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社会化发展——交朋友
发布时间:2021-11-01 幼儿园社会说课稿朋友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导读:交朋友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只能面对一个缺少伙伴的环境。虽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孩子并不缺少智能、身体成长的条件,但是这些家庭人员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这样的成长体验让一些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也丧失了交朋友、与人相处的能力,产生“交际障碍”。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就是好朋友……”
相信爸爸妈妈都还记得小时候找朋友的歌吧。朋友,不仅仅是童年快乐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更能对一个人性格、气质、人际交往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
交朋友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只能面对一个缺少伙伴的环境。虽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孩子并不缺少智能、身体成长的条件,但是这些家庭人员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这样的成长体验让一些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也丧失了交朋友、与人相处的能力,产生“交际障碍”。
看来交朋友还真不是“敬个礼,握握手”那么简单的事情。
交朋友,是宝宝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儿童社会化需求,可以说它是幼儿学会如何在人群中与他人共存合作的过程。
3岁之前的独生宝宝,是妈妈爸爸的“小影子”,家人几乎是宝宝全部的“生活圈”。此时的宝宝,对家人带给他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有着强烈的依赖。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宝宝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但随着个体的成长,宝宝的“生活空间”开始扩展。3岁之后的宝宝开始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兴趣与关注。幼儿期的宝宝开始踏入同伴行列。大多数宝宝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寻找小朋友,并加入到其中去。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4-5岁的宝宝每天在游戏中平均拥有3个同伴。
幼儿社会化发展以从婴儿期的依恋状态,经过模仿与交往,逐渐走向比较独立的活动。这时,宝宝花很多时间与幼儿园的伙伴、邻家同伴以及聚会中的玩伴一起游戏。虽然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其行为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随着游戏从平行性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在游戏中同伴关系也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发展到比较协调和有规则的结合。
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宝宝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从而调试其“自我评价”。与同伴的游戏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这些活动,都使宝宝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与同伴交往不仅能使宝宝理解对方的态度和愿望,而且能使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朋友的合作、同伴之间的约束,这正是宝宝体会与尝试与他人在“互动”中传达关爱的前提。幼儿末期,宝宝在与家庭以外的同伴进行交往中和其他社会行为中学到了许多新的行为方式,并且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
这将使他们成年后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宝宝要学会自立和社会化
宝宝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为了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技巧,宝宝需要许多帮助和指导。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例如让他协助你摆桌子、扫扫地。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会逐渐懂得责任与义务,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良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训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前,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最终,只要跟他说一两遍,他就可以回忆并再现学过的良好行为。
家长应该教育宝宝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告诉宝宝哪些行为会被社会接受。父母应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并尝试建立友谊。
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当然。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说,他会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他人,此时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寻找自己的妈妈,并让妈妈去帮忙。2-3岁的宝宝,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有联系的另一个人。到4、5岁时,宝宝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长的责骂,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经历的痛苦。
通过让宝宝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同情心。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作用。在给宝宝提供可依赖、可预知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宝宝发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宝宝会在信任感的基础上,学习建立牢固的友谊。当然,也不要忘记告诉宝宝潜在的危险,比如应该怎样对待陌生人等。
妈妈帮宝宝交友
导读: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呢?
每天当我到幼儿园接我3岁的儿子的时候,我总是提前去并在教室外观察片刻,我想偷偷地观察儿子在没有我在旁边时的幼儿园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令我觉得遗憾的是,每次都毫无例外的,他总是站在那里独自地玩或者对着玩具自言自语,即使有大型的群体活动他也只是旁观。
虽然我一向了解我儿子的性格的确比较内向,以致有些孤僻,但在老师告诉我他整天都比较安静,也很少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缺乏参与精神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事情有些严重。
但是同样令我不解的是:每天回到家后,儿子却总是喋喋不休,不时地表现出机智、好奇和活泼,并不停地跑来跑去。可只要一把他放到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中,就会变成相反的样子。他完全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一块儿玩他没有感到乐趣——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的孩子也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那对于做妈妈的人来说的确是焦虑的。我不禁在想,这是否是孩子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得到小朋友的友好对待?还是“怕生”是这个年龄段通常的状态?但是无论是否得到答案,都有一个疑问,“当他再长大些的时候,他又是否能够学会如何交朋友”。
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呢?
