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一些坏行为也需要肯定
发布时间:2021-10-02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导读:对孩子的行为要全面看待,不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好动、好哭、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杯子、拆玩具、撕东西,“坏”起来就乐此不疲,有时候真叫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制止还是该鼓励。
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呢?“3岁前孩子拆玩具、摔东西家长应该给予适当充分的肯定。”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刘华清大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刘大夫说,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会说话到3岁左右,是人的第一个反抗期(第二个反抗期是青春期),孩子很希望展现自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周围的人他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撕纸、拆玩具、摔东西都是常用的方式,证明孩子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愿望。[76范文网 WwW.fw76.COM]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遇到孩子有拆玩具、爱摔东西的行为,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然后帮助孩子把玩具重新组装好,让孩子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是贵重的东西,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先褒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安全、卫生)让他尝试,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这样既及时制止了对物品的损坏,又调动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与积极性。即使是孩子发怒摔东西,父母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挫伤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父母需要给宝宝足够的“破坏空间”
导读: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个案:
朴女士的孩子现在6个月,是个胖嘟嘟的男孩。采访时孩子正在婴儿车里睡觉。孩子3个月大时,朴女士就给他放《三字经》的录音,还有钢琴曲。她家的宝宝最爱听舒缓抒情的曲子,只是一听快节奏的笛子之类的音乐,就会表现得很烦躁。朴女士在每天下午宝宝心情不好时放给他听,宝宝最喜欢一边别人给他洗澡一边听舒缓的曲子。另外,朴女士每天跟宝宝一起做“亲子操”,一边有节奏地轻轻地抻宝宝的胳膊、腿等关节,一边逗他开心。朴女士反映宝宝爱看电视屏幕,只要开电视他就死死地盯着不放,电视里有人笑他也跟着笑,电视里有人哭也会把他吓一跳,孩子对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
朴女士还告诉记者,宝宝喜欢抓东西,经常抓过纸来撕,只要宝宝玩得高兴,不把纸塞进嘴里,她一般不会阻止;宝宝还特别钟爱吃手,尤其饿时吃得最厉害,她也不会阻止,只是勤给宝宝洗手。
专家点评:婴儿在3个月时就给他放《三字经》,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音乐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喜欢可以给他听;“亲子操”利于婴儿骨骼肌肉的生长,但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婴儿撕纸、看电视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吃手的问题需耐心疏导。
专家支招:
给宝宝以足够的“破坏空间”
李教授提醒宝宝的父母们“撕纸”行为几乎是每个婴儿都会有的,家长不必在意。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撕纸时破坏物体所产生的“咔嚓咔嚓”的声音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而且撕纸等活动是婴儿在尝试体验改变物体形状的快感,婴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感受外界物体属性的。因此,家长不仅不应阻止,反而应该给婴儿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纸撕,但要慢慢告诉婴儿像书之类的不能撕,更不能把纸塞进嘴里。
让宝宝看电视感受五颜六色
电视屏幕的影像不停跳动变化,而且五颜六色,声画俱全,婴儿很喜欢。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对颜色的认知,所以孩子爱看就让他看,只是要注意尽量选择动画片等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还要注意和电视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音量不要太大,免得孩子受惊吓,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宝宝吃手要耐心疏导
李教授指出,婴幼儿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旦固定化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一般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3个月,如果要巩固这个习惯还得3个月,因此纠正时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李教授说,其实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都会有吃手的习惯。因为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到一种最便捷的替代和自我安慰的途径———吮吸手指。这是孩子自娱自乐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孩子饿了或无聊了,用吃手来表达。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缓解宝宝的破坏性行为的八招
导读: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家长,看家长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家长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家长的谅解。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家长,看家长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⑴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家长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⑵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⑶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⑷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⑸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⑹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家长要满足宝宝的情感需要
导读:父母尽力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会认定,快乐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不少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情,不要总牵扯大人的精力。
在着手改变宝宝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孩子为什么“粘人”
“粘人”的行为一般出现在1岁之后,其实,这不是什么坏事情,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在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他能够判断——
*自己单独玩儿、吃饭、做事情
*跟妈妈一起玩儿、吃饭、做事情
哪一样给他更大的快乐:当然是跟妈妈在一起!
他也能够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要那种给我更大快乐的情景——跟妈妈在一起!
