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表情心理解析之不合群
发布时间:2021-10-30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儿童表情心理解析之撒娇
表情七、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儿童表情心理解析之嫉妒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较好看新颖,心生羡慕。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儿童表情心理解析之撒谎
表情三、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儿童表情心理解析之插话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