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提问的方式宝宝领情吗?
发布时间:2021-11-02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小学英语教案要全英的吗导读: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问句,这种方式看起来给了孩子极大的决定权,但是孩子真的能领情吗?我们的提问有问题吗?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问句,这种方式看起来给了孩子极大的决定权,但是孩子真的能领情吗?我们的提问有问题吗?
每天,我们会把几十个问题抛给孩子:你想吃什么?我们周末去哪里?你现在要尿尿还是等一会?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我们不停地提问,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获取“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见”的信号。但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都发现,孩子并不喜欢每天被大人问个不休。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问话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你发现了吗?
问题一:提问过于简单,答案过于开放
例句:“你想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想看什么?”
孩子真想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但是你给的想象空间太大了,他必须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辜负你对他的信任。但是,你真的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等到孩子的答案吗?
类似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父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孩子不是毫无主意就是偏离标准答案很远。比如,回答“你想吃什么”时,他说:“我想吃大白兔奶糖。”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想吃什么正餐的话,一定要把问题调整成为选择题:肉酱面还是茄子拌饭?这样既可以缩短思考的过程,也让小家伙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问题二:纯属外交辞令
例句:“你怎么又打人了?”“你难道不打算刷牙吗?”“周末我们去学钢琴,好吗?”
“外交辞令”的问句分两种,一种是那些虽以问号结束,但是却不需要回答的问句。它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要求或者禁令。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明白你的态度,不如直接说:“你不可以打人”或者“我们现在去刷牙”。
另一种外交辞令的问句是指那些“准民主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周末我们去学钢琴,好吗?”孩子回答“好”,正遂妈妈心愿。孩子如果说“不好”,妈妈就会坐下来和他商量学钢琴有多么快乐,不学的话妈妈就要生气等等。也就是说,父母早就有了答案,只是礼节性地知会孩子一声。yjS21.cOM
问题三:难以作出判断的问题
例句:“你想学笛子还是吉他?”“我们养小猫还是小狗?”
学龄前的孩子终究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无法对问题中的选项进行评估。他们可能知道笛子和吉他分别长成什么样子,但是他们不知道学这些乐器需要什么样的练习。孩子虽然很早就知道猫咪“喵喵”叫,小狗“汪汪”叫,但是除此之外它们有区别吗?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如把问题变成:“你觉得笛子和吉他的声音哪个更好听?”“我们养只小白猫还是小花猫?”
这种难以作出判断的问题对孩子来讲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如果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问题连番“轰炸”孩子,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为他真的是迷思苦想也回答不上来。很多时候,究竟是吃海苔还是喝酸奶的问题,你就可以帮他解决了。
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对小家伙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总是我们的问题应该符合孩子的经历范围和认知水平。而那些涉及遥远的未来,以及让孩子感到不安的问题,只能让孩子困惑。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面对宝宝提出的“为什么”
导读: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缛地解释不停,只要让宝宝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你可以简单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宝宝理解不了,也不必从多费口舌。
宝宝长大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遇到问题,他会不断地追问你“为什么”,直到你筋疲力尽、理屈词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宝宝的提问呢?
首先,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忌不要因为忙或着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会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缛地解释不停,只要让宝宝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你可以简单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宝宝理解不了,也不必从多费口舌。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就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有时你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来回答宝宝的“为什么”,那就是通过反问来诱导他思考问题,让他自行寻找答案,在询问的过程,可以适当辅助他思索,为他理清思绪。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作父母的,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关于宝宝阅读方面的各种疑问
导读:给宝宝读书对于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从宝宝六个月开始,就要每天给他读书。
毫无疑问,阅读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是有益的,但是也许对爸爸妈妈来说,让这么小的宝宝看书是件难事。宝宝总是要把一个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不愿意安静地坐着,或者不要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阅读。
尽管让宝宝阅读很困难,然而,给宝宝读书对于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从宝宝六个月开始,就要每天给他读书。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桩乐事,让宝宝不感到厌倦?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研究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和阅读的教授苏珊纽曼博士为您解答关于宝宝阅读方面的各种疑问。
问题1: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给他读什么书最合适?
