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妈妈巧治理
发布时间:2021-09-29 小乌鸦爱妈妈音乐教案 幼儿园教案妈妈 怎样教育孩子导读: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不是家长想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家长要用高明的方法对付孩子的任性,让其以后再也不犯。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智慧老妈巧解孩子恐惧难题
导读: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宝宝食品)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曾有专家说:“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圣地”。
0~1周岁
宝宝的心里话:“爸爸妈妈呢?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怎么这么大的声音?这样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啊?,我真的很害怕……
典型恐惧: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恐惧解析: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现象,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巧妈妈对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宝宝7~8个月时可玩一些相关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宝宝的心里话:“我没有见过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谁呀?你不会把我给抢走吧?你快点走吧……”“妈妈到哪去了,我看不到她了,她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恐惧解析: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巧妈妈对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左右
宝宝的心里话:“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恐惧解析: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巧妈妈对策:
★允许过渡。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左右
宝宝的心里话:“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我不敢过去,我害怕后面有个大妖怪!”“窗帘后面是不是魔兽”……
典型恐惧:怕水、怕妖怪、魔怪等。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恐惧解析: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巧妈妈对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
宝宝的心里话:“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对失败充满恐惧。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恐惧解析: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巧妈妈对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以从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小提醒: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流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治愈妈妈的心情句子40句
心情有时并不能被我们自己掌控,好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要发一些说说,那么心情句子要怎么写呢?这些《治愈妈妈的心情句子》可能对你有所帮助,通过这些句子希望能够增加您的知识储备!
治愈妈妈的心情句子(1--20条)
1、妈妈,您是我坚实的后盾,任何困难都无法击垮您的坚强。
2、无论我遇到多么艰难的事情,都能从您的笑容中找到力量和勇气去面对。
3、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妈妈总是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这让我倍感温暖和鼓舞。
4、妈妈,您是我心中最亲爱和最重要的人,我会一直爱您不离不弃。
5、当您遇到困难时,请记得我一直在您身边,和您携手共进,直到问题迎刃而解。
6、虽然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我会一起和您战胜它们,因为您是我的力量和支持。
7、无论我经历了什么困难或挫折,妈妈总能用她柔软的手掌轻轻拍打我心灵的创伤,给我治愈。
8、您是我最亲爱的妈妈,我会用我的爱和关心温暖您的心。
9、您的微笑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成为您骄傲的孩子。
10、妈妈,你是我最可爱的超级英雄,你的快乐是我最宝贵的心愿,让我给你带来治愈吧。
11、每次看到您快乐地笑,我的心里都会莫名地感到安心和快乐。
12、您的笑容是我的阳光,我愿意用我的努力和成就来呈现给您更多的快乐。
13、您的坚强和毅力是我的榜样,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您陪伴和教导我的一切。
