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带宝宝走进音乐世界
发布时间:2021-10-29 幼儿园宝宝游戏 游戏宝宝幼儿园 宝宝幼儿园游戏一谈到宝宝是否能够学音乐,妈妈们总是感到很神秘。其实,任何人都是有“音乐细胞”的,只不过是多与少而已。阳光育婴亲子早教中心的早教专家孙宁表示,对于0-3岁的小宝宝来说,身体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唯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开发宝宝的右脑,还能增强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哦。
一谈到宝宝是否能够学音乐,妈妈们总是感到很神秘。其实,任何人都是有“音乐细胞”的,只不过是多与少而已。阳光育婴亲子早教中心的早教专家孙宁表示,对于0-3岁的小宝宝来说,身体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唯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开发宝宝的右脑,还能增强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哦。
0—4个月以聆听为主
“小宝宝的音乐启蒙从聆听开始。”孙宁表示,音乐启蒙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对声音,特别是美妙的声音感兴趣。
做法:在宝宝出生后,便应该逐渐引导他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及音乐,让他慢慢学会分辨和欣赏。如在宝宝床边悬挂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抱他出门去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雨滴声和流水声,给宝宝听笛子、小提琴、钢琴等不同乐器的声音等。
收获:宝宝会逐渐对声音敏感起来,从而对优美的音乐产生兴趣。
提醒:不要让宝宝受到太多嘈杂、高分贝声音的刺激,注意选择舒缓、悠扬的音乐,如经典钢琴曲、民族乐曲等。
5个月—1岁玩简单乐器
等宝宝四五个月有了基本的抓握能力后,可以给他摇铃、拨浪鼓等“乐器”,当他能坐立时,就可以给他开“小型演奏会”了。
做法:给宝宝几样简单好玩的“乐器”,如在气球内装进几粒豆子,就成了一个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在几个小碗里倒上水,就成了一个能变幻音高的“乐器组”等。有条件的妈妈还可以给宝宝几样真正的乐器,如定音鼓、三角铁等。
收获:宝宝亲自动手创作的音乐会让他更开心,并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学到节奏、音高、音色的变化。
提醒:给宝宝准备的“乐器”首先要安全,发出的声音不能太刺耳。妈妈还要注意通过自己的参与来引导宝宝,如和宝宝你一下我一下地敲打,或让宝宝骑在妈妈的腿上,配合节奏让宝宝上下颤动,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1—2岁和妈妈一起做游戏
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走路了,也能玩更复杂的音乐小游戏了。
做法:听音乐玩模仿秀。利用这一阶段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给宝宝播放有动物声音的音乐,让宝宝随着音乐模仿相应的小动物的叫声或动作。
玩音乐版的“三个字”。给宝宝听节奏感比较强的拿昆舞曲,并随着音乐的间断让宝宝保持静止不动,等音乐重新响起时再活动,加强宝宝对节奏感的掌握以及反应能力。
收获:玩音乐游戏可以帮宝宝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节奏,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
提醒:切忌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宝宝听,忽视让宝宝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3岁我会唱歌我来表演
2岁多的宝宝走和跑已经不成问题,对事物的理解模仿能力也更强了,这时就可以引导宝宝随着音乐来唱歌和表演了。
做法:教宝宝唱儿歌。妈妈先把简单的儿歌反复唱给宝宝听,并引导他一起唱。宝宝开始可能只会唱最后一个音,慢慢地会唱开头和结尾经常重复的那一句歌词,最后才能把整首歌都学会。唱歌时,妈妈还可以启发宝宝根据歌词自己加上生动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
收获:唱歌可以丰富宝宝的表达方式,增强他的音乐感受力,随机表演则可以开启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醒:教给宝宝的儿童歌曲要非常简单,每个音都是一拍,变动较少。音域在5个音阶之间,不宜有较大的高低差别。也别要求宝宝吐字清楚,因为宝宝的口腔肌肉还未发育完善,有些音分不清很正常。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走进内向宝宝的心理世界
雯雯的妈妈经常担忧,雯雯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独处,除了和爸爸妈妈说上为数不多的几句话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见到陌生人就别提了,根本不愿意开口,怎么劝说也没效果,她还是三缄其口。雯雯的性格是不是太内向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啊?
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不爱说话或胆怯时,爸妈和老师习惯说“这个孩子挺内向”。是否不爱说话就是内向?胆怯就是内向?内向的孩子究竟会如何表现呢?
