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手,家长多引导
发布时间:2021-09-28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幼儿园家长工作 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导读: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宝宝吃手是很正常的,宝宝爱“吃手”,是让全球父母都感到头疼的坏习惯。除了把细菌吃进肚子外,父母更担心的是,吃手会不会影响宝宝长牙和齿型呢?以下来看看日本小儿牙科专家怎么说!wwW.yjs21.Com
虽然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医生将宝宝吃手的行为解释为“宝宝探索认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变成了宝宝改不掉的坏习惯,父母就会担心起来:宝宝要咬着手指长大吗?吃手会影响齿型吗?牙齿会不会长不出来了……?
日本Midori小儿牙科医院院长和气裕之先生长期从事小儿牙齿健康的研究。他曾对日本9个小儿牙科健康门诊的1~6岁就诊宝宝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见,吃手的坏习惯在全球各地的0~6岁宝宝中都甚为“风行”。
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
和气医生说,3岁之前,宝宝正处于乳牙的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吃手行为,还不至于对宝宝日后的齿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的长牙机会,即便乳牙长得参差不齐,只要长恒齿时多加注意,还是有机会长出一口漂亮的恒齿来的。但是,乳牙若发育不良,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后遗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让宝宝在3岁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确保日后的牙齿健康。
3~4岁宝宝吃手,易留下齿型后遗症!
这个年龄阶段,是宝宝牙床发育的关键期,吮吸手指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恒齿前倾。因此,如果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例如长出龅牙等症状。3岁宝宝如果还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种方法来协助宝宝改掉恶习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识地为宝宝做牙齿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宝宝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并注意确保成人的手部清洁。
4~5岁宝宝吃手,细心诱导效果最佳!
4岁的大宝宝还在吃手,父母一定会担心变成无法修正的顽固性恶疾。当你失去耐心时,也许会发现,越是强制地帮宝宝戒掉吃手恶习,越是适得其反。和气医生建议父母可以在宝宝吃手时,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导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复“提醒”(在宝宝没有吃手的时候,也一直唠叨着:“不要再吃手喽!”)的方式来强化宝宝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让宝宝了解吃手的害处,可以透过讲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来讲道理。
一般来说,人的恒齿会在6~13岁之间发育完成,因此,在6岁之前让宝宝改掉吃手习惯势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的是,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导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聪明的父母,祝你们成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家长应及时引导孩子爱美畸形
导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的面容并不是您女儿独有的情况,近年来青少年爱美的心理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读者王女士:我女儿今年刚满13岁,但我觉得她爱美得有点“过头”,最近她看不上自己的单眼皮,已经提了几次要去做手术。请问我到底该不该满足她的要求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易建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的面容并不是您女儿独有的情况,近年来青少年爱美的心理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事实上,过度爱美是孩子缺少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外在美已经成为大众认同的一个生存和社交指标,很多青少年之所以在乎外貌,就是寄希望于从外貌方面来吸引他人。此外,青少年处于特殊年龄阶段,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同伴效应”,即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见到别的同学整容自己也容易跃跃欲试。
因此,您女儿爱美的心理并非不正常,只是需要进行引导,建议您加强对她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要只关注外表,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内在涵养。
家长好引导,孩子善交往
导读:当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怕见生人时,你应该说:“去和他玩吧,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凡不太高兴,于是问他:“怎么了小凡,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没有什么。”小凡回答妈妈。
“那我怎么发现你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妈妈接着问。
“我说过没什么了,妈妈你别管了。”小凡一边说,一边朝妈妈挥了挥手。
这时,妈妈发现小凡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妈妈。”
小凡一看瞒不过妈妈,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小凡,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妈妈非常认真地对小凡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小凡的爸爸听到了妈妈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爸爸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小凡的爸爸妈妈碰到的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这时候,父母应该怎样面对?是让孩子默默忍受,还是以牙还牙?
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交朋友,对孩子说:“不要打架,你应该主动讲和,告诉对方,你想和他成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和小伙伴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因此,对于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应该建立在以和为贵、发展友谊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用心与他们沟通,相信孩子的真诚可以打动他们,从而把对手变为好朋友。
丁丁的爸爸是旅居美国的华侨,在他7岁的时候,爸爸把他送到美国当地的小学读书。因为整个学校只有丁丁一个中国人,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同桌麦克尔也不愿意理他,还经常欺负他。
丁丁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他:“麦克尔为什么不愿意理你呢?”