当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孩子们早期的行为并不一定就会影响到他们长大后的社会交往。小时候不听话的小孩长大也许会成为乖宝宝,胆小孤僻的小孩也会有一天与他信赖的小伙伴交换秘密。虽然以前的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在现在发展迅速的今天,这样的说法还有帮助吗?毕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要学习交朋友这门课程。
初学走路的孩子,都是从新奇、害怕、区别、掌握一路走过来的,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家长要现实地看待这个阶段,看到孩子必须要面对的试验和挑战。事实上,对于内向或自闭的孩子,或者是蹒跚学步的孩子,由于他们在语言、自控和情感方面不是很成熟,所以很容易被其他孩子所孤立。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受到打击,并直接形成对他人拒绝的态度。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交朋友又不使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可行的方法:
克服害羞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宝宝,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保护,使很多孩子有害羞的现象。
研究表明,约有11%~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这在交往中会是一个麻烦,因为对社交场所的胆怯,会造成孩子的离群,并使此恶性循环继续。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最简单的方法是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使孩子成为聚会的主人,让他来招待小伙伴,因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是非常容易克服胆怯的。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小型表演,并与孩子提前几周一块练习,以使孩子增强自信。通过分享食物、送给别人礼物及一起玩玩具等行为,也可增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逐步克服害羞,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
解决交往发生的问题
孩子在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与矛盾,我们要帮助他们通过商量的办法去解决。
对于低龄儿童交往来说,冲突往往是围绕争夺玩具展开的。家长一般不需要过多干预。由于对玩具控制权的争夺,会对双方有一定的约束性,从而使他们学习注意别人的需求与情感反应,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攻击性太强,家长需要及时干预,让孩子知道自己东西被抢走的感觉,并且多加强礼貌教育。
对于大些的孩子,冲突往往围绕其破坏纪律展开的。当小伙伴一块玩滑梯、攀登架、球类的时候,要避免孩子独占性太强或不遵守纪律,并使孩子逐步学会按秩序、等待、谦让、互助等更复杂的积极的交往行为,要让孩子尽早明白那样就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参加户外游戏和运动
希望孩子活泼、开朗、勇于与人交往,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当孩子大些的时候,可以增加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当一群孩子一块玩的时候,即使内向的孩子也会被不自觉地吸引并融入进去。对于那些在家里玩游戏的孩子,更应该让其多参加户外的群体运动和游戏,因为家中游戏的“人物”不会和孩子发生争吵,也没有相互的配合、谦让,只会使孩子形成自大、任性的性格。
学会承受社会压力
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大,有些家长从小就会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使宝宝小小年纪就琴棋书画、运动音乐样样精通,这无疑会对没有学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家长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好胜心,无疑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如果家长认为当自己的孩子与优秀的孩子玩耍几次后,可能就会遭受挫折,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可能会形成自卑情绪——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可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对于心理健康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也不会变成他的压力。
小孩子们眼里的世界远比大人纯净,他们通常有自己的骄傲,而不是父母们想象的那些。他们所需要也只是一块玩耍的伙伴,而不是“精英”,他们可以一块玩沙子、一块玩球,玩耍的过程会学到很多东西,并在其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点。因此,让孩子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块玩耍吧,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共同语言和乐趣。
宝宝的个性发展
一岁以后是宝宝学习自己走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解放和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自如的在世上行走,自主的满足强烈的好奇,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他努力了、战胜了、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心理跨越。相反,如果孩子妥协了、受挫了、退缩了,就可能蒙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一岁之前,孩子都是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快,如饥饿或尿湿了等。过了一岁以后,他们不再仅仅通过哭泣来申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像成年人一样,开始用表情和动作来表达。
