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认为别人的总是好的

发布时间:2021-10-0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导读:宝宝是否喜欢拿别人的玩具来玩,对自己的玩具却兴致低落,你知道这背后的几大原因吗?是宝宝喜欢新奇事物的天性使然还是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呢?

1.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宝贝的需求

有的父母娇惯宝贝,只要宝贝一提要求,马上就满足,结果宝贝就会养成总是提要求的习惯。也有的父母在宝贝提出购买玩具,因得不到满足而拼命哭闹时,只想尽快避免宝贝哭闹的尴尬,处于无奈而满足宝贝的要求,这也会无意中鼓励宝贝的这种行为习惯。

2.父母过低地估计了宝贝的承受能力

不能拒绝宝贝,有时并非宝贝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玩具时的可怜模样。实际上,宝贝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好,虽然他前一秒还在为获得某个玩具而哭闹,但后一秒,他可能就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很快忘了自己的欲望。真正适应不了的往往是父母自己,正是父母纵容宝贝养成了这样“贪婪”的习惯。

3.喜欢新奇事物是宝贝的天性

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是人的天性。对宝贝来说,由于集中注意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短,所以一个新玩具到他手里,玩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别的事物吸引,进而对手中的玩具失去兴趣。宝贝喜欢新玩具,喜欢花样翻新的游戏,这是他的天性。

4.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

当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特别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时候,常常没有时间和宝贝玩耍。不少父母为了让宝贝安安静静待上一会儿,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玩具来承担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常常塞给宝贝一堆玩具,然后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情。这样也会导致宝贝对玩具产生依赖感,从而提出更多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5.宝贝不会玩或者缺乏创造性的玩法

一个玩具拿到手,宝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玩。尤其那些不适龄适性的玩具,宝贝更是难以驾驭,这样就会降低他对玩具的兴趣。另外,即便宝贝掌握了某个玩具的玩法,但是因为无法创造性地寻觅到一些新的玩法,或者父母提供的玩具不符合宝贝的性格年龄特征,他也会很快就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进而提出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好动,是病?


导读:对于ADHD患儿若未能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其成长后各个方面如学业、社交、社会适应等,并可能引发一些常见共患病如学习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甚至继发破坏性行为障碍以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童童,你别老是动了,行吗?”这是9岁的童童自懂事以来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可是,要想让童童安安静静地坐上10分钟,简直比登天还难。任何一件新玩具到了他手里准会被拆得七零八落。起初,妈妈一直认为好动的童童只是调皮而已。但是如今,已上小学三年级的他“爱动”的坏毛病却愈演愈烈:上课从不认真听讲,无法静心做作业,而且经常和小朋友拌嘴甚至打架。童童到底怎么了?

转不停的小马达

“他的身体里好像安装了小马达,无法停下来,”童童妈妈经常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不仅仅是淘气儿童的标签,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定义为一种疾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发育行为障碍。在我国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4。3%-5。8%。其中,以男孩较为多见,并在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中均有发生。

通常,ADHD可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注意缺陷包括无法集中精力、很难聆听和完成委派的任务等。多动常常表现出焦躁、说话过多等。冲动的特征是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多种场合行为鲁莽等。

从医学角度讲,ADHD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这些原因一般包括神经解剖、神经化学、遗传因素、脑损伤、环境因素等。最新流行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学龄儿童中有1500万-3000万名患有ADHD,但只有不足1%的ADHD儿童获得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ADHD患儿若未能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其成长后各个方面如学业、社交、社会适应等,并可能引发一些常见共患病如学习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甚至继发破坏性行为障碍以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口吃宝宝


导读:孩子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不善,会有口吃现象的出现,口吃严重影响到孩子和家长的形象和生活。所以,家长要深入了解口吃的相关知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口吃宝宝。

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的语言障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患病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大约一半的口吃儿童是在5岁以前发病的。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得不到纠正,则可能伴随终身。

口吃症是由于心理原因所导致的言语障碍。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因模仿而导致口吃。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备,容易受其他口吃的人影响,如孩子们之间的模仿,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均可能导致口吃。

2、父母在儿童学说话阶段要求过急,孩子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楚时,父母急于作过多的矫正,甚至在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经常打断进行矫正,使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在说话的时候出现紧张,害怕说错。越怕说错,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失去说话的信心,而导致口吃。

3、突然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环境突然改变等造成心理紧张,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也可能导致口吃。

4、遗传因素。口吃与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语言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口吃一般表现为三种类型:

1、连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说话时经常连续重复某个字音。比如:你、你……你干什么?