内向宝宝的表现:
●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
●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愿与他人随便接触
●对一般人显得冷漠
●待人含蓄拘谨
●反应迟缓,敏感多思
●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
●喜好幻想
●不善交往
●情绪活动比较稳定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
可见,内向宝宝的表现很多种,不能仅用不爱说话或是胆怯去定性。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宝宝的内向呢?原因同样很多维。
1、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
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如果爸爸妈妈是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便深信假如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喜欢顺从、依赖、乖乖听话的孩子。爸妈也不鼓励宝宝去结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圈子只限于父母及家人。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社会交往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并力图回避。
2、环境的改变
周围环境一旦改变,宝宝需要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外向的宝宝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表现得自由自在。而内向的宝宝对新环境适应得慢一些,他们往往表现出胆怯、活动性差等等。如果宝宝周围熟悉的环境突然改变,他们很可能会变得少言寡语,表现出内向的特性来。
3、自我意识敏感
由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会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如有的爸妈要求孩子与他人接触时,表现得大方得体、自然有礼貌,然而由于孩子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陌生人,因而感到紧张、怯生,产生回避和退缩的行为。孩子的表现如果遭到父母的责备,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个人世界。
4、不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宝宝往往表现为活动性差,即行为、语言退缩,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强等等。由于不自信,宝宝的性格往往倾向于内向。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作为爸妈,应当尽可能激发起自己的热情,用热情感染孩子,给内向的宝宝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1、了解内向与外向各有优缺点
外向和内向宝宝的表现各不相同,也各有优缺点:外向型的宝宝性格爽朗,遇事不怯场,反应较快;但他们往往缺乏计划性和坚持性,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内向型的宝宝遇事沉着、善于思考;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爸爸妈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宝宝的优缺点,发挥其长处,克服其不足,宝宝的内向性格并不是完全的弱势。
2、增强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它有时甚至被定义为智力的核心。对宝宝来说,环境适应能力常与爸妈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保护使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放手让宝宝与他人交往,让宝宝在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交往的经验,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是培养健康个性的关键。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绪积极、乐观,反之,则消极、悲观。自尊自信能使孩子获得快乐,当宝宝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胜任感又为其它人所接纳时,他一定会很快乐,这种快乐才是源自内部、发自内心的。
4、不要苛求和轻易责备内向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关注、谅解和尊重,苛求、责备、批评和惩罚等都会使孩子更加内向。爸妈应当使用积极的暗示和肯定的言语,学会赏识他们,爸妈的赏识是宝宝积极的动力。
5、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生活中爸爸妈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内向的宝宝尤其要如此。如对孩子说出:“对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使他感到爸妈就像朋友一样;和小宝宝讲话,最好能蹲下来,让他和你处于同一高度,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和他用同样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样,亲子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6、与孩子独处
爸妈每天尽可能抽出一段属于你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孩子亲切地交流,倾听孩子的语言。适时用身体语言,如拥抱孩子,亲吻孩子表达你的爱与信赖。这能给内向的宝宝很多安全感。
特别注意:
宝宝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时间表”
每个孩子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的“时间表”。像人的身高一样,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太长个儿”,到了一定年龄却“突飞猛长”。宝宝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爸妈和老师会惊讶地发现,忽然有一天内向的孩子变得爱说话了,甚至滔滔不绝;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胆子大了,与以前判若两人,可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因此,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我们不宜给他们过早下定论,把孩子定性成“内向性格”,老师和家长应理解和懂得给孩子留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这对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开启抽象思维——带宝宝进入“对称”世界
生活中的对称美都有哪些?
人体就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人们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去审视大自然,并创造了许多富有对称美的艺术品、服饰物等,尤其中国建筑风格,更是讲究对称美。
那么,如何教宝宝认识“对称”图形呢?
五六岁的孩子刚刚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对事物还处于用眼睛看用手摸的感觉阶段,要给孩子灌输一些抽象的东西,就要让孩子充分的“动”起来,通过触摸、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认识一些抽象概念。
比如今天要学习的“对称”,直接跟孩子讲对称的概念,孩子不易于理解,即使给他展示对称图形,他可能理解也不是那么透彻。
林敏老师采用动手操作法来教孩子认识“对称”的世界:
参照对称图形让孩子初步了解之后,给每个孩子发一张A4白纸,让孩子自己动手折长方形的对称线。动手操作起来很简单,很多孩子都能顺利的找出长方形的两条对称线。
之后就要加大难度了,每个孩子还是一张A4纸,看看谁能撕下来一个对称图形呢?孩子们这时候的作品就五花八门了,什么苹果啊什么不规则六边形啊,还好都是对称的。
宝宝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只要先对折一下,沿着对称线撕下来的图形就都是对称图形。甚至有个小朋友发现原来刨除撕下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也是对称的呢。还有个小朋友撕下来的不是轴对称,但是旋转一下就能够对称,林敏老师于是告诉大家:这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它是旋转对称,因为转一下就能够对称啦!孩子们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且也对“对称”这个抽象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上折的纸飞机也是对称图形吧?让宝宝回去给爸爸妈妈折一个有多条对称轴的图形吧!
