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异常信号及父母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1-10-1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杜莱克斯认为,他们无非想要:

·被爱与被接纳

·有安全感

·有归属感——融入某个群体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

·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

当孩子感受不到这几点时,他会有负面情绪,如变得消沉,进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当父母亲不认同孩子们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种羞耻感,父母亲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给切开了,分成了两半;孩子只是在学业上发展,而在情感上不让他们发展,压抑他们,如果是永久性的就会造成精神紊乱。

二、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及父母应对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为目的,通常你的感觉是烦躁、懊恼,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劝说。在达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许会暂时停止这坏行为,但不久之后,他也许会旧病复发,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种方法来寻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觉时,六岁的佳佳一会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说害怕,不停地要让爸爸妈妈注意到她,连续几个晚上都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烦。后来父母了解到,原来佳佳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才这样表现的。后来父母设法给予佳佳应有的关注和爱,也使她有足够的安全感。佳佳这些折腾就没有了。

父母应对策略

避免在孩子寻求注意时给予注意,在孩子没有预料到或在他无意引起注意时,给予正面的关注。不要有求必应,尽可能忽视不良行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权力

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令你生气,让你有被激怒的感觉,你感到你的权力受到挑战。陷于权力争斗的孩子好辩,爱与人作对,结果不是你硬要他服从,就是向他投降。有时你也想摆平或打击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再有不良行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很头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地强迫孩子,甚至不许他离开座位。有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吃饭,每天都重复着,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减少孩子的零食,吃饭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吃,时间到了,让孩子去玩,中间饿了只给果汁,不给零食,孩子终于了解吃饭再也不能达到权力争斗的目标,而同时孩子也必须忍受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

父母应对策略

一般是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冲突,事后请求他帮忙、询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成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3、报复(零思考方案网 WWW.zhe135.Com)

寻求报复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通常父母对这种报复行为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难过,当父母生气或想摆平时,孩子可能会发觉自己斗不过父母,因而转移目标,开始报复。

怀有报复心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而受到伤害。有一点需要注意,幼小的婴儿通常不会以报复为手段,他们有时是因为生气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

当孩子在你面前说:“你不是我的好妈妈,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甚至说:“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这些话让人感到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是气愤。这就是孩子在以报复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们就到外面去,故意报复你,他们知道父母最不喜欢什么,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吸烟、喝酒,或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故意这样做或这样打扮来报复父母。

父母应对策略

不要以伤害回报孩子,要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做错了要道歉,试着想办法与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因为寻求报复的孩子极需要被爱。

4、表现力不足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要父母对他们放弃希望。你觉得失望,无助,对孩子消极以对,最后完全的放弃,认为孩子真的无可救药!

案例:文文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因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们一样,受人尊重,将来长大了更优秀。

文文觉得父母因为太优秀了,就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像父母那样,因此很自卑。当文文问妈妈数学题时,妈妈给她讲了好几遍她都没有明白,妈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也许数学对你来说太难了,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于是文文说:“你说的对,妈妈。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父母应对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弃表现力不足的孩子,否则他们会自己放弃。要停止所有的批评。关注所有的努力,无论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争取帮助孩子。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多给予孩子鼓励。

最后一个父母应对的策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神先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改变你对孩子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反应模式。除非父母们愿意花时间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来建立积极的关系,否则任何的指导和训练都是没有效果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批评孩子的5大策略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将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第二,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再收拾你!”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第五,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在第一反抗时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约几岁时,你忽然感觉不听话了?

2.对孩子不听话?你是如何做的?是进行吓唬?打骂?置之不理?还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坏,最终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们夫妻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一致吗?有没有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4.你们夫妻之间和老人之间在孩子的教养方面,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对于这四个问题,你们家的情况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这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一般有:

1.孩子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2.吃饭问题。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听。这正是2--4周岁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大家认真思考下,几乎2--4周岁的幼儿都会经历这些现象。如果我们采取打骂,那终是无法解决这些现象的。那这是为何呢?

