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要学会自立和社会化
发布时间:2021-12-17 宝宝入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 幼儿园学会合作教案宝宝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为了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技巧,宝宝需要许多帮助和指导。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例如让他协助你摆桌子、扫扫地。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会逐渐懂得责任与义务,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良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训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前,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最终,只要跟他说一两遍,他就可以回忆并再现学过的良好行为。
家长应该教育宝宝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告诉宝宝哪些行为会被社会接受。父母应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并尝试建立友谊。
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当然。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说,他会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他人,此时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寻找自己的妈妈,并让妈妈去帮忙。2-3岁的宝宝,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有联系的另一个人。到4、5岁时,宝宝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长的责骂,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经历的痛苦。
通过让宝宝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同情心。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作用。在给宝宝提供可依赖、可预知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宝宝发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宝宝会在信任感的基础上,学习建立牢固的友谊。当然,也不要忘记告诉宝宝潜在的危险,比如应该怎样对待陌生人等。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学会和宝宝交谈的学问
导读:大叫都知道,家长教育孩子不容易,各方各面的事情很多。孩子还小,很多时候都要讲究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交谈,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学问。
作父母的都希望能与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可一腔肺腑之言到了让孩子的耳中非但不见有效,反而会引出一番家庭纷争来。为此烦恼的父母们不妨试着学习“心语巧说”,说不定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心话语简练说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可在父母表达对他们的关爱时,他们却又很反感,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唠叨不休的说教,其实,许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因此,父母应该主动寻求改变,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时,使用干脆、简练的语言。
知心话语含情说
如果,父母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如果要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佳佳,瞧你膝盖划破了这么大的口子,疼不疼?你知道妈妈的心有多疼吗,下次你一定要千万注意哦?”……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开心话语带理说
对孩子说“开心话”并非全是油嘴滑舌的插科打诨,相反,要把开心话说得既风趣又意味深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这位父亲,他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后小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着眼镜?这位幽默的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对女儿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在开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有孩子后,父母免不了多操心,特别是他们养成某些坏习惯后,父母更是忧心忡忡。对孩子说吧,说得好能使他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一旦说得不好问题就严重了,比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病”等。
既然这些话不好说,就干脆不要说,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其他办法间接教育孩子,比如:采取留纸条、写封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以这些方式表达父母自己的想法,孩子更容易接受。
让宝宝学会和别人分享
要让你的宝宝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耐心等待他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吧。
帮助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建议父母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以下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父母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父母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交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就严厉处罚。
4.空洞说教。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谈话:“不自私的孩子讨人喜爱,拒绝把玩具给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以上这些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
给两岁孩子父母的建议:
■确保你的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或者他接触的小伙伴的范围非常有限,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
■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友好,更大方。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
■善于利用机会,以身作则。如果你两岁的孩子非常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你的珍珠项链,那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与人分享。你可以让他和你一起看,但是要提醒他轻拿轻放,因为项链很容易拽断。还要告诉他等他看完了要归还给你。
教育先学会和宝宝说话
好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不肯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没掌握和孩子说话的技巧。现在我就把我的一些小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
彤彤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对“权力”开始有了无限的向往。在家里,她是大权小权一把抓。看看,快吃饭了,“小坏蛋”掌握着“筷子”大权:“坐坐好,谁的表现不好就不给谁发筷子,不给他饭吃!”可危险的是她时常抓着一把筷子从楼上下来等我下班回家。“彤彤怕妈妈饿肚子赶紧发筷子给妈妈,是不是?”彤彤点点头。“可是你知道拿着筷子楼上楼下的跑来跑去多危险呀?如果不小心摔了跤,戳到眼睛就无法看电视了……”彤彤最爱看电视,想想我说的话犹豫了一下。“你把筷子先给妈妈拿着,等到了家妈妈再还给彤彤,让彤彤发好不好?”彤彤果真爽快地把筷子交给了我。奶奶笑道:“我们哄了她半天也没用,还是你有办法!”呵,知女莫若母耶!
技巧:肯定宝宝的成绩,及时指出宝宝的不足之处,让宝宝心中有数。
彤彤每晚临睡觉前都要看20分钟的电视。一天,我带她去浴室洗澡,回到家吃过晚饭后已经到了她正常睡觉的时间。我催她去睡觉,她却要看电视。可我不能让她破坏正常的作息规律。正想着对策时,彤彤恳求道:“妈妈,我只看一会儿,只一会儿……”说着就自己打开了电视。我知道,不让她看定会激起她更大的反抗,倒不如就让她看两眼。“彤彤,你睡觉的时间已到,只能看5分钟,好不好?”彤彤点头答应。几分钟后,彤彤果真自觉地去自己的卧室睡觉。“妈妈,今天洗澡累了,明天再看!”呵,真乖!
