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8种母亲造成孩子终生心理缺陷,你是之一吗?

发布时间:2021-11-04 小学语文教案是全国通用吗 小学英语教案设计是死板的吗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一个家庭中,通常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会比较亲密。从生产到教育,母亲花费的心力和时间可以说是很多的。

天下的大多数妈妈当然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我们也会用无私、纯洁、伟大这些词来形容母爱。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无私的爱着孩子,确实是有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是一种毒害。

我们所说的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父母也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有一些女性,她们的原生家庭留下了一些心理缺陷和创伤在她们身上,于是,她们就会将这些创伤和缺陷“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身上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与心理健康养成,很大程度上和妈妈有关系。

妈妈有着不好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就很容易与孩子发展出一段有毒的关系,也就很容易毁了孩子的一生。

1愤怒转移型母亲

很多离异或者极其痛恨其丈夫的母亲,就会做出“愤怒转移”的行为。可能孩子长得比较像爸爸,可能爸爸在几个孩子中比较疼爱她,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就是毫无根据的,将对丈夫的愤怒转移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只要她想,一切看似无关联的因素都能成为施暴的理由。

对丈夫的情绪看法移驾到孩子身上,“你就跟你那个没出息的爸一个样!”,“我养你付出那么多,就知道像你爸一样!整天不学好!”

是啊,母亲的愤怒是发泄出来了,孩子所承担的怒火呢?总有一天会把他的人生都烧毁。

2角色颠倒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从决定生下这个孩子之前,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觉悟。对于养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处完全没有责任心。通常她们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而是很小就让孩子劳作,看作是家庭里的一个生产力,或一个帮手。

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拥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女孩从小就被训练要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为生计忙活。甚至长大成人了,还会被沉重的家庭负担所羁绊着。继续资助着家庭成员。

3控制型母亲

这样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傀儡。像个玩偶一样对待,从不会去想要知道他们内心在想些什么,从不关心他们的真正需求,也不会去倾听他们。

她想控制孩子的所有。安排孩子的一切行为。而所有的控制行为都会用“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作为掩饰。

4冷漠型母亲

这类型的母亲,很大程度上是从小缺爱,所以也不会去爱别人。当孩子需要她的爱想要接近她时,她通常会退缩或者回避,因为她没有爱人的能力。

这类母亲很少会和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对于孩子的哭泣或者撒娇之类别的情绪都不会做回应。

如果孩子幸运,也许可以从父亲、祖父母,一些关爱的长辈身上得到一些弥补。但是缺少母爱的孩子,注定是不完满的。

5纠缠型母亲

这类母亲会填满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她不会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任何事都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隐私也要去探寻,侵犯。她们不停地践踏孩子的界限,让孩子缺少自我认同。

孩子缺少了自我空间,就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我意识,从小到大,每件事,巨细靡遗都要让母亲来指示。这样的孩子,未来的路走不远。

6不可靠型母亲

这里的不可靠指的是这类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左右摇摆,对孩子的看法总是不稳定。时而表扬,时而贬低,时而热情,时而冷漠。这样的情绪态度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时常小心翼翼地对待母亲,小心地摸索怎么样才能让母亲喜欢自己。

这样的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不自信,自卑的情绪。对于母亲的态度无所适从,对一件事情的自我判断也会很弱,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会不会得到母亲的欢心。

7炫耀型母亲

这类的母亲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事业家庭看上去好像都很完美。她们习惯了被人艳羡,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完美。于是,孩子也成为了她这场演出的工具。

她不会去考虑怎么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而是逼着孩子去学习很多才艺,不管喜不喜欢,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好,最好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这样在亲戚朋友面前提起,会很有面子。这类的母亲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完美人生不留缝隙,本质上就是,自私。孩子是她炫耀的资本之一。

8轻视型母亲

这类母亲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得很好,却会忽视孩子的精神生活,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会对孩子付出太多的情感,而是认为在物质生活上让孩子不愁就可以了。不会去花心思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于是孩子从小就很缺爱。

孩子以后会难以分辨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样是否合理。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人关注,体验到很深的自我怀疑。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很努力地去满足母亲的期望,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赞赏。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缺陷


关键词:

不同的体育项目作用不同

体育运动对弥补心理缺陷有较好的帮助, 而且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不同的心理缺陷功效不同。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赵晨滨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缺陷列举了具体可选的体育项目。

