孩子。当孩子问“为什么”时,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反问时要启发、引导,问题的难度要适宜。还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叙述所见所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应对宝宝入园生病问题
如何应对宝宝入园生病问题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如同我们成人走入社会,连大人都可能不适应,更何况孩子。
饮食水土不服
当宝宝从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小环境进入到集体的大环境后,他(她)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理上会有不适应的感觉。比如,幼儿园里的饭菜一时不合宝宝的胃口,有挑食毛病的宝宝吃饭肯定不香,吸收不好,长期下来抵抗力自然也不好。
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如上文所说,添减衣物不当,抵抗力差,细菌接触机会多,感冒成为了宝宝“入园病”的头号杀手。
带宝宝去幼儿园时,要多带一套衣服,如果衣服尿湿或天气忽然转凉,老师能有衣服及时给宝宝穿上。此外手机要时刻处于开机状态,让老师能随时联系到。回家后,给宝宝吃些水果,水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C都能提升抵抗力。
发烧
宝宝发烧有内外原因,外在原因由新环境、温差引起,内在原因是身体潜在的扁桃腺炎、肠炎、气管炎而引起的。找对病因,才能接触宝宝生病痛苦。送宝宝去幼儿园时,上衣最好穿容易穿脱的小上衣,并且和幼儿园老师说一下:如果热的话,帮宝宝脱下一件衣服。还要记得给宝宝多喝水。如果宝宝发烧,要让宝宝多休息,发烧在38.5℃以下,可以先观察,并多喝水,少穿衣,看看体温是否能降下来。如果体温超过38.5℃,最好及时就医。
交叉感染
宝宝接触的小朋友多了,环境复杂了,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多了,患病的次数就会相应增多。通常像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等最容易交叉感染。
抵抗力差前面有交叉感染,后面是宝宝抵抗力差的小身躯,细菌病菌入侵指数再次直线上升!
分离焦虑
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宝贝必然有恐惧,害怕,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下,能吃饱睡好玩好吗?内在的不安因子只能通过小身板爆发了。及时疏导宝宝分离焦虑,用好玩有趣的事物吸引、鼓励宝宝上幼儿园,帮助宝宝尽快交朋友。
宝宝爱发脾气如何应对?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儿,他就能冷静下来。
如何应对宝宝半夜醒来与早醒问题
如何对待半夜醒来的宝宝
据统计,15%的2岁儿童晚上习惯醒来。这影响了父母晚上的睡眠,给父母带来了忧虑。不管宝宝夜间醒来有多频繁,或怎样烦躁不安,都别让他哭。应马上走到他身边,使他舒服并找出问题所在。问题可能不难解决——他可能因为毯子或被子掉了而觉得冷;他可能太热,也许他口渴或咬牙。另一方面,问题可能不太重要:他也许不因上述原因而醒来,可能只是因为恶梦后感到害怕而醒来,但是他不能解释是什么使他感到不安,你亦无从告诉宝宝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害怕的。所以你应给予他亲切和爱抚,不要担心因此会宠坏他。
宝宝早醒的应付方法
(一)在宝宝的床上放一些布料或纸板书,供他“早读”。确保宝宝有足够的灯光看书。如果没有的话,在宝宝晚上上床前留下一盏不太亮的长明灯。
(二)在宝宝的床边放一个软的箱子或塑料桶,里面放小玩具、蜡笔、纸、一些布料或一些有趣的可当玩具的家庭用品。这样他就能够把这些东西拿来玩。
(三)把一些新鲜的水果或面包放在一个纸袋里,再放在宝宝的床底。为安全起见,千万别把食物放在塑料袋里。
(四)在宝宝的手能伸到的地方放个大口杯或普通杯子,里面放着饮料。
宝宝敏感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现在敏感型的宝宝越来越多,我们越早发现就越早让宝宝脱敏,可是现在许多家长太宠爱宝宝,不管什么事,都顺着来,生怕孩子“吃苦”,恐有“虐儿”之嫌,于是他们把宝宝保护进来。
敏感并不是性格优点,家长视而不见,置之不顾,只会让敏感宝宝的性格向更不良的方向发展,妨碍健康成长。下面谈到了不同类型的敏感宝宝,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参考!
类型一:不让碰的“含羞草”宝宝
事件1:9个月的小宝宝Tony,不让人抱,喝奶哭,穿衣哭,换尿布哭,摸一下就尖叫,睡觉哭,起居没规律;动作迟缓,不爱动弹,怕吵,对周边事物似乎都没有兴趣,连新鲜玩具也很少能吸引他,通俗的说,不好带!
事件2:每当有客人来访时,薇薇总是拉着妈妈的衣角躲在身后,不愿意跟客人打招呼,完全不跟对方讲话。很怕生,总是不肯跟外人接触。
面对类型一宝宝,怎么办?
