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压力不要带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11-01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导读:父母陪孩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对父母来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绝佳的放松方式。
有一句手机广告词叫什么?“沟通无极限”,我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扮演着超级妈妈的角色,我相信自己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两者的关系方面做得已经够好。直到有一天,4岁的女儿拽着我的袖子可怜巴巴地说:“妈妈,你弄完你的电脑了吗?”我突然觉得自己每天和她“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少,真正属于孩子的时间却不多。
身为儿童情商教育专家的姐姐对我说:“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敏感,她知道你虽然和她在一起,心并没有属于她。因为她总能判断出父母是真心陪她还是‘虚情假意’地敷衍。”
孩子的感受——你们总在敷衍我
乐乐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只要爸爸一回家,他就开始在家里制造麻烦,常常在爸爸周围发出噪音,甚至偷偷弄坏爸爸的东西,这样爸爸就不会一回家就盯在电脑上,而是“单独”为他花一点儿时间处理他的“淘气行为”。
儿童情商训练师的分析:童年时能够得到家长的关注,可以给人一种被爱和信任的安全感,印证自己和这个社会及其他人的善意关系,也可以让孩子学会长大以后去关心别人。可是当正常的关注丧失时,孩子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些让爸爸妈妈可以关注的事情。
儿童情商训练师建议:乐乐的父母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在日历上郑重留出给孩子的时间,并告诉他:“爸爸妈妈都很忙,但和乐乐在一起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所以爸爸妈妈把可以跟乐乐在一起玩的时间用彩色的笔标出来,如果爸爸或妈妈没有做到,乐乐可以提醒。”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时有多高兴。因为对孩子来说,对他最大的肯定就是父母因为跟他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和骄傲。一副绷紧的脸孔常常会毁了你和孩子的关系。蹲下来和他一起游戏、一起哈哈大笑。千万不要像音乐学院的考官一样让他唱个歌给你听,而是和他一起放声高唱。所有的这些小事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美好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你是多么投入、多么爱他们。
其实,父母陪孩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对父母来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绝佳的放松方式。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父母要给1岁的孩子定规矩
导读:对待挑剔婴儿,要严加管教,否则长大后更难教。专家指导年轻父母掌握有关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长大后产生情绪问题。
美国研究发现,偏食婴儿长大后有很大机会变成大话王和恶霸,而加强婴儿心灵沟通,则有助于孩子性格和语言发展。
吃饭时间不吃饭,顽皮地满屋子乱跑,不吃青菜和鱼,爷爷奶奶与他(她)斗智又斗气;睡觉时间不睡觉,整晚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又哄又骗直到天明才入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讲道理,全家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他(她)身上。
初为人父母的人请留意,这就是所谓的挑剔婴儿,不严加管教,长大后更难教。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最近在《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他们调查了2000名年龄在0到13岁之间的儿童的情况,结果显示挑剔婴儿长大后通常都有行为问题,较其他婴儿情绪化。
报告认为,通常在婴儿出生后到1岁大的时候,父母的教育将会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婴儿母亲在这段时期加强母子心灵沟通,和声细雨对着孩子阅读和说话,并适当在户外进行亲子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报告呼吁专家指导年轻父母掌握有关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长大后产生情绪问题。
教宝贝学规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
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给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么这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3、做个好榜样。
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4、面对现实。
专家提醒我们,你不能期望一个一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比如,孩子会本能地把拿到地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容易导致孩子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梳起来,以免孩子乱抓。
5、选好时机。
让一个一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太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人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6、别忽视孩子的创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橱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呢。
父母要及早发现孩子智力障碍
孩子生下来以后从不哭闹,吃吃睡睡,很少给你添麻烦,你不要以为这孩子很“乖”,其实,这孩子可能有智力方面的问题。这种“乖”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较差的缘故。
由于家长们的误解,致使这些孩子的智力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得不到早期的训练,很多孩子直到上学后出现了学习困难,才知道这孩子智力发育迟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用训练来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则越来越难以奏效。所以早期观察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非常重要。
婴幼儿智力障碍的行为表现主要有:
1、很晚才出现微笑。正常婴儿2-3个月会微笑。
2、视觉功能发育不良,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眼神不会跟踪亮光或物体。
3、对声音或声响缺乏反应。
4、咀嚼晚,喂养困难,当给固体食物时,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5、会走路后两脚依然相互乱撞,到2-3岁仍有这种现象。
6、正常孩子在3-4个月时,经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双手。但智力低下的孩子在6个月后持续有这样的行为。
7、正常孩子在6-12个月后,经常将东西放进嘴里,当手的动作比较熟练时,就不再用嘴。但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用嘴的动作持续到很晚,有时到2-3岁还把玩具放进嘴里。
8、正常孩子在15-16个月后就不再把东西随地乱丢,而发育迟缓的孩子持续的时间要长。
9、正常孩子在1岁时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孩子持续时间要长。
10、在清醒时,智力低下孩子有磨牙动作,而正常孩子没有。
11、智力低下的孩子有时需要反复或持续刺激后才引起啼哭,哭时经常发出喉音,有时哭声尖锐或尖叫,有时哭声无力。正常孩子的哭声常有音调变化。
12、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是智力低下儿童的重要特点。
13、智力低下儿童多表现为多睡和无目的地多动。
除了观察上述行为以外,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心理医生可以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查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家长应该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不要自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或寄希望于他们长大会聪明。发现了问题,仍忌讳求医,这样会耽误孩子最佳训练时间,造成终身遗憾。
父母要注意小孩子的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跟身边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坏。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我们家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无缘无故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蕾蕾长得漂亮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语,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心里开始犯嘀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脑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开始反思:难道我们平时犯了大忌,经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吗?
