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技巧帮助孩子正确发泄表达情绪
发布时间:2021-10-27 幼儿种蒜活动方案 幼儿园健康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100种游戏一、允许孩子
伤心难过
有些父母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就去制止,让孩子不能哭不能难过,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适当的哭泣可以释放一些负面情绪。
二、用倾听的方式
让孩子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及时站出来,跟孩子进行沟通,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情况,因为什么而生气等等,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不要苛责孩子,否则下次就越不会说出来,把一些东西憋在心里。倾听孩子的问题,可以有效缓解一些不良情绪,更有利孩子合理的发泄情绪。
三、创造一个
轻松愉快的环境
人是环境动物,好的环境也是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生活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稳定。
四、唱歌或
听音乐
唱歌有助于情感的通畅,调节情绪,心理达到相对平衡,唱歌有助于孩子宣泄不良情绪,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安慰
孩子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用肢体动作来安慰孩子,比如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报一下孩子,亲吻孩子,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我在身边,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六、让孩子
写日记
写日记有助于缓解由于情感纠结和思虑过度或胡思乱想而产生的压力,写日记还可以宣泄释放一些不良的情绪,让孩子更好的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七、培养孩子
良好的作息规律【f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网】
良好的作息规律可以给身体补充能量,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和谐,有一些孩子通过摔东西,打架等不良的发泄方式,长期这样下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应该多注意利用科学健康的方式培养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疏导自己的情绪,更好的成长。
八、给孩子
提供发泄角
孩子用粗笔涂鸦的方式消解愤怒或心中负面情绪的效果最好,可以给孩子涂鸦,为孩子创造发泄情绪的专门用品,有利于释放孩子的不良情绪。
九、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小孩子都是喜欢模仿的,父母最好不要再孩子面前释放自己不良的情绪,这些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如何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现在的许多家庭中,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然而,孩子所得到有关情绪的教育和信息都是不正确的。为了让孩子在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孩子需要得到情绪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区分判断自己的情绪,如何恰当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情绪。
1、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2、假如孩子看上去需要一个发泄的方式,而不是想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方式,允许孩子用这些方式释放出来。例如,用拳击打枕头,到室外活动、怒吼或跑步,或让孩子写下让孩子气愤的那个人的名字放到鞋垫上,然后出门昂首挺胸地散步。这些都是排解孩子的愤怒的好方法。留一些旧报纸,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手撕。留一些放鸡蛋的纸板,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脚踩,把愤怒给排解出来。
3、一些让让感受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黏土、画笔、粉笔、泥塑等方式把他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孩子把感受写出来也是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到自己房间,写出自己到底有多生气、多烦躁,然后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读给你听,这种方式是帮助孩子走出各种情绪困扰的无价之宝。孩子也可以唱出自己的感受,跳舞也行,跑步也行,摆个搏击的姿势也可以,这都能帮孩子把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你可以猜想孩子那样做的时候的感受。同样,当孩子忧伤、生气或烦躁时,允许孩子哭出来。
4、永远也别对孩子说停止哭泣,眼泪是表达和释放情绪和感受的身体语言。如果孩子不需要通过哭来表达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5、给孩子做示范,告诉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告诉孩子你会怎么做。教孩子不要把情绪和感受压在心中,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或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和症状的人往往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绪表达释放出来。