把握好依附关系主要建立期的教育
小朋友会怕生应该由他的“社会化发展”来看起。孩子到了6个月或是8个月之后,会出现特别认父母角色的情形,就会看到宝宝老是要找爸爸妈妈抱,或是老是黏在父母屁股后面,其他的照顾者反而被冷落一旁,其实这就是宝宝正处于要开始建立“依附关系”的阶段。这些事例都是因为孩子的依附关系建立得不健全,事件1中的宝宝情况更加严重,连家人也会排斥,成为敏感怕生的“含羞草”宝宝。
6个月或8个月~1岁半的孩子,他会开始展现独立,例如自己爬行,这是因为这时候正是孩子发展“自我”的巅峰期。在6个月或是8个月之前,外界的事物对孩子来说不具任何特殊的意义,但之后他开始了所谓的“社会化”发展,宝宝就会开始想要接触、了解外界人事物,开始认知、建立他与外人的关系。
1、让孩子适性发展。当孩子正在建立依附关系,父母却强迫他一定要去跟外人接触,这样反而可能让有些孩子在未来出现退缩的状况。看过许多错误的教法,深怕您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发展依附关系时,孩子主要从认知父母的角色开始再衍生到建立与其他人的关系,在关系基础培养的阶段,就不要硬要孩子与第三者产生互动。
2、教养态度很重要。孩子会怕生一方面跟他本身的气质有绝对的关系之外,家长的教养态度、方式跟孩子整个行为模式有相当大的关联,观察多位家长的教养方式,发现有些孩子会怕生,追根究底,都跟家长有关,当孩子处于分离焦虑期,家人更要以正向的态度去接受孩子的行为,以耐心、爱心去关怀他,而不是觉得宝宝很烦,强迫孩子学习独立,反倒让发展分离焦虑的时间持续,所以有些小朋友甚至到了上幼儿园或是小学时,还是会出现依赖家人的情形。
类型二:随时警觉型宝宝
事件:1岁半的豆豆,入睡困难,一点声响都能觉察得到,睡着后容易醒,醒来后很难专注;到了陌生新环境,就总抱着妈妈的腿,缩在妈妈身后!
面对类型二宝宝,怎么办?
1、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灵活地掌握方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不能一味地向孩子灌输“要警惕陌生人”等信息,否则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都会抱有警惕的态度。
2、可以鼓励他与亲戚、小伙伴交往,让他感受友爱的快乐。小孩子自己也会有鉴别力的。
3、让他融入小朋友的圈子里,应该会好些。我们大人多创造这种机会,带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主动与人握手或拥抱。
4、去幼儿园或亲子班应该会有所好转。让孩子感受到有些游戏和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玩得起来或完成的。
5、以愉快的语调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降低他的焦虑,久了就会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同时,让宝宝放松心情。
6、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类型三:防范过度型宝宝
事件1:2岁10个月的Jack,聪明,反应快,常常一语惊人,可是冒失,脾气犟,很难与小朋友共处,还会把“我的,不要,打”挂在嘴上!玩玩具时,争不过就抢,抢不过就生气发脾气,甚至挥手、操起东西就打人,哭号不止!谁也安抚不下来!
事件2:有一天,童童妈听别人说,常常让别人摸脸蛋会引发宝宝湿疹。“孩子那么娇嫩的皮肤起了湿疹还了得?”童童妈想。从此以后,童童妈带着孩子外出时,一看到邻居就远远地躲开,如果不巧撞上了,她也会对邻居们摸孩子脸蛋的行为加以制止。不过最近,童童妈发现童童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对陌生人总有排斥和抗拒的心理。看到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童童总是表现出防范的表情;带她到医院体检,医生一碰她就哇哇大哭……如今童童2岁半了,开始上幼儿园,老师说童童在幼儿园里不让别人碰,谁碰她她就打谁。
面对类型三宝宝,怎么办?
1、家长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大部分都是从父母的言行中获得的。孩子之所以会防范过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平常对待周围事物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过于约束、限制等。
2、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要渐渐消除孩子过强的防范意识,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脱敏”。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别人多触碰孩子,纠正孩子为了防卫而打人的做法。如果孩子在被摸了脸后想去洗脸,家长也要进行制止。应让孩子在尽情的玩乐中,体会到放下防卫、结识好朋友的乐趣,让孩子渐渐消除防卫心理。
3、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应酬。让孩子处在人多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人,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放下防卫、走出狭隘、增长见识,还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类型四:容易担心的“宅宝宝”
事件1:雯雯已经进入幼儿园2个学期了,虽然在家里爱说爱笑,可是一到开学还会哭两个星期,相比户外活动,雯雯更愿意呆在教室里玩,课堂上经常神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喜欢自己做手工却不愿意沾颜料,喜欢音乐可是跳舞时动作僵硬,身体不太协调,打湿了衣服鞋子或者不按她的流程会很生气;懂事、贴心,对家人特别依恋,甚至会担忧害怕,比如家人的安全,电器与房门是否关闭。
事件2:每天傍晚,小区绿地上孩子们彼此追逐嬉闹,玩得不亦乐乎。妈妈也准备带然然下楼,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然然正在看动画片,说什么都不愿意把视线从电视上挪开,任凭妈妈磨破了嘴皮子,他就是赖在沙发上不动。妈妈很生气,“啪”地关掉电视,然然就皱着眉头大哭大闹,又是扔东西又是满地打滚。
面对类型四宝宝,怎么办?
