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孩子爱倒东西
发布时间:2021-11-08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尖利的东西教案 幼儿故事6岁导读:对于宝宝来说,乱倒东西并不是为了好玩,也没有什么破坏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在倒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在慢慢感知事物的变化,渐渐提升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细致技巧。
“呼啦啦!”垃圾桶又被小东西倒翻了!怎么会养成倒东西的坏毛病呢,一定要改!
唉呀!这个小淘气,又把屋子搞得一团糟,抽屉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了,垃圾桶也空了,玩具筐也滚到一边去了!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啊?
读懂“倒东西”的行为
不要着急,说一个道理让你先自我安慰一下:宝宝在学会“收拾东西”之前,都要先体验“倒东西”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宝宝能整理东西的那一刻吧!
对于宝宝来说,乱倒东西并不是为了好玩,也没有什么破坏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在倒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在慢慢感知事物的变化,渐渐提升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细致技巧。
勿抵制,巧引导
对宝宝发育有好处的“小动作”我们是应该提倡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房间整洁的前提下,达到彼此的目的呢?一些小窍门来帮助你:
1、避免危险乱倒。在一些存放有伤害性物品的柜子、抽屉上安装宝宝安全锁(包括洗涤剂、刀、火柴、剪子、玻璃杯、陶瓷以及其它易碎物品)。因为宝宝还不懂得什么是危险的,所以只有通过你来把关,才能让宝宝的周围环境尽可能的安全,无忧无虑的“倒东西”。
2、提供“乱倒”机会。给宝宝提供一些倒东西的好机会,为他的探索历程开一些“小后门”吧!比如让宝宝打开抽屉——里面装满各种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满眼的色彩,让宝宝惊喜不已;还可以给宝宝一篮子用布盖着的神秘玩具,鼓励他去倒,去摆弄;给宝宝一抽屉儿童餐具,塑料的,木制的,安全又有趣。
3、空间转换游戏。如果宝宝对倒东西很感兴趣,不妨准备两个放东西的容器——抽屉、筐等,然后对宝宝说,“小玩具们要搬新家了,我们来帮助它们吧!”和宝宝一起把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空间转换的游戏,也许会让宝宝兴趣大增,达到你的清洁目的哦!
4、榜样作用不能丢。有的父母会有东西乱放、乱丢的习惯,要记住,你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行为举止,小家伙可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要放回去,给宝宝做一个好榜样。
5、讲故事,摆道理。宝宝还小,对于你的大道理也许无法理解,不过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小故事,比如小动物帮妈妈整理房间,让他知道你喜欢爱整洁的宝宝,慢慢地,宝宝的习惯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应对孩子撕东西?
家长疑问:欢欢6个月了,最近很爱撕东西,家里的报纸、纸巾、杂志甚至给他买的图画书都被他撕得乱七八糟的,真让我心疼,她以后会不会养成破坏东西的坏习惯呢?我该怎么阻止她乱撕东西的行为呢?
专家解答:
和学说话、学走路一样,撕纸也是宝宝的学习过程。这个阶段很多宝宝都会出现撕纸的行为。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声响时,会感到欢乐和惊喜,故而乐此不疲。
欢欢的家长其实不必担心撕纸会养成孩子破坏东西的习惯,相反应给欢欢创造适宜撕纸的条件,鼓励她练习撕纸,进一步锻炼小手的精细操作能力。例如:您可以找些不带字的干净纸巾让欢欢撕着玩,这对锻炼手指运动能力有好处。但不要给她画报或带字的纸,一是容易养成宝宝撕书的习惯,二是宝宝可能会把撕下的纸放到嘴里,画报上和书上的印墨会被吃下。另外纸边缘锋利,需要注意保护,防止割伤宝宝。
下面准备了一个和宝宝一起画画的游戏供你参考,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情况编一些更好的游戏,和宝宝一起玩,让欢欢的小手锻炼得越来越灵活。
游戏名称:撕面条
游戏目的:宝宝在撕玩的过程中锻炼手指的肌肉,增强手指的灵活性。
游戏准备:彩色皱纹纸(或卫生纸)、边长10厘米左右、四边剪好口子的彩色纸、干净的垃圾篓。
参考玩法:
1、您用彩色纸示范撕成长条,边撕边说:“撕面条、撕面条,面条撕的长又长。”
2、给宝宝容易撕的彩色皱纹纸或卫生纸,鼓励宝宝自由随意的用手撕、拉、扯、捏等。
3、给宝宝边长10厘米左右、四边剪好口子的彩色纸,鼓励宝宝撕成长条的筷子、油条、面条等等。赞扬宝宝好能干,做了好多好东西。
4、结束时,要让宝宝收拾好废纸,放在纸篓里。
扩展建议:先撕长条,以后再撕成更小的纸块。当宝宝的手部动作更精细了,您可教宝宝撕一些简单的物体轮廓,如太阳、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爱心提示:纸的质地不要太硬。
孩子敲东西是种探索行为
导读: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孩子来说,敲东西就是他们为满足好奇心采取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在对外界进行探索。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岁敲打东西是正常的。
晨晨平时看起来乖乖巧巧,却有个坏习惯,总喜欢敲打东西。吃饭时,他会拿着筷子不停地敲打碗和桌子;玩玩具时,他会抓起其中的任何一件,去敲打周围的物品,桌子、椅子、冰箱、电话样样都逃脱不了他的“毒手”。晨晨妈妈为这事愁得不得了,该怎么才能制止孩子这种奇怪的行为呢?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孩子来说,敲东西就是他们为满足好奇心采取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在对外界进行探索。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岁敲打东西是正常的。
孩子在半岁至一岁左右时,大脑正处在一种模糊的意识状态下,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希望在视觉和听觉上,寻求对外界的感知。孩子在敲打东西时,双手是在触摸外界事物,敲打发出的声音又会刺激大脑反应,引发孩子的思考。比如,孩子在用筷子敲桌子或碗时,他可能就是在想:“为什么敲碗和桌子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为什么碗的声音会比较清脆,桌子的声音会比较闷?”同时,各种物体碰撞时的不同声响,也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
“基于这些原因,如果家长刻意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就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了。”陈主任说。那么,面对不断宣告“伤亡”的家具,家长能做些什么呢?耐心解释并适度容忍是最佳的选择。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敲打不同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敲打的,哪些东西是易碎,不能随便敲的?如果孩子敲打东西发出的声音很有节奏,也可适当给他些表扬,这样就能满足他们寻找快乐的愿望。
有时候,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敲着玩,或变换着节奏敲东西让孩子听,使他们的双手和眼睛都能从中得到锻炼。
父母要给1岁的孩子定规矩
