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林里有“小偷”
发布时间:2021-11-05 儿童营养美食 幼儿园美食说课稿 幼儿美食活动策划方案美食林是我班孩子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区,孩子们都很喜欢去美食林吃东西,娃娃家忙碌的爸爸妈妈们一有空就回到那里去买东西。今天我在美食林投放了一些好吃的食物,有牛奶、饼干,各种糖果,孩子们都抢着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务员。于是我选了张一鸣做老板,李陈泽做服务员。
游戏开始啦,他俩高兴地直奔一一美食林,马上开始忙禄起来,把店里的各色小吃都摆出来了。不一会儿客人来了,李陈泽就热情的招待,请他们喝茶,还问他们要不要吃牛奶、饼干。没过多久,又来了好多客人,美食林的生意就火起来了,很多人都排着队等在问口买东西。不一会儿,只见李钰跑进了美食林,拿了包饼干,正要走出去时,被老板张一鸣发现了,张一鸣说:“李钰,你不是美食林的,还拿了我们美食林的东西,你是小偷。我去告诉老师。”李钰说:“不要啊,我不是小偷我只是去看一看。”一鸣又说:“你拿我们的东西就是小偷。”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吵了起来。
【分析】食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糖,孩子都非常想吃,因此美食林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孩子们都想去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务员,甚至顾客。一一美食林开张以后,生意一直很好,很多孩子一有空就会光顾,还会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老板张一鸣是一个大胆、能说会道的人。由于他家是开饭店的,因此他很细心,谁没有付钱还会提醒他们“你的钱还没付呢”,要求顾客都不能到里面去,只能站在外面。而“顾客”李钰是一个对新事物很好奇的宝宝,只要他看见什么东西,他都要去摸一摸、拿一拿,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去做,有些事情到底该不该做,这样做是否正确他都不会也不知道考虑。所以在游戏中,他看见了美食林里有很多饼干,他就忍不住去拿了,忘了自己现在是顾客的身份,不能进去,因此和老板一鸣发生了冲突,变成了他口中的“小偷”。这时我如果一味地硬性制止批评李钰,貌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却隐藏着不公正,是无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可能会削弱孩子的活动愿望,打击他的自尊心。教师应多以旁观者、游戏玩伴的身份出现,可以是听众,倾听幼儿之间的交流、感受;可以是观众,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倾听和观察中,分析幼儿,阅读幼儿,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指导策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
一、以角色游戏身份参与其中,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教师应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如:一会儿是引导者,一会儿是游戏伙伴等等。本案例中,我在两人发生争吵时,我以“警察”这个角色去融入游戏,走进美食林,耐心倾听了“老板与“顾客”的陈述后,我首先表扬了一鸣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然后引导他思考与“顾客”吵架好不好呢。他马上摇了摇头,他看见还有很多人排着队等着买东西,就把他交给了我。我对李钰说:“我知道你很喜欢美食林里的东西,但你现在不是老板、服务员,不能进去的。如果你想看,那你去美食林里问老板买,好吗?”李钰点点头,就走到外面排队了。
二、通过游戏讲评,帮助孩子更好的游戏。
等到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通过我的引导,机灵的“老板”马上就明白了,并表示要按照游戏规则礼貌地对待“顾客”。然后,我又继续与李钰交流,帮助他回忆自己和爸爸妈妈去小吃店买东西的情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忽闪着眼睛说:“我想起来了,爸爸妈妈每次都是排队付完钱后才把东西拿到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李钰明白了,饼干是美食林里的,它是需要拿钱买的东西,自己的角色是“顾客”,在美食林里随便拿东西是不对的,应该付完钱后再拿,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在以后的游戏中,他再也没出现乱拿东西的现象了。通过引导幼儿对生活情景的回忆,调动了幼儿已有经验,进一步引导幼儿明确是非,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逐步建立是非感。