“我听到他和其他美国同学说,中国人都很笨,所以不要理中国人。”丁丁告诉爸爸。
“那你就好好读书,每门功课都要比他们好,让老师也说你好,他们就不会不理你了。”爸爸说道。
丁丁听了爸爸的话,非常用心地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这让那些美国孩子都很吃惊。渐渐的,他们都不说丁丁笨了。
可是,麦克尔还是经常欺负丁丁,有一次竟然打了他。丁丁很难过,告诉了爸爸。
“麦克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说说吗?”爸爸问丁丁。
“他学习不用功,经常在学校里捣乱,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什么都不会。”丁丁说道。
“噢,那你想过在学习中帮助麦克尔吗?”爸爸问。
“我为什么要帮他,他总是欺负我!”丁丁不解地说。
“要想不让他再欺负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你觉得呢?”
丁丁想了一会,对爸爸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爸爸高兴地说。
后来,丁丁果然主动去帮助麦克尔了。起初麦克尔还有点迟疑,但看到这位中国同学是真心想帮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丁丁的帮助。过了一段时间,麦克尔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丁丁和麦克尔也成为最好的朋友。
当孩子遇到交往中的问题时,鼓励孩子与对方交朋友,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事情的状况,而不是让孩子能忍则忍或者以牙还牙。
通过鼓励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来赏识孩子,能够激励孩子更加注意与小伙伴们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学会交流并快速融入到集体中去,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从而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学习的进步。
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甚至打架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讲和,然后积极地交朋友。你可以说:“你们都是好孩子,不应该打架,应该成为好朋友才对!”
当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怕见生人时,你应该说:“去和他玩吧,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英语
选择适合孩子的英语教材,引发他们的兴趣很重要,以下几点是专家给我们的建议:
符合孩子的程度
要选择符合孩子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孩子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
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假设他喜欢车子,就选择有车子的教材;假设喜欢水果,就选择有水果的教材,以此类推,让孩子将生活与英语结合在一起。
选择好玩的教材
要选择好玩的教材,让他能够操作的、幽默的、能够游戏的、压力小及趣味高的,而且记住不要一直把学习当作前提,只要孩子觉得好玩就会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不想接触。
避免雷同
不要买太大套的书,孩子会很难消化,因为孩子是很善变的,错过了有兴趣的时间,就不想去碰了,家长一下子买很多的书,内容、形式又很相似,孩子容易反感,况且家长钱都花了,一定会急于让孩子看完,小孩一有压力反而就不看了。专家建议家长,尽量买单本的、变化性多,且要配合孩子的兴趣,少量多餐,慢慢的孩子的英语程度就会提高。
主题要鲜明
如果是有声音的话,不要选择背景音乐太复杂的,CD的背景画面也不要太花,这样会抢走了原本要让孩子听或看的重点。
如何引导孩子学英语?
除了学校之外,父母在家也可以自己教导孩子英语,但重点是要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单单只是拿个英语字卡贴在沙发或电视等地方却一点也不吸引他也是枉然。不如自制字卡、图卡,但要用鲜艳的颜色及活泼的方式才能引导他。还有,可以先选择他喜欢听的儿歌,因为中文和英语的语音差别很大,要让他先不排斥、先听得进去,再让他学别的。而且唱歌很快就学会了,容易让孩子得到成就感,觉得英语很简单。
专家强调,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不了解,一直强迫孩子接受,孩子反而会排斥。亲子关系不像师生间的关系,如果教学的成分太高,非但学不好,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且家长也不懂教学方法,与其贸然教学,不如跟他玩,例如翻扑克牌、一起玩刊物上的小游戏等。
况且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英语天分,有些人就是对语文没兴趣,不能因为觉得这科很重要,就强迫孩子一定要很厉害。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提供很多的机会与教材,孩子能不能成功,还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而且要多试几种方法,不是别人说有效,你的孩子不喜欢就责怪孩子,也很可能这套教材现在不适合他,过些时候反而兴趣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