宝宝的声音世界上最好听
记得有一个故事中说,鸟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小鸟啄蛋壳时发出的“笃笃”声;狗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小狗啃骨头时发出的“咔嚓”声;小老鼠则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猫咪睡觉时发出的呼噜声,故事让我和孩子们都哄堂大笑,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孩子们没有给我回答。对呀,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世界上的声音有千百种,有花开花落声,有小河的流水声,有清清的赞美声,有漫漫的批评声,有风声,雨声,雷声……这么多的声音汇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有一百个理由。
也许“好听的声音”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赋予的意义也会不同,婴儿则会觉得玩具发出的“叮当”声最好听,学生会认为表扬声最好听,上班族认为下班铃声最好听,男人会认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发出的侬侬细语声最好听,女人会认为男人的甜言蜜语最好听,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丫丫学语声最好听,老人会认为儿女回家时的“爸妈”二字最好听,那我呢?做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最好听的声音又是什么呢?思绪翻涌,对了,是“老师”,是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的“老师”声。
记得那时,刚出茅庐,当第一次孩子们叫我老师时,自己的那份羞涩立刻浮现在眼前,同时,那份激动和骄傲也荡漾在心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每天的叫喊“老师”二字,好像已成了“代号”,听多了也就没有了感觉。但“老师”是一种“代号”吗?不,那是一种责任,一份爱心,更是一种尊敬,这根本不能与“代号”划上等号。
不管走到哪儿,不管时间过了多久,老师依然是老师,老师肩上的责任没变,心里的爱心没变,我喜欢听到孩子称我为“老师“,每天的呼唤让我时时记着,作为老师对于孩子的,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让自己牢记老师的那份师德和师魂。
如果你问现在已经从教9年的我,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我会坚定的说,是每天早晨孩子的那声“老师”,是孩子寻求帮助时那声“老师”,是孩子想与你一份分享快乐的那声“老师”,是与你分别时的那声“老师”……
有趣的游戏给宝宝带来收获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我们玩了两个多小时,小家伙一直不肯停歇,直到他们要回家了,这个游戏才被打断,在小家伙不乐意的嚷嚷声中勉强结束。在我们看来,这个游戏是如此的无聊,从头至尾,我们不过都是在捡信封而已。可是对于宝宝来说,这个简单的游戏却是如此有趣。这个有趣的游戏并没有很刻意,只不过顺势而为罢了,可是它一样带给宝宝许多的收获:
我们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情景进行描述——宝宝获得了丰富的语言刺激,他的语言能力通过这个游戏得到了提升;
我们的情绪随着抓放信封的过程不断在变化——宝宝对情绪的感悟力被提升了,明白了什么样的语调、表情与什么样的情景和情绪相关。
对信封运行轨迹的描述——让宝宝有了对空间位置、速度、轨迹等诸多概念的初步认识;
抓信封的过程——锻炼了宝宝手指的灵活性,促进了宝宝大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实际上,每一件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都可能转化成全面拓展宝宝各种能力的好游戏。比如,当宝宝还不会坐、不会爬,更不会走的时候,妈妈那张慈爱的脸庞时不时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么简单的事情,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就是个非常有趣,同时也能带给他许多享受的好游戏。
自然的,顺势而为的游戏,宝宝往往更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更多愉快的感受。
音乐早教带给宝宝的八大魔力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话:“音乐让孩子更聪明”、“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一点也不夸张。其实,音乐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就像一个大大的礼盒,里面盛放着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在宝宝年纪还小的时候,他无法完全领略;但随着成长,他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领略、慢慢享受的,例如——
智慧:的确,音乐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这是因为音乐能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令他们的小脑袋变得更灵敏更协调,不但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感受力、发展他们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而且对宝宝的语言、数理、逻辑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善良:音乐是离我们心灵最近的东西,为美好的音乐而感动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宝宝,他们的心灵还是一张纯净的白纸,音乐可以轻易在上面留下美妙的印记。试想一下,这样一颗被音乐滋养过的丰富敏感的小小心灵,怎能轻易被污染呢?