技巧:不妨先妥协退让一步,再讲道理。
彤彤自从自己会穿脱鞋袜后,经常看到她光脚。如果在冬天光着脚很容易感冒。道理讲了一箩筐,全都当了耳边风,不如换个方法。于是,我把音量压到最低,近似于耳语:“彤彤,去把你刚脱的袜子穿好,不然会受凉的,看,你的感冒还没好呢!夜里咳嗽,难过得呕吐,还记得吗?如果你喜欢自己脱袜子,等妈妈给你洗脚的时候让你自己动手行不行?”“妈妈,我现在就穿!”话还是原先说的那些话,只不过换成耳语,就有着如此不同的效果,掌握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哦!
技巧:在对宝宝进行好言相劝的时候不妨巧妙地运用一些耳语,宝宝喜欢这种神秘感。
彤彤有时候很固执。有一次她站在我的摩托车前,因为迎着风怕吹着她,我便让她把脸转过来对着我。彤彤不乐意,任好说歹说都不听。无奈之下我只好试着说:“彤彤,妈妈怕冷,你转过来抱住妈妈,好吗?”“好!”小人儿立即转过身将我抱得紧紧的。
还有一次,彤彤在汽车上动来动去、一刻也不闲。我让她好好坐着她就是不听。我又用了同样的办法:“彤彤,你看车子开得一摇一摇的,妈妈好怕摔倒,你坐在妈妈旁边抱着妈妈行吗?有彤彤抱着妈妈就不会摔倒了……”话还没说完,彤彤就充当起我的保护神来。呵呵,没有孩子不信哄的!
技巧:利用宝宝逆反的心理,故意说些反话,达到最初的目的。
其实,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动一些脑筋,孩子还是很懂道理的。我相信您也能做到!
父母要学如会看懂宝宝的心
从躺到坐到走,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也在不断改变。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会让你更容易理解他那还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以后的几年,他对世界的感受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床周围的狭小空间,到自己学会走路,可以探究周围的环境,他们眼里的世界在不断扩大,于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停改变。
最爱爸爸妈妈的脸
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也有视觉,但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个空间:够得着的和够不着的。凡是小胳膊碰不到的地方都很模糊。近处的东西,大约是20~30厘米的距离,他可以看得清楚些,而这个距离也是妈妈每天哺乳、换尿不湿、抱宝宝时,妈妈和宝宝脸的距离。
直到六七周,宝宝们才能观察出轮廓和比较鲜明的对比,比如说:爸爸的眉毛可真浓!让人吃惊的是,婴儿可以眼睛一动不动地长时间观察爸爸妈妈,仿佛只有注视才能使外界与他的小世界建立联系。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喜欢关注的是周围不停活动的人,当然他们也会认出橡皮奶嘴和他们的小布熊,但是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是人的脸。
奇怪:有的东西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
3个月后,婴儿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了,现在他可以有目标地去抓拨浪鼓,或是抚摸小布熊。小脑袋每转动一下,就会发现新的东西。“真奇妙,有的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
看到小火车钻山洞,婴儿会惊奇地盯着山洞入口:火车没了?他没有想到往山洞里看一看,这样的关联要到半岁才能做到。当火车消失在山洞里,婴儿的视线就会投向山洞的出口,等着小火车能从里边开出来。通过这样的现象他们懂得:藏起来的物体并不等于不存在。
发现“躲在后面”的东西
大约6个月的时候,婴儿的视觉可以调焦距了,他们的视力越好,就越能准确地区分周围人的不同。他们已经能从几米远处认出爸爸妈妈了。此时他也能判断出谁是让他害怕的陌生人,通常在这个时候,父母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居然会突然怕生起来。
6个月的孩子格外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藏。通过这个游戏他可以一再确定一个令人安慰的事实:即便有时看不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但他们仍继续存在。
到了9个月,孩子的感官已经和我们成年人的差不多了。等到了1岁大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向成年人暗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不用直接指指点点了。如果妈妈指向窗外,她也会转过头去,明白妈妈想让她看外面的一棵树,而以前他只会盯着妈妈的手指不动。
既好奇又感到害怕
1岁后孩子会走路了,虽然刚开始还有些摇摇晃晃,但会越来越稳。他们的感觉好极了——终于可以自己动手拿到所有有趣的东西了;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动,去看自己想看的玩意儿。这一切都让他们兴奋不已。可是周围的世界又是那么陌生,这让他有点害怕。
然而,好奇还是占了上风,他决定迈出一步,离开大人,然后再退回来,再走得更远一点儿,只要他回头看到妈妈还在那,他就会觉得很安全。好奇心终于战胜了恐惧,对妈妈的依赖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可以离开大人更远,自己玩起来,如果他回头看不到妈妈,就会害怕得大哭起来。直到妈妈再次出现,把他抱在怀里,他才不会再害怕。