6、通过教孩子区分和判断各种情绪,允许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释放出来,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今后将成为一个懂得情绪、懂得控制和释放自己情绪和感受、更懂得生活的人。现在行动,你和孩子都会有巨大的收获。
7、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有情况时,换到他的位置思考,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理解他才能帮助他。
8、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至少在3个以上,列出方案寻找最好的。孩子习惯遇事先选方案,以后面对困难就不用担心了。
9、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表达情绪是沟通的前提,情感上没有合作的话,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感觉孩子成绩不好时,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其实他自己已经够难受了,要教会他表达,他是感到失败?感到没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让他说出来。
10、经常给孩子拥抱。拥抱是在表达爱,被爱着的孩子愿意为爱他的家长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教会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方式方法
当孩子学会了认识自己的情绪后,随着他们的语言表达日益熟,就会更加容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我最近在游乐场就见到一个3岁的女孩,她对妈妈说,I'm sad; I need a hug(我好伤心,我要一个拥抱)当时,我就特别惊讶,这么小的孩子不仅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还给出了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说的“高情商”的表现。
但如果孩子还无法很好表达或者她的情绪太过激烈,那我们还是需要教会一些正确的发泄方式,避免出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物体的情况。
一:画画
这个是小D经常用的方式,当她特别生气时,我会给她一支红色蜡笔和一张白纸,引导她自己有多生气画出来。她每次握着笔边画边乱涂时,我就在旁边平静地说,“真的很生气!太生气了!”然后等她画完,我就会对她说,我们一起把这些“生气”撕掉吧。对于小D这个年纪来说,也许她还不完全懂这个意思,很多时候也许只是“转移注意力”。但当她一旦建立了这样的联系后,这样的方法就会自然成为她今后发泄的途径之一。
二:带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向上面提到的,小D反反复复就是无法自己拿起手指食物而非常沮丧。对于这类的情绪问题,最有效方法就是给孩子一些提示,启发她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代替孩子做,孩子之所以会觉得沮丧,就是因为她感到了自己的“无能”,这时如果你代替她做,并不能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对于消除她沮丧的情绪没有帮助。
发泄不良情绪的最好办法有三个:
A:是运动。
运动可以消除心理疲劳,也可以疏散心中的不快。那种不让孩子运动的父母是最不明智的。
B:是释放。
找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一聊,把心中的不满、抑郁释放出来。所以孩子们有时和同学在电话里、网络上交流并不是坏事,当然要控制时间、有节制。
C:是要忍耐。
一位非洲总统问邓小平同志为人处世有什么好的经验,小平同志说了两个字:“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步海阔天空。有句话很经典:“难管之理宜停,难为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劝解人不要钻牛角尖,很难的道理先不用讲,很难处的人先让着他,很难做的事先缓一步,很难取得的胜利用智慧去获取。
三:武力发泄”
遇到极端情况,孩子的情绪实在太激烈而无法平复时,也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地带,让孩子用“武力发泄”。小D目前还没使用过,我家邻居4岁男孩有时会用,他妈妈在他屋子里的一角会放几个软垫子供他跺脚乱踩,同时还给他准备了几个“压力球”,可以让他随意踩和捏。中心思想就是,与其让孩子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破坏物品的方式来宣泄,不如主动提供一些安全的地方让他发泄。
教宝宝正确发泄不良情绪不要单纯着眼于宝宝的不良发泄,而要探究宝宝不良发泄的原因 宝宝有了不良发泄,父母们都会为此着急烦恼,一般说来,宝宝产生不良发泄原因有以下几种:愿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想通过极端手段达到目的;内心的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无法表达而借助不当手法发泄;被否定、受挫折时通过不良发泄摆脱压力;社会环境或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宝宝养成不良发泄的习惯。
不要轻易因宝宝的不良发泄而妥协,而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一些家长,出于对宝宝的疼爱,既看不得宝宝哭闹,又怕宝宝撒泼,常常是宝宝一有不良发泄,就无条件地“投降”,满足他(她)的所有要求。这样更会使宝宝认为,不良发泄是迫使大人就范的灵药,从而变本加厉。
不要因宝宝有不良发泄而焦躁烦恼,而要始终以慈爱和理智面对 宝宝的不良发泄也常会使父母心烦意乱,甚至方寸大乱,其实谁没有乱发脾气的时候每更何况不懂事的孩子呢?所以,父母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以关怀的慈爱的心情来面对孩子的不良发泄,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不要依靠粗暴压服孩子的不良发泄,而要教育孩子正确调节方式 性格暴躁父母惯于用简单粗鲁的压服方式遏制宝宝的不良发泄。这样表面效果显著,实际上宝宝的不良情绪并没有得到舒解,又加上遭到压抑的痛苦,可说是雪上加霜,后患无穷。公正地分析,平等地交流,正确地引导才能让宝宝心服口服,改掉坏习惯。
写到这,我不禁又要感叹,育儿的真谛归根到底就是“陪伴”而不是“控制”,陪伴她去体验去经历,而不是控制她成为我们心里那个“理想的人”,对于情绪是这样,对于育儿的其他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我和你们,一起,继续修炼,共勉!