我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甚至平时家人的举动。仔细回想,也没有发现我们存在什么大问题。
在她的反复纠缠下,于是,我就这样跟伊伊说:“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最漂亮的宝宝。其实每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还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长得漂亮、有的头发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脸蛋很可爱。
听到我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问,又开始跟我玩游戏。在那天的游戏中,我故意根据游戏内容,问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伊伊对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来一句:“伊伊真聪明!”
后来我发现,伊伊在幼儿园里还喜欢观察班上小朋友谁回答问题比较快、比较准,而她有时候不是反应最快、答案最正确的那个人。这时,她就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进行自我判断,会说诸如自己不如别人的话。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特点,他们会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那么就很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孩子们的情绪是透明而真实的,他们不像大人那样善于掩藏自己的内心。
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往往还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
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父母对孩子要全面评价
导读: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心理医生。
医生建议:“当晶晶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擦桌底的饭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晶晶没再用脚擦饭,立即表扬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晶晶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擦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擦饭粒倒获得表扬,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也会弯腰捡起,晶晶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晶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父母们要教好孩子说话
如何教孩子学说话
3岁前是孩子学说话的宝贵时期,因为3岁前是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人类说话能力是在后天所获得的。一个听与发音器官健全的孩子只有处在有语言交流的环境中,即有人和他说话,孩子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孩子到3岁都应学会说话了。所以教孩子学说话成为出生后前3年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0-3岁孩子经历的语言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0-2个月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吸收性学习
孩子对外在的语言虽尚无反应,但孩子的内在吸收性心智已开始了,已经开始了对语言的吸收性学习;
(2)2-3个月的孩子就会寻找说话的声音
2-3个月的孩子对成人说话的声音孩子会转头寻找;
(3)4个月:孩子的眼睛会盯着成人说话的嘴
(4)4-6个月:孩子会试着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5)6个月:孩子能从各种声音中分辨出熟悉的,有意义的声音。如妈妈的说话声;
(6)10个月:孩子能听懂大部分的简单口语,但尚不能用口语回答,但是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7)12个月:孩子能够开口说一些单词,表达意愿只有照顾孩子的成人才能分辨孩子说的含义;
(8)16-18个月:孩子能意识到每种物品都有名称,这时“这是什么”和“那是什么”成为语言学习的重心,即学习词汇;
(9)21-24个月:孩子已经会使用简单句子表达。如“我要吃桃子”;
(10)02岁-2岁半:会使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了,对新的词汇有极大兴趣,一天大约可接受9个新的词汇;
(11)3岁半后:是听和说语言完成期,以惊人的速度使用语句;
(12)以上孩子口语发展进程代表了一般性水平,不同的孩子口语发展速度会有差别;
(13)有效发展孩子听说能力的建议:
1、成人在照料孩子生活时一定要伴随语言
在孩子降生后,听不懂话,更不会说话的时候,成人在照料他生活的时候一定要伴随语言,如:喂奶时“宝宝,妈妈来抱你了,吃奶了”,换尿布时“宝宝尿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了,好舒服呀!”“现在洗澡了,妈妈帮宝宝脱衣服了,先脱左手袖子,再脱右手袖子,下水了”。在孩子醒来时和他说说话或说支歌谣。妈妈的自言自语虽然孩子听不懂,但是在与孩子互动时说的,经常地说有助于孩子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行为。不怕他此时听不懂,而在于给孩子做语言的积垫语音的、语调的、语义的。因此,孩子听不懂不会说时也要和孩子说话,因为孩子是先学会听,听懂后,再会说;
2、要耐心地听孩子讲
1岁左右开始说话了,我们要耐心地听孩子讲,孩子讲得慢,说不成完整的句子,父母不可催促,而是要注意帮孩子将这句话说完整。如:A宝宝说“湿湿了”,妈妈接着说“宝宝尿湿了,妈妈来给宝宝换尿布。”B孩子说:“拿”同时手(伸)向桌子,妈妈说:“宝宝要拿桌上的桔子吗?来,妈妈帮助你。”妈妈拿来一个小板凳,让宝宝站上去,宝宝伸手拿到了桔子,妈妈对宝宝说“宝宝拿到了桔子,高兴吗?”
3、和孩子说丰富词汇的游戏
(对1824个月大的孩子进行的游戏)
1)将物品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2)颜色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3)形状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4)种类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4、多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的活动:
1)让孩子认识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卫生纸、杯子、毛巾、衣服、要让孩子拿取;
2)随时随地交给孩子认识物体
如在超市里购物时,让孩子认识水果;
3)让讲故事、说儿歌成为一种习惯
听故事对孩子是乐事,对小年龄(2个月-1岁半)的孩子讲的故事不要长,情节简单,还要尽量用相同的语言在重复故事里的情节;
4)讲故事要面对孩子有声、有色地演绎人物情节
以唤发孩子的想像力,引起情感的共鸣,跟着情节走;
5)讲故事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
有时还可停下来让孩子提问,看看孩子是否听懂了故事,如果孩子累了,不愿听了就休息;
6)不要用放录音来代替父母讲故事,放录音听故事远不如父母面对面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好;
7)成人语言的示范作用
孩子是从模仿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因此,孩子周围成人的语言的正确(与否)如语言、语调,词汇的优美与丰富,语句的准确与干炼,都影响着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父母有时会很忙碌和劳累,往往与孩子相处时,只希望孩子安静、不吵闹,孩子的要求都给予满足,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一一代劳,而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对语言学习慢,对语义的认识也迟缓,而无法在敏感期促使孩子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