简单的书最好。要选择牢固的,不易撕坏的书,图画色彩鲜艳,还能与孩子产生互动,比如可以让宝宝触摸,感受。一本简单的、每页上只有一两个字的书对于宝宝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只须简单地教宝宝来认认每页上画的是什么就行了,让宝宝反复来认。
至于有故事情节的书,当你的宝宝大约22个月时,就可以给宝宝读几页了,或者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讲给宝宝听。给宝宝阅读时要注意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没有准备好坐下来听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你就要根据他的反应来灵活地调整。
问题2:我16个月大的女儿喜欢那种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的书,比如毛皮书“小兔邦尼”,但是,这些书往往没有什么字,这能帮助她学习吗?
通过你一边给她读“小兔邦尼”的故事,一边让她看着图画,在向她描述的同时让她摸着书中小兔柔软的皮毛,你的女儿绝对在接收许多语言和文字信息,她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形容词、物的名称、动词以及感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促进她的语言发展。
问题3:我家宝宝喜欢把一个同样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介绍一些新故事?还是由他这样,直到他自己对心爱的故事厌倦为止?
重复对于帮助1岁左右的小宝宝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记住新概念和词汇的唯一方式。每听一次故事,他就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故事重复得越多,宝宝就越容易懂得和记住那些信息。
为了使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你可以先给他读老故事,然后再逐渐引入新故事,不久,新故事也会变成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了。
问题4:我没空给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就看一些幼儿的教育光碟,这能有助于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吗?
不能。阅读和看光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此外,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不提倡看电视(包括录像等)的。阅读不一样,必须大声地念出来,听它们是否正确,然后再练习,这是电视所不能提供的。每天特意安排一段阅读的时间更好。
问题5:我的宝宝1岁了,特别活泼好动,我给他念书时总是不肯好好坐着,我是不是得放弃,直到他愿意坐下来为止?
不,你可以试试在孩子睡前给他安排一段读书时间,比如15分钟,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并且要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主题。
你还可以不用书,仅仅给孩子口头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不必在听故事的同时,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和图上。你还可以使用更生动活泼的语言练习形式,比如让你的宝宝到商店里去指认他最爱吃的食物。这些活动像阅读一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到,那些纸上或包装盒上的文字代表着某种物品。最重要的是不能强迫宝宝阅读,当宝宝厌倦看书时,你们可以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
问题6:每次我给女儿念她喜欢的书时,她总是兴高采烈地找每页上的小狗,这是怎么回事?
她在学习识别物体和图案,这是阅读所必需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区别形状相似但读音和意义不一样的字,比如“大”和“太”。同时这也表明她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物体或概念上,这对于培养专注力是很重要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你可以指出书中某页中的某一细微之处,等后面再出现时让她找出来。
问题7:我女儿喜欢让我来扮演书中的故事,而不是死板板地念书给她听,我应该听之任之吗?
是的,给这么小的孩子阅读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表演书中的故事是让孩子投入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毕竟你是在用语言词汇来描述物体和情形,这和书中的描述是一样的。
4大技巧面对宝宝坏情绪
导读:人都有情绪,宝宝有情绪当然也是正常的。对宝宝来说,情绪、语言、生理需求都在发展中,三者也交错影响宝宝与人的反应和表现。想知道宝宝的坏情绪从哪里来,就要先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宝宝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些宝宝表达的方式比较温和、有的比较强烈。爸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将满载的情绪,找到合宜的出口。你懂得如何正确“对付”你的野蛮宝宝吗?千万不要自己先变成野蛮爸妈啰!
宝宝的坏情绪从哪来?你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吗?
人都有情绪,宝宝有情绪当然也是正常的。对宝宝来说,情绪、语言、生理需求都在发展中,三者也交错影响宝宝与人的反应和表现。想知道宝宝的坏情绪从哪里来,就要先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的过程。3个月大时,宝宝就开始有情绪,其中以开心和愤怒最常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频率和持续度日益增加。1岁半左右,宝宝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便发展完备,加上心智和动作发展愈发成熟,情绪表现也就更加强烈。
宝宝为什么会有坏情绪?
宝宝在半岁之前,情绪反应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息息相关。然而,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半岁以后的宝宝,支配自我行动的需求也开始不断增加,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感到失落和愤怒。刚开始,因为能力上的限制,负面情绪会随注意力的转移而很快就消失。到宝宝九个月大左右,情况就会有些改变。这时,宝宝会因不顺意而发脾气,并会对着大人用敲东西甚至打人的方式表达愤怒。宝宝从1岁半开始自我意识增加,处于发展自主性的阶段,开始有自主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能力又不足,表达能力又有限,还不知如何处理情绪,所以透过行为表达他的受挫折和不满,反应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坏情绪是因宝宝有话要说!