一岁左右孩子的妈妈,大多数已经重返职场,每天起码有8个小时不在家。这些妈妈的孩子,比全职妈妈的孩子,表现得更加“粘人”一些。妈妈一回家,就被孩子“独占”了,吃喝拉撒睡,都要妈妈陪。妈妈想休息一下、看会儿书、做点儿自己的事情,非常困难。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妈妈难免会觉得不耐烦,希望保姆或其他看护人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走,或者干脆送全托。
但是,妈妈们要意识到,孩子这样做,不是成心跟你过不去,而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这种对母爱的需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妈妈一定要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这部分情感需要,否则会给孩子的终身幸福留下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阴影。
建立幸福感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happiness)。
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是明确地、毫无疑问地坚信,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3岁之前,孩子需要父母经常地向自己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爱。首要幸福感一旦确立,终生不会动摇,孩子也不再需要父母时刻在自己身边才能够感觉到爱,他开始走向独立。
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儿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或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或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是否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食品、考试成绩是否好、老师是不是喜欢我、老板是不是欣赏我、这次提拔有没有我、比赛是否能得大奖等等。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感到受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父母尽力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会认定,快乐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忽略孩子的需要、躲避孩子对自己的需求、经常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不会认为父母的教养手段有何不妥,反而会坚信,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坏孩子、得不到父母(自己最爱的人)的注意力、经常感到伤心、绝望、愤怒,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如果父母在孩子“粘人”的阶段,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不耐烦甚至推走,过一阵子,孩子有可能不再表现得那么“粘”,有些家长会窃喜:这孩子变“好”了!殊不知,这是问题深化的表现,是一件坏事情。
孩子在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停止用以前的手段来试图得到满足。但是他的需求仍然存在,他会转而用别的手段来满足自己,最明显的,就是对物品的依赖。那些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大发雷霆的孩子、那些死死地把住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和别人有一丝丝分享的孩子、那些特别“难缠”特别容易发脾气的孩子、那些经常做危险事情的孩子……
孩子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感情的黑洞。他从小就认定,“爱”是痛苦的、是渴求得不到满足的那种感觉,对其将来的爱情生活影响巨大。
因此,聪明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粘人”感到不耐烦,不会首先想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妨碍,而是平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检讨一下自己最近以来是不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质量,进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一旦孩子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放松”父母,渐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
你在孩子幼小时期所额外花费的心血,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它不仅会硕果累累,更会在今后省却你无数的时间、精力、伤心甚至钱财。
夸夸其谈理论之后,尚需结合实际讲讲自己的体会:
我的儿子Sam母乳喂养到2岁,虽然有人说母乳喂养的弊端在于牵制了母亲,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天经地义而又必不可少的。由于他的全部喂养基本由我来承担,在这期间,我充分了解他的秉性脾气、了解怎样才能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对他的需求十分敏感,并且根据他给我发出来的信号,尽力满足他的成长需求。他也因此对我建立了至高无上的信任感、依赖感和爱。
因为我一直和Sam在一起,他的分离焦虑阶段度过的十分顺利,从来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分离焦虑。1岁到2岁的有一段时间,他表现的特别需要我的注意力,无论做什么都要我看见。我知道他这是因为什么,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他的需求并且注意时刻满足他。他成长中的一切细节,都在我的观察之中。他知道,妈妈陪着他长大。
在他将近2岁时,他自己主动断了奶,主动要求搬出我们的大床,自己睡一间屋子,并且开始能够自己玩儿一段时间,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了。我将这一切归功于他内心安全感的充分建立,他的依赖感被充分满足,因此才能够自然地走向独立。
Sam的首要幸福感已经比较稳定,他一直都很大方,很懂事,关心别人,乐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除了在很困、很累的情况下,他极少因为不能马上得到一样东西而发过脾气。经常有人对我说,你这个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Sam才是真正被“宠”出来的孩子呢。那些“闹”的孩子,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和爱,才用“闹”来唤醒大人的注意。
前一阵子,因为稿约比较多,我白天陪Sam的时间少了。丈夫因为要组织一个大型会议,半夜才回家。晚上我一个人带Sam睡觉,他无论多困,从要求上床到真正入睡,往往“折腾”一个半小时,搂着我唱歌、说话、咯咯笑。我知道他是在弥补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耐心地陪他,而不是急着回到电脑前接着写稿子。陪伴他从两方面讲是幸福的:被需要的幸福,以及满足他的需求的幸福。他的身上总是那么温热,那么柔软,那么香。
有时早晨醒来,Sam会搂着我,肉嘟嘟的小脸贴着我的腮帮子,亲热亲热,还喃喃自语:“妈妈爱Sam……”
幸福啊!幸福!心里痒酥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