第一类,孤独、怪僻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这类体育项目共同点是要求每一位成员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多参加这样的运动会促进自己与他人交流、增强换位思考的意识,弥补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

第二类,腼腆、胆怯心理缺陷的人,想克服这一缺陷,应该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点是,如果失败会有一个可能受伤的后果,这就逼迫自己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进而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第三类,优柔寡断心理缺陷的人,适宜于多参加诸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因为这些项目不允许深思熟虑,需要的是瞬间判断能力,多练此类项目能培养人果断的性格。

第四类,急躁、易怒心理缺陷的人,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需要耐心的项目都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存在这类心理缺陷的人,一般都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这些项目正好可以培养一种延迟满足的心理。

第五类,缺乏自信心理缺陷的人,可以选择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因为这类人做事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完不成任务,容易不断否定自我,有一种习惯性的消极认识。选择简单的体育项目,可以很快就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五种家庭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健全的家庭。

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2、不检点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性信息”,导致孩子过早萌生性意识和产生性冲动。如果家长无教育引导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

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偷捞东西、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开明的教育。

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无文化气氛,很少与外界交往,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5、不和睦的家庭。

夫妻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家庭没有欢乐感,孩子感到压抑,变得胆小、委琐。

教育孩子你是外行父母吗


家庭是个环境,孩子就像生长在其间的植物。环境里的土壤营养是否充足,水分和阳光是否适当,都会影响到孩子这株“植物”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给“外行”的父母当孩子,就像是植物生长在土壤或者光照有问题的环境里,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发育不良。

你用刀割他,他能不痛吗?你用火烧他,他能不焦吗?你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他能不冻僵吗?你用恶劣的语言去说孩子,就是用刀去割他,他的心就会留下伤口;你不去疏导而去激怒孩子,孩子的理性就会在暴躁中烧焦;你让孩子感不到任何爱,他的心就会冻僵。

观察孩子,要着重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因为性格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如果把孩子比成一部汽车,那么,价值观就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就是车的性能。我们应该既要锻造孩子的良好“性能”,又要避免让孩子走错方向。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仅仅注意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更要注意观察一些成年人身上的缺陷,要注意从成年人身上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因为那才是童年环境、家庭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最后结果。从孩子身上看问题,很容易一叶障目,因为孩子身上的每个具体问题都让父母挂心,这些问题分散了父母对孩子的真正问题的注意。教育孩子目光要长远一些。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孩子是教育的“开始”,成年人是教育的“结果”。分析“开始”,我们作出的往往都是些主观的预测和假想;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借鉴这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利弊。所以,对于成年人的分析和观察,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在此,我们简单地列几种成年人身上常见的问题,供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时借鉴。

一、丧失生活的快乐

人生虽然不是一场欢宴,但是,也会有很多美妙的感觉供我们品味,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但是,在功利心强的父母眼里,快乐并不值得追求。每当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就会想,要是孩子能把这时间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其实,学习、玩耍、沟通、与家人相处等活动都有其各自的快乐,然而,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负担、玩耍没自由、沟通很压抑、相处很无聊,只有摆脱父母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许多父母情绪化严重,高兴起来什么都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烦躁起来,孩子一身都是错。喜怒无常使孩子无所适从,快乐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只有当生活在孩子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形成开朗、乐观、主动的性格。

二、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紧张,情绪起伏大,要么盲目轻信,要么无端地多疑。事到临头,他们很容易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也常常缺乏自信,患得患失。虽然这样的人当中也不乏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很少能够感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他们一生的负担。安全感是否健全充足,由孩子0~6岁的经历决定。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的感情破裂、教养方式的暴戾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三、没有能力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学业失败,成年后,也会出现做事情没有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非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能力,这里指的是很想学习,却总是不得法、没效果的那一部分人。缺乏能力的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大多是因为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指导,打破了他们内在的节奏与和谐,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眼界狭窄、思维刻板、缺乏自信。

四、情商过低

情商低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把握机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懂得宽容、忍耐和克制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比情商高的人低得多。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化过分严重,往往都会造成孩子的情商发展滞后。