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
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要把握适时地介入指导好时机,不能盲目的干预,要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知道哪些事对,哪些事不对,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得知识,懂得是非感。在平时,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小故事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更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让孩子感觉轻松,主动改正。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爱偷懒的小豆豆
连续几天的课间操活动,发现我们班的豆豆同学总是不积极,做课间操也是懒洋洋的,在队伍里很不协调,一开始我还以为他身体不舒服,放学的时候还专门问了他家长一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家长说,没有啊,在家可调皮了!第二天,我就继续观察豆豆的课间操情况,还是在队伍里偷懒,我就走到他身边,他立马就恢复到最佳状态,还冲我笑了一会儿。看他认真的样,我就没说什么,走开了。我想豆豆一定是以为我没注意到他,就在队伍里偷懒。又连续观察了他几天,发现他一看见我就立马跟换了个人似的,动作做的很标准,一发现我不看他就又开始懒洋洋的。于是,我就叫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偷懒,他不说,我就耐心的告诉他:“豆豆是个好孩子,好孩子是不会偷懒的,你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吗?”“是,我是好孩子!”“那你还偷懒吗?每次做课间操都做的不好,能答应老师以后不会再偷懒了吗?”“老师,我以后不偷懒了,好好做课间操!”于是我就跟他拉勾勾,说答应老师就得做到,豆豆笑着点了点头。自从我找他谈了话之后,发现他不仅课间操很积极认真,在课堂上也积极回答问题了,于是我也会时不时的给他一点小小的奖励,不断的鼓励他。
豆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们要时刻观察孩子们的异常举动,早发现,早改正,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树叶装饰(林林小记)
本周,我们的美工区新投放了叶子装饰,这是和我们的主题相结合的。这些树叶都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从户外收集来的,形状各异,有长形、扇形、圆形、手掌形,非常漂亮。这天自主性游戏开始后,林林走进了美工区。他选择了叶子贴画。他拿出一张白纸和一包叶子。他首先拿起了一片圆形的叶子,然后放在白纸中间,看了看,拿起了一把剪刀把叶子剪开来,并且修了一下,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他又把多余的树叶剪成长条放在三角形的下面两边。几乎所有的叶子他都经过修剪,不一会儿就做成了一艘帆船。这时我走过去,告诉林林:你做的真漂亮。但是如果你不用剪刀帮忙,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树叶贴画那就更好啦!林林一脸茫然,我拿起一张椭圆形的树叶放在中间做金鱼的身体,再拿起一张扇形作为小尾巴。我问他:你觉得还需要什么呢?林林说:没有眼睛!他拿起两个小圆形的叶片作为眼睛……
中班的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树叶贴画我们在小班时虽然接触过,但并没有作为美工区的投放材料。这次因为与主题结合投放了叶子贴画。林林会通过改变叶子的形状来完成作品,但,一幅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树叶。说明他在对树叶本身的形状时不够富有想象力。
在通过指导后,林林了解到不同形状的树叶自身就能够当作物体的形状进行构造。通过对树叶形状的了解和想象,创造出完整的树叶贴画。
教育随笔:家里有个小弟弟
周一早上小娟兴致勃勃地来告诉我,“老师,我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弟弟,小弟弟好小好可爱,就是老爱哭”。“是吗?恭喜你啊,当姐姐了”我跟小娟说。这时路过的云朵听见了说“小弟弟有什么好的,我家里也有个小弟弟,他天天哭,有了他以后妈妈都不抱我了,小弟弟一点儿都不好。”听了云朵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如今,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孩子不再是家里的独子,他们有了自己的弟弟妹妹,然而二宝的出现对大宝的生活有了直接的影响。那么怎样引导大宝爱二宝呢?