他们需要熟悉的人,这些人就像他勇气的加油站,他一次次回到他们身边去加油,只有在那里汲取了足够的能量,他才能继续向外面的世界进军。此时成年人的作用在于,陪伴着孩子,并尊重他自己的决定:去哪里,去发现什么,“漫游”多远。
“逆反期”来了
两岁的孩子会感到自信,他们的“经验”越丰富,目标也就越明确。他们开始计划下一刻做什么了。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的音响上有许多按钮,音乐响起时还有小灯一闪一闪的。他会产生疑问:“今天,小灯还会亮吗?”好奇心压倒了一切,他忘了妈妈昨天还禁止他按上面的按钮。今天他按了,妈妈又一次让他别动。他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会制止他,于是又哭鼻子了。
或者某一天妈妈答应带他去动物园,而又临时改变了计划,孩子的小脑袋中会因为混乱而出现“短路”,他哭闹、在地上打滚,什么也不想看,什么也不想听,只感到绝望。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还是没有能力很快重新调整自己之前的计划,和现实“妥协”。他们想自己安排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安排。
世界真奇妙
4岁的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哪一天不小心撞到桌子角上,他会认为这是桌子的错,于是就踢桌子一脚。他们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有感情,会运动。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新奇的,比大人的世界更令他兴奋,但同时也更危险。这一阶段他仍然需要妈妈爸爸的理解和保护,这样他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释放自己的好奇,去探险。
孩子的思考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对他来说,电视里的小蓝熊是真实的,妈妈爸爸总是不理解这一点。他希望知道,电视关上后,小蓝熊会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爸爸的回答有时不够耐心,敷衍他,孩子就不会对答案感到满意。他们希望被爸爸妈妈认真对待,毕竟他已经长大了。
想象力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幻想并不是瞎编乱造,或是谎言。孩子需要用它们来理顺、理解自己的世界。他们用奇妙的想法来把不懂的事物间建立起前因后果。大人的世界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事物,如果它们与孩子的王国相矛盾,孩子就会“逆反”地对着干。
而父母此时只需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天地,就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充满天真和幻想,这是童年宝贵的礼物。
学会与宝宝讲道理
和宝宝讲道理?许多爸爸妈妈都会问,宝宝这么小,怎么可能听懂大人说的道理呢?许多有经验的父母说,其实不然,小孩子也懂道理,宝宝很聪明,需要去诱导,需要与父母经常性地互动与交流。
1.从小就和宝宝平等交流
曾小姐两岁的宝宝十分聪明乖巧,邻居问起曾小姐的育儿经验,曾小姐说,他们从来就没把宝宝当小孩,从宝宝呱呱坠地,她和她先生就经常和宝宝交流,因为他们坚信,宝宝虽然一下子听不懂,但说得多了,他会慢慢地懂得话语的含义。例如,她经常跟宝宝说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谁是外公,哪些是花朵等等,并且让他用手去指。宝宝没到一岁,让他指跟他说过的事物,他都能准确地指认出来。用语言指挥宝宝去远处拿东西,他也会乖乖地把东西拿来交到你的手中。
2.习惯和宝宝讲道理
爸爸妈妈出门上班了,许多宝宝都会哭着要跟着去。曾小姐说,宝宝几个月懂得认人时,看到爸爸妈妈离开家里就会哭。于是每次上班前,她和孩子的爸爸都会抱抱宝宝,告诉宝宝,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了,宝宝和奶奶在家里乖,爸爸妈妈很快会回来。然后和宝宝说再见。久而久之,宝宝虽然舍不得爸爸妈妈,但他似乎明白这个道理,不会轻易哭了,高兴时还会和他们说再见呢。
晚上要睡觉了,曾小姐说,睡前她们会带着宝宝指着墙上的挂钟对他说:“你看,都十点半了,该睡觉了。”虽然宝宝不认识时间,可是跟他说的次数多了,他好像能看懂似的,听完后,头往妈妈怀里一靠,乖乖地去睡觉。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曾小姐说,宝宝已经完全能够与他们进行互动,认真去理解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含义。
3.讲道理要有耐心
有的宝宝说话早,聪明伶俐,学东西特别快,于是有些爸爸妈妈就会说,我的宝宝怎么就不会呢?
早教专家说,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你们没有教宝宝,你们与宝宝的互动与交流还不够。你们没有把宝宝看成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宝宝还没有取得与爸爸妈妈平等对话的权利。
跟宝宝讲道理,首先是把自己放到跟宝宝平等的位置上,坚定地相信:宝宝可以听懂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同时还要非常有耐心,不怕重复,讲道理的时候根据不同的环境,去让他理解,在环境中去体会,慢慢地宝宝就会和你非常自由有趣地互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