五、缺乏主见

有些人毫无主见、遇事不自信,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帮助和安排。这样的人遇事犹豫、言行保守,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缓慢。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缺陷。没有主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支配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相反,在民主的、宽松的、支持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

六、刻板书生化

有些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作为唯一的价值来追求,一味地死读书,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才艺突出、但是学业落后的同学非常轻视,言行刻板、不苟言笑。他们的阅历单一,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圈子狭窄,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同学。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必要的适应和变通能力,看问题很容易绝对化、理想化。父母刻板的“学业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书生化人格最主要的成因。

七、聪明自恃

许多成年人特爱耍小聪明,从来不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做事很难成功,交友也很难长久。很多人感觉这不算什么,还称赞这些人聪明。其实,这种有机灵就抖的人很可怜,舍近求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他们最常见的结局。这种爱耍小聪明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其实,在孩子刚开始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生动地举出这样做的害处的话,这种错误是很好纠正的。怕就怕做父母不仅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果真如此,孩子的这种倾向就将与日俱增。

八、怨天尤人

这种人,上恨父母没根基,下恨儿女不争气,除了自己没有他不抱怨的。弄砸了事情绝对不是他的错,犯了错误他也是无辜的。凡事总是找借口,丝毫不能忍受别人说他不对,嘴上永远不服输,不停地抱怨、矫情。这种脆弱无知的表现,通常是由家庭的娇惯、缺乏要求造成的。

九、紧张型人格

这种人太在意别人和外界的看法,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被人指责、鄙视。举轻若重,事情很小,心里还是搁不下,明天来个客人,今晚就睡不着觉,稍微有个场合,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么就压抑,要么就过激。做事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害怕冲突与冒险,回避尝试。这样的人大多是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管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除了服从,没有胆量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十、无所事事

这种人胸无大志,没有任何追求,为了“生存”而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除了被动地度过外,没有任何主动的方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优秀的榜样供孩子借鉴,家庭生活中,精神世界过于贫乏,没有精神追求和个人见解。因此孩子内心的火把得不到点燃,最终熄灭。

十一、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有的人精神空虚,缺乏修养,追求感官刺激;惟利是图,居心险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言令色,好耍手腕……这些性格缺陷,都与父母的生存风格和价值追求直接相关。

致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你却总是在缺席


致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你却总是在缺席

每个父母都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想了解孩子每天遇到了什么新鲜事,想了解孩子每天为什么伤心或是难过。父母也想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渴望的是父母感情上的付出,希望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父母应该明白,童年转瞬即逝,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孩子未来的每一步走得更加稳健。

父亲和母亲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同等重要,但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父母二人中会有一个人更加醉心于工作,缺席孩子的成长,而另一个人承担更多的养育责任,和孩子更加亲密,这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睦,父母双方都应该平衡好工作和育儿之间的关系,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珍惜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缺少高质量陪伴的负面影响

1.父母会感到内疚

试问哪个父母不希望多花些时间与孩子玩耍,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呢?当父母因工作迟迟未归,他们会因为自己又没能陪伴孩子而内疚,有的父母为了弥补这份内疚会给孩子买更多的礼物,或者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但是孩子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礼物和金钱换不来孩子的爱。

2.孩子会感到厌烦

有的父母与孩子交流太少,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忽视,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有的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但是交流的方式却是批评、争吵甚至打骂,这同样是无效的陪伴,孩子会对父母感到极度的厌烦。父母应该明白,孩子需要的陪伴是高质量的、充满关爱的陪伴,不要花了时间却适得其反。

3.孩子会有逆反行为

亲子沟通过少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有的孩子会在学校里扰乱课堂秩序,不听老师的劝导,有的孩子会结交一些“狐朋狗友”,甚至欺负其他孩子。孩子的逆反行为表面是出于对父母忽视自己的“报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想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父母应该察觉到这一点,承担起孩子的养育责任。

4.父母的管教会越来越无效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因为最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选择完全“放养”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就被玩具、网络、电视等外部因素分散注意力,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低于正常水平,如果父母没有一开始就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会越来越不受约束,管教难度会越来越大。

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

1.牢固的亲情纽带

建立和经营好每一段人际关系都需要时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不能心急,也许父母的努力一时之间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远看来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从而建立起牢固的亲情纽带,孩子会乐意与父母分享更多的事情。