我决定在班里举行一次谈话活动,孩子们围圈而坐,活动以《我做哥哥了》故事开始,故事讲述了小猫咪野田觉得有了弟弟妹妹后妈妈好像不爱自己了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弟弟妹妹扔掉,但最终野田还是将他们带回了家,妈妈表扬了自己,他突然觉得有个弟弟妹妹也挺好。讲完故事后我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说小弟弟妹妹很可爱,我愿意和他玩可是妈妈不让我碰弟弟。有的孩子说弟弟来了后妈妈说自己要让着弟弟,他抢我的玩具我不喜欢他。这时云朵说“以前妈妈总是抱着我,现在他总是抱着小弟弟,我想让妈妈抱时奶奶总说弟弟小,妈妈要照顾弟弟,有了小弟弟后我觉得妈妈不爱我了,我不喜欢我弟弟,我讨厌他。”
我走过去抱了抱生气的云朵,然后跟大家说,其实野田也不喜欢自己的弟弟,因为他的到来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烦恼,可是小弟弟小妹妹叫自己哥哥,就跟你们叫大班的哥哥姐姐一样,大班的哥哥姐姐不是还经常到我们班里来帮我们服务吗?那如果有人叫你哥哥或者姐姐你愿意帮助他吗?很多孩子都表示自己很愿意。谈话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为了让孩子们有当哥哥的荣誉感,跟小班老师沟通后我们决定带孩子去小班跟小弟弟妹妹一起玩,教弟弟妹妹唱歌等活动着实的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把当哥哥姐姐的自豪。
事后我打电话给了云朵的妈妈,向她说明了今天发生的事,希望家长能给予重视,云朵的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最近确实因为照顾老二忽视了老大的感受。
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天我问云朵,小弟弟好玩吗?云朵出奇的说“老师我现在是弟弟的小老师,我回家后将自己学的儿歌唱给弟弟听,他可高兴了,我还教他说话呢,可惜他太小还是不会说但妈妈说我是个好姐姐。”“我也觉得你真是个好姐姐,”听到我的表扬云朵开心极了。
从厌恶到喜欢,其实就是我们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造就的,当家里有了个小弟弟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孩子参与二宝的成长,跟大家一起照顾老二,从中体会到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学会分享体验成长。
眼里要有孩子
一次,我们班开展区域活动。小朋友都在各活动区玩,只有宋凯在那儿趴着。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参加活动?他说不愿意玩。我对他说:“小朋友都参加活动。”他却说:“老师,我趴着行吗?”我想他是不是病了?用手摸摸他的头,不发烧。如果硬把他推到活动区,似乎违反了“尊重幼儿意愿”的原则,我该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我决定,在不违反“活动区规则”情况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时宋凯以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进入到“别人的区域”。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幼儿游戏热情,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大家想办法帮助他。于是我问宋凯:“你愿意到那儿玩啊?”他光搓手指不说话。我又问小朋友:“谁愿意请宋凯到你们那儿玩?”这时,小朋友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凯你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欢迎你。”玩娃娃家游戏的浩轩说话了。宋凯高兴的跑过去和他们玩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玩得可开心了。
我觉得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帮助他们学会调整,要做到“眼里有孩子”。
水里没有鱼的画
那是一节美术课,我让孩子们画意愿画——水中的鱼。
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没有对作品进行过多讲述,重点讲了作画要求和色彩搭配之类的问题。
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了各种各样的在水中游的鱼儿,不长时间他们的作品便完成了。
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作品,并选出最好的画挂到了美工区里,当然,欣赏过程中我没有忘记表扬画得好的幼儿。
当一幅一条鱼也没有的画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没有对这幅画提出批评,只是说:“这幅画的水中怎么没有鱼呢?也许是这位小朋友忘记画鱼了吧。
”说着就不假思索地将这幅画放到了我身后书桌的一个角落里。
下课后,孩子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我看到伟伟小朋友很不高兴,也不出去玩儿,带着一脸的委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过去询问他怎么了,志伟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委屈地说:“老师你为什么把我的画扔到一边去?”“那张画是你画的呀,我让你们画水中的鱼,你画了些什么,连一条鱼也没有,只有几只小蝌蚪,你认为小蝌蚪好画是吧,没有耐心怎么能画好画呢?”这时志伟已是眼泪汪汪,他看着我怯怯地说:“老师,那天爸爸带我到我们村后的淄河里去钓鱼,一上午连一条鱼也没钓着,水中没有鱼,就是有水草、小蝌蚪、还有青蛙,我不会画青蛙,就只画了水草和小蝌蚪。
”孩子的话让我目瞪口呆,他虽然没按我的要求画,但他画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事实。
这样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我怎能把它扔掉呢?我向孩子诚恳地道歉,并把作品挂在了美工区的正中位置。
上第二节课时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认了错,并表扬了伟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灿烂的笑容再次荡漾在孩子的脸上。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教给孩子一些表现技能,又要给他们留有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去探讨,去发掘他们自己的世界。
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能要求太高,不能只从技能技巧水平的高低去衡量优劣,而应当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去听听孩子们的解释,凡是幼儿能理解、解释的作品都应予以肯定,整个评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珍视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的童心、童趣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班里有群“捣蛋王”
班里有群“捣蛋王”
我们班里有几个很让人头痛的“捣蛋王”,他们爬高上低,调皮活泼,动作迅速,反应敏捷,打闹嬉笑,问题不断,状况百出。
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聪明、积极、活泼、合群、灵活、热爱劳动、尊重老师、乐于助人……但是,他们确实又都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制造“麻烦”!
