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把宝宝当“小皇帝”,还是当“狗”养

发布时间:2021-11-02 幼儿园当老师游戏 年审当年幼儿园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当好小演员记住台词

导读:父母对待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分的保护和过多的照顾,常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各种各样,但大多数是父母溺爱,即使有的父母稍一管严一点,则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立刻出来干预。真是捧在手中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走路怕他跌倒,吃饭追着一口一口哄着喂,晚上几次起来给他盖被,出门玩跟随做“保镖”,擦鼻涕、整衣服成了“保姆”……。

父母对待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分的保护和过多的照顾,常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这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周围制造了一个虚构的环境:孩子要啥给啥,想啥有啥,无所不从;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有人“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一切顺顺利利。什么都顺着孩子,怕他哭,怕他闹。饱受这种生活宠爱的孩子,就是社会上俗称的“小皇帝”、“小公主”。当他们一旦上幼儿园、小学后,就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不是以他为中心;对老师或同学的批评受不了,因而精神不振,抑郁寡欢,对集体生活产生厌恶感。这是由于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性格。缺乏与他人友好往来相处的能力,变得过分依赖,缺乏自信,缺乏勇于接受挑战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适应环境能力差,常有不安全感,并且好归罪别人。喜欢钻牛角尖,缺乏进取心及解决问题的毅力和能力。

任何人都在属于自己的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熏陶和影响,因此家庭环境是孩子走向生活、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是很重要的,因而父母不妨试着将孩子当“狗”养,就是对孩子不作过多的限制,抛弃多余的担心,不要编织虚幻的环境,让孩子扎扎实实生活在儿童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心智发育到一定时期,就开始要“我做”、“我自己来”……。这时,若父母“剥夺”孩子自己学做的机会,则孩子心智不能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家长应交给孩子适其年龄的事做,多方面给予刺激和启发。同时让孩子试着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孩子做时,不要横加指挥,要提供安宁的环境,让孩子随心所欲,培养他们的自信的独立意识。这种正确的态度,无疑为孩子从小就锻炼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本领,为征服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宝宝发脾气忍还是打?


导读:当孩子为不合理需求而发脾气时,家长不妨先试试“消退法”——不关注他。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就会逐渐停止。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以后,要明确告诉他发脾气的行为不对,同时,向他讲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儿子2岁2个月大,多数时候还挺乖,但有时会突然发脾气。

比如,看到我们开水龙头,他必须自己去开关,让他玩一会儿,再想把他抱走都不行,否则,就大声哭闹。有时他看见了一样喜欢的东西,你不给他就生气地摔东西。”最近,阳阳(化名)脾气见长,动不动生气、摔东西,每当如此,刘女士都恨不得把他扔出去。但她真凶了,阳阳就一副眼泪汪汪的可怜样,她又不忍心了。

“其实,小孩一出生就有了情绪反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发脾气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许慧说,小孩出生不久,一旦挨饿、生病,他会满脸涨红地大哭,他们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多和生理需要有关。但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也进一步发展。尤其两三岁进入第一个叛逆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增强,不满足的情况时常发生。然而,受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愿,他们很难通过语言与大人沟通,表达不满情绪,往往只能“大动肝火”。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小孩也不例外。”许慧说,偶尔发发脾气,是极其自然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对待“暴脾气孩儿”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既然小孩子发脾气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莫非家长就可以不管不问?也不是。许慧说,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情绪调节、控制能力,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让他一味用“发脾气”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不仅有损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家庭和社会关系。

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发脾气?很简单,找出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为不合理需求发脾气时,试试“消退法”

场景一在商场的玩具专柜前,灵灵拿着喜欢的玩具不松手,但是看见妈妈仍不愿意买,他就撒泼、哭闹,甚至摔东西。

孩子之所以发脾气,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好面子,赶快买东西走人,还有的家长,当场就大打出手。“这两种做法都不对。”许慧说。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大人也会心情失落,这时孩子发脾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则,会强化他用发脾气来表达情绪,甚至让他感觉只要自己发脾气就会什么事都如愿以偿。

但是,家长当场大打出手或训斥孩子也不行。小孩模仿能力特别强,遇事家长怎么处置,他也会从家长身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3岁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时,家长当别人面对他进行批评,会损伤他的自尊。

许慧建议,当孩子为不合理需求而发脾气时,家长不妨先试试“消退法”——不关注他。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就会逐渐停止。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以后,要明确告诉他发脾气的行为不对,同时,向他讲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不过,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长曾答应过孩子,就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许慧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和要求

场景二早上起床,明明正准备穿衣服,刘女士过来不问缘由,匆匆帮他穿好,他坚持要解开,重新自己来穿。可刘女士怕耽误时间而不肯,明明竟发起了脾气。

“两三岁的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在行为上要求独立,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许慧说,如果被家长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他们不仅会产生愤怒情绪而发脾气,还会挫伤刚刚萌发的积极性。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要求,以维护孩子逐渐发展着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发脾气了,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必要时为其做示范,然后让他独自再做一次,并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