1、让孩子多动手做。代替用钱买,找回孩子的动力,也找回他玩的快乐。既然孩子对某些领域感兴趣,就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实践。现在孩子的动词只剩下“买”,这已经成为吞噬孩子学习动力的怪兽了。
2、带孩子到户外去。
3、让孩子经历不同的体验,培养多元兴趣。
4、多陪陪孩子。
5、注重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
总而言之,家长不应忽视家中敏感宝宝的行为,应当根据宝宝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干预,让宝宝及早“脱敏”,找回童趣与快乐。
引导宝宝勇敢面对“变化”
宝宝的心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载体。周围的环境事物稍有变化,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果这一变化是令宝宝欣喜的事物,宝宝会马上被吸引过去;同样,一旦这些变化是令宝宝觉得难以接受的事物,宝宝就会以各种情绪变化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情绪表达,其实也反应了宝宝此时的心理状态:焦虑、厌恶、恐惧……
如何正确调整宝宝这时的心理变化,对于其日后的生活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生活中始终充满了各种变化。因此,当宝宝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千万别只是一味地简单让孩子去适应,还应适当帮助他们,慢慢适应这一变化。
环境变化1:父母出差
宝宝的症状:哭闹不止、任性不听话。宝宝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显得非常焦虑,以至于突然哭闹不止,任性不听话。在父母中的一人出差前,他们会变得不愿离开他们、不肯独睡、不愿上学,怕爸爸或妈妈一去不复返。
在爸爸或妈妈离开时则会出现焦虑、抑郁、悲伤、退缩等情况,有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这些都是由于儿童与亲人离别而引起的严重焦虑反应,一般在学龄前比较明显。
建议:首先应在出差前与孩子进行一次长谈取得他的理解。父母向宝宝说明,爸爸或妈妈出差只是由于工作需要,并不是代表不喜欢宝宝了,而且出差也并不表示去了就不回来了。
其次,父母出差后应保证每天给孩子打一通电话,表示自己非常想念他,期待早日回来。同时也可询问孩子今天发生的事情,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
对于宝宝在爸爸或妈妈出差期间的哭闹行为,另一位家长则要注意不要采取单一的冷处理,而是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一直哭闹,是否自己忽略了什么。
例如妈妈原本一直在宝宝睡觉前讲故事给他听,但现在妈妈出差了,就没人给他讲故事了,对此,爸爸要承担起讲故事的责任。此外,当家长出差回来后,要记得给孩子带礼物,表示爸爸或妈妈一直都在关心着宝宝。出差后带回的礼物,可以令孩子觉得爸爸或妈妈出差也是有惊喜的。
环境变化2:搬家、转学远离好友
宝宝的症状:情绪低落、话少不愿与人交流。宝宝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有时还会达到异常程度。他们会对新的环境和陌生人产生持续的或反复的害怕、紧张不安、回避和退缩行为。由于搬家、转学等原因,宝宝离开了他原本熟悉的环境和要好的伙伴,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那里的小朋友早已互相熟悉并一起玩耍,而宝宝自己则像个局外人一样,这在他心理上肯定会造成影响,直接反应便是不愿意上学、情绪低落,喜欢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出去玩。
建议:父母应及时发现宝宝的心理变化。在孩子抵触情绪最强烈的时候,不要勉强宝宝,让他先尽情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以各种外界的能引起宝宝兴趣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慢慢引导他参加各种户外或集体活动。若宝宝出现胆怯心理,家长可陪同孩子一起参与玩耍,并将宝宝主动介绍给其他的孩子。
环境变化3:亲人生病
宝宝的症状:焦虑不安、恐惧、无故发脾气。当亲人生病时,宝宝通常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他们一方面因为担心亲人的病情而变得忧虑;另一方面,他们害怕自己也会生病而变得恐惧。
在幼儿的心理中,生病一直都是灾难的一种代名词,生病时要打针、吃药,不能出去玩,身体变得难受,这些都导致孩子对于生病有种潜意识里的抗拒。因此,有些家长带孩子去探望生病中的亲人时,孩子会突然哭闹不止,想要赶快离开这里。
建议:家长首先应向孩子保证,去探望病人并不代表自己也会得病,这可以先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家长可以向孩子表示,如果你去看望病人,会使病人心情愉快,进而更快康复。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甚至对一些事情会发生的结果进行无限的扩大,从而变得非常恐惧胆小。这时,家长应对他授予正确的知识,消除其害怕心理。
环境变化4:亲人去世
宝宝表现:自闭、选择性缄默症,或攻击他人。当亲人去世时,有些宝宝在情绪方面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紧张、胆小、爱哭、粘人、焦虑、怕黑、不能独处、不合群、急躁、爱发脾气等。无疑,亲人的突然去世很容易对幼儿心理产生影响。
建议: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些悲伤的事。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复提起那些事,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