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
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
家长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并为家长提出了协助孩子成长-表达情绪和感受的五条建议。
一、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二、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有情况时,换到他的位置思考,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理解他才能帮助他。
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至少在3个以上,列出方案寻找最好的。孩子习惯遇事先选方案,以后面对困难就不用担心了。
四、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表达情绪是沟通的前提,情感上没有合作的话,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感觉孩子成绩不好时,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其实他自己已经够难受了,要教会他表达,他是感到失败?感到没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让他说出来。
五、经常给孩子拥抱。拥抱是在表达爱,被爱着的孩子愿意为爱他的家长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教孩子如何合理发泄情绪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以后,就会有愤怒的情绪。如果孩子长期把愤怒的情绪压抑在心中,慢慢地,就会演变为抑郁症中的一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让孩子宣泄自己的愤怒。
当孩子在发泄愤怒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一些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发泄,而不是任由孩子胡乱地发脾气。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生活上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孩子情绪上的导师。
用小纸条写下反击的话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释放怒气的做法是:在手纸或者是纸巾上写下愤怒反击的话,且只给自己看。孩子可以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是一个人独处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话,比如:“我讨厌你,讨厌你让我留下来值日”“我知道是你在我背后贴小纸条的”…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写下的内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后,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处理这些便条的方法,就是扔掉它们,顺便把自己的“敌人”也扔掉。而很多时候,孩子都喜欢用水冲走便条或者是撕掉便条。不管怎样,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地把这些便条处理掉。
让孩子学会投掷飞镖
家长可以在孩子卧室的墙上挂一个飞镖盘,当孩子有了愤怒情绪却又不想和你诉说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回屋扔飞镖。你会发现,孩子在玩飞镖的时候会说出自己愤怒的原因,过了几分钟之后,孩子的愤怒情绪也会得到很好地发泄。
选择这种发泄方式的时候,最好是孩子一个人在场。如果家长也在场,那么孩子就会有所顾忌,从而他的愤怒也不会得到很好地发泄。
让愤怒和气球一起飞起来
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吹气球,看到气球飞到天上的时候,孩子就特别兴奋。很多家长都觉得气球是孩子的一个玩具,其实它还是孩子发泄愤怒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去吹气球,并告诉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愤怒吹到气球里面去,然后再把几个气球捆在一起扔出窗外,让孩子的愤怒也随着气球一起飞走。
放飞气球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气球飞走的那一刻,告诉孩子:“宝贝,不好的情绪都飞走喽,我们没有坏心情喽,快乐万岁!”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被你感染,露出微笑。
当孩子在发泄完情绪的时候,家长适时地开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把愤怒发泄完了,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实际上,孩子发泄的只是他当时的愤怒情绪,他心理的压抑还需要家长进一步地开导。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愤怒,和孩子及时地谈谈心,劝解一下孩子等。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应,才能够好好帮助他们。
1.情绪障碍
孩子对家庭的变故如同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产生悲伤、生气等情绪,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亲人的死亡,会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孩子会一时难以适应,变得愤怒和烦躁不安。第二,家长往往会因为悲痛、或着忙着处理死者的后事,就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孩子了。
2.行为倒退
行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而孩子本人却往往“一无所知”。
3.对死者复生的期盼心理
因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他们对死者往往怀有一种“再回来”的希望。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早晨出门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来。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为已经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仅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会回来。
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如,一些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发现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杀后又重新活了过来。因此他们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亲人的回来。
4.内疚心理
孩子会想一定要有人负责死亡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因此,他们会想是自己使到亲人去世的,因此他们会感到很内疚。因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计划的,既然“睡觉时间”、“游戏时间”、“吃饭时间”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计划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计划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会因为调皮而“惹祸”,因此他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