2.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和周围人的举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如果父母不主动地帮孩子明辨是非,教会孩子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等美好品质,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被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只有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孩子才会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健康的人格和思想。

3.父母更加包容,孩子更有自信

通过沟通和陪伴,孩子能够更多地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父母也能更好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体谅孩子的失败和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父母能够留意到孩子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并给孩子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自信。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父母们,重新安排你每天的时间表吧,留出半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给你的孩子们。父母可以和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一起看书,听音乐,玩游戏,或者只是散步聊天。如果家里的孩子不止一个,父母需要对每一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关注,让孩子知道父母没有偏心。即使工作再忙,父母也应该保证每天和孩子一起吃早餐或晚餐,和孩子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最好睡前还能和孩子互道晚安。

2.数量并不代表质量

高效地利用时间和孩子相处,不是特意腾出某一段时间集中地和孩子沟通,而是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让孩子感到无微不至的关爱,比如在开车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或是当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以轻松欢乐的语调讨论孩子的日常生活。当然父母也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帮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试着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或者是和孩子一起探讨明天穿什么衣服,这都是享受亲子时光的方式。

3.向孩子传达你的思念

如果父母总是工作到很晚,或者隔三差五就得去外地出差,实在没法和孩子进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父母可以试一试其他方法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思念。比如说父母可以在孩子的书包里,或者是校服的口袋里放一个小纸条,写下自己思念的心情,或者提前给孩子做好可口的早餐,当孩子起床后,就知道这是父母为自己特别准备的,父母还可以在出差期间,抽出时间给孩子打一个视频电话,聊聊彼此的近况,这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不会疏远。

4.做孩子的朋友

不要以大人的视角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这会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正在面对的事情。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才会和父母无话不谈。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告诉孩子你当时的所思所想,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孩子或许会从中得到启发。父母也可以谈一谈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以及自己又是如何弥补的,这样孩子会敬佩父母的诚实,也会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亲爱的父母们,不论你有多忙,请记住拥抱你的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你是阻碍孩子发展的七类家长之一吗?


1、过度保护型

有些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孩子,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外部世界。然而他们不知道,以爱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这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成人后,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孩子往往会花费比其他人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

2、过度赞誉型

对子女的优点过度赞誉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在父母的赞誉声中成长,使他们习惯了听溢美之词,也就愈发失去了上进心,使他们很难融入环境,也承受不了失败。

3、过度放纵型

有一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过于朋友化,从不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对他人就具有攻击性。他们很难适应周围环境,他们没有规则的概念,所以也从来不守规则。

4、过度冷漠型

那些与孩子保持距离、很少沟通的父母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坚强。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从而愈发缺乏自信,变得胆小。一些孩子为了弥补亲情上的缺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其行为往往过激。

5、过度情绪化型

这样的父母在处理与子女关系时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出发。子女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变得异常焦虑,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高兴。

6、过度严厉型

他们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规则,限制他们的一切行为,像要求成人一样要求他们。这样的孩子胆小,并且孤僻。他们到青春期后又过于自以为是,很难与父母沟通。成人后也不知道如何维护与配偶的关系。

7、过度批评型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总是指责他们的行为,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认为自己的确如父母所言,不知道如何面对世界。

相关推荐

  • 孩子自卑是性格缺陷 导读: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
    2021-10-07 阅读全文
  • 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缺陷 关键词: 不同的体育项目作用不同 体育运动对弥补心理缺陷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不同的心理缺陷功效不同。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赵晨滨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缺陷列举了具体可选的体育项目。 第一类,...
    2022-01-12 阅读全文
  • 中国孩子心理的两大缺陷 导读:“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
    2021-10-12 阅读全文
  • 中国孩子的心理有两大缺陷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
    2021-12-30 阅读全文
  • 五种家庭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健全的家庭。 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2、不检点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
    2022-01-07 阅读全文

导读: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

2021-10-07 阅读全文

关键词: 不同的体育项目作用不同 体育运动对弥补心理缺陷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不同的心理缺陷功效不同。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赵晨滨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缺陷列举了具体可选的体育项目。 第一类,...

2022-01-12 阅读全文

导读:“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

2021-10-12 阅读全文

关键词:性格心理缺陷 导读: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

2021-12-30 阅读全文

1、不健全的家庭。 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2、不检点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

2022-01-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