培养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场景三最近,2岁半的游游特别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玩人家的东西,别人不给,她就抢夺,而自己的却不肯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强行拿走的话,她又会大吵大叫,表现得很霸道。

“婴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着的”自我中心“现象。”许慧说,孩子在认识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戏规则等很多过程中存在倾向性,还不能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消除“自我中心”呢?许慧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家长不妨尝试这些方法:1。向孩子倾诉情感。明确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那样做,我会很生气等,并讲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这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还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2。教孩子换位思考。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倒时,让他回忆自己摔倒时痛苦的感受,从而换位体会他人的情绪。

拥抱、倾听帮孩子释放不良情绪

即便家长再细心,孩子仍然难免出现委屈、生气甚至愤怒等情绪,但由于他们控制、调节能力不足,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帮助。许慧说,当孩子出现委屈、害怕等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先用拥抱、抚摸、亲吻等方式安慰他;然后,耐心地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等感受,如果孩子自己无法表达内心情绪,家长可以用语言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他释放不良情绪。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绪激动,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让孩子捶打枕头、撕纸、大吼等;或者放点音乐,进行户外运动,既是一种释放,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喂养方式不当会造成宝宝进食行为障碍


导读:进食行为障碍在城市孩子中逐渐增多,多因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习惯喂食方便所致。这其实是一种功能退化的表现。

孩子都3岁了,孩子还不会吃饭,爷爷奶奶只好把奶嘴剪大,用奶瓶喂糊糊、稀饭。昨日,谈起这样的孩子,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医师杨勤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进食行为障碍。”

据介绍,这个孩子的父母因公都在国外工作,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几个月前,爷爷奶奶把他带到该科,称“小孙子一直不会吃饭,吃了就吐”,他们只好将奶嘴剪大,把米饭和青菜、肉等一起煮成粥状,放进奶瓶里喂。

杨勤说,宝宝从10个月到11个月,就应该训练从泥状向固体食物转化,这个时期是咽喉肌肉训练的敏感期,过了这个关键期,反应难度增加,训练更艰难,孩子吃饭往往会感到恶心,甚至渐渐害怕吃饭。

她介绍,进食行为障碍在城市孩子中逐渐增多,多因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习惯喂食方便所致。这其实是一种功能退化的表现。孩子1岁后应该断掉奶瓶,学会用杯子喝水,学习咀嚼,像大人一样进食。家长尤其是老人应该“狠下心”让孩子锻炼,让他们逐渐适应和成长。

相关推荐

  •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
    2021-05-07 阅读全文
  • 爸爸难当还是妈妈难当? 现在时代进步了,大多是两个人一起赚钱,公平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女人追求独立,男人养家糊口的作用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然而,男人还是可以以事业的理由去做各种工作或非工作的事情,以此“逃避”家庭责任,母亲...
    2021-09-23 阅读全文
  • 上当的小鸡宝宝的故事 1、上当的小鸡宝宝的故事 一只小鸡宝宝正在草地上捉蝴蝶呢,突然一只狐狸跑了过来,它喘着气,对小鸡宝宝说:“小鸡,小鸡,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前头有一只大怪兽,它最爱吃小鸡,你赶快跑吧!躲起来!” 小鸡宝宝...
    2020-11-12 阅读全文
  • 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只小猪》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 篇1以前,有很多狐狸给我留下了狡猾奸诈的印象:有的会躺在路上装死,骗渔夫的鱼吃;有的能够让老狼叶森格仑相信真的...
    2024-11-28 阅读全文
  • 当宝贝偏心时 一边是爸爸,另一边是妈妈,你的宝贝在中间,可能更愿意投向一个人的怀抱。没关系,孩子表现出对父母任何一方的偏爱都很正常,这是1岁孩子常见的现象。 毫无疑问你的宝宝漂亮活泼、惹人喜爱,只是你从来没想过这么...
    2021-12-21 阅读全文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

2021-05-07 阅读全文

现在时代进步了,大多是两个人一起赚钱,公平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女人追求独立,男人养家糊口的作用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然而,男人还是可以以事业的理由去做各种工作或非工作的事情,以此“逃避”家庭责任,母亲...

2021-09-23 阅读全文

1、上当的小鸡宝宝的故事 一只小鸡宝宝正在草地上捉蝴蝶呢,突然一只狐狸跑了过来,它喘着气,对小鸡宝宝说:“小鸡,小鸡,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前头有一只大怪兽,它最爱吃小鸡,你赶快跑吧!躲起来!” 小鸡宝宝...

2020-11-12 阅读全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只小猪》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 篇1以前,有很多狐狸给我留下了狡猾奸诈的印象:有的会躺在路上装死,骗渔夫的鱼吃;有的能够让老狼叶森格仑相信真的...

2024-11-28 阅读全文

一边是爸爸,另一边是妈妈,你的宝贝在中间,可能更愿意投向一个人的怀抱。没关系,孩子表现出对父母任何一方的偏爱都很正常,这是1岁孩子常见的现象。 毫无疑问你的宝宝漂亮活泼、惹人喜爱,只是你从来没想过这么...

2021-12-2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