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主张可开始渐渐变得强烈起来。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想要别人做的事情,孩子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但因为还不能清楚地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意见,由于着急而闹别扭也是常有的事。
当孩子闹别扭而大哭大闹的时候,需要冷静对待。好好想想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如果母亲也不耐烦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好的。根据孩子要求的内容可分为满足他们的时候和不被允许的时候。对于那些无理的要求,要坚决地说不,并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微笑,但要将自己的态度贯彻到底。
宝宝恐惧感的萌生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但在恐惧感中,既有那种天生本能的反应,也有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各种体验而逐渐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说那些一看到狗就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也许有过在路上被狗追逐的经历。此外,如果父母有极端讨厌动物的倾向,那么即使像小猫这样的小动物,孩子不仅不会有亲切感,反而会退避三舍,不敢靠近。
虽然孩子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感,但若是因为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话则有些遗憾。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最为敏感,因此即使看到了非常令人恶心的蟑螂,母亲也不要惊慌失措。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看到小狗而害怕地哭出声的话,只需要轻轻地搂住他并安慰他说:“没关系,一点儿也不可怕”就可以了。孩提时代的恐惧心理会在母亲温柔的关爱中逐渐消融,而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
培养交友能力——两岁宝宝想交友
导读:交友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一位妈妈对我说:“孩子2岁的时候,我发现他有了交友的欲望。每当听到小朋友从楼道里走过,他总禁不住要开门看看。每次从幼儿园回来,他总是流连忘返。但经常因为不够勇敢或别的原因,交友的欲望总是很难满足。妈妈曾经将一些小朋友请回家,结果几个孩子又哭又闹,效果不佳。”原来交友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1、在游戏中教会宝宝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通过做游戏,你的孩子将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遵守游戏规则。懂得轮流玩耍,而且通常情况下,他们也会礼貌地对待游戏伙伴。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活动来培养宝宝的能力。
跟我做
在这个游戏中,你可以组织许多蹒跚学步的宝宝跟随你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些动作由你来命名,并且由你来表演,越滑稽越好。为了增加一些趣味,你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领着宝宝们爬过枕头,穿过用纸箱做的隧道,或者绕着椅子一圈又一圈地走。
画大幅的图画
鼓励两个或更多的宝宝一起画画,可以用粉笔在人行道上画,或者在家里用蜡笔在一张纸上画。
跳舞
放些音乐,进入角色,看着你的宝宝和他的朋友一起投入地舞蹈。
老鹰捉小鸡
这种很古老的游戏不仅能增强宝宝的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2、当宝宝交友遇到困难时
不要给你的宝宝定性,也不允许别人给你的宝宝定性。
社会技能应当被描绘为某些我们在努力学习的东西,而且任何宝宝的社会特性都不应该被描绘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一个宝宝的害羞、迟钝或者好斗。任何定性的描述往往逐渐成为固定的行为,成为永久的性格。
与年龄更小的宝宝建立友谊有机会让你的宝宝同比他更小而钦佩他的宝宝交往,锻炼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技能,这有助于他获得与同龄人相同水平的社会参与能力。
排除压力
当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回应长辈的问候或疑问时,他们的窘态和不自然会急剧加强。我们不应该到了这种时候才教宝宝要礼貌。应当提前教会宝宝应当怎么做,比如见了长辈要问好。
你也参与其中
通过同其他宝宝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来帮助你的宝宝交朋友。约别的宝宝到院子里,发起一支侦察队;让你的宝宝和他的朋友一起过家家或者参加邻里的活动。
评价幼儿园的环境
当你选择幼儿园时,尽量评价一下幼儿园的社会环境。这里的行为规范有哪些?是否对所有的宝宝来说都是一个友好而乐于接受的环境?是否鼓励宝宝们相互合作?
将你自己作为宝宝的榜样
你未必要比你的宝宝做得更多、更好。但如果你回避一些社会问题,或者表现出这种倾向,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宝宝。
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一些宝宝来讲,心理学教育可能对他有所帮助。如果你的宝宝极度胆小,总当“替罪羊”,或者非常好斗,极易发怒,告诉专家,他会帮助你找到宝宝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恰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