可言心理咨商所主任梁仲怡表示,由于三岁前的宝宝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想发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还不清楚,是宝宝发脾气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动作比语言发展快,则是造成宝宝用“野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因素。咬人、打人、不讲理……种种反应,其实宝宝都是在表达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在告诉爹地妈咪“我有话要说”喔!所以爸妈反而要在这时候多给予宝宝关心和同理。
4大技巧面对宝宝坏情绪
1)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心平气和的制止
三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从小爸妈就要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的表示:“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梁仲怡表示,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2)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梁仲怡提出,爸妈可先带开、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焉;而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杠上。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梁仲怡说如果是两个宝宝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端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彼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答腔。
父母不野蛮的修养功课
预留准备时间,避免自己发脾气
不知道爸妈有没有以下类似经验:催了老天要宝宝收玩具、准备穿鞋出门,他还是没有收,一直在玩他的小火车?时间急迫了,爸妈忍不住一把抓起宝宝的小火车,却换得宝宝当场飙泪大哭,还躺在地上耍赖,忍着性子弯身拉他时还乱挥拳闹脾气,这时候爸妈的耐心也用尽了,谁来当和事佬呢?谁来同理宝宝的情绪?太紧迫的时间总是容易造成双方压力,所以爸妈可以预留时间,把这些需要和宝宝沟通磨蹭的时间都算进去,也避免自己发脾气。
大人忍不住一把抓起宝宝的玩具,这对宝宝来说是无形的暴力,建议可以跟宝宝说明确的时间,时间一到,清楚的告诉他现在就是要收玩具,而他是要自己收还是一起收,让宝宝选择,不要用急迫的态度对待宝宝。
不过度宠爱,也避免使用暴力带来反效果
有些宝宝蛮横不讲理,是因为宝宝在成长阶段本来就比较自我中心,但是现在孩子生得少,家长又太过宠爱,宝宝霸道是想当然尔的结果。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宝宝适定的规范和标准,太宠爱宝宝,只是害了宝宝又害了自己,还赔上未来良好的亲子关系。
此外,专家建议,尽量不以打宝宝来解决问题,而是给予规范。她强调,很多时候其实是大人要学习和调整,会打孩子,也许是自己很无力,觉得没有办法管好宝宝的时候。所以可以想想自己订的规则清不清楚?坚持度够不够?符不符合宝宝的能力?然后尽量和宝宝讲理。可以采用禁止他或拿走他的权利,暂停、罚站的方式来规范他。因为宝宝被打通常只是惊到、痛过就忘,无法达到管教效果。如果要打,轻轻的打,而且一定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被打。否则宝宝在被打中只会学习到:没办法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暴力,反而变得更加野蛮。
提供正向环境,给宝宝EQ好榜样
梁仲怡指出,成长环境带给宝宝的影响最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就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宝宝透过模仿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果家长情绪化,宝宝也会情绪化,所以父母亲本身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何给予宝宝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让他学会情绪管理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1帮助宝宝成功、不怕犯错,建立自信心:
宝宝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双裤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宝宝制造很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宝宝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爹地妈咪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也鼓励他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2容许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让宝宝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样情绪,应该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3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冲突解决方式:
平常可以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定宝练习;而看绘本上解决冲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学会同理他人。
了解宝宝气质,给予正确的期望
梁仲怡也说明:所谓比较凶的宝宝,其实是气质较活泼、动作激烈一点、反应强度高、活动量大、声音大一点、容易兴奋、情绪反应比较快、坚持也高的宝宝,所以也容易闯祸。这些宝宝的特质,都是一体两面,例如坚持高度的宝宝可能比较霸道不讲理,但是长大后学习坚持度反而比较好。所以她强调: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宝宝的特性,不是像别人家安静、说话小声的就是乖宝宝。对于“比较凶”的宝宝,限制不能给的太多。每个孩子不同,这样的宝宝需要发泄,要给他更多更大的空间,不能禁止太多,给他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满足他的情绪和生理需要。
其实宝宝都不是故意找麻烦,爹地妈咪要接纳宝宝原本的样子,也需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盲点和弱点,检视自己对宝宝的期望是否合理。接纳宝宝的特质,顺着他的需要去满足他,加以适当的引导,而非改变他的气质来符合自己的期望。家长要适时放下自己的期待,不合理的期望,只会为双方带来更多挫折。
如何应对“问题多”的宝宝?