2、伸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经常把某个字音拖长。比如:老——师,学——校。

3、阶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反复说一句转接口语词但是不连贯的话。比如:这个——这个——。

幼儿阶段,孩子的口吃常多见于连发型,其次是伸发型。一般是由连发型向其它两种类型发展。

有的孩子为什么就是坐不住


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孩子很活泼,一到我们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块。但是我发现他特别坐不住。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他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一会儿玩一下积木,一会儿摸一下娃娃,一会儿拿起一本书……他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但对每一样的兴趣都不会超过3分钟。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目标,在手里拿着这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又被下一个目标所吸引。

我问朋友:“孩子有没有一项活动能兴趣持久一点呢?”

朋友说:“暂时还没发现,他最喜欢去公园喂鸟,但也只是玩一会儿就嚷嚷着要出来。有一次在公园捞鱼,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嚷嚷着要捞鱼。可爸爸交了钱,他却捞了不到两分钟就奔向另一个玩具。他不管玩哪个玩具,都不会超过3分钟。”朋友对于孩子坐不住有些担忧,害怕他以后上学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师讲的课哪能听进去啊。

我问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了。是不是你们以前随意打断过孩子呢?”

朋友说:“孩子2岁半以前是在乡下由奶奶带大的。老人根本没有‘不打断孩子’的意识。比如孩子聚精会神在玩积木,到了要吃饭的时间,奶奶就会打断孩子,催促孩子吃饭。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奶奶都随意以‘喝水’‘尿尿’‘吃饭’‘叫人’‘出门’等为由打断孩子。”接着,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们同样不懂,以为小孩子做个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他们打断孩子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说:“那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么首先就要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异,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长们是希望孩子专注的,但是总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他们对待成人的专心工作可能会小心翼翼,不去打扰,但是对待孩子,他们丝毫没有想过打断孩子可能造成的恶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讲述成人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的。

周周3岁的时候,和晓晓一起到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2岁的男孩,好像刚刚学会走路(后来他爷爷证实了这一点),走路还不太稳,一心想来提小篮子,周周把装着小鸭子的篮子递给了他。

小男孩接过篮子,很开心,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个篮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须很小心地把它拎起来,否则篮子会蹭到地上。而且,他刚刚学会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须很小心地调整身体的平衡才不至于摔倒。他紧紧地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走着,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篮子,摔着了小鸭子。他目不斜视,脸上的神情特别专注。我知道这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可惜这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爷爷打断,爷爷催促男孩把篮子还给周周。小男孩哭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他弱弱的抗争。我对孩子的爷爷说:“不要紧的,让他继续,随便孩子玩多久。”爷爷听我这么说,暂时停止催促。可没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小男孩把篮子放下,并强行把小男孩抱了起来。我不知道老人家为何要这么做,也许他觉得篮子是我们的,让孙子玩了这么久过意不去吧,于是千方百计地让男孩把篮子还给我们。

小男孩爆发了,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哭起来,小拳头雨点般砸向爷爷。见这阵势,爷爷束手无策了,喃喃地说:“你怎么能打爷爷呢?听话,跟爷爷回家。”小男孩在爷爷的怀里拼命挣扎,大声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内心需求,他要验证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学习平衡和走。他在和爷爷抗争,以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

我走上前,轻轻地对男孩说:“宝宝还想提小篮子是吗?”小男孩点点头。我对爷爷说:“还是让他玩一会儿吧。”爷爷无奈地答应了。男孩拿到篮子后马上平静了,小心翼翼地拎着篮子,蹒跚地向前走去……

我见过很多孩子专注的行为被家长随意打断、随意阻止,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的种种抗争,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长等,我能感觉到孩子的专注行为被肆意打断的那种痛苦。儿童的正常发展源自专注于某项工作,但是大多数成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常常无意中打断了孩子的专注行为。我常常看见在孩子专注地玩沙时,家长会大呼“回家吃饭了”;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客人来了,家长催促着孩子叫人……