下面是老师分析的四种原因:

1.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回过头想想,当孩子一生下来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其它情绪表达,而我们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绪想法,靠我们平时的观察来猜测宝宝想表达的意思。到宝宝2周岁基本很能说了。(不过我家培洪说话就比较晚,2周3个月才开始说话耶,当然开口后,很快就能说得很流利了)会用语言表达后,宝宝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说出的话显得比较夸张,而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玩。老是以笑来应对宝宝,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的表达。

还有就是大家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孩子能表达后,就想让孩子开始识字。其实这个时期是宝宝最佳的口语期(0-3),我们只要每天对着宝宝说话,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学会。这时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当宝宝说要某一事物时,当你给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要是细心的家长,一定都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在用词方面还用得不准,所以产生了答非所问,他要东,你却给了他西,孩子自然就会有情绪,而我们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脾气急燥的家长,这时就会有情绪,甚至还打孩子,这样亲子矛盾就来了。家长情绪失控时,我们不妨冷处理,细心观察一下,而不能用传统观念,对于第一反抗期的宝宝来说是无效的。

2.家长忽略了游戏心理。

经常看到孩子吃饭,满地跑。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们先追他,他才跑。孩子还以为我们在和他玩游戏呢?所以这不能怪孩子,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吃饭对于一个1岁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饿了本能就会用手去抓东西吃。而我们却老是怕弄脏衣服及地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洪妈就是这样,不过我当时最讨厌孩子边走边吃,我是让培洪一边吃一边看电视。这方法自然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刚开始时都是用手来协调动作,宝宝一般用手感知会持续2个月,然后用勺子开始模仿我们大人的动作,手和嘴正在协调配合吃饭,刚开始也许会把饭打到脸上,额头上……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须一课时。相信我们的年轻家长们都会满心欢喜看着宝宝这一巨大变化的。可现实中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比较多,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终归还是观念在作怪)

我们当家长的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如何喂养你的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想过为何不爱吃?所以我们家长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站在那先观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样在我们大人的序列中找到节奏感、责任感。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

3.单向思维。

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现象。老师给这总结了一句话:“宁要玩具,不要友谊。”其实大家细细思考下确实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这是这一时期宝宝的现象,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用其它新鲜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朋友学习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响让孩子学会说“不”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如果我们试图给宝宝养成好习惯,那必须要有约束力。如果在父母这边建立好了好习惯,老人那边却破坏好习惯。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和老人之间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得在这上面作文章。才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夹缝中,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遇到你叫宝宝吃饭或者其它什么事时,如果宝宝专注于他手上的事,这时你如果叫了二遍,宝宝还是没有反映,这时你就不要再说第三遍了,这时候的宝宝他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唠叨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一起关注宝宝手上的东西,这时,宝宝感觉到你来到他身边,会抬起头看你,你就可以面带微笑,用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简洁的语言对宝宝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是很愿意帮助人的,当帮你做后,你对他说一声:谢谢。那效果就更好了。不过,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语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反抗了:你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2.制定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对某一件事,唠叨个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规则,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须得关注规矩,当然这规矩需要全家一起总动员,不能只是孩子一人执行,这样孩子是不会遵守的。

我们已经知道,这时期是处于游戏亲子沟通,对于,那些愁于宝宝每天吃饭困难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就餐习惯。我们可以和幼儿园一样进行分餐制度。为什么会有5+2=0这个说法,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5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坏,又归为0了。所以说,根源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应该在饭前和孩子商量规定好。吃一餐饭的时间是多少?到点了没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一定得执行,这样孩子经历几次后,就明白,不吃妈妈就收走了,中间又没零食吃。自然就会认真吃饭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时,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这样过份的关注,会打乱孩子吃饭的就餐氛围,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时有饥饿感,良好的饮食习惯才会形成。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老是唠叨个不停,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孩子眼睛,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尽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3.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鲜,比如,经常看到宝宝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其实是宝宝通过嘴来尝试这个东西,找下感觉。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如果,这时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徒劳的。这一举动还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觉得孩子把东西放到嘴巴里脏、不安全。可这么小的孩子却不懂安全不安全;脏还是不脏。这只有在事前先进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创新思维的发展。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带来了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上输送精神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为上的问题,却不能被我们忽视。如果为人父母者,能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多花一些经历维护自己的婚姻,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想一下孩子的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需要的补救措施。

一离婚子女的心理变化与特征

1、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2、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4、他们的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我所接触到的高中阶段学生中,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们读小学阶段就离异的,但当我问及他们的父母亲时,他们一般都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谈父母和他(她)的家庭。这现象表明:父母离异的阴影,至今还在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他们永久的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

二.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究竟父母离婚事件本身,是否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唯一因素?有研究者发现:

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的新建立的家庭生活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离婚后,对孩子不出四种命运:

1,父母不再结婚,孩子归属于父亲,如此就是父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2,父母不在结婚,孩子归属于母亲,如此就是母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3,父母再婚,孩子归于父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母,外有生母的环境;

4,父母再婚,孩子归于母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父,外有生父的环境。

上述四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命运将不会相同,唯一可以希望的是,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当然这有很多困难。

其一,父母没有再婚,因为孩子的抚养费,探视权等问题,还会继续引起争执和矛盾,孩子有时就不能避免成为争斗,攻击的武器,就不易建立良好的单亲抚养环境。

其二,父母再婚,继父,继母的关系,在加上还可能出现的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关系,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关系。使孩子很难良好适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一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就影响而言,离婚本身并不是唯一因素,离婚后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三、如何关爱孩子?