14、妈妈,你是我生命中最坚强的战士,你的笑容可以治愈一切痛苦。
15、妈妈,您是我生命中最温柔的阳光,您的快乐是我最大的愿望。
16、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我愿为你撰写最美的句子,将我的温暖与爱意传递给你,治愈你疲惫的心情。
17、在我眼中,您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妈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您总是能笑着面对。
18、将思念化作快乐,送给我最爱的妈妈,愿你每天都能拥有阳光般的心情。
19、妈妈,您的微笑是我最大的动力,您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20、妈妈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药方,她的爱能治愈所有伤痛和忧伤,让我重拾力量和勇气。
治愈妈妈的心情句子(21--40条)
21、尽管生活中有风风雨雨,妈妈总是散发着宁静和安慰,给我心灵上的治愈。
22、每当我看到您思念的眼神,我都能感受到您对我无尽的爱和关怀。
23、妈妈,你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存在,每一句话都是我对你无尽的爱意,愿你的心情时刻被治愈。
24、相信自己的妈妈,你拥有无限的能量和勇气,让我的句子陪伴你,让你的心情愈发坚定和快乐。
25、每一天,我都会努力学习,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您更加开心和放心。
26、妈妈的拥抱是我最好的良药,它能快速治愈我心中的所有痛苦和苦闷。
27、妈妈,你是我生命中最坚强的女人,你的笑容是我永远的治愈。
28、妈妈像一道美丽的彩虹,让我忘却一切的痛苦和忧伤,只感受到治愈与安慰。
29、妈妈,您的微笑如太阳般温暖,在我心中照亮了一片美好的世界。
30、妈妈,您是世上最伟大的人,您的辛劳和付出让我感到无比的感激。
31、妈妈,你是我永远的避风港,你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让我的句子像温柔的拥抱一样,治愈你的心情。
32、当你为我付出无数时,我愿意用一句简短的话语,为你带来治愈,让你的心情重拾明媚的阳光。
33、妈妈的微笑像甘霖一样滋润我的心田,给我无尽的力量和治愈。
34、每次看到妈妈满怀爱心地为我照顾,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治愈。
35、在您的陪伴下,我不再害怕困难,因为您总是鼓励我坚持下去的。
36、妈妈,你的力量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总能治愈我内心的黑暗。
37、您的拥抱是我最温暖的庇护所,我愿意用我的陪伴和关心去治愈您的疲惫。
38、妈妈,你的微笑是我最美的画,我希望我的每一个温暖的句子都能治愈你的心情。
39、无论我经历了多大的伤痛,妈妈总能用她温暖的臂弓抱住我,给我最柔软的治愈。
40、在你低落的时候,妈妈,请记住爱和关怀围绕着你,让我将这些温暖的字句送给你,寄托我满满的爱。
美国妈妈如何巧用鼓励
去美国之前,我已经了解到一些美国人在教育方面和我们不同的做法。比如小学生上课不用排排坐,而是围着圆桌团团坐,相互交谈,没有“不许做小动作”这种批评。作业很简单,学了A这个字母,回家从报纸上剪下一个以A打头的字母就算完成,而且老师的评语很少批评,大多是“好”、“漂亮”、“精美”等赞美之词。
年初去到美国,走进美国的家庭,我对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剪坏了床单妈妈不责骂
我在街心公园闲坐,一位老太太领着两个小孩,大的大概2岁,自己蹒跚着到处玩,在小滑梯爬上爬下,小的躺在小推车里,不一会就睡着了,身上只穿着件薄薄的绒衣。我建议她给孩子盖上被子,她摇摇头说:“我就是带他们出来锻炼的。”
美国人很注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噢,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是她两岁的儿子。我过去一看,卡瑞床单、枕套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了一起,面对这些,萨丽首先兴奋于孩子学会了某种小小的技能,而不是痛惜东西损坏而斥责孩子,然后才是耐心地告诉卡瑞应该去剪纸和粘纸。
2岁的孩子自己能洗澡
美国社会对儿童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这可以从他们为孩子设计的各种玩具、用具中切实感受到。但他们决不替代孩子做事。
通常美国孩子从一岁半开始自己吃饭,一把专用高靠背椅,一个大餐巾,然后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得少说明他不饿,大人不再管,更不会追着喂。
还是那个2岁的小卡瑞,要洗澡了,妈妈帮他兑好热水、脱了衣服,他自己爬进澡盆,在水里玩了一会儿后就用香皂往身上抹,我问他要不要帮忙,他认真地摇了摇头说:“不用!”抹完香皂,他又用毛巾擦,然后坐下来用水洗净泡沫,爬出澡盆。真难以置信,一个2岁的孩子竟能如此迅速而熟练地洗完澡!
大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走进了美国人的家,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儿童图书和玩具就放在孩子们能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大人和孩子谈话时永远是蹲下来的。我曾同朋友逑蒂谈起这样的谈话方式。逑蒂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能让孩子意识到同成人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尊的人格。美国人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提供了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不难理解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