我对周周的专注行为保护得很好,从来不随意打断她。只要周周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沙、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断她。就算马上要吃饭、马上要睡觉、马上要出门、马上要吃药,我们也会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看书、听故事可以持续1个小时以上,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她感兴趣的,都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亲戚朋友来我家,最为惊叹的就是周周的专注力,他们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孩子能聚精会神这么长时间。他们问我有何秘诀,我说没什么,就是不随意打断她。

我们“不打断孩子”的这一原则被周周吸收到内心深处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断”的权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断她,她会对别人说“请不要打断我”。并且,她还懂得替朋友维护“不被打断”的权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严叔叔带着儿子恺恺来我们家玩。周周非常开心,领着恺恺一起看故事画本,并且还声情并茂地讲给恺恺听,恺恺和周周都很认真很专注。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严叔叔说要走了,于是在旁边提醒恺恺。周周突然抬起头很严肃地对严叔叔说:“恺恺还在看书,请不要打断他。”看着周周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俊不禁,严叔叔更是哈哈大笑着说:“哇,周周说得对,叔叔受教育了!”说完,严叔叔噤声了,恺恺得以专心致志地看故事书。

是啊,周周说得对,不要打断孩子。如果有规则,应该在孩子开始看书之前和他讲明,一旦开始了看书,成人就不应该随意打断他。就算要走了,如果大人有事非走不可,也可以把孩子先留下来,到时候再来接孩子。

我的一个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孩子的注意力就能持久一些了,可以从头至尾看完一部80分钟长的舞台剧(注意,不是动画片),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重点提示:

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了。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不随意打断孩子,是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

假设家长能这样做: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即将要出门、即将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将其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将其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将其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将其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家长这么做,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相关推荐

  • 我只是为孩子搬梯子的人! 我从没有给孩子刻意教过1个汉字,但是6年来我坚持不懈地每晚的读书活动,令孩子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在自由的阅读中不自觉得到提高,孩子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从恐龙到...
    2021-04-15 阅读全文
  • 别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阅读全文
  • 孩子为啥总是哭 孩子为啥总是哭?问:我儿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爱在地上打滚,哭的很大声,抱也抱不住。我的理解是想睡了,可是抱不住他。现在就在哭,我以前总是百般哄他,现在不想理他,他就爬到我跟前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
    2020-11-27 阅读全文
  • 别的家长冲过来打你孩子,开撕还是认怂? 前些天中午与朋友谈完事出来,途经一所学校,刚好是放学的时间,校门口站了许多家长,喜笑颜开的迎接着排队出来的孩子们。 突然,不远处传来争吵声,双方越骂越大声,不一会,争吵演变成了打斗。 一个爸爸模样的男...
    2020-12-19 阅读全文
  • 孩子是好模仿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模仿——模仿父母、模仿邻里、模仿同伴、模仿社会、模仿动物世界、模仿大自然。 孩子总是在模仿中成长发展、在模仿中活跃思维的。 孩子的一对小耳朵,好比一台录音机...
    2020-11-23 阅读全文

我从没有给孩子刻意教过1个汉字,但是6年来我坚持不懈地每晚的读书活动,令孩子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在自由的阅读中不自觉得到提高,孩子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从恐龙到...

2021-04-15 阅读全文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阅读全文

孩子为啥总是哭?问:我儿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爱在地上打滚,哭的很大声,抱也抱不住。我的理解是想睡了,可是抱不住他。现在就在哭,我以前总是百般哄他,现在不想理他,他就爬到我跟前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

2020-11-27 阅读全文

前些天中午与朋友谈完事出来,途经一所学校,刚好是放学的时间,校门口站了许多家长,喜笑颜开的迎接着排队出来的孩子们。 突然,不远处传来争吵声,双方越骂越大声,不一会,争吵演变成了打斗。 一个爸爸模样的男...

2020-12-19 阅读全文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模仿——模仿父母、模仿邻里、模仿同伴、模仿社会、模仿动物世界、模仿大自然。 孩子总是在模仿中成长发展、在模仿中活跃思维的。 孩子的一对小耳朵,好比一台录音机...

2020-11-2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