敏感: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微妙的,音符的排列略有不同,就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乐曲。因此,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但会有敏锐的听力,也拥有敏锐的感觉,在练习过乐器的孩子身上,这种特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想象力: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什么东西比音乐更抽象了,它只是一组声音,转瞬即逝;但音乐又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东西,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音乐对宝宝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创造力:宝宝对音乐的想象不是被动的,而是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记忆,也激发着他自己的创造力。不信,你看那些喜欢音乐的小宝宝,谁不会哼哼些自己“发明”的小调呢?别听他哼得不着调,这可是宝宝即兴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呢!
丰富的情感:这世界上有多少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里蕴涵着多少不同的情感!复杂微妙而动人心弦。正是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才能培养出一颗丰富细腻的心灵。
优雅的气质: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听熟、练会几首曲子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但音乐长期的感染和熏陶,必定能让你的孩子变得宁静优雅,对生活中美的一切也会显得更加敏感和陶醉……
快乐:看,所有的宝宝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都会露出开心的表情,有些还会随着音乐而“手舞足蹈”,这是他们不需要任何学习就能得到的快乐享受。
对,快乐。在音乐带给孩子的一切东西中,这是最珍贵的。不是每一个接触、学习过音乐的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或超人,但他必定能比别人多一种财富,一笔可以终身享用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快乐更加弥足珍贵?
游戏法,让宝宝快乐识字
对于儿童早期识字,社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就是早教孩子东西,(包括识字),后来上学他反而觉得老师教的他都懂(实际上并不是都懂得这么深),就不好好学,成绩反而下降了;另一种则是认为愈早识字愈好,早识字,可以早阅读、早开发智力。
小编认为孩子早识字到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在许多因素与早识字有关,比如:孩子有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已经能模仿说话了吗?有没有兴趣?你让他学识字,他喜欢吗?我看你要“念念字”吗?字“搬家”,他能认出来吗、比如这些学会的字在图画书里面出现,他能不能找出来,并与图画上的形象、东西匹配?也就是学以致用;家里有没有人会教?孩子有没有两岁?如果在家教识字,孩子上的幼儿园有没有机会用这些字?等等。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教孩子识字,否则最好再等一等。
在教孩子识字时,要注意以下7点:
1、年龄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在学字方面也有关系,一般说,年龄愈小,每天教学的时间愈短,教的字愈少,而反复的次数愈多。
2、只要求会读出来,知道表示什么,有时可以连起来表示一个简单的意思,即可。比如学会了“我”、“喝”、“水”三个字,能懂得“我喝水”是他拿着杯子喝水,就行了。
3、每天看孩子的兴趣,高兴时教一会儿(10分钟左右),不高兴时可以不教,刚开始不必太正规,慢慢再正规起来。
4、生字可用生字卡教,在书店里买就可以了。如果自己做的话,可用白铜版纸剪成12mX12m大小的方块,每一张上写一个字比如:“妈”、“爸”、“杯”、“勺”等。
5、所教的内容一开始以单词为主,以后再教句子。这个单词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
6、所教的名词以人物的称呼(如:爸、妈、奶、姥、爷等)、东西的名称(如杯、碗、勺、床、桌子等)、食品的名称(如:米饭、牛奶、鸡蛋、馒头等)、以及交通工具、动物的名称等。所教的动词以常用的为主,如:看、听、来、去、说、走、跑等。
7、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教。
在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来诱导孩子,使孩子感到识字能获得欢乐,把识字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识字、脱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该怎样把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感到有趣而乐于接受呢?