第一、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对离异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带来双方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而子女,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因其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在压抑的家庭中生活,会很快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因此,无论子女和离异后的哪一方生活,不要在子女面前说或者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以免伤及子女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更压抑,更消沉。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该做到的,是如何让子女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父母的行为,并接纳这个现实,从而使他们尽快的走出家庭离异的阴影。

第二、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等不良性格影响。

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与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家长最好取得老师的帮助,使教师在获知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特殊情况后,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注意力调整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使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在集体中得到补偿,让他们学会用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喜悦来冲淡家庭离异的阴翳,走出心理阴影。增进他们与人的交往,克服他们的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发展健康的个性。学校教师还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能歧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尽量减少其他学生在离异家庭子女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免使离异家庭子女触景生情,引起他们的伤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鼓励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在逆境中成才,鼓励这些子女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能够客观的理解父母,改变这些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观念,适时调整自我的心态,帮助他们自觉的走出心理的阴影。

第三、尽量减少、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离婚家庭孩子的影响。

离婚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感受性提高了,这既有可取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父母,老师可以利用可取的一面,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增进同伴友谊,减少对不幸的回忆。

父母离异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波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的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相当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亲人去世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操作身心。美国的一些婚姻心理学家对父母离婚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做了较为长久的研究,他们发现,在被调查的离婚家庭子女中,有37%的儿童在父母离婚五年后,心理创作仍未消除,并表现出情绪消沉、低落、性格古怪孤僻,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往往是希望父母复婚。

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缺损家庭或者是再婚家庭中,通常不能得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往往更大一些。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后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再婚家庭中的儿童比生活在健全、正常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性格上的变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由于父母的离异而变得性情古怪、孤僻、情绪消沉低落、忧郁寡欢、自卑胆怯,也有的儿童变得精暴、冷漠、烦躁、反抗、敌视,有的儿童甚至由于父母的离异而走向堕落。

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处在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而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父爱和母爱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予,也不可能取代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能够心理相容、和睦相处,并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就容易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而父母离异,通常是由于感情不和,心理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所导致的。离婚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离婚的后果往往会祸及子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性格特点。

特别是这样几种情况,更不利孩子性格健康地发展:一是父母离婚后继续吵吵闹闹。有相当多的夫妻离婚时并不是好和好散,友好地分手,而是打打闹闹,甚至不可开交。离婚后,双方继续为财产、赡(抚)养费及子女教育问题而吵闹不休。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性格也往往会受到扭曲。二是父母离婚后诋毁和报复对方,一些夫妻离婚后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在孩子面前诋毁甚至谩骂对方,并不允许孩子和对方接触,甚至不能再叫爸或妈。一旦发现孩子与对方接触,要么指责对方,要么惩罚孩子。这样做应该说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孩子,他(她)不仅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而且能得到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爱也常常是扭曲的。三是父母离婚后把怨气撒到孩子头上。一些夫妻离婚后把对方的怨恨转到孩子身上,动辄打骂,甚至虐待,在这样生活气氛中孩子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呢?四是父母离婚后双方都拒绝抚养孩子。有些夫妻离婚后把孩子视为再婚的障碍和拌脚石,都企图把孩子推给对方,有的甚至双方都不管孩子,使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这样的儿童性格上最容易出现不良的品质了。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的情况,也就是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不会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夫妻离婚后仍能友好地相处,他(她)从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诋毁和丑化对方,而且肯定对方,让孩子相信他的父母是好人,是可以依赖的;他(她)并不割断孩子与对方的联系,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对方接触,从而使孩子能得到健康的甚至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样一来,对孩子来说,仅仅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其心理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和伤害,而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因此,我们要对那些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父母们说,当你们不得不选择离婚这条路时,一定要善待对方,善待孩子!

相关推荐

  • 父母批评孩子的5大策略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将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
    2020-11-16 阅读全文
  •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
    2021-10-08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关注孩子哪些异常信号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
    2021-09-18 阅读全文
  • 父母离异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
    2022-03-26 阅读全文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将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

2020-11-16 阅读全文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

2021-10-08 阅读全文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

2021-09-18 阅读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

2022-03-2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