导读: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激发孩子多问“为什么”
莫华4岁左右的时候,特别爱问为什么。快5岁半的时候,我发现他不像以前问得那么多了,通常是自己找来玩具玩很长时间。
这个时候,倒变成我经常提问题,莫华思考之后来回答了。他有的时候能回答上来,有的时候不会了,就反问:“你说呢?”
平时上班时,只要坐在办公桌前,我一天能喝一暖壶水;而周末时,经常忘记喝水,到了晚上感觉口干舌燥。后来,我就在提醒孩子喝水时,各举各的杯子,和孩子一起喝,不仅照顾了自己,也起到了促进孩子喝水的作用。
有一天,我嗓子干,直咳嗽。我立刻问孩子:“妈妈为什么咳嗽?”
“不知道。”
“是感冒了吗?”
“你说呢?”
“妈妈口渴了,大脑发出紧急警告,让嗓子咳嗽,让我去接水喝。”
通过成人有意识的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思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只有当孩子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找答案。这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孩子今后在学习、观察、实践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对付任性宝宝的法宝——冷面教育
导读:冷面教育适用于对待孩子的任性、执拗、过错行为,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可施以冷面教育,给孩子冷面孔,冷态度,用冷峻、漠然对待他。
有一则家庭幽默发人深省,说的是夫妻俩吵嘴,丈夫说:“我怎样才能得到自己的权利?”儿子向爸爸建议:“你只要大声哭就行了”,一语道出了绝招,这就是孩子屡试屡灵的经验。
现在,任性的孩子,坏脾气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他们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这样,例如,幼儿园老师就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向老师诉苦说孩子怎样、怎样坏脾气,而老师却惊讶地说:“他在幼儿园里一点也不这样呀”。
想一想,为甚麽孩子多是在父母面前任性,在家里无理取闹,出了家门,父母不在身边就不这样了?这是因为屡屡得逞的经验告诉他们,在家里,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这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迁就、退让惯出来的吗?
当然,对孩子要动之以情,但对“情”的理解不能片面,不是只有微笑、温情才是情,“情”还有另外的一面,即严肃、冷面之情,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冷面教育适用于对待孩子的任性、执拗、过错行为,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可施以冷面教育,给孩子冷面孔,冷态度,用冷峻、漠然对待他。
有一篇母亲日记写了这样一件事:“……吃饭了,儿子一看没有好吃的菜,就哭闹起来,而后在地上打滚,我去劝说他,但是没有用,我狠狠心不理睬儿子,只顾自己吃饭,这时,父亲回来了,儿子更来劲了,以为父亲会为他打抱不平,不料父亲却说:‘不吃也行,饿了再吃吧’,于是,我们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儿子闹了一会儿,不哭了,慢慢爬起来,坐在一旁观望,我们还是不理他,又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走到桌边吃起来”。
瞧,冷面法见效了,为甚麽呢?冷面法是对行为的负面反馈,以冷对热,给火上泼冷水,火势自然会弱下来,直至扑灭。负面反馈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从而抑制自己的行为。
这次的冷处理是见效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不可理喻的行为,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须知“病去如抽丝”,怎能指望打一针就见效呢?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一直坚持这样处理。问题行为是会反复出现的,无论哪一次出现,都要一如既往地施以冷面法,不妥协,不让步,这样才会让孩子获得深刻地感受,起到抑制问题行为的作用。切忌一时冷,一时热,心一软就败下阵来,那就会前功尽弃,再施冷面法也无用了。
要一致对待。你看,日记中的冷面法是父母配合默契,才见效的,若一个是黑脸,另一个却是红脸,孩子有了避风港,自然是有持无恐,不但不会就范,还会强化问题行为。
要综合治理。不要孤立地用冷面法,冷面法只是起抑制作用,不能抑制了就完了,应该配合其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后,例如,事后和孩子谈心,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爱他的,但不爱他的这种行为。还可以有针对地讲点道理,表示对他的进步充满信心等,软、硬兼施,才有长远效果。
要寻根究源。冷面法只能治表,对“急性发作”有效,解决实质问题,还需治本,一般来说,问题行为是环境、教育的失误,要由此进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找到了失误,撤消失误,才能除根,力争不需要施用冷面法了,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