亲子游戏让宝宝快乐成长
寻宝藏培养观察能力过家家锻炼社交技能
日常生活中,父母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宝宝玩上一两个小游戏,可多一些亲近孩子的机会,还可让孩子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拘束,也是孩子发泄情感的有效途径。
扮鬼脸
游戏方式:慢慢对着宝宝吐舌头、发出啊啊咿咿的声音,或鼓起腮帮子吹气、吹口哨,或挤眼、皱眉……
解读:游戏动作主要锻炼孩子的口腔、舌头,为2个月以上宝宝的语言发展做好生理器官方面的准备。
提示:在游戏中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适当调整速度和刺激程度,让宝宝有兴趣观察到整个过程,并学习模仿。此外,游戏中,父母要对宝宝先做如笑、咳嗽等动作,之后再说话,有利于促使宝宝产生积极的沟通愿望。
爬高山
游戏方式:妈妈面对面抱着宝宝靠坐在沙发上,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的双腿站在妈妈的腿上,宝宝在妈妈托举的力量下,沿着妈妈的身体向上踩,一直到肩;稍作停顿,再把宝宝的背转向妈妈,贴着妈妈的身体滑下来,一直滑到脚背。边做边念歌谣:“宝宝爬高山,爬呀爬,爬到顶啦!”暂停后又说:“宝宝滑下山,滑呀滑,滑下来啦……”
解读:这个游戏对锻炼3个月以上宝宝的腿部力量和前庭器官,以及培养宝宝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益。
提示:游戏中妈妈的身体要注意保持平衡,尽量使用腰腹及胳膊的力量。同时,如果宝宝动作缓慢,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注意保护好宝宝,以免宝宝磕碰。
找妈妈
游戏方式:妈妈可以先让宝宝注意到自己“妈妈在这里!”然后用丝巾遮住脸问宝宝:“妈妈在哪里?”停留两秒,慢慢再从丝巾后露出笑脸:“妈妈在这里。”大一点的宝宝会自己扯掉丝巾,妈妈可以夸张地做惊奇状:“哦,宝宝找着妈妈啦!”对于9个月以上的宝宝,妈妈可以躲到别的房间,要让宝宝能看到妈妈从房间里出来。
解读:这款游戏适合4个月至5岁的孩子,对缓解宝宝分离焦虑、消除不良情绪非常有效。
提示:当宝宝有意躲在同一地方让人找到时,妈妈不要干涉;妈妈躲的地方也要容易被宝宝找到,如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或躲在同一地方,以让宝宝提高兴趣。
寻宝藏
游戏方式:在抽屉或盒子里放入一些小玩具,让宝宝看到妈妈是如何打开抽屉或盒子发现宝藏的。重复几次后,让宝宝自己打开抽屉和盒子寻找玩具;对已经能够听懂一些提示的2岁以上宝宝,可以把玩具放在房间里某个开放的地方,如茶几或椅子下,让宝宝去寻找;对于5岁以上的则可以绘制一张寻宝图,标上藏宝地点,让孩子去寻找。
解读:游戏对锻炼1岁以上宝宝手眼的协调能力、培养宝宝观察记忆能力都很有帮助。
提示:如果宝宝一时找不到宝藏,一定要智慧地帮助他完成任务,譬如妈妈走到玩具旁做寻找状,以吸引宝宝注意藏宝地点;当宝宝找到玩具,应及时用鼓掌加以激励。
过家家
游戏方式:当宝宝扮演某个角色时,父母就扮演与之对应的角色。如果妈妈扮演宝宝时,可以表现宝宝平时的弱点,如不肯吃饭等,观察宝宝的反应。
解读:游戏能帮助2岁以上的宝宝了解社会关系,锻炼社交技能。
提示: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宝宝掌握适当的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让游戏取代训斥,使宝宝在快乐中克服自己存在的弱点。
五个小游戏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锻炼宝宝小手指有很多种方法,这5种小游戏,相信可以把宝宝的小手精细动作练得很出色。
1.打电话
玩法:妈妈与宝宝一块做“打电话”的游戏。妈妈先示范按电话号码,让宝宝也来按电话号码,妈妈模仿电话铃声,之后妈妈与宝宝用电话通话。增加游戏的乐趣。
准备:玩具电话两部。
2.穿彩珠
方法:妈妈教宝宝一颗一颗地把彩珠穿起来,一边穿一边说:“小珠子,圆又圆,上面开个小洞眼,我拿小绳往前钻。”可以将穿好的彩珠围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当作“项圈”或“手链”玩。
准备:彩珠、较硬的绳子。
3.我会舀东西了
方法:将纸球放在小盆里,宝宝坐在小盆旁边。妈妈先示范用勺子来舀纸球,然后把勺子递给宝宝,引导宝宝用勺子从小盆里舀纸球,舀起再倒回盆里。等到宝宝动作熟练后,可以让宝宝把舀到的纸球倒进小碗里。
准备:勺子、盆子、纸球。
4.小棒钻洞
方法:家长示范将小木棒从瓶口的小洞中放入,引导宝宝:“小棒要过山洞了。”让宝宝将小棒从小洞中放入,开始时如果不会,家长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宝宝。
准备:瓶子、小木棒若干。
5.画一画
方法:父母先在纸上示范画斜线,并说:“下雨了。”让宝宝练习画竖线,并注意其握笔姿势应正确,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模仿画栅栏、气球等。
准备:纸、水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