导读:对待挑剔婴儿,要严加管教,否则长大后更难教。专家指导年轻父母掌握有关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长大后产生情绪问题。
美国研究发现,偏食婴儿长大后有很大机会变成大话王和恶霸,而加强婴儿心灵沟通,则有助于孩子性格和语言发展。
吃饭时间不吃饭,顽皮地满屋子乱跑,不吃青菜和鱼,爷爷奶奶与他(她)斗智又斗气;睡觉时间不睡觉,整晚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又哄又骗直到天明才入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讲道理,全家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他(她)身上。
初为人父母的人请留意,这就是所谓的挑剔婴儿,不严加管教,长大后更难教。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最近在《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他们调查了2000名年龄在0到13岁之间的儿童的情况,结果显示挑剔婴儿长大后通常都有行为问题,较其他婴儿情绪化。
报告认为,通常在婴儿出生后到1岁大的时候,父母的教育将会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婴儿母亲在这段时期加强母子心灵沟通,和声细雨对着孩子阅读和说话,并适当在户外进行亲子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报告呼吁专家指导年轻父母掌握有关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长大后产生情绪问题。
教宝贝学规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
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给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么这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3、做个好榜样。
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4、面对现实。
专家提醒我们,你不能期望一个一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比如,孩子会本能地把拿到地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容易导致孩子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梳起来,以免孩子乱抓。
5、选好时机。
让一个一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太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人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6、别忽视孩子的创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橱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呢。
所有的东西都让孩子自己选
所有的东西都让孩子自己选
实习的两周,算是真正的接触了一回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感觉特别累,这种累是矛盾的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这里教孩子实在是太松了,所有的东西都让孩子自己选,吃个饭都要让孩子自己选菜,所有的活动都从孩子出发.没有实际的课程,不是吃就是玩,感觉这里真是孩子的天堂啊!
这里的幼儿园老师虽然人手多,但是他们不是半天制的,时间相对较长,然后没有保育和教师之分,比如四个老师带八个孩子,那么一天所有的工作都是四人分工.......,所以轻松之于,工作量也不小.但是四点准时下班,实习两周没见过什么加班的.
对了她们还要写孩子的观察记录,在孩子活动的时候,孩子玩的时候他们不太过于打扰,顶多给孩子一些建议之类的有助提升孩子经验的指导.
总体感觉她们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特别好,四个人一天配合的很默契,工作就在有条不紊中完成了.......
孩子咬东西说明心理有问题
导读: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欢咬东西,抓起什么就喜欢往嘴里塞,大一点的孩子甚至爱咬人。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李杰主任医师提醒家长,孩子爱咬人、咬东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绪问题,家长要注意疏导。
专家分析,小宝宝爱咬东西,往往是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因此总会把东西咬上一口,通过这个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儿园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还喜欢咬东西甚至咬人,那么这可能暗示出他们有情绪上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如果孩子喜欢咬东西、咬人,家长应该首先寻找原因,看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宝宝的时候,或是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会通过咬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疏导宝宝的坏情绪外,家长还可以提醒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让宝宝知道他不开心可以告诉大人,不一定非咬东西。
专家还提醒,一旦咬人、咬东西成了孩子的一种经常性行为,就有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必要时还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如果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咬了,也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例如在宝宝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处,止血之后可用冷敷法。如果咬破了皮肤,最好带孩子看儿科医生。
1岁以下的孩子需要阅读吗?
很多人经常会质疑,1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识字,他们需要阅读吗?他们能坐得住吗?会不会把书弄坏呢?其实,人生的启蒙阶段正是引领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生来就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
好处1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触,以了解各种讯息,然而阅读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过学习与练习才能获得。
好处2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孩子如果能及早开始阅读,将有助于脑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好处3
如果能在婴幼儿时期多接触书本,进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能够增加孩子视觉感官的敏锐度,还能在翻、玩、拿书的过程中加强肢体发展与大脑协调能力。
好处4
当孩子被父母抱在怀中听故事、看图画书时,正是最佳的亲子互动时刻。不仅能让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快速建立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