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期待相反时,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给他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实际上,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他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公正的立场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先反省自己,对照以下问题去反省与改变:
你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爱和尊重吗?
你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吗?
你的原则是确定的,不会随着心情而改变吗?
当你控制不了局面时,保证不会对着孩子撒气吗?
孩子做错事敢向你坦诚吗?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骄傲的回答“是”那么,孩子很幸运,如果不是,老师还有努力的空间,需要继续修炼。
孩子的改变,需要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李老师,这里有蜘蛛
上周,我和几位小朋友在整理区角游戏的材料的时候,一名幼儿跑到我面前说:“李老师,这里有蜘蛛。”我赶紧走过去,发现玩具柜与墙角间结了两张蜘蛛网,每张网上都静静地躺着一只蜘蛛,看见蜘蛛一动不动,我说:“是死蜘蛛吧。”没有想到他听了随后就从玩具柜里拿起一根草轻轻地在网上一碰,蜘蛛迅速在网上爬了起来。孩子们兴奋极了,欢呼道:“它没有死,它在睡觉的。”我问孩子们:“蜘蛛是昆虫吗?”“不知道。”“你们能找到答案吗?”我的提问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杜睿晟看见了对笑笑说:“我是蜘蛛侠,厉害吧。”其他孩子听到了纷纷学蜘蛛侠的动作了,一瞬间,孩子们的话题全是蜘蛛侠,他们快乐的说呀笑呀跳呀,开心的不得了!
看到孩子们对小小的蜘蛛有着这么浓厚的兴趣,我也非常想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于是查找了许多资料和图片,让孩子们对蜘蛛有了些基本的了解:蜘蛛有八只脚,它的腿是细细长长的,有点弯,头是小小的,眼睛更小,它是通过吮吸虫子的液体来进食的,有的蜘蛛有剧毒,小朋友发现蜘蛛一定不要用手去触碰它,告诉大人然后让大人来出来。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眼光,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时候和大人不一样,但是他们善于发现的特点是多么可贵,很值得我用心去捕捉。通过本次活动,我也感触很多,今后一定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每个细节,让孩子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都能真正得到理解和研究。
老师,你眼里有我吗?
课堂上,面对孩子的嬉闹和吵嚷我有点束手无策,情急之下,我扯破喉咙喊了一声:“都坐好了!”那气势,绝对是一言九鼎,不可违抗。看到我凶神恶煞的样子,孩子们害怕了,赶紧坐好。可是没过几分钟,又乱作一团,我转念一想:我不能在孩子们心中充当机械的权威者,我应利用我们之间相互融合的情感来解决问题呀。想到这里,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喜欢的孩子眼睛里还有老师呢!”孩子们马上好奇起来,纷纷问我:“老师,你喜欢我吗?”“老师,我的眼睛里有没有你?”我像巡查似的,从每个孩子身边走过,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生怕错过我的眼睛。检查完后,我说:“喜欢和我学习的小朋友,老师喜欢你,你的眼睛里就会有老师!”接着我列举了几个小榜样,这一招真奏效,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眼睛里有老师,听得特别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整个教育活动生动有趣。“老师,你的眼睛里有没有我?”很快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孩子们也总是非常认真地注视着我,希望从我的眼睛里找到他自己的影子。眼睛很快成了我们相互传递信息的通道和表达爱的窗口。